人活不到八十,都別笑話人,那叫缺德

我總覺得咪蒙應該無害,即便有害,影響到你的心情,你也可以選擇不關注、不搭理。甚至,你可以說她醜,說她智商低,說她沒見過世面,說她庸俗,說她淺陋,說她拜金……

總之,自由如你,站在你的角度能看到的她,多半只是你想讓別人以為的她,但請別質疑她可不可以愛國,更不要加個什麼「婊」字,難道她就沒有--你覺得你應該擁有的表達個人觀點的--自由嗎?難道與你不同的想法、見識就叫“惡劣”嗎?

也許,你只是沒本事做同樣的事情罷了,反正你也無法證明自己能或不能,想或不想,就好像咪蒙並不需要證明你是真的道德君子,還是假的奸佞小人,也能輕易的斷定你是一個傻逼一樣。

我相信,人這種動物,活不到八十歲,都不要嘲笑他人,那叫缺德。

新闻源白名单这顶帽子不好戴

【2015051407】入选“可供网站转载时政新闻”的新闻源白名单,或被打上某种具中国特色的新闻标准,也或是一种约束,再无擦边球的可能倒是真的。这就好比被戴上了一顶模范的帽子,别人都要以你做标准,你还不好好以身作则?有些可能习惯了被追随,比如新华网、人民网,数十年如一日的发发通稿,也有一些学会了被领导,比如南方都市报或者澎湃,偶尔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拎拎绳子还是得乖乖回头。也有像财新这样的,戴着帽子可能不如不戴舒坦。

【2015051406】媒体在报道成功创业者时,更喜欢有矛盾有冲突的一面,比如说年轻与智慧、休学与学识、跨界与专注等等,越偏离常人认知越有看点。这种做法往往会给读者一种错误的导向:越是叛经离道的创业者,越有机会成功?或者,这才是真正的逆向思维?

【2015051405】我不是军迷,姑且认为高射机枪与高射炮不是同一种武器。不敢相信处决一个人需要用到高射炮,即便想想也很荒诞,但要说被处决的理由可能更为荒诞。如果你问朝鲜人金正恩,你家的玄永哲为何被处死?他一定会告诉你,后者犯了叛国罪。那么,什么是叛国罪呢?无非领导讲话你打瞌睡罢了。

【2015051404】王健林劝诫企业人“亲近政府,远离政治”,堪称真知灼见。一则企业想要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认可与支持,需要政策、需要小灶、甚至需要一些默契的擦边球。不过,也要认清企业对于政府的价值,摆正位置,在需要出现的地方出现,在用得到的地方卖力。若是不小心进了是非场,后果自负。

【2015051403】在我们那儿,性格腼腆或温顺一点,会被定性为“怕人”,翻译一下就是“见不得大场面”。也有人认为它是中国式文化的特色之一,不敢冒犯权威,惯于盲听盲从。有教授对此算是愤恨至极,不惜向全班同学求赐“胯下之辱”以示范权威只是一道门槛,敢跨就能过……无论大家理解不理解,我倒是觉得,用这种办法教书的老师倒是越多越好。

【2015051402】龙吴路龙漕路有一个怪现象,几个少数民族妇女频繁在此地活动,追着一些戴耳机的、心不在焉的、皮包松松垮垮的路人伺机行窃,搞得大家非常不自在。就我眼见过的,这四五年来从未间断,奇怪的是,极少见到行窃得逞的。按说他们也要吃饭喝水,花时间冒风险,如果没有结果,这持续的“付出”又是演的哪出戏呢?不管怎样,如果你路过此地,见到几个胸前挂着小孩的少数民族妇女,还是多多注意为妙。

【2015051401】昨天发生两件大事,其一,市委重要领导参访我所服务的企业,没见过大场面的我,不小心频频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当诫;其二,岳父从怀宁赴上海“考察”,我却被朱注质问,为什么没有给外公买个软卧……有时候,事情不由你的初衷,结果却得由你承担,而且还不带辩解的。

观致3的小乌龟

在观致3发布的一则广告中,我看到一只果断脱掉龟壳的乌龟,钻进了观致汽车,摸上了方向盘……如果说借乌龟壳来宣扬其车身坚固才是广告想要传达的主题的话,那这则广告无疑是失败的。

有多少人愿意将乌龟与自己划上等号呢?

是的,乌龟给人很多的好印象,诸如“长寿”、“稳重”、“憨厚”、“勤勉”等溢美之词,动画里的乌龟往往也是这种形象。不过,在现实里,“犹豫不决”、“行动迟缓”、“带绿帽子的男人”才是我们动用“乌龟”去形容某人时的常用词。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被骂作乌龟王八蛋的原因吧。

即便是站在乌龟的角度,龟壳也不是最好的选择,造物主原本会有更完美的办法,不让它们整天背着这样的一个又笨又重的玩意儿,虽说可以保护自己,但到底不如蛇有毒牙,豹有利爪那样来的过瘾。如果造物主不忽视它们的话。

我也努力的从这则广告里去思考创意者的逻辑,包括他们对目标消费客群的认知,对观致品牌的理解,对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格局的把握,却得不到一个清晰的结论。

我有一位朋友,曾经任职观致汽车市场部。他告诉我,就他的认知而言,观致是一部由一个极强的团队用心造出的一辆极具性价比的好车。他打动了我,这也是我对这部车抱有好感和期待的主要原因。

遗憾的是,看完这则广告,我开始有点讨厌这个品牌了。甚至,我想我以后见了观致车主,难免都会从心里生出一点同情来。天晓得这是为了什么。

奥美员工猝死 广告公司加班何时休

5月14日下午,奥美中国官方微博证实一员工昨夜(5月13日)猝死,据网友称死者年仅25岁,系北京奥美的公关科技组客户主任。有消息指出,他去世时已连续加班一个月,每天23点以后下班,去世后,工作QQ还一直亮着。早在2008年7月20日,时任北京奥美客户群总监的台湾人林宗纬也因“心肌梗塞”往生。

网友@肉丝summer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了这个消息。

@肉丝summer:刚在奥美楼下看到一个男孩被抬出来,脸色蜡黄,瞳孔发散,僵硬地躺在担架上,连续被按压胸腔也没有效果,各位做广告的朋友,请爱护自己,工作永远是为生活服务,没有生命,什么都实现不了。

直到14号下午,奥美中国才在微博上做出官方说明。

@奥美中国:昨晚(5月13日),我们永远地失去了一位年轻的伙伴。因突发疾病,他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位北京公关的同事,其专业能力和团队精神深得公司同事以及客户的赞赏。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们深陷哀痛中,唯愿他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息。希望所有的伙伴和我们一起,为他祈祷,点燃烛光,温暖他通往天堂的路。

一时间,#奥美员工猝死#成为微博焦点,网友几乎一边倒的批判广告圈“加班”何时休。至于为什么加班?为什么老加班?广告门网站曾于3年前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从300多位广告业者的问卷反馈来看,问题主要出在客户方面,因为“客户意见摇摆不定,改来改去”,不得不随时待命。如今,时间已过3年,但围着客户转的作风,依然没有改善的迹象。

博扬品牌营销总经理张东利认为:“如果广告公司的生意模式还建立在比稿的基础上,那么高强度高浪费的劳动就是无法避免的。”他指出了广告业加班成风的根本原因,它至少是当下广告业的主流生存模式。张东利甚至倡议广告公司“拒绝比稿,重建模式”。可在现实里,客户依然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握有主动权。

有从业者认为,广告公司内部对加班也负有责任。网友@GOODBUDDY指出:“广告公关行业生HSSE(健康、安全、保安、环境)需要加强,很多客户的执行层面的人管协调不好内部意见,将自身压力下移,且不具备专业知识,拍脑门儿压创意的事件太多,乙方客服人员甚至高层又迫于业绩、客户关系,纵容这种事情发生。”

网友@Sam灰太蓝更是直言:“疯狂加班的广告公司都有病,病在与客户沟通不畅,工作分配不合理;病在面对甲方时不敢坚持创意的弱势;病在长期加班中尊严的麻木,在国内畸形的假而作的广告文化中,将青春与梦想耗尽。今天陨落的这条鲜活的生命,对无数怀揣广告梦的青年,诠释这个行业生态的残酷。”

可以看出,广告公司内部的跨部门协调及在外部客户沟通方面的不顺畅,也会导致经常加班。

作为雇主,奥美中国不该逃脱问责。但正如网友@寻空所言:“奥美中国及时公开了信息,因此人们并没有问罪于奥美。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本就属于小概率事件,它的发生并不意味着奥美公司有问题,根本没有必要隐藏,自然公开就好了。如果把它当成负面,如临大敌一般,处处隐藏,反而可能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

有观察者对此事件的社会影响作出反思。上海师范大学广告学系教师@张_磊Henry博士在微博上回应:“少来“公关”了,当初还不是你们逼这个年轻人没日没夜加班的!这样下去只会让更多优秀的人加速摆脱这个行业。”

【每日论语】贱人

我不喜欢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作者以“笔者”的身份偷偷出现,就好像在饭店里吃饭,碰到一不要脸的店老板硬要挤在一张桌子上抢我的菜吃那样难受。可现实文章里,这种情况真不少见。

听上去,“笔者”不像是一个很糟糕的词,似乎更像是某种荣誉。当然,如果TA没见过下面这条微博的话,倒也能自得其乐。

“有人说了,‘笔者’这称呼不符合时代潮流:网上发言用键盘了。‘那以后自称什么?’‘键人’。相应地,使用触摸屏者应该自称为‘触生’”。

这段子据说来自作家肖锋。既然是作家,应该也不喜欢听到有人自称笔者。想象一下,贾宝玉身边站着一个拿笔记事的人,宝爷会不会有一种身在北朝生不如死的感觉呢?

尽管我也不太喜欢用贱人、畜生这种词去形容一群人,但想来这骂人的话本非恶意,既然有人喜欢标榜特殊,又何必在意褒贬呢?

随手去汉典查了下,《礼记•曲礼上》有一句:“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老大命令你去请一个人,即便这个人地位低下,你也得收收你装逼的范,将这人当老大一样给请过来。这里的“贱人”,是指地位低下。读起来,没一点骂人的味道。看上去,还有些讽刺装逼癖的意思。

不过,我们今天拿这句话完全用来骂人,也算是颠覆了老祖宗的价值观。但无论如何,我们得活在当下,大多数人怎么理解的,往往你就得按照这个意思去听去说去用。

说真的,我现在再看有“笔者”出没的文章,总有种欢喜在里头。不晓得是不是自卑在作怪?

不速之猪

 

“十字路口,只有车,和一群散步的猪”

如果将这段话当成一部微小说去欣赏,不晓得能拍手的会有几个?不需着眼于它的文笔,只要环顾你的四周,我们任意路过的任何一条街道,无论是开车的人那种肆无忌惮的转弯,或是行人永远的乱穿红灯……那种心酸的体会就有了。

所以听到有外国将中国人列为“最不受欢迎的游客”之一,同胞们怕也只该低头反思。若真觉得冤枉,想大声反驳的,不如也安静一次,好好理解下外国人到底会欢迎一个什么样的客人。

我走过国内的一些地方,也在一两个城市有超过十年的生活经历,我真的愿意将第一段话当成一部微小说去对待。我也毫不掩饰对那些不讲规则的人的鄙视。如果我还愿意称他们做人的话,仅仅是因为他们也具备某些生理特征而已。

媒体在教育同胞这件事上没有起到作用。从满纸的公关稿上,我们看不到道德,看不到子曰过什么,看不到民不该做什么,看不到这个国家对公民日常行为的规范有什么底线。

所以,当你看到李宗瑞、干露露成为新闻热点你不觉得可耻;当你看到表哥婊妹们微笑或吃醋你不觉得诡异;当你看到国民教育被推崇或被抵制你不觉得矛盾……它不可能将一群高等动物修炼出人、知礼成客。客,是人尊。

所以,无论在哪里,当你用一种低等动物去称呼同胞的时候,你总不可能得到什么优越感,那永远只是一种耻辱,我觉得。

冷血的中超

看中超,我最同情阿内尔卡,以其世界级的实力来中国赚钱讨生活,可见是看多了CCTV。我同情他不了解状况,不知道在中国赚钱有多难。如果真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那,一定是有问题的。或者阿内尔卡没听过这句话。

周五的上海新德比之后,有媒体给出标题“申花0:0战平10人申鑫”。如果换成“无帅申花逼平10人申鑫”这样的措辞则更恰当。申花无帅这一说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从朱老板接手之后,都是谁在主导申花呢?

以前,也就是在末代甲A那一年,我很希望吴金贵和成耀东能成为中国的弗格森和温格,但这种想象是没有基础的。一则中国人看不清自己的水平实力究竟在什么位置,不懂得国情如此;二来那些自以为花了钱就是大爷的投资人也容不下什么爵爷教授的。大家都在说怎么搞足球,但没一个真正懂足球、爱足球的。至少没明白一点: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做才是王道。

所以,我做了一两年的伪中超球迷之后,还是安心的在电视上看看英超更加实惠,反正都离我那么远,在身边的,却是个假的,不看也罢。另一个虽然真,但在大洋彼岸。就算你把整个切尔西都打包拿来,你也与蓝色无关。我想提醒那些喜欢过申花的人,蓝色意味着什么。

不如说英超,不如说阿森纳。我喜欢温格,感觉他命真好。要是哪个中国人买下阿森纳,岂能容温格八年无冠?我们向来不拿专业当回事,但都以为只要是位置就代表着权势。问题是,人家先有那三两三,你有吗?

比如阿森纳在昨晚最后一轮涉险过关,顺利拿到前三。这应该是赛季初就定下的目标。问题是,类似阿森纳这种低开高走的情况一旦在中超发生,谁肯容你熬上三轮、六轮甚至九轮的?早就让你卷铺盖走人了。

这就是中国人的冷血,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果说足球真的仅仅是商业,那为什么无数人为之疯狂?这一点,值得所有正在搞足球的中国人好好思考下。不从天性来的,哪里能启动人性?

【每日论语】民俗

语出“吉林四平挖掘满族民俗资源 打造叶赫文化品牌”。各地为了发展经济,让物质“超速”提升却也费劲不少心机,淡定之后,脑袋活络的人玩起了“文化”牌。

于是只要提到“民俗”,必定是中国特色,必定是以精神文明带动物质文明的良性发展。然,多数地方将会为此付出代价。

民俗,指人民的风俗习惯。比如各地的方言、服饰、菜系算是民俗之一种。宋人范仲淹曾对民俗有过期许:“然后上下同心,致君亲如尧舜;中外有道,跻民俗於羲皇”(出自《睦州谢上表》)。范祖的话放到今天就是说,社会各阶层的人能同心协力,有一个共同目标,领头的人也有才有德,国内外关系又都能处理的妥妥当当,那这个社会就能共产主义了。

当然,范祖不是马克思,不懂得共产,但“共产”与“大同”的确算是相通的。

只可惜,如今的人玩起这“民俗”,都是半道起意的,没半点目标与理想。暂且拿来做个道具与外面换官位、换红利、换虚名、换热闹罢了。需知,没有教育和传承,只靠隔代嫁接,文化之根立于何处?

再想一想,上行下效,大家都谈务实,大的你做民俗搞经济搞政绩,小的我靠民俗赚点奶粉钱。一上一下,谁都没真正在乎过民俗是个什么东西?

结局必然悲催,乡风不存,民俗何依?我们得找个能依存的东西先!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公民观察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每日论语】作文

语出高考,各地出卷作文,主要来考察933万考生看问题时的角度和思路,每年虽不乏精彩之作在网上流传,但今日毕竟不同古时,一篇文章定不了终身。

即便是在古时,失意的写作者也比比皆是。金人王若虚在《<新唐书>辨中》里举例:“温庭筠数举进士不第,思神速,多为人作文。”意思是说温庭筠这个人老是考不中进士,不过思路很敏捷,后来就帮人写写文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文章写的好的不一定能中举。但善写作的,思路必定敏捷才行。

于是思考下古时候,确也有些不公遗传下来。当然,这不公是针对写作者而言。对于科学、美学、杂学并举的开放时代,文学的没落不值一提。

芳文点评: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民国新文化
如今娱乐至上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是“捍”不是“撼”,文盲让人大滴“汗”

前两天出了“故宫盗窃案”,北京公安很神勇,很快破案了事。同为公家机构,故宫博物院得表示下。于是这两面锦旗被送到了北京市公安局。

很明显,写锦旗的朋友玩了一把黑色幽默。将“捍”字写作“撼”,真正让人大滴“汗”!

一网友调侃道:故宫,你伤不起!文化单位,有木有?错别字,有木有?是捍卫,不是撼卫,有木有?

让人喷血的是,故宫相关负责人居然表示,“撼”字没错,显得厚重。“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

于是晕倒一大批围观者,好事者赶紧去查下这家伙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屁民总结下根由就是“不怕你是小文盲,就怕文盲搞文化!”

看AV去港大

这是一则老新闻,昨天才从十来万吧上看到,觉得有点意思,也贴过来,给诸位围观下。顺便我在唠叨两句。

一来是诸位尤其是男士,对于爱情动作片的人前不屑人后追捧,甚至是人前人后面不改色的那套本色做法,让自己透过AV来做教育,一边受益匪浅一边心理压抑。另一方面,屁民们想玩点高雅,就追捧下丁度巴拉斯,将意大利式的情色与敦煌壁画上的图腾做个艺术式联想,稍稍安慰下那颗躁动的心。

但无论是哪一套,都是心照不宣,至于敢开班上课,堂而皇之的去做研究,屁民们就不得不感叹港大教授们的智慧和魄力。

话说早先这些教授们与屁民们也都一样,但流氓有了文化,那就上升了一个境界,屁民们遥遥看着,听着,围观着就好了。如果,你有2000元钱,你也可以站近点,混个VIP,你也就是文化人了。

真倩杂志创刊

zhenqian mag又是4月,又有很多杂志创刊。尽管金融危机的阴影依旧,但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一些杂志还是需要“斗胆”出来试一试。今日,标榜引领全新生活方式的女性时尚杂志《真倩》(Z  Magazine)正式出刊。

这本杂志的封面让我不由的联想起《华乐》杂志,同时,还有一个疑问:它是来自日本的版权吗?在杂志里,我没有找到联想的根据。倒是出版者标识的目标读者基因,让我庆幸他们不只是想做一本有盈利的消费杂志。这年头有真理想真难。

杂志自我陶醉,认定了它的读者将具备:自我、品质、怀旧、心灵、环保、艺术、平和等基因。由此,张爱玲(或者说是她的作品)成了自然的代言人,但和《明》在4月做的张爱玲特辑所不同的是,《真倩》似乎在用张爱玲说着杂志,而《明》则是用杂志去说张爱玲。

我欣赏的是杂志的主题连贯性,单看各章节的标题,会让你以为在读一首长诗。配以各种书法,杂志的文化品味被拔的很高。这有别于很多女性时尚杂志。如果那些高端消费品牌需要另寻消费卖点的话,这本杂志倒是很好的营造了一个文化环境。

令人羡慕的是,这本创刊号上聚集了众多一线品牌,因此也让杂志后半部的内容与其他时尚杂志雷同,写满了公关稿。这本身不算什么,如果可以一直保障每期杂志有那么几个值得阅读的专题的话,这些东西就当作是附送给读者的时尚资讯吧。

至于为什么会联想到日本版权或者出自日本杂志,主要还是因为看到封面女郎的造型风格,让人似曾相识。似乎回到盛唐时代,又似乎走到东瀛小岛。总之,将中华文化融合现代时尚最基本的功课还是要让国人懂得并认可“祖先传统”的基本价值,国人重获身为中国人的自信。没有自信,就很难复兴,及至流行。

《城市文化情报》创刊!谁需要情报?

又一本新的城市杂志创刊了,《城市文化情报》以5元的价格上市。

在我的印象中,情报类的杂志好像能够卖钱的不多。捷讯传媒到是出了好几本情报,《装修情报》、《人才情报》等等,也是类似的价格,但是真的能够卖出去多少,有谁敢说他知道?

凡是情报,就意味着读者的流动性。但是针对城市消费情报而言,这种定论是否也该成立呢?

各位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们根据什么选择看电影的地点?

我们根据什么决定周末的安排?

我们根据什么决定旅游假期的行程?

我们根据什么来导游外地来沪的朋友?

有这样的一本情报是不是真的有用?那情报的及时性在这本双周刊上可以体现多少呢?这本双周刊能够为读者争取到的最大消费折扣又有多大呢?读者能够因为这本杂志不仅从信息上受益,更可以因为这本杂志获得更多次数的消费体验?

要是做好这本杂志一定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因为这本杂志是在番禺路858号301室创刊的,不说别的,单是这个地址,就值得我祝福他们!

虽然我也许并不需要情报!

吴彬版《读书》正式上市

无论如何,2007年的9月,《读书》杂志还是让资深编辑吴彬代替了汪晖、黄平出任执行主编。在这之前的好几个月里,围绕着这个结果先后发生了种种传闻与针对这些传闻的种种评议。

 

根据这个结论来看,之前的那些传闻大体上不算空穴来风。回头再去看第一个报道这件事情的记者,即便不是敏感聪慧,也算得称职尽责。

 

新人吴彬其实是《读书》的一个老人,多年的幕后工作,使得她对这本杂志的精神可以有最准确的认识和落实。

 

从杂志的编者附记来看,吴彬认可了前任还是坚持了既定的办刊宗旨,这让外界对汪、黄二人离职及其任职期间的种种判断都无关紧要了。 

 

而帮前人洗干净了脸,自己却要面对一潭浑水。市场推广手法陈旧、发行量持续走低、新媒体渠道冲击严重、个人信息接受观念的改变……推及目前整个的媒体环境与读者需求,《读书》的这个换帅举措到底会以什么样的标准作为对吴彬胜任与否的参照,或许也不是吴彬可以解答的一个问题。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感情。为一件事情付出几十年心血的吴彬,也只能屈从自己。不知道她会不会有我这样的感觉:《读书》已经超越了一份市场化杂志的使命,她只要在内容上获取读者的重新信任就已经成功,而《读书》杂志的成功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成功!她将直接印证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群体中扮演的舆论角色及其社会地位的变迁。 

 

回首汪、黄时期的最后一本《读书》封面,仿佛已经在告诉我们,《读书》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