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物语:更好的工具不必然带来更好的生活

5月28日,Open AI创始人Sam Altman推文说,“未来,大多数产品和服务,将得到提升,并创建新类别。一个人能做的事,会增加几个数量级。更好的工具,更好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了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的“圆形监狱”。更好的工具,更高效的工作效率,于是,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失业,更低的薪水,更有钱的富豪。不是吗?

黄仁勋也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警告称,传统科技行业无法跟上AI的前进步伐,并补充说,该技术大大降低了进入计算机编码的门槛,人工智能现在使个人能够通过插入命令来简单地创建程序。

这位刚刚迈入万亿美元市值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补充说:“我们已经到了新计算时代的转折点。”

这是一个“人人都是程序员”的新时代吗?如果你善于使用ChatGPT,你可能就算一名合格的程序员。

全球营销学专家Philip Kotler在《行销5.0》中,曾将消费者分为五个世代,即婴儿潮世代、X世代、Y世代、Z世代,以及α世代。

随着ChatGPT的出现,Kotler似乎走到了新的岔路口,ChatGPT世代即将或已经出现,他们对AI这种颠覆性力量,会有更直观的理解,毕竟,他们从未真正体验过没有它的生活。

不过,我们的Z世代正忙着在抖音里装神弄鬼,我们的婴儿潮世代在抖音里打发余生。我们的ChatGPT世代还没看到踪影。别提那些来自旧世界的伪AI创业者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新世界。

电影《纳什维尔》开场的一句台词说,“当你买一辆汽车的钱,超过了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的费用,这就是政治。”果真如此吗?

那么,当使用ChatGPT得到的工作数量,超过一组人时,它算不算政治呢?

至少有一点我很确信,由AI创作内容的公司,基本都缺钱。如果说人类与AI最终仍存有不同点,大概就是创造力和情感了。缺钱的公司,不仅缺乏创造力,更缺乏对内容创作的审美能力。对这类公司来说,使用AI,不过是自欺欺人,假装进步而已。

佩德罗·多明戈斯也坚信,“ChatGPT的最大危险,在于人们认为它比实际情况更聪明。”

也许,ChatGPT世代的最大危险,在于被拔苗助长。

说实话,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很美好,生活在同一个愿景之下,很压抑。

作者:朱芳文
2023年5月29日

奥卡姆剃刀:若无必要 宁减勿增

第一次听说“奥卡姆剃刀”,是一位令我尊敬的师友在朋友圈记下:“若无必要,勿增实体”。我以为,他只是提醒,能不买东西就别买东西。我尝过搬家之苦,有点想当然。也是从那时,我开始多存电子书,少买纸质书。很明显,我过于幼稚。

邓斯·司各脱(约1265~1308年)在《既定讲演录》写下这八个字,本意是指简单的解释通常是正确的。最后却归功于奥卡姆的威廉(约1285~1349年),因为奥氏使用的更频繁更有效。奥氏曾在《伦巴第人彼得语注》中解释,“如无必要,切勿假定繁多。”估计卡尔·波普尔(1902~1994年)更赞成八个字的说法,他认为,“比起复杂的理论来说我们偏爱简单的理论,因为它们涵盖了更多的经验内容,因为它们更容易检验。”波氏替我解了少买书的围。

在我读来,奥氏的十个字比司式的八个字更为准确。但我对这句话的认同,似乎违背了它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奥卡姆的威廉在《箴言书注》中换个说法,“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对我来说,就是不该用长句,去传达用短句即可做到的事情。也不该用更多的脑容量,去记住本该用较少的脑容量就可以记住的事情。科学认为,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而且人类几乎100%的在使用。所以,摩陀婆(1197~1276年)也说,“如果一个假定就够了,那么设立两个假定就是犯了‘过多’的错误。”听起来,也是为了节约脑容量。只有爱因斯坦担心,“事情应该力求尽可能简单,但是不可过于简单化。”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后分析篇》提到:“我们可以假定,在‘其他情况均同’(ceteris paribus)的情况下,前提或假定更少的表述具有优先性。”他的“繁多”说法,比前述所有人都要早上几百年,将其限定在某个范围内讨论,表达尤为精确。也许,后人只是用自己的理解来定义前人。也许,我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比如:若无必要,宁减勿增。

增与减,也需限定条件。比如说,我们总是希望增加收入,减少开支,多数情况下,大家因此受益。但是,如果只能选一样的话,我情愿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增加开支,而不是减少开支的同时减少收入。我们相信,收入是无限的,开支是有限的,而无限的可以追求,有限的可以控制。事实证明,我们,太乐观。

现实中,我们遇到的,总是各种有限,也总是无法控制。财富有限,朋友有限,才华有限,理解力有限,学习力有限,包容心有限,爱心有限……你的有限与别人的有限之间,差距越来越大,永不交集,甚至,我们的有限,成了别人的无限。我们巴不得问一句,“奥卡姆剃刀”是不是人人都会有呢?

我们无法接受各种有限,但又认为有限的时间是极其公平的。我不太能理解这一点。大家都说,时间最公平,人人只有24个小时。但大家不愿面对的是,使用时间的能力和权力,也是有限与无限的。想要控制时间,或者说,知道自己该把时间花在哪儿之后,“宁减勿增”才是成立的。

少刷抖音。少在群里跟人抬杠。少在朋友圈点赞。少在电视机上从YouTube切到奈飞。少跟三观不同的人交往。少教育别人。少说服别人。少杞人忧天……把减下来的时间,用来健身,读书,写字,工作,赚钱,跟家人相处,跟好朋友共事,跟客户聊需求。减与增,是认知升级,是资源再分配,是受害者变身受益者,是繁多到专注,是浅薄到深沉,是低价值到附加值,是业余到专业,是讨好到吸引。

某人曾问我,古人为什么能写出文言文?我不知道,却反问他,你是愿意在竹子上刻一部《孙膑兵法》呢,还是刻一部《哈利波特》?今天想想,如果现在还用竹简写字,我相信每个写作者,都会想办法写出能押韵的四六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表示,“如果一个符号是不必要的,那么它就是无意义的。”显然,四六句比新闻稿有意义的多。

总之,在控制时间这件事上,时刻想着操弄“奥卡姆剃刀”,切除冗余,提升价值,就对了。

作者:朱芳文/咖啡爱好者媒体 kaweh.net 出品人

你可以想象自己很重要,但更要尊重别人也有这个权利

明朝罗念庵中状元之后,每天都很得意,罗妻想劝他低调点,便问他几年一个状元?罗答三年一个;罗妻说,那没什么了不起啊,何必总是记在心里呢?

按现代人的理解,大概是罗妻担心丈夫沉浸在喜悦之中,忘了考功名的初心。

不过,功名这种事,古往今来真没几个人能忽视它。罗也很诚实的跟别人承认,至少有十年时间,心里头放不下“状元”这个名号,真是太特么傲娇了。

罗是大才,也只有“状元”才值得他如此喜悦;像我们这种市井百姓,其实非常容易就有喜悦的理由。

比如开微信公众号码字的,阅读数达到10万+要不要纪念一下?有人打赏了十元八元的是不是要炫耀一下?

再比如开公司创业的,拿到天使、A轮的,要不要发个新闻稿宣传一下?

甚至连职场混不下耍辞职的,也要写个公开信来给“大家”一个交代……

值得喜悦的原因,有时候是一份名气,有时候是一份成绩单,更多的时候只是自己的一份想象,于本人很是受用。

不同的是,依照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或成长路数,这种想象会被无视或者放大,有人自视高人一等无外乎这类缘由。

值得鼓励的是,正是这份于本人受用的想象促进了每个人的成长、进步,甚至成功,没了这份想象并不是什么好事,这点大家应该都能够理解。

只是,很多人赞成自己拥有无数的想象,却容不下别人也有半点。这才是今天各路人马喜欢乱扯狗逼不干实事的问题所在。

要举例子么?只要对照朋友圈热点,就能懂了。

一个瓶子引发的冤案

iap_03_toucan_aotw

大明成化年间的某年正月,皇帝在京都南郊祭拜天地,典礼结束后发现祭祀用的一个金瓶被人偷了,负责该物品的一个厨子便被抓来问罪,因为经不起刑罚,屈打成招,问他瓶子放在哪里,也随口说埋在某个地方,当然,前去找瓶子的人不可能有什么收获,只好先将这厨子收押大牢,待来日处理。

这时,真正偷金瓶子的家伙也没耐得住,急急拿了瓶子上的一根金绳去集上兜售,被人识穿,拉去见官,一顿乱打就招了实情。巧的是,小偷指出埋瓶子的地方居然跟先前那位厨师所说一致,再派人去,竟然真的就找到了,真凶归案,那厨子也就无罪释放了。

细想这事也很后怕,假设第一次多挖个几寸地,真找到那只瓶子,怕是那厨子百口莫辩,只能认为是天要他亡吧!好在故事的发展没那么绝情,窝囊厨子也没被冤枉到底,反而还看出他的命好来。

话说回头,古往今来,像这篇《冤狱》(《雪涛小说》「明」江盈科著)里记载的冤枉事也不少见,或大或小。不过,有几个人能甘受那皮肉之苦甚至砍头跺足也要保全个人清誉的?

所谓自助者天助,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正是王道。自己都不爱自己,相信公道自在人心,指望老天开眼,实在太过消极。只有先怀疑整个世界,再重新予以思考,如此找到属于自己的活法,才是积极可取的。(完)

【每日论语】贱人

我不喜欢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作者以“笔者”的身份偷偷出现,就好像在饭店里吃饭,碰到一不要脸的店老板硬要挤在一张桌子上抢我的菜吃那样难受。可现实文章里,这种情况真不少见。

听上去,“笔者”不像是一个很糟糕的词,似乎更像是某种荣誉。当然,如果TA没见过下面这条微博的话,倒也能自得其乐。

“有人说了,‘笔者’这称呼不符合时代潮流:网上发言用键盘了。‘那以后自称什么?’‘键人’。相应地,使用触摸屏者应该自称为‘触生’”。

这段子据说来自作家肖锋。既然是作家,应该也不喜欢听到有人自称笔者。想象一下,贾宝玉身边站着一个拿笔记事的人,宝爷会不会有一种身在北朝生不如死的感觉呢?

尽管我也不太喜欢用贱人、畜生这种词去形容一群人,但想来这骂人的话本非恶意,既然有人喜欢标榜特殊,又何必在意褒贬呢?

随手去汉典查了下,《礼记•曲礼上》有一句:“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老大命令你去请一个人,即便这个人地位低下,你也得收收你装逼的范,将这人当老大一样给请过来。这里的“贱人”,是指地位低下。读起来,没一点骂人的味道。看上去,还有些讽刺装逼癖的意思。

不过,我们今天拿这句话完全用来骂人,也算是颠覆了老祖宗的价值观。但无论如何,我们得活在当下,大多数人怎么理解的,往往你就得按照这个意思去听去说去用。

说真的,我现在再看有“笔者”出没的文章,总有种欢喜在里头。不晓得是不是自卑在作怪?

【每日论语】代言

这几天,陈欧体开始流行,甚至连池州人也有了一个版本。我本该高兴一下,娱乐的事情总能带来欢乐,可有了欢乐,又思想着为什么会流行,看起来讽刺大于欣赏。本来么,代言人不是谁都可以做的。

你只知道九华的香火甲天下,却不知平天晓月胜西湖;你以为杏花村酒属三晋,却不知牧童遥指在池阳;你可以轻视我的存在,我会证明这是生态发展的时代。坚守,是注定有舍有得的姿态,少不了质疑和轻视,但,那又怎样?哪怕无人褒奖,也要一路飞扬。我是江南池州,我为自己代言。

远一点的说,代言没现在这样娱乐。古时候可是指帮皇帝老子代笔,草拟诏书,严肃的很的事,今天玩起来,一点架子都没了。即便是早些年,观众们看某明星代言某药的心态也是如听圣旨,哪像今天一看到名人就想起“忽悠”这个词。

从营销上讲,陈欧为自己代言算是一个策略,反其道行之,未必是坏事。但从实际效果上看,未必真比找个明星代言更有作用。除了造些个话题让媒体和比媒体高尚一点的围观者谈谈之外,对于销售,有多大帮助,也只有天晓得。

不过,好在这个社会的人未必都有我这等斤斤计较,如果陈欧不算出名,那陈欧体流行说明什么?如果聚美优品不算出名,那VC的钱又要怎么收回?都是混个名气的事,又何苦算计它卖多卖少呢?算那个的,不是玩资本的。

当然,话说回头,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敢说“我为自己代言”这句话的。心理素质不是一般的强啊!

【每日论语】不雅

新华社发通稿,点评10名官老爷因不雅视频被免职,听上去平常事一桩,若不是“不雅”这两个字颇有娱乐性,怕是有兴趣的人也不在多数。

何为不雅?《荀子•儒效》云:“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大意是要各位走老子的路,让孙子无话可说。简单点理解就是听老祖宗的话,不做出格的事。

按现代人以为离经叛道就是个性的理解力来说,不雅也没什么不好,不就是我做的事您看不顺眼嘛?看不顺眼的情况多了去,大多数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各种不雅事件的主角都能找到类似的理由。

把焦点对在“不雅”的来由上,是道德上的缺失?还是生理上的失控?或是环境所逼?在这里找个答案,比把这些人的功名革掉更加重要。

还有一种理解,比之这种行为上的不雅,权利上的不雅,一些更宏大层面的不雅更为人忽略但受害者却也越众而越莫名。打个比方,你家小孩拖着鼻涕到处跑,不讲卫生是为不雅。可是有野蛮邻居在你家院子里随地大便你却视而不见岂不是更加不雅?

照例反思下自己,有没不雅的勾当,答案是肯定的,但不害人就不算失当。只是求求诸位别门还没进就请我脱鞋,脚臭可真不雅。

【每日论语】窃钩者诛

语出“重庆一六旬老汉偷鸡被判三年缓刑”,对应各种已公开的贪官下场,不得不感叹这世道就像打怪一样,装备越多越不容易死。你或能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削尖脑袋也要往上面爬,要往家里拿。

《庄子·胠箧》中曾警示诸位:“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意思是说法律只能惩治那些小偷小摸的人,但对掌握权力有能力颠倒黑白的家伙却无能为力。事实上,法律只为大众而制定,要不你怎能经常听到“老子就是王法”的混账话呢?至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故事,只能在戏台上找了。

这时候,我们才感叹造物主的伟大,唯有死亡还算能体现一点公平,尽管死法也有不同。所以,一些被曝光的个体极端行为也不难被理解了。当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对应的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分离,还有权利、地位、自我认知上的扭曲。更可怕的是,那些得到越多的人总以欺辱贫民为乐。

比方说中烟。媒体报道,2010年的中烟每天纯利润就超过了3亿元。这家闷声发大财的企业,并不安于小贼的身份更想换个大善人的皮囊,慷慨解囊,捐出一个亿拿到极具反讽特征的“2011生态中国贡献奖”。又在一所捐建学校的校训墙上写上“天才出于勤奋、烟草助你成才”的逆天大谎话。

烟草与生态贡献不是成反比的吗?爱烟草的人不就是一个瘾君子吗,与成才有毛关系?这种挑战常识的逻辑在现实的社会里处处存在,不止中烟一个小丑。什么蒙牛不也如此吗?

“窃国者诸侯”的逻辑应用在市场营销和传播上,让广告主们有理由相信:谎话被重复千遍能够成为真理。幸运的是,大多数人确实没有辨别真理、追求真相的动机和能力。这更使得各种掌权者认为,他们只需要一个足够大的重复频率就能掌控一切。

瞧,活在这个荒诞的时代,我们对什么还敢有想象?

【每日论语】排解

语出“陕西小贩抱城管大腿”,又是一出城管斗小贩的荒唐戏,而官家也一如既往的蛮横不讲理,甚至还一本正经的控诉被设局“陷害”。其理由在于,官爷的姿势淡定到连自家主子都瞧不过去了:这种事情真TM连他们也做不出来?不过,很明显,他们再次低估了团队成员的潜力。

文天祥在《罗融斋墓志铭》中用到“排解”一词,语“乡邻有难,毕力排解。”意思是说如果你的隔壁邻居遇到麻烦了,能帮忙的就该伸手帮一把。当然,这话原本是对乡绅们说的,那些读过四书五经的家伙们至少还恪守着礼仪廉耻,若放在今天,没人知道那是什么,自然也就无人理会,无人敬畏,倒也不能追究不是?

所以说“排解”原本是强者对弱者的一种扶持和帮助,但如今却成了同病相怜者的抱团取暖。正因如此,排解或能存于民众之间,你帮我来我帮你,弱者们试图建立某种带有人情味的关系。也只有有人情味,才使得他们对生活存有一丝侥幸。

可在另一个群体里呢?怎么看这种“排解”更像是一种自慰。陕西官方对这张照片给出的解释是“戴墨镜是出于职业需要,而抽烟则是为了‘排解’情绪”,我们必须要理解这位官爷的情绪该有多压抑,而这种自我排解又是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真到了世界末日,这种素质的强人必须是最后一个上船的,否则都对不起他的那份淡定。

说老实话,看多了这种事,我发现我们的承受能力再次提升,对于各种事的忍受力也不是初始状态下的那种愤怒。我们总想着所有不合理的事情都会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但事实上呢?那些细节,那些承受着细节的人,往往是被牺牲掉的。问题是,为什么是他们?

好吧,感恩的时候,我可以对所有人的不幸遭遇说声:为什么不是我。但愤怒的时候,我也很想对那些作恶的人骂一声:为什么不是你?

两相一对比,我似乎也排解掉了内心的一丝压抑,虽然我戴不得墨镜,抽不来香烟。

【每日论语】免责

向所有读者致歉:
写完这篇文字,我们或将暂停《每日论语》的写作,等待合适的机会再行出刊。
一则是怀疑自身是否也有“免责”条款作怪。二则也出于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多少都偏主观。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每日论语》仍有期待,但很明显,现在还做不到,那就留待更合适的时间来做吧。
感谢超过一位以上的真正喜欢这种写作的朋友!
我们会继续努力!

语出“首部性教育前卫教材北京出炉”。意在填补空缺的性教育教材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粉墨登场,但其编写方式及内容却引来各界争议。由此怀疑中国式教育是否只以免责为前提,“不是我没做,只是我没做好”。想必你也不会反驳“没做好比不做要强”的这个免责条款。

免责,就是不受责备。该词曾出现在《周书·贺若敦传》中,曰:“太祖大悦,诸将因得免责。”话说领导高兴了,你这事就算做的再烂都没关系。于是,尽可能的填补教育空白比实际去做好某一项教育更容易让领导高兴。

所以,这事重点不在于性教材编的有多不好,更不在于它是否出现的及时。而是该追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该“取悦”领导还是学生?况且教育本身也不该是一种取悦。

如果说教育是为了给所有孩子一个掌握学习能力的过程,一个争取平等机会的能力,那教育就不需要考核,不需要应试,不需要颁发学历以获得谁的认可。但如果只是想借教育来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找到接班人,那又必须是另一条路。

但很明显,我们首先该做好第一种教育。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走的却不是这个方向。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公民观察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