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友叙旧 陪朱注玩游戏

1/教守山用wordpress,他的博客“行云流水”(xiaocun.net)在2005年左右的传媒圈,还是很有名气的。我最初结识的媒体朋友,好多位都属于他的山东新闻人圈子,我对山东人,也格外有好感。我们在2005年相识,那时候,他在青岛教书,教人写新闻,教我理解媒体与读者。15年过去,他在北京读博,读出版,继续教书。我俩现在共同的问题是:怎么赚钱?都缺钱。剑勋说的好,真要赚不到钱,就别难为自己。

2/跟剑勋讨论写作。他说我写的文字,他每篇都看。但是,简单的回复“顶你”、“哈哈”,没诚意。认真回复又费力,不如啥也不做。他说,你写东西很少考虑读者,卖文为生的人,一定要考虑读者。他说的对。我卖货的时候,也时刻惦记着客户。刘韧老师说过,写作要有读者感。这个,我缺。E.B.怀特说,一切文章,都是为了交流信息。显然,我目前写文章,勉强算是记录,没法交流。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我这样的最可恨。剑勋提醒我:有些东西,就跟体重一样,若无必要,宁减勿增。

3/我国对待外媒的态度,也是宁减勿增。我不赞成以牙还牙,世界对中国的成见太多,除非他们自行改变,不然只会越来越深。加剧族群割裂的事情,少做为妙。另外,媒体的“双标”,既是取悦读者三观,也是自身三观的真实反映,无论其程度有多深。《纽约时报》们既有优质报道,也有让人反感的报道。能接受正面,也需容忍反面。更何况,不报道负面的媒体没法生存下去。新华社让大家看的都是通稿。内参上写什么,我读不到。

4/发一条Vlog,等一天,一个流量都没有,很沮丧。拿起姑娘的手机,想给自己点个赞。然而,找不到了,抖音屏蔽了那条Vlog。我只是简单介绍下中国梦和美国梦,却误闯禁地,尽管我用的资料也出自新华社的通稿。剑勋问,写东西,文风,是不是会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我不知道。我猜会。那通稿反映的是谁的性格?我问自己。肯定不是我的。我回答。

5/这段时间太无聊,找些游戏陪朱注玩。

a.100个兵攻守三个城,看你如何分配兵力。没有标准答案。我的答案是50/50/0,随机排序。朱注学到了,改进版51/48/1,专注赢我。分配不难,排序看运气。朱注推广给妹妹,两人玩的挺欢。

b.瘟疫检测。一个有100万人口的城市,突然遇到大瘟疫,需要抽血化验,以确认有无感染。不过,资源有限,只有70万份试剂可用。请问,作为市长的你,该如何确认每一个人的身体状况?朱注给出解决方案后,又耐心解释给妹妹听,听起来,妹妹没理解,但解释的人肯定是理解了。

c.A、B、C三个门,后面都有奖品,有一个是百万现金,另两个是不值钱的东西。当你做出选择后,我会打开另外两扇当中,没有百万现金的那扇门。此时,给你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你是换还是不换。为什么?这个游戏容易想当然。理解这个游戏,再也不相信彩票,尤其是中国彩票。

d.有如上四张卡片,正面是英文字母,反面必定是数字。现在,你为了验证“元音卡片的反面一定是偶数”的规则是否成立,应该要翻开哪几张卡片呢?这个游戏考的是理解能力,很惭愧,我自己就搞错了。

6/为私人媒体加三个链接,分别是刘韧老师,守山剑勋。心情很愉悦。

作者:朱芳文/咖啡爱好者媒体kaweh.net 出品人

监守自盗的自媒体人

大家讨论自媒体的时候,似乎不得不谈谈如何“变现”,好像自媒体都能变现,也好像它都该变现。不过,即便把那几个看起来不错的自媒体都价格化,它们会生活的更真实更有意义吗?

当然,必须将自媒体看成一家企业,赚钱是经营目标之一,至于如何赚钱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比如卖一根胡萝卜,3元进价,4元卖价,1元毛利,小本买卖合情合理。但换作卖一段文字,3小时付出,3秒钟略过,有啥收获,谁看谁都不知道。知识经济实际上不经济,甚至造成巨大浪费,一来一往,作者白花三个小时,数千读者加在一起又是几个小时,按最低小时工资计算,数字也会令人不安。

狭隘的看,若想在写字事业上做到经济又能变现,自媒体反而是一个悖论。人人都有条件去写作,人人都有欲望去收获这种写作带来的名利,于是一大堆对文字不知敬畏的人都扑了进来,造成今天的结果就是合理的:供大于求。至于想做到付费阅读就更是日了鬼了。

可惜的是,文无第二,要怎样去评判一篇文章合乎刊发标准,并对此付费?这个时候,你自然窥见传统出版编辑的价值来,做读者的把关人。从这个角度去看,自媒体人一直再做一件“监守自盗”的事情还不自知。自己选题自己采写自己审核自己传播,结果自己运营起来自然是看天吃饭。而那些能通过自媒体赚到钱的所谓自媒体人,却无一是自媒体这种形式本身于文字写作能力上的变现而受的益。

在今天这个诚信缺失、道德沦丧、不知尊严为何物的环境下,单个人是最不可信的,由个人而生的自媒体的公信力更是无处生根,而读者之所以为媒体买单,不就是因为它能产生一种稀缺的公信力么?如果以为是写作者的文笔和观点,那就是在开玩笑了?

我倒是越来越相信,编辑这个职业在自媒体上会有新机会。而纯粹的码字的人,得把工夫花在码字本身,不要偏离了方向才对。

至于我也用订阅号发这篇文字?还不是因为大家都以为你点开朋友圈的几率要高过其它么?

付费阅读理应值得期待

【2015031407】媒体在文章写作中植入媒体名称(如“张##对**杂志记者说”),是一种不自信的体现,也是对现实的妥协。读者在意内容的价值,但往往忽略贡献或创造价值的人。我很期待付费阅读能成为普遍认知,于作者而言,凭能力吃饭,对读者来讲,实际上更会提升阅读质量。两全其美的事,总是可遇不可求吗?

【2015031406】MacBook也能遭遇同行的讽刺?戴尔、华硕、联想在twitter上嘲讽苹果,称其不是市场上最薄、最轻和分辨率最高的笔记本……怎么听都更像是自黑!如果没有几年前的MacBook Air,各位厂商能悟出何为极简主义,何为有效设计么?

【2015031405】朋友圈疯转《后半生我会陷入贫困吗?一位70后新闻人的感概》,文章太长,不敢去读。标题却很刺眼,好像提问给所有70后。就我的理解和经历来看,因果关系还是存在的,今天收获什么,跟你昨天的付出还是很有关联的,与其感叹未发生的可能性,不如踏踏实实的把能做的事做成做好。如果真有理想,贫困会是问题吗?抱歉,可能作者也没这个意思。希望我是误会了。

【2015031404】曾风光一时的众筹平台“点名时间”被传投资方撤资,主因是内部管理混乱、公司方向不定,导致大量员工离职和被裁员……无论此事真假,也能提醒创业者意识到一个团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照顾好几个基本:目标是否简单清晰,沟通是否直接高效,执行是否落到细节,监督是否合情合理、授权是否充分信任,决策是否坚定少变……不过,即便我知道这些,也是没能做好TM。

【2015031403】自互联网思维“网化”传统产业以来,产业链不正是要被改写的东西吗?过去的中间商在互联网扁平化后,将减少,消费者直接与生产者的沟通将成为现实。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易货交易也会流行。

【2015031402】我们总以为在别人的眼里,我们就是自己认为的那个自己。其实,别人眼里的你,才更接近真实。喜欢阿森纳很久之后才懂的一件事。他就是个争四的命,何苦扮个冠军的相!

【2015031401】大多数时候,不是我们选择生活,而是生活选择了我们。幸运的是,在生活选择你的时候,你已经做好了准备。感恩,2005年3月14日。

怕老婆的都是好人

【2015013007】有小伙伴听到“怕老婆”三个字,找过来跟我聊天,一句“你也怕老婆”把我呛到了,不知道怎么回复才好。我想说我怕老婆,不过,芳,你觉得这样说可合适呢?盼指正。

【2015013006】年会放在一个温泉度假村,小伙伴们躁动了。女生们表现得很大方,商量着买什么样的泳装。可居然有男生表示,如果是混在一起,他就不泡温泉了。本想说活该他单身,想到他已经结婚,感觉有其他心酸事没被挖出来。

【2015013005】昨天给小伙伴们做了一次培训,效果没有,副作用蛮多。主要原因在自己对他们的熟悉度上,我继续努力接到地气,争取早日做个合格的好老师。

【2015013004】温格天真到连我都想说他两句了,他公开说新援英文不好,可能会导致后防失球。擦,这是为迷惑其他球队?还是实话实说?至少看起来都没什么好处嘛。

【2015013003】有没有试过跟老板说说心底话?不试怎么知道大家想的不一样呢?

【2015013002】写完给小伙伴们的贺卡,心情畅快,甚至觉得连笔迹都烂的真诚。不是自黑,是真实的感受。唯有真诚的人可以感受得到。

【2015013001】斯坦福参访团的创业者回国之后,专门制作一个视频谈谈参访微盟的感受。对微盟在18个月之内做到目前的成绩表示惊讶,认为中国式的创业速度别具一格。我把视频推荐给小伙伴们,学习总是没有止境的。

重启私人媒体

【20150103】“私人媒体”从07年正式写起,到2013年底,码了差不多1123篇,7年时间,周均3篇。所以,如果我想重启这个博客的话,一周写个3篇才算及格。其实,用碎碎念的方式也不错,反正也找不到合适的文本。

【20150103】杰拉德宣布离开待了26年的利物浦,并且承诺不加入任何英超球队。我想起法布雷加斯、范佩西和亨利。前两位也无讨论必要,只是亨利,为什么不可以回到阿森纳挂靴呢?

【20150103】涛勇发来修改后的PPT,我稍作优化。5号的演讲近在眼前。有些嘉宾的资料还没到位。用赵恋的话来说,就是真心不理解:如果你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此事,为什么还要霸占个位置让人为你耗费时间呢?

【20150103】跟芳、朱注吃了两顿正经午饭,好像很久没有这样了。我是真的忙?还是说根本就是个糟糕的时间管理者?又或者,公司离家太远也是硬伤呢?

【20150103】给朱注买来乐高,算是新年礼物。唯有玩这件事,他才能投入所有时间。想想我与他一般大的时候,已经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了。可是,谁更好呢?

【20150103】应承电子工业出版社董编辑的提纲,在昨晚发出。真心需要外面的压力来逼上自己一回。做成一件事就怕懒。

【20150103】昨天天好,陪朱注玩滑板。我坐在宁国禅寺的外墙,墙内墙外都是一片安静。自灵隐寺回来之后,突然有种想在庙里住上几天的愿望。脑海中同时出现的,还有宁采臣这样的形象。我是多么想回到古代吗?破庙孤魂?擦,有故事。

【20150103】徐克版《智取威虎山》中的经典台词“一个字”让人印象深刻,不识数既是没文化,又是某种霸道,但却显得这个没文化的流氓其实一点也不可怕,甚至还有点卡哇伊(脑瘫型)。遇到我共智勇双全的侦察员,座山雕最终被干掉,也是合理。

【20150103】朋友圈里关于外滩事故的点评告一段落,没人给出有建设性的建议。讨论本身不能给出办法,讨论还有意义吗?可笑的是,媒体居然一直聚焦在追踪真假新闻上,能找到应该说的东西吗?

从简单的出门开始

昨天,老易给我发来一张训练计划表,鼓励我:“只是简单的出门,你就成功了!”

看着这份特别注明“芳文专用”的计划表,我应该找不到理由去忽视。包括这个博客

罗振宇在“罗辑思维”里一再强调,将一件简单的事反复干到极致也是一种成功。让我对过去曾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保持每天更新这个博客很是怀念。怀念的理由无外乎现在失去了、做不到了。可能也正是如此,罗先生昨天拿到一个新媒体影响力30强的荣誉没有让我意外,反而另一些上榜者,却没那么让人信服。

罗先生出门很久了,而我却一直窝在墙角下看月光,实在是不敢比较。

老易是一个认真的人。有一次,他告诉我,要从成都骑自行车去拉萨。我很怀疑,心里说,做到了再说吧。然后他花了2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这个梦想。而我,却只能从他一路发回的照片中留下羡慕与自卑。

昨晚回到家中,无意中翻到十多年前的日记本,应该是写过的小半篇小说,情节已经记不得了,不自觉的拍了张照片,这也是在怀念什么?

无论如何,有一步路应该要走,那就是出门。且要早点出门。

坐商或行商 得看你卖什么货

前不久,新浪微博为少数几个帐号开通了私信推送功能,如果你不幸也关注了这种帐号,那就得忍受一天一次的不定时推送文章。

我不能明白新浪微博的逻辑。如果说微博内容的核心要素是“轻”的话,不仅仅是限制了140个字的传播,还有接受信息的自由,是这些让微博上的真实用户,可以没有负担穿梭在各种轻信息里。不过,私信推送让“轻”变了味道。

有人将此举定性做新浪要跟微信抢自媒体这碗饭。不开玩笑的说法是抬举了自媒体,对中国会码字的人有史以来看的那么贵重。不客气的说,新浪肯定会为自媒体买单,就像当初捧红各种大号一样,问题是,现在的粉丝应该学乖了,没有新花样,是玩不转这些爷的。

可是,我今天又听到新浪准备让更多人来使用这个功能。除了一再降低写作的神秘感之外,也让真正码字的人少了天然的快感,这就像一个逛妓院的嫖客突然被进宫当了太监一般冤枉。

当然,我并不是想说,在新浪上玩自媒体的人都是太监。

只是简单想一想,当年那些在新浪博客上写博客的人如今在哪里?当初是坐商,等着博友上门,如今是行商,挨家挨户敲门。但关键是,人们并不在乎东西是怎么来的,而是那东西有没价值。

新浪如果没想好这个问题,自媒体这个概念怕也要寿终正寝了。

还看到一个消息,说博客巴士重新开张,这辆开了11年的大巴好像还没找到方向。难道瀑布流是决定性因素吗?横戈老师或者有真家伙还没亮出来?想起他当年做《城客》时候的那股傲气,真心对这趟巴士还能开多久表示不敢期待。

话说回头,我总以为类似私人媒体的这种独立博客还是很有搞头。如果我的读者愿意花1元钱赞助我一把的话。

内容即情绪

在一个谈论“社区运营”的主题沙龙里,某大师的观点是“内容驱动情绪,情绪驱动传播”。我却立即联想到中学老师给我们的一句劝告:“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这两个说法有类似的地方,无论是读者或听者,都能通过内容开启个人情绪,判定内容的优劣,并有所反应。

对写作者来说,不会照顾读者的情绪无疑是失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写了多年博客却始终原地踏步的根由。如此,我也能清楚的知道,为什么吉米哈特可以让我感动。无非是他能在作品里清晰的勾勒出一种恰好我很认同的生活形态而已。而所谓的文笔文采,却不是重点。

可是,情绪这东西,我总觉得古怪的很。尤其是对我这种心情波动频繁的人而言,不能理解或把控个人情绪,更不要说去揣摩读者们的心思了。又或者说,仅仅是一些基本价值观的判断,能否有驱动情绪的可能呢?

比如昨晚阿森纳赢了雷丁,按说这结果足够让我高兴,可一想到赢球的过程,能剩下的只有担心。如果我也勉强相信阿森纳值得回到前四的话。

这样的内容可以驱动一段复杂的情绪,未必有好坏之分,但印象却极其强烈,期待被传播交流,渴望从其他人的情绪里获得共鸣或反思?这可能就算是好内容。

我赞同这位大师的说法,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出可以驱动情绪的内容。知易行难。就好像我们都明白多写多读是写作的基本功一样,愿意重复去做的,却是不多。这一点,会引起讨论么?且试试。

明星莫言

我已经不记得《丰乳肥臀》的细节以及何时读过,尽管我能偶尔想起《白鹿原》里的那颗黑枣来。莫言得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诺奖的高额奖金实在是令屁民仰慕。说句不见外的话,莫先生不打算捐出来搞搞公益么?

这一周来,都是12点之后睡的觉,除了抱怨睡眠不足,也想了解过去规律的生活究竟是被什么给带偏了方向?或者只是我缺乏必要的适应力?唉,我不再像小强哥那样坚强了么?

这段时间里,漫修她爸忙着去佩服鲁迅,我忙着在微博上找点乐子,我们都是在生活里清净不得的人?或者只是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做着类似的事情,在某段自己无法表达的文字里寻找一种共鸣。

我说我与莫言先生也是有共鸣的,起码拿到手里的东西若轻松放下来便不容易。更何况当初拿起时也有那样的难。我在书报摊上看到最新一期的《外滩画报》有对莫言的专访,标题似乎关于写作。有点意外的是,这一次,我没有买。我带走了一本有扎克伯格专访的《商业周刊》。

大家都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莫言会成为一个符号,但受益的或者是整个中国的主流文化人,莫言身上的标签,会被大伙一个一个的复制;莫言先生的言谈举止,也会被大伙一个一个的传诵;甚至连莫言先生的作品,也要一次又一次的被印刷,好让大伙看到认同感和自豪感;然后会是各种学习班、讲座,由莫先生冠名或联合署名的各种文学奖。很快,莫先生会超过胡适、鲁迅、矛盾、路遥、陈忠实……或者早已超过,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这种超越,多少会让人感叹“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写文字的有一个好处,就是摔不倒。除非被方舟子盯上,大多数时候,是相对自由的。如果你愿意抄抄写写,歌功颂德的话。但哪一朝又少得了这样的文人呢?

不过,做明星最大的一个坏处,就是迟早会跌倒,少有出现善始善终的。所以,明星式作家的最终归宿便是虚名多几分,才气少几斗。

如此,难有不同情的成分在这篇文字里的,酸气中不乏真诚就是了。

肮脏的教育方式

作为一个农民工,我该为孩子能在这城市得到一张课桌而感恩(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上海人民)!但作为一个男孩的父亲,我有必要质疑某老师:您认为要求学生抄袭是合理的教育手段?还是只为了讽刺和侮辱?请别忘了,学生正慢慢长大,而您已慢慢老去!

我很少愤怒,这是能让我愤怒的少有的几类事之一。我不觉得教育与侮辱人可以共存,我也不同意“激将法”的说法。我曾亲眼所见,她在另一位家长面前数落该学生的不是,其言让人心悸。

我知道,朱注不是个聪明乖巧的孩子,他也不够勤奋,他根本上很像一名差生……我从不掩盖朱注的各种缺点。比如这次的作文,无论朱注写出什么东西,我都不会难受,我不觉得朱注需要为成绩负个什么责任,他唯一该做的,就是体现出自己的真实能力,即便是低下,即便是老师眼中的差生。

所以,当我听到这位老师要求他去抄袭另一位同学的作文开头(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就像看到一个成人在教唆一个孩子犯罪那样让我愤怒。我努力维护孩子的诚实,也相信他可以做到这点,但今天他被老师出卖,瞬间摧毁一个孩子对诚实的理解,这仅仅是一种羞辱吗?在我的眼里,这样的教师,就叫可耻!

当然,我知道事情总有另一面,我也可以引导朱注如何写好作文,有谁比我更期待朱注有好的表现?但我一定是真心希望他做好,而不是担心拖谁的后腿,影响谁的工作业绩。

我撕烂那篇修改后的作文,压抑住愤怒,要求朱注重新写过。过了很久,我问他,你知道错在哪里了吗?他说不该抄袭,不该偷窃……他可能只是重复我的话,对于这件事情我为什么愤怒,他也是似懂非懂,不能理解。

不过,稍有安慰的是,我真没将朱注正在接受的这几年学校教育当回事,我不在乎他能从中得到什么,而我该做的,就是尽量把这种老师的肮脏东西从朱注的脑子里洗干净。我希望我的朱注,是一个纯洁而又善良的人。足够了。

问题的问题

有一类问题不能帮人开解,只会让人费解,甚至问题本身也是一种误导。比方我问你,有种动物,看上去像鸭子,听声音也像鸭子,那你认为是什么?中国式的回答会分两段,第一,会确认那不是鸭子。第二,会支支吾吾的说不出那到底是什么。而美国式的回答则要直接的多,那就是一只鸭子。

我们学会发问,是为了便于理解与亲近真相。但如我这样,正因学不会发问而陷入苦闷。比方说刚接到一个活儿,联络人希望我就会展业及传播业的现状,找一个切入点谈谈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互有帮助的地方,在这中间,顺带提及下他们正在筹备的某个品牌活动。简单去理解,这是一篇有独立观点的市场部行销文案。但仔细想想,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作文就会失败。可能我没办法判断那是不是一只鸭子。

这还只是小事,抓起电话重新打过去确认下就能解决好。但我们社会里每天出现的种种就要麻烦很多。比如一种动物,看上去像狼,听声音也有点像狼,但出现在市区,且性情温和,可以认为它只是一只哈士奇。比如有一种器具,看上去像武器,用起来也可以杀人,但用中国式思维鉴定叫做玩具,正常人无法理解。再或者,我们买鞭炮去放着玩,响了就是响了,没响就是哑炮,但要是放炮的人身份敏感,‘哑炮’也能放出声来。

所以,慢慢的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不足以帮助我们理解与亲近社会,反而多出一些偏见和仇视。苦于寻找正确答案,但又在寻找的途中,与现实脱节,渐行渐远。这种被动的隔离让略微清醒的人痛苦万分。

可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怕去问问题,更怕去回答问题,但心里也清楚,所有的问题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能够消失的,只有我们的肉体。但问题还在那里,终究要被解决。

还有36个小时,我还有时间去考虑那1000个字该怎么写才好。

一个警告

人一旦懒起来,就像山洪爆发那样没完没了,不晓得何时能是个尽头。

我在博客后台注意了下,发现从8月底开始,我就没怎么认真打理过这个地方了。以前给自己定的那些好规矩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败掉。这让我感觉非常糟糕。可能我失去的远不止这点“好”习惯。

客观上我相信天道酬勤,但我也似乎一直在与好逸恶劳结伴同行。勤奋的只是活跃的脑细胞,而手却一直窝在口袋里。会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或者有了答案之后我会多少好过点。

但我不想找借口。所以,我得记录下,做一个警告。那些对自己说过的话都能不负责任,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呢?

悲催的书生情结

和L聊天,聊人的成就,我想到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掩盖一些人的失败,包括我自己,但也不仅仅是说我。抱歉,我又一次用一个很好的事物来遮掩一个不太好的状况。是的,为何我总在抱怨社会龌龊的同时,还不忘记暗示下自己的清纯呢?

郎咸平在某本书里用了一个词组:“悲剧英雄主义”。这话是谈中国人的情结,以失败论英雄为耻。这个意思可以解释下我的这种心态。尽管我也认为成败得失真的很重要。

不过一说到情结,我先想发笑。无论好的或者不好的,大多数人的或者一小撮人的,说的人都要戴上一顶“全体国人”的大帽子,动辄去代表大家去接受。错乱的是,无论是说的人,还是听的人,都会不自觉的认为:我自己除外。我发笑的根由在于我也觉得自己应该被忽略在各种情结之外。

所以听起来,国人的情结一直都很戏剧化。比如说仇富情结,与己有用的富人不必仇恨,因为咱用的上,对方也给咱用。而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且又用不上的富人,恨不得对方一夜破产。

“悲剧英雄主义”也很类似,戏剧化是必须的。国人崇拜岳飞,纪念屈原,供奉关二哥,全因一种未尽的悲剧情愫。将心比心,你让我多一点同情心,要比让我多点包容心容易的多,前者没有但可以装出来,而后者嘛,一旦没有,怎么装也装不像。

但在我看来,这个社会就是充斥着各类七八九十流的蹩脚演员,挤破脑袋去演自己不合适的角色。于是,情结这玩意儿就有了市场:一个加在别人身上,同时也可以隔离自己的好工具。

而“书生”也是一种情结,悲剧色彩很浓的、自以为很英雄的、酸酸的、刻薄的、眼高手低的、所谓有理想的……等等等等特征,凡是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混不到一口好饭来吃的蹩脚演员都可用来搪塞。

好吧,我承认,老子想要做英雄,渴望一边能轰轰烈烈,另一边也可以荣华富贵。就这么简单,不用遮掩。

不会写字的人

我得承认,我不会写字,只是喜欢而已。

大多数时候,写出来的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自己,我知道那是写字的水平不够。我也意识到这样的写作多半是会造成误解而尴尬的。但我或者可以这样理解,阅读的人与写字的人,在心灵上有一种相通或者相斥的感觉,依照什么样的感觉,阅读之后的理解就会两样。可惜的是,这样的前提设置的太过复杂,且这本身也不是很多人都能理解的,因此,我为我的不会写字而感觉悲伤。我在这里道歉。

但我真的喜欢。这不像是给自己写一份情书那样随意。我只是努力的把自己在某一刻的感受记录下来。跟我一样,大多数人都喜欢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方式不同而已。我习惯了早上5点起来在键盘上随意敲打,或者你能感受到那种清晨时候的宁静。

不幸的是,我已经很久没有找到那种感觉。因为各类事情交杂,让人可以分得了身,但回不了神,静不下心。不能安静才是我的痛苦。而诸如偏颇、极端、局限、自以为是等等,都只是一个过程,又有谁还不会经历到呢?我渴求的是一种安静,在写字时能得到,在得到时可以写字,如此而已。

这是一种自我封闭的途径,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方式,我以为。

再出发

人在生病之后找病因,会无奈的将事情发散到过去,找某个坏习惯来责备,为自己遭罪找个合理的借口来平衡心情,而由外人代劳此事,就是所谓的安慰。

这种唏嘘或者没有对象的抱歉,似乎是相信有神灵存在。听上去还有一个依靠。但怕就怕在喜欢将坏事全赖在外人头上,不从自己做个反省、思考和改变,那样的人,是我不愿意做的。

做人确实很难,难就难在不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最恰当,有满意的昨天,未必今天也会舒适。明天不调整下做法,可能就会是痛苦了。所以,很难得有机会对自己说再出发,更难做到如歌者这般的胸襟,唱唱跳跳、烦恼全消。

现在是早上五点,幸运的是,我又开始写字了。停顿之后会发现,没有什么比此刻更真实,更适合我,也更让我踏实。

看上去很美

这两天心情不错,早上听落雨声都觉得很爽很湿意。我已有两天没早起了。尽管还会那么早就醒来,但不起身就代表我在享受着什么。

想起老刘前几天的QQ签名:“歇一歇”。我想可以借来形容下这几天的动静。暂停一些可有可无的事,就是为了做做减法,那些看上去很美的事,也许只是对自己的敷衍而已。我得自己懂自己,自己护自己才对。

无聊时在优酷上看完了《建党伟业》,有宋教仁因言被杀的一段故事。政治杀戮本不稀奇,稀奇的是他说的那段话看上去太美。他说:“……政党政治才是根本,总统是谁无所谓,阿猫阿狗都可以干……”看来真理是可以打动人心的,尽管掌握真理的人并不多。

还看到一则新闻,说花500万就可以在美国买个小镇。如果幻想下这事发生在国内,该有多美?如果我能做到的话,我愿意买一块地,建一个小镇,邀请喜欢我和我喜欢的人住在这里。对的,将开心城市里的情节搬到实际里来,这算不算是一种营销方式呢?

但无论是看免费电影还是八卦新闻,都没有读书能让人安静下来。昨晚我在给朱注洗澡的时候就在跟他说,朱注你要少看点电视,等爸爸老的时候,还指望你读书给我听呢。到那个时候,我眼睛看不到了,你要是眼睛也不好,我该怎么办呢。唉,这又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理由。

那些没法解释清楚的事

与朋友说过去的某些事,总以一种期待“有共鸣”的心态来分享。其实,心里也知道对方不一定能完全明白。甚至自个仔细琢磨起来,也不一定很清楚。我们犯下了很多连自己都还没有理解的错,就试着学人家去“包容”般的遗忘,这很可笑。

我一直就活在这种可笑之中。有人劝,难得糊涂不是坏事。也有人劝,输人不输理,咱下次还想翻身,就得弄清楚败在哪里。总之,是真糊涂还是假清楚,别人说什么都与我无关,我唯一不该做的,就是喜欢找借口。

我觉得我有点找到为什么失语的原因了。过去习惯黑白分明,喜欢立即有个了断。后来又觉得模糊一点,延迟一点也不错。但这样的好处始终得不到内心的认可,便想要挣扎,想要回到那个从前的我,尽管这种说法很煽情,结局也更悲情。谁还能没点不想要的变化呢?

而这些变化,恰恰就是自己解释不了、又不容别人分析的一个个小疙瘩。挂在一起,叠加起来,像一块污垢,洗也洗不掉。后来,我们安慰自己,把这叫做成熟后的沧桑。或者就是那些不能说也说不清楚的痛苦吧。

可如今,我想那么去做,一点一点剥开自己,一点点的刮掉那点疙瘩,看看底下会有什么,问题是这样做会不会很痛很无聊?还有,具体又要怎么去做呢?

将WP升级到新版本

终于还是决定把wordpress升级到最新版本(3.2.1版),人品还算不错,几秒钟搞定。直觉上,我并不喜欢新版本的界面,不觉得比以前方便多少。当然,作为一个技术白痴,是体会不出新版本的魅力所在。对我来说,能顺利升级就是好事。

既然wordpress.com已经成为全球浏览量最高的网站之一,为什么不索性做个“全球博客社交圈”呢?将5000万个写博客的家伙们放在一起,是不是要比圈集5亿网民的其他社区更有质量?说不定也能搞个超越“The Huffington Post”的东东?或者叫WP NEWS也不错?问题是马特穆伦(wordpress创始人)会这样想吗?

从我个人的使用感受上来说,我觉得马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或者多西(twitter联合创始人)在社会意义上不如马特穆伦。Facebook让人互相认识,Twitter只是将人的偷窥包装出一个合理的角度,而Wordpress却在让人思考。三者之间的受众群体可能也是逐步缩小,甚至,三者之间的区分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明显,尤其是对于大部分受众来说。他们除了喜欢流行的,还能知道自己要点什么呢?

当然,你知道的,我一直都不相信什么“这个生那个死”的荒唐思维,如果都这么简单的话,我们就不用去上历史课了?

好了,我对互联网的认知有限的很。尽管肤浅,但这样的想象会令我愉悦,看来这才是周末该干的正经事。

【每日论语】作文

语出高考,各地出卷作文,主要来考察933万考生看问题时的角度和思路,每年虽不乏精彩之作在网上流传,但今日毕竟不同古时,一篇文章定不了终身。

即便是在古时,失意的写作者也比比皆是。金人王若虚在《<新唐书>辨中》里举例:“温庭筠数举进士不第,思神速,多为人作文。”意思是说温庭筠这个人老是考不中进士,不过思路很敏捷,后来就帮人写写文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文章写的好的不一定能中举。但善写作的,思路必定敏捷才行。

于是思考下古时候,确也有些不公遗传下来。当然,这不公是针对写作者而言。对于科学、美学、杂学并举的开放时代,文学的没落不值一提。

芳文点评: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民国新文化
如今娱乐至上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新闻恐惧

每天的新闻几乎都令人咂舌,各类问题扑面而来,大家最后会问这个社会怎么了?好在有人指点“不是社会怎么了,而是我们的资讯越发发达了”,将一切责任推给了传播业。

他们的逻辑是:资讯发达,意味着你可以以更少的成本了解更多的资讯,更多的资讯意味着更多的惊叹,而更多的惊叹到最后又转变为对社会更多的质疑,似乎一切都是资讯发达的错。

如果说传播业还停留在远古时代,那么停留在媒介上成为资讯的故事就不会发生吗?显然,我们是在掩耳盗铃。

即便只说那些让人质疑的部分,假设它里面传达的都是社会人做错的社会事,如雨润将过期火腿回收处理的丑闻,IMF总裁卡恩强奸妇女的花边……一件错事与一百件错事的区别仅仅是数量上的问题吗?

传播业者不断的将各类消息悉数发布,无外乎想“于个体要做法,于整体里要想法”。尽管有时候有所偏离,但总体来看还是值得尊敬与肯定的。起码,你有机会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至于你的思考是积极的还是逃避的,确实不是他人能够决定。

但现实的情况确实让人有“新闻恐惧”,确切的说,传播业也有错,错在媒介发达的今日,还是用传统的思维一股脑儿的将资讯不挑不捡的在各种媒介上发布出去了事。受众长期处于接受状态,必定要对新闻出现的高频率有所恐惧。

或者,传播业的经营者应该冷静思考下那个基本的关于“找对人说对话”的问题,让受众从被动到主动,或可助于消解“新闻恐惧”的压力。

反垃圾评论

经常来这个博客的朋友或许会注意到,我的Akismet已经拦获了数万条垃圾评论,绝大多数来自国外,我猜想这与主机所在位置有关,但作为一个中文博客,我一直没弄明白这些垃圾的洋文评论为何而来,还好,在我还没弄明白这个问题之后,最近又来了一大批垃圾的中文评论,换了个新问题考我,似乎我更容易解答一点。

我说我并不喜欢访问那些不能给我帮助或者启发的博客站,我也没有纯粹为了推广而去别的博客做过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是保持着“有感而发”这样的原则,一来是为了尊重写作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自家形象。简单想想,你的那些评论,不就是你给人家的第一印象吗?

所以,对于那些急于推广自家网站的朋友,我有话想说,但又说不出口。因为每个人建站的目的不同。比如我,无论能写出多好或者多烂的文字,我都不计较,我只计较是否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无论有多少个博友能够来访,我也不计较,计较的是他们是否真的在意你想让他们在意的事件或看法。

我总认为,找对的人说对的话,比找所有人说一种话要管用的多。至于推广,应该是在推广之外,水到渠成的事,得有耐心才可以。

一些小意外

这段时间发生了一些小意外,都与这个站有关,有的时候是我在家里访问不了这个站,而别处却没问题,另一些时候,我在家里访问不了,别处也不行。让人郁闷的是,当我在家里可以访问的时候,电脑却罢工不做了。于是体会到早起的好处,可以一个人静静的等着电脑重启后自动关闭,再重启再自动关闭,而不至于特别的焦躁,最后自然是拖到这个时间来做这件事。

看来我是越发关注这个站了。因为以上这段文字就是在为自己狡辩,用这些小意外来推搪点那些什么,好让自己觉得没错,可以好受点,同时还可以继续标榜自己如何如何……这个太恶心,我得改正。

昨天与一个老友叙旧,一边帮他梳理工作上的事,一边在检讨自己这些年都干了些什么。分析别人总是一套一套,到了自己头上,却混乱的不行。我总结自己,当我经过那些混乱的时候,都会当成是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当我身处其中的时候,却多了很多懊悔与难堪。当我抽身出来,当作故事去看的时候,又会失语,似乎一切事又不值得说,都不值得追究了。

这很矛盾、很纠结。很明显,我又想多了。

等了很久,还是将系统升级到wordpress3.1,与老版本不一样的是,登录后会在首页出现管理工具条,我不是很喜欢这样的布局,但看上去确实方便很多。

重要的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等”。

按照常理来说,如果一个人去等什么,总该有一个计划或期待。比方说这次升级版本,我就等了好几个月。在这个期间,我本该去研究下其他人升级后的反应,是好是差,都搜集起来,好用来确认我是否尽快升级,这样做才能体现我当初“等”的初衷。

但我什么都没做。似乎它没发生过,也似乎它只是在昨日发生的,好像我早已认定这些东西在一开始都不会稳定那样。我的等待其实就是一种拖延。

生活中遇到其他事我也喜欢“等”,但依习惯,我是等不到什么超越期待的东西,能等到什么就算什么的那种态度,让我难以启齿,这样的结果一定“可悲”。

你可能会笑着说,这生活就是一个“悲剧”,即便如此,为什么就不能从观众做回演员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才能找到。

学与得

C君警告过我,在职场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得跟对老板。而P君也有类似的结论,你有什么样的朋友,你就有什么样的成功。他们俩将人以群分做了一个具体的解释:要有好老板,要有好的同事,要有好的朋友。也就是说,你和谁站在一起很重要。然后呢?他们没有继续回答。

但我觉得,你站在谁的身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注意是“学”而不是“得”,“学”是互动且谦和的,“得”是封闭而卑劣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学”与“得”这么纠结,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划分这“学”与“得”或与其他的不同。但我隐约觉得这个“得”就是我那两位朋友所说的“好”的好处,要不然,我实在找不到如何判断老板、同事或者朋友怎样才算“好”?

可能,我只是对于不合理的“得”持有一种深深的敌意,但那看上去更像是一种羡慕和嫉妒,为了掩饰自己,我说我不会去恨,但你知道,我那平凡人都有的浮躁已经成了我人性中的一大祸害,已经坏到不能掩饰,只能到了靠一记快刀解决一切的时刻了。但我的快刀又在哪里?

如何对待“学”,我又开始抱怨自己的懒惰与愚笨,我总要花更多的时间来与自己做斗争,才可以赢得一点微不足道的小进步,这不是谦虚的说法,这更多的算是一种自我激励,事实上,我能赢得的,是很多人早已明白或拥有的,我确实是愚笨的很,这种酸酸的感觉,我已适应过来。

我总觉得我有苦行僧的命运,这算不上一种悲观,我也没有什么压力,相反我觉得自己轻松乐观的很,这与行文的沉重或者矛盾不同,我所表达的只是这一刻脑子里杂乱的想法,我要记录下来,真实的面对自己。

微博有毒

李开复在谷歌BUZZ里读到一段李开复博士关于写微博的几个建议,貌似他已经以“微博达人”自居,甚至他还出版了一本叫做《微博,改变一切》的书。瞧,这个世界自我感觉很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很感恩能活在这样一个乐观、积极和愚昧、狭隘交融的时代。

好事者如我立即上新浪微博搜索一番,到目前为止,@李开复的围脖粉丝超过了389万人,这个数字超过那位靠写字吃饭的@冯唐十倍有余,更是这等平民的一万多倍,我先强烈表示下我的羡慕、嫉妒、恨!

恨之余,好事者更加好奇,遂进入李的粉丝页面来围观下其质量如何,但在揭开围观报告之前,请允许我啰嗦的说明下我是如何看待微博粉丝质量的。

我对于粉丝质量的评判会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我会看粉丝头像,以猥琐、阳光和神秘来划分,猥琐者如很久之前的@禹某某;神秘者如新浪的机器人粉丝,不用头像,故作神秘状;阳光者如我自己,真实、乐观,很明显,我喜欢同类。

第二,我会关注粉丝自己有多少粉丝,这点之所以重要,是在于微博首先是基于你的朋友圈的互动,连朋友都不愿意关注的家伙,我能指望与他有好的交流吗?

第三,我会关注其微博里表露出来的兴趣与观点,我特希望这个家伙有自己的个性,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最好兴趣广泛,更重要的是可以容忍评论者的无知,我也喜欢豁达的家伙。

当然,这只是我的评判标准,李老师对于粉丝的要求应该比我包容的多。

不客套了,公布下@李开复微博的围观报告,也欢迎其他围观者指出不恰当的地方,我会立即更正。

第1页,除了一名粉丝的粉丝数量为33人之外,其他的19人,只有一个粉丝,甚至为零粉丝;
第2页,仅有2人超过17人;
第3页仅有3人超过17人;
第4页,无人超过4人;
第5页,仅有4人超过11人;
好吧,直接进入第50页,仅有1人超过15人
……

还要再看吗?我没耐心了

以好事者的标准,这样的粉丝有还不如没有,如此,这389万人的数字就毫无意义,如此,李老师的那些关于微博的建议不知道还有几人愿意相信,几人能够去做?

当然,我并不是来挑战李老师的智慧,怎么写微博,李老师当然有发言权。我只是对这种自我膨胀的逻辑表示好奇和质疑:为什么名人会相信自个儿名气大了,连带个人素养也能同步升级呢?

微博给到人的虚荣确实够“毒”,它会把一个正常人推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对于名人的毒害甚至会更大,名人写微博,因为名气收获了粉丝,也因为粉丝暴增而收获了更多的所谓名气,虽说神马都是浮云,但自我膨胀在这样的一个怪怪的逻辑中循环放大,受害者到最后就真的需要一个强大的心了,祝受害者们好运!

t.sina

好玩的是,写完这篇文字后,点开围脖私信,看到这样的一封邮件,特意截屏给大家看,或许会对你来了解我想说什么有点帮助!

信息的焦虑

我总是喜欢说自己很焦虑,其实这个说法是一种调侃,起码在过去是这样。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我的那种状态,而“焦虑”这个词具有似真似假的意味,我拿来用,再合适不过。听上去我是掩饰自己,虽然说我总希望将一个真实的自我呈现出来,但你得知道,人有的时候,对自己的认知甚至还不如对一个陌生人的直觉。“直觉”用在自己身上,就是一种焦虑。

我习惯于相信自己的直觉,这些直觉来自于对各类信息的第一判断,这个怎样,那个又怎样,我似乎忘记了作为一个旁观者应该保持安静,沉默的站在一边,我太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太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表达着,发表着,我也就越来越不了解自己,我也就越来越焦虑,我终于找到了信息的焦虑这个词组,用在我身上,不算太过分。

我不擅长描述这种感觉从什么具体的地方而来,我只能说这些都只是我当下的一种随着键盘与脑袋瓜子相互敲击带来的认知,写完之后,或许我会忘记我说了什么,但说实在的,我真的不知道这焦虑会从何时结束,我烦透了!

春天里

春天·油菜花开

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样的一个状态。

先将你能做的事情分成两块,姑且称之为理想(为个人喜好而做)与现实(为生存而做的)。大多数情况之下,我们总会屈服于现实,只能一点点的实践自己的理想。小人物们也会默认这条曲线对于自己是有意义的,或者说这就是游戏的玩法。

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都会追求这两块的平衡,最好的发展状态是既可以服务理想又可以满足现实需求,换句话说,自己喜欢的恰好又可以养活自己。

我说的是另一种状态。

当一个人真的经历太多太多之后,往往会显得或者“被迫”很淡定,对于理想与现实这种概念的区分已经没有十几二十年前那么认真了。理想也好,现实也罢,当下的生活是否快乐才最要紧。这样的心态一旦出现,人反而会在选择上患得患失,你可能不愿意承认,这种前后矛盾的事情怎么就会发生呢?在心理承受的范围上,觉得一切都可能发生,但在现实里做出选择的时候,又对一切抱有幻想……

算了 ,我自己都有点解释不清了。

当我以一个农民工的身份进入这个社会的时候,我真的没想过永远做一个工地小工,我也没有设计好我该在什么时候可以转成薪水待遇是小工两倍的大工。我也没有想过今年去上海,明年去西安那样东飘西荡碰碰运气,我总以为运气这种事情与我无关。可是今年,我突然对于自己曾经没有这样想而“失落”,当我看到重庆的企业可以开出4000元的薪水给到农民工,当我看到深圳的农民工可以跳好街舞,当我看到北京的农民工可以在春晚唱上一曲《春天里》,我不知道是我没变,还是这个世界变了。

那天和人聊天,我现在唯一觉得飘在上海的好处就是没有压力,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我就不解释了,我很好面子。这种感受就像是在春天里,浑身都在躁动。

只是见过的人

只翻过的书一样,很多人我们只会见一面。在某个场合,某个时间,因为某种共同的原因,我们见上了一面。又因为某种礼节,某种需要及某种安慰,我们彼此认识并相互承诺。但可惜的是,我们只有这一面之缘。

这一面,算不上有缘,但也只有用缘分来解释。你总不能用其他词来精准描述这种关系,想想也无必要,人不能活得太过清楚明白。当然,你懂得的,我不是在描述那种唧唧歪歪的一夜情。

我是在说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被“only”给消费了。大多数的表演都只一次,大多数的美梦都不曾重复,大多数的人都不值得让你回味。可是为何,我们还要那一次呢?这是我的疑惑,或许在别人看来没有这个问题,他们会说,这就是常识。

原谅我不懂常识,懂得太少,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常识。这是我与你不同的地方,自然这不是高明而是愚钝,不需你费心,我懂得。

我很不喜欢在文字里频繁的提到“我”,似乎这没什么不对,但提得多了,连我自己都厌倦了。既然是写字,就是说真的自己,“我”的出现又有什么意义呢?连这样的意义,我都要追究,实在是愚钝的很。

沸腾

篝火
“沸腾”这个词是郎咸平在《财经郎眼》这档节目中对国人所期待的一个现象,不同于媒体们所谓的年度热词,更像是国人欠缺的一种品质。与沸腾相关联的另一个词就是“愤青”,愤青是一个标签,但愤青的出现曾经代表着期望与变革。

有的人会说,期望变革可以连在一起,期望与变革单独成两个意思,连在一起似乎词不达意。我的解释是,先有期望,后有变革。但期望的不仅仅是变革,还有对变革推动者的信任。而变革有的时候就会少了这种信任。所谓的造反也是一种变革,只是落败者往往不愿意相信,成功者又难获自信。总之,过去的很多变革都发生在极端情况之下,都发生在被动之中,都发生在临界点,都发生在不变革也将发生的状态里。我的认知比较偏颇,似乎有意为之,没有极端的思考,哪里能唤醒你的麻木不仁。

愤青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用作贬义,泛指一些喜欢抱怨、不够淡定的家伙们。换个思维来看,那些淡定的人真正平复的只是个人的心理平衡,于世界是好是坏一点益处也没有,只是寄生在这个世界中,学得了生存的技巧,但全无改造这个世界不好命运的企图与心思。这样的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死了也不过是一堆枯骨,徒增碳排放而已。但芸芸众生就是这样被教育出来的。我总以为这教育祸害人。一种是因人施教,让人个个不同,世界得到发展,丰富多彩,最后变得大同。另一种是按一个模式去套,使得人人变的相同,这世界越发展越窄,社会越推演人类的价值就越小,混浊不堪,最后成了滚滚红尘。而前一种,你在哪里又能找着?

于是愤青懂得沸腾,懂得自我教育,懂得自我改变。这样的人的血才是社会的血,这样的人的心思才是社会的心思,这样的人的沸腾才可以令到社会沸腾起来。反观我们呢?一切事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记得这话谁人说起?一切人都喜欢围观,或者路过打个酱油。一切情况皆可淡定面对,唯独对自己上车投币是投了五毛还是一元会从上车吵到下车。人在这样的其他人的社会里成长与生活,还有个什么意思呢?还谈个什么明天社会大同呢?

但必须得保持沸腾。好吧,我们周边是冷的,我们就保持自己的热度,并努力的保护起来,放在一个小角落里,不怕人耻笑,不怕人翻捡。实在不行,就裹在你的身体里,放在你的脑海里,放在你的记忆里,记住那种沸腾的味道,记住那种沸腾的状态,记住那种沸腾的感觉,在下一次你恍然若失的时候抽出来拼命流泪。流泪也别怕,那也是沸腾,只是心底的泪水煮沸后被蒸发从眼角流下!

小杂念

锁住安静
选了一幅与主题不是很搭的图片,可能是想揭露下我的内心,我很需要阳光或者说我的心底里有什么东西需要丢弃掉。当然,朋友们不用为我紧张,我只是会将一些小事过分对待。我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我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文字是我最好的选择。

终于搬进了新的办公室,袁同事很会布置,几幅小画就整出了气氛,让原本有点小遗憾的办公室变得很温馨,在此感谢下。若换做我,我是不知道怎么改变这些的,看我乱糟糟的办公桌面就知道了。

那天下午我去买火车票,原先假想的要排上数小时的情况没有发生,只排了10分钟,这让我有点意外。按唯心的说法,很多事情早有安排,一切发生的都那么合理合情。如此,我也不该多去计较什么。顺其自然就好。

昨晚又梦到粗暴对待朱注,让朱注居然变得麻木不仁,我一身冷汗惊醒,已是4:10,无意继续睡下去,起床下地开电脑,面对屏幕,敲下上面这几行字。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谁说话。我有那种“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谁又是谁”的感觉。心态似乎还在坏的那一面,没有办法翻转过来。

当然,没什么事情,我想多了而已。

我们的生活方式

标榜“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星尚画报》近日(元旦)创刊,我本不想再写关于杂志创刊的字,大多数的“新”杂志都了无新意,新瓶老酒。我希望看到更多的杂志创刊,但更希望看到更更多的杂志赶紧淘汰。正如@kita所问,新杂志真的解决了那些根本的问题了吗?关于读者、内容与运营的核心,我们还在研究和关注吗?

《星尚画报》希望自己能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样口号式宣传的媒体不在少数,大多会让人哭笑不得。他们是指13亿中国人吗?还是说被传媒们数以亿计来估计的中产阶层?或者仅仅是国内杂志阅读市场最活跃的北上广深这几个大城市的中产们?甚至只是这本杂志所能到达的大约几万人群?模模糊糊的数量,使得自我评估和自我期许失去价值和意义。至于生活方式的定义则更加模糊,我想说,我们是没有生活方式的。

当然,我说的我们很有可能只是指少数的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像我一样没有房子、没有车子、银行里也没有什么存款,每天上班、下班,极少应酬,过着简单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哪里?可以说成极简主义吗?显然有点讽刺。至于数量的多寡,也许是少数,如果中国的中产已经多到数以亿计的话,那我们的这个下层群体确实可以忽略不计。

我的问题是,如果大家都没有能追求得到的目标,我们还算有生活方式吗?

我们不想着去破坏环境,但为了生活,我们也敢冒险在化工厂里做一份工。我们不想看着那些比自己愚蠢的人(更普遍的问题是,大家认为不会赚钱才是最大的愚蠢)越长大越比自己有钱,但也得默默的学会接受,并将这种接受当作人的成熟来解释。我们不想看到小偷在满大街寻找作案目标的时候只敢捂住自己的荷包袋而不是路见不平一声吼,但为了可能的危险,我们还是绕道溜走。同样,我们也喜欢公平,希望别人对自己公平一点,哪怕是假装的。我们也喜欢正义,最好是我遇到问题是你们都来帮帮我,哪怕只是那种精神支持!我们更喜欢自由,虽然我们根本不懂的自由是个什么东西,也许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游戏。我们更喜欢博爱,但可能永远也看不到该如何博爱。我们也追求我们跟这个社会的融洽关系,我们跟自然界的和谐,我们跟周边邻里的友好关系……

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但是我们无法做到,难道生活方式就是给自己树立一种难以企及的奋斗目标?好吧,就算是其一,但那就是我们要的生活方式吗?

说的现实点吧,我们这种人真的没有什么生活方式,如果说有,那只能说是生活套路,“方式”多少是有点思想的,而“套路”就不需要思想了,完全遵照游戏规则去做就好,不需要改变,不需要动小脑筋,就像被喂养的动物那样,在同一个槽里,吃着相同的食物,做着相同的梦,该睡觉的时候,互道一声晚安。是的,我们下班的时候,都喜欢彼此说“再见”,要跟谁再见呢?自己真的乐意吗?

写故事的人

我特别想成为一个会说故事的人,这是我最近的心愿。我也知道还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磨练,我努力去做,今后会在这个地方贴上一点用心去写的东西。我叫做故事,总得将它置身于某个场景下去品读,比如说就是在看一场电影,你不能从对白里听到的就可能是我笔下所写的。

但我也很清楚,以我的格局和我的文笔,我目前还很难在细节上有所突破,我是说,我在细节描述上很差,我习惯性的自言自语,总给人一种旁观者的悠然心态,我很难让读者跟随我一起来起伏跌宕。如果说我在指挥着读者听一场音乐会,毫无疑问,我并不合格。我只是渴望成为一个合格者。

上回跟守山闲聊,说到可以写点什么,我提到一个不算Good Idea的主意,我建议到不妨写点历史题材的随笔。这个建议来自于他在读《资治通鉴》的感悟,守山说现在发生的事情,历史上基本都发生过一遍,社会只是在不断的重复历史,换了演员而已。但我们都清楚,这样做往往吃力不讨好。我们大多数的人,从别人文章里往往并不喜欢提取启发和思考,而是去考究其文笔、错漏,对于写作者来说,并不怕你纠错,怕就怕你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篇文字。要知道,表达本身比表达能力的好与坏更加重要。

文字是一种表达,故事是文字的一种形式。我想写点好故事,做一个会说故事的人。当然,在这之前,我特别想成为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但人越活越觉得自己肤浅,自己的那点小故事放到某些人那里,根本不值一提。比如我昨天说的孙兆,他是冤死的,我怎么跟他比冤?是的,做人不该去比较长短,但对于幸福感不够的人来说,找个对比有利于自己对生活的正确认知。

我想写点好故事,这个想法本身让我很高兴。因为我终于愿意去做这件事了。加油!写故事的人!

2010年度总结

和去年不一样的是,今年的总结要拖到年底才写,说明我觉得今年过的还算凑合,起码不是半路上着急想着开溜到2011年去。工作上,这一年没什么变动,还在那家单位,还在做那个事情。不用支支吾吾的,我就是一个卖广告的,不是所谓的白领,千万别误解了。

先说下这个博客,很高兴自己可以坚持下来,虽然大多数时候,我只是一个人在自言自语(而且我也知道说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就像某人形容的那样:“撕皮自嚼”。我拿这个词来说自己,只是表示我赞同这个意思,但并不喜欢它的恶心,我们都该善意点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是,即便是自嘲。

前两年我写年度最佳友人,今年就不写了,我关心的还是那几个,关心我的也就他们几个。但今年更高兴的是,好多失散多年的朋友终于都有了音信。我呢,终于到深圳见到了刘汉东、张勋华、黄杰、苏志国、谭进和胡俊几个,忘不了胡俊说的关于谭进的那个笑话。谭进,当大家记得你的绰号多过你的姓名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深入人心了。另外,在广州也见到杨宝和洪亚东,忘不了杨宝打开一瓶白酒的样子,我原以为我穿梭到了小时候,结果是我们分开太久了,真的不敢相认了。

4月份在广州见到了张华,这是个我一直很喜欢但只能远远张望的朋友。过了几个月,我们在上海又碰面了,由叶檀做东,一年之间,我见到了两个最优秀的财经新闻人。我曾经有想过去做一名记者,虽然最终未能践行,但由此而生的对“记者”的种种评判也算苛刻。在我眼里,张华是一个既懂写作更懂思考的家伙,这点在他的新书《他们比你更焦虑》里,你可以找到答案(对“财经记者”这一岗位跃跃欲试的同学们可以好好的参考下,这完全可以算作国内最好的财经报道范本)。但我知道,我对他的认同不完全来自于对写作同好者的好感。这点,张华自己清楚就好了。

4月份在东莞做了一场活动,延续09年开始的“台商转型升级辅导”项目。所有的准备工作基本上由东莞台协完全搞定。而12月3日在苏州做的同样活动,却要忙上很多。这里也能看到各地台协和台办的工作方式有所不同。当然,对于承办方来说,重要的就是要完善细节,可惜的是相同的错误还在重复犯着。我很想说那不是我的问题,但我能吗?争论是没有价值的,唯一该做的,也只能是微笑着接受。瞧,我比去年这个时候虚伪多了。

5、6月份的时候,为了朱注的读书而烦心过一阵子。感谢那段时间有朋友的安慰。特别感谢大姐对我的无私帮助,幸亏你的及时帮助,让朱注不至于无书可读。稍微想想,也算是对我懒惰与大意的惩罚,下次我就算不喜欢做什么事,也得考虑到它的后果了。我记住了。

朱注在北京赶在朱注读书之前,我们三个去北京做了一次短暂的旅行。一来可以跟让朱注陪爷爷奶奶待上几天,二来也可以消除朱注对北京的神秘感。当然,能满足的东西不是很多,但可以满足的,我们应该尽量去做。不是吗?

居然忘记了是几月份,我忍不住回了一次东至,跟两个家伙碰了面,一个是老陈,一个是燕子。高兴的是我会认为他们是我该见的人,难受的是,我们都被生活折磨的失去了风采。不过还是要为老陈加油,既然决定单干了,就得拿出魄力来,要做就要做好不是!

IMG_94789月底,受国务院港澳办的邀请,我代表杂志去银川参加宁洽会。对于西部的第一次认知,就是飞机上看到的“黄”色。我相信这是今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颜色。当然,我不需要将这个颜色描述的过于沉重,也许只是我个人有限的认知局限了我对这个地区的了解。但我离开的时候,却沉浸在另一种情绪里:“为什么我是一个缺失信仰的人呢?”在那一刻,我特别羡慕那个自称去过两次麦加而面带骄傲的回族导游。

忘记了具体的月份和时间,周浩正老师夫妇俩从南京赶过来,上海是他们大陆之行的最后一站。我在亚士都饭店他们的客房里,见到了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出版人。我们一起聊出版、聊谷歌,聊乔布斯。很抱歉,我不能跟上这个老爷子的思维。可能是我还是不熟悉这些东西,更可能是我平常的思考都太过单一。我很乐意看到我的“惨败”,因为我又找到我前进的坐标,这是好事。熟悉我这个博客的读者应该会认识他。我在这里会不定期分享他最新的观察。从鼓励的意义上来说,我之所以要求自己每天来更新这个博客,就是受到了周老师的启发。当你可以不封闭的将自己与自己的交流公开之后,将自己的内心打开朝向世界的时候,你的格局自然就会提升到一个你自己都无法看清的层次上面。我很庆幸我的视野一点点的被打开,我的狭隘心胸也有了承受更多委屈的空间,这是我的福气。

11月份,上海台协会连锁委员会秘书处成立,我受邀成为秘书处成员之一。与其他几位优秀的家伙一起为连锁委员会服务,这是我能得到的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主要负责协会的内部宣传工作,这应该是我擅长的部分,我希望可以用我的热心来做好这件事情。这也是我第一份正式的公益性兼职,我可以从中学到点如何运作协会这类事情,只要是可以学到东西的,我就会感谢下。

可能是受我写博客的影响,有几位朋友也架设起了自己的独立博客,但很可惜,写写停停,断断续续。如果一定我鼓励下,我还是那句老话,你只是在为自己做事,何必在意别人看到的是什么。套到我身上,就是不怕你笑话我的文笔、我的思维或者我的能力。我只要可以坦然面对自己。

在刘阳的怂恿下,我还是架构了一个内部论坛,原意是想邀请我的朋友们来分享各自的经历,但实在是执行力不够,只开了一个小小的头,就没有声音了。先要对我前期邀约进来的朋友说声抱歉,我会按照既定想法去完善它,等等,再等等。

准备做一个工作室,可能是用网站来做唯一的推广方式,主营业务我现在还没想清楚,按道理,我不该在企划方面去做什么商业规划。说到底,我能拿什么换钱,我不是没想好,而是还没找到。有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或者说根本不存在,我的创业方向与我现在正在做的工作一定会很匹配,简单说,我能做的事情就那么多。

整个的2010年,我对于架构网站似乎已经不那么热心了,起码已经没有注册新的域名,这应该是一个进步。我该把心思放在已经想好过的道路上,接下来就是一步一步的实现它。这会很难吗?或许吧,但会有更简单的吗?反正我找不到。

整个的2010年,我对于亲情,友情这些东西看得越发的重。或许我真的到了老陈的那个心态(不是说不好,是想说不同的阶段),对朱注多了一份不恰当的期待。或许刻意的逃避自己不敢承担的责任,实际上确实够懦弱的。我不希望朱注也这么认为。

整个的2010年,我似乎也变得现实点了(即便这辈子都不可能会迷恋上金钱这玩意),但来自生活的压力让我多少了解到“省着花”该有多重要。以前想着挣钱花,现在想着省着花,这算是有尊严的生活吗?

整个的2010年,我变得絮叨了。可能是为了完成这个博客,但更多的是很想讲点什么,但又不能像张华、叶檀那样把话点透,总憋着一股子怨气,在那些酸腐的文字里游荡着。怪不得被某人批评,还是那股“酸溜溜”的味道。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开心的2010年,我希望2011年会更上层楼。

暂停

听说韩寒的《独唱团》停刊了,对于咪蒙的期待只好暂时放下。好多时候听别人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大多数时候,能够这么做的人(能定政策的和能定对策的人)似乎都是一个圈子的,而我们(跟我一样的只能围观的人)只能站在圈子外面,指指点点。善良的人会做个感概:能够指指点点就已经很好了。

是很好了,但那要看在什么时候说这个事。从历史上来看,确实是不错的。历史书上的故事不一直在强调我们是从封建社会过来的吗?但封建社会究竟怎么封建我们是无法体验到的,从故事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大概。但也有人感叹了,还是古代简单,割了下面就可以做公务员。再说说我们活着的当下,这种指指点点能有什么样的好处,也是圈子里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当然,圈子外的人可能也只是当作一种安慰,别以为圈子外的都是二。

发的这些牢骚似乎没跟那本杂志唠上点联系。我向来不喜欢由此及彼,但说出去的这些话总会沿着既定的抛物线行走,我们可以篡改物理书,但不能决定物理规律。还好,我一直觉得2010年过的真还不错,我会很快对我的2010做个总结,重要的是,向那些重要的人和重要的事表示感谢。至于圈内圈外的争论,不如在脑海里暂停,但若能有一些引子,也就不妨多一点期待。

好好say话

新闻出版总署最近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要求各出版媒体、单位,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有关规定适用于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书、互联网等各类媒体』。

既然到了要靠发布法规来纠正的地步,那中文写作者们是该“检讨”以后的说话和写字了。

无趣的是,这种事情不可能会发生在我身上,我不懂写英文,我还得好好的学上几年才有资格去那么做。也就是说,能够违反禁令的人,多少还是懂得一点英文的,这应该算是一个长处。现在推行的义务教育不是从小就让孩子学习英文的吗?另外,多学多用也算是学习语言的一个好方法,但为什么要被明令禁止呢?(一个面貌和善的老大妈,笑眯眯的对你说:是让你多学善用,不是多学乱用啊,你不懂啊?)

我联想到一个不是很必然的关联,它是否跟搜索引擎有关呢?一则所有的文字最终将流向互联网(在目前的资讯传播条件下,网络就是资讯的海洋,任何形式的文字都会被复制到互联网上并通过搜索引擎被人主动挖掘与传播)。二则读者自身已经转变成了一个新“媒介”(从过去被动接收到现在主动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资讯并在自己的小圈子内加以传播)。在传播的这个过程中,如何控制就是这条禁令的根本目的。

也就是说,中文的关键词已经完全被搜索引擎理解和掌握了,但想做到对英文关键词的掌控,还不如禁止各位使用英文简单的多。

想到这里,我又有一个新的idea,不如从现在开始禁止学英文,大家都像我这样连说中文都费事,那该多省事啊。更方便的是,让“有线通”这样的宽带供应商来控制用户上网的速度,上着上着,也就开始厌倦互联网了,岂不更好。反正,“有线通”在这方面已经做出成绩来了。

—————–分割线——————-
PS:我承认,凑出这几百个字好费时间。超出了20分钟的时间预算,只得跟自己say sorry了。我有点鸡动了,思路凌乱了……

九个朋友

看到短信的时候,离L发来已经过了一个小时,我仔细看了下短信的内容,想到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是给L回复一条短信,重点强调下他也是我很重要的朋友之一,然后其他什么事都不要做。第二种是按照短信的内容去做,也就是找出自己最想交往的九个人并给他们转发这条短信。很不幸的是,这两样方式我全做了,做完之后的两个小时,我就觉得生活太不“安全”了。

我是想说不被人重视的感觉是不“安全”的。尽管看上去我并不在乎我转发的那九个人也跟我一样很看重这条短信,并能立即给我回复,万一他们一开始就觉得这是个幼稚的游戏呢?或者,他们之前收到过更多类似内容的短信,已经让他们无心应付了呢?又或者,他们都没注意到这条短信,打开的时候已经过了所谓的转发和回复期限了呢?

我的种种猜测在正常的逻辑和思维下是无聊的,但因为我参与了,便觉得不一样来。首先,老实说,我对如何选择出这九个人是没有标准的,我只是觉得他对我的重要性,但问题是我对于他来说又有多重要呢?另外,我在选择的时候,心底本身就没觉得踏实,多少也因为这类短信对于他们的智力其实是一种威胁,回复或者不回复甚至也会出现纠结,我自己就至少纠结了好几分钟。

可是参与之后,唯一希望得到的结果就是会有人按照上面的去做,这应该是对我的一种安慰,就像我那样做一样。但问题是会安慰你的和不屑如此的不一定就是对你最重要的或者对你不重要的,这个答案与作答者的身份并不一致不是?

回到我最初担心的部分,我想我认为的那种不“安全”,完全在于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拥有什么样的朋友,我对这些真的很怀疑。我记得我毫不犹豫的将C当成这个朋友名单的第一人,可是我也记得我曾经清清楚楚的告诉过他,他只能算是我的朋友,但远远谈不上知己或者铁哥们。我知道朋友是不能排队论交情的,可就是这第一反应里最重要的朋友,都不算我理想中的好友,我这思想上的窄和负担,着实让我不“安全”,让我害怕。

总之,我在短信发出后的两个小时内都惶恐不安,这样的反应是我之前未曾想到的,想到过的平淡或者从容,在这个时间段内一点教育意义都没有,可能我还是一个幼稚的孩子吧。跟朱注一样,我也陷入了没有朋友的境地。

好久没读书

突然想发发感概,好久没读书了,这种日子像是做其他坏事一样,容易上瘾。以前看到书,像是看到了好朋友,捧着搂着不睡觉也要看完,现在看到书,就像看到了老朋友,面对面微笑下,连手都不用握,各自归各自缩起。仔细想想,这也是因为没读书,才觉得这脑子里没啥东西可想,越发空白了,越空白就越有牢骚想发,这就是另一个怪圈。

我老是觉得生活就是一个又一个怪圈,这话可能别人也说过,但与我说的滋味不同。我似乎是有意建造这样的一个圈子,好让自己可以往里钻。我钻进来之后,可以自我保护,可以过得安全一点。也可以说我害怕什么,就会去做点什么。但我内心里却想打破这个圈子,像《海角七号》的开头那样,去他妈的圈子!嗯,砸碎它也是一件好事!

可是人家说读书会让人修身养性,就是说去掉暴力的行为。虽然心态上还残留着祖辈传下来的恶习,但行为上已然有所控制,这也是所谓的成熟,我不习惯做这样的一个男人,但并不意味着我很暴力,客观一点说,我不温和,但也不会暴力,我是一个神经质但偏温顺的动物。从这个总结里我还悟出了一个道理,其实期待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似乎只是作者们在一厢情愿。

我还做过其他坏事,与不读书一样,比如离不开网络,离不开邮箱,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电视。我被这些困住的原因在于我离书本远了。嗯,这生活就像一个跷跷板,我得找到平衡点。有的时候,我努力的让自己去寻找一些读书的感觉,但看到一些人在书店里做各种演讲,我又觉得恶心。你瞧我是不是太作了。这点破事拿出来瞎晃悠,其实也没啥,只是想提醒自己,别老犯恶心了。那些过去因为读书而跟我的认识的朋友,现在说不定都在恶心我呢,怎样?我劝自己,找点时间来读读书吧!

关于贫富的自我认知

今天想对自己来点残酷的东西,要知道在一个贫穷的人面前谈论财富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为穷人除了对数字的迷恋之外,对财富本身却是没有任何概念的,我可能知道拥有1个亿或者100个亿的好处,但是我却不知道如何去赚这第1块钱。我说的太极端了,重新说个现实点的,我特想拥有过亿的金钱,但是对于如何去赚第一个10万元,我却一筹莫展。

这个问题残酷的很,也很务实,似乎我从来没有认真的去想过,用我现在能想到的办法,比如去好好做业务,靠佣金去实现。或者,在网上兜兜看看哪里有需要写点高要求低待遇的小稿件,按每篇200元来算,写个500篇差不多也能做到。再或者,咬咬牙,将兜里剩下的那点钱拿到股市去碰碰运气,也许,只是也许,我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小巴菲特呢?

但我怎么看这些答案都觉得很不靠谱,或者实现起来需要的功力实在是值得磨练,是我现在还不能做到的。尽管我一再觉得自己对金钱没啥概念,或者对于财富没啥特殊的嗜好,但我不能老是活在自己愚昧的认知里。关于贫与富,我首先还得知道有点钱的滋味才好,才不至于在大街上看到那些睡马路的家伙们只能做无谓且无力的嘘叹。嗯,我的意思是我其实与他们也差不了多少,只是睡在哪里的问题。

也许,还能从我身上挖到一些实际可行的办法,去帮助我实现财富的梦想,除了数字,我还要点其他的东西,比如某种精神上的满足,究竟是什么,路过的你也许会猜得到。我就不好意思明说了。

写手

我加入了一个写手圈,当然我已向他们承认,我并不是一名写手,我只是一个喜欢文字的销售。最早认识的一位写手,应该就是李拙了,那也是我第一次对互联网惊叹的一个原因:一个中篇为什么会有上十万次的点击量呢?要知道,很多小说的出版量不过5000册而已。但李拙说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写手,最早在起点写小说的那帮人有很多已经功成名就了,而他却不得不该行研究心理学去了。

哥舒意倒是从来没说自己是写手,或许他对这个称呼有其他的理解。他说自己是一个码字的,其实我觉得都差不多,喜欢用文字表达点什么而已。当然,写手要比码字的看上去酷很多,似乎也更专业点。但换作是我,既不敢称写手,因为还没有因为写字赚到什么大钱,也不敢说是码字的,因为还没像哥舒意那样码出几本自己喜欢的作品。我只好说自己是一个喜欢文字的人,这样应该不会让自己笑话了。

听上去,写手与枪手、杀手、打手这种专业类似,靠笔杆子混饭吃。这就形成了一门专业,我们可以不懂专业,但是不能不相信专业。比如我写的这段文字,换到写手的笔下,应该就能显出活泼、睿智、幽默来,只是我做不到,可是我相信有人能够做到。于是,我加入了这个圈子,目的也很单纯,就是想多学点与写字有关的技术。偶尔陪着大家八卦一下也是有趣的事。

说点别的,11月27日的五都选举影响了我的工作,这让我很不爽,但我又不能发怒,这怒可以从我心里起,但还得在我心里灭,我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当然我也可以让自己不怒,做到淡定,成事在天,无非就是那样的结果嘛。另外,身体算是有点好转,本来心里掂量着如何骂这庸医,后来想想也就算了,一方面是我能忍,另一方面我也不知道怎么去骂这厮,都是中国人嘛,只好算了,只要身体好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急性子的人

罗列了一下最近需要完成的几件事,发现自己还是“本性难移”,我确实是一个急性子的人,这与我想追求的从容、安静还有很多的距离,我不禁要笑话自己:越是少什么,越是想要什么。

如果从珍惜的角度去看,急性子或许也有点好处,但坏处总是大过好处,使得好处没有意义,对于“急性子”的使用都带了一点调侃的味道。像我这样说自己的,其实还算客气,如果被别人说上一句,就类似于“猴急猴急”,与动物扯上关系后,做人的尊严就被稀释掉了。

急性子的人真的有什么好处的话,也许是对事情的执行上有个促进。好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几乎都是小事,比如去读一本书,或者去写一篇文字,再或者去洗衣、做饭。换做急性子的人来做,总会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那会让急性子的人感觉踏实。

若要找坏处的话,可能有很多,比如说读书读的不认真,干活干的不仔细之类,无非是没有办法“精雕细琢”,把事情办好。甚至有很多时候,凡是做事做快了一点点但又没能把事情做到完美的,都被称作急性子,在这里,急性子确实够让人着急的,你怎么就没能代表一点好呢?

若让我计算起来,我发现周边还是有很多比这样还要着急的急性子的人,比如逼孩子学这学那的家长,当自己三十左右便抱定要指望孩子的时候,真不知道他凭什么让孩子去替他学那么多他觉得有用的东西,让孩子太早去学习过多的东西,这性子算不算急?还比如那些动不动就谈商业模式和盈利点的创业者们,总是一副我一出手就是潜力股的豪气,连一个像样的团队都还没有建构好,就着急着找风投,谈上市,这性子算不算急?再比如那些连五音都还没弄明白的所谓天赋歌手,在各类选秀节目中通过包装骗动人心,实现所谓的明星梦,这性子算不算着急?

全社会都在为这样的急性子做出贡献!

我们大众最好都可以说,在这样的事情面前我们都是一个围观者,虽然可能我也是个急性子的围观者,比如我刚看到某个明星走红,就迫不及待的想看到她风光不再的样子,我这样的急性子,恐怕不是装的,也不是可以掩盖的,若没有我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有如今社会的躁动和浮华。作为一群有社会贡献的急性子,是我们造就了这个社会。

关于回忆

想写点关于“回忆”本身的文字,这里不会有回忆,只有疑问,我为什么喜欢回忆?我说回忆是一种对自己的欺骗,可能也有人会赞同。但我的意思是也没有绝对,甚至在同一件事情上也可能需要分个阶段。我一直习惯于自己的纠结很矛盾,有的时候,我会警告自己不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但往往又做不到。所以说,这种欺骗性质的回忆,只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一种不负责任的心理慰籍。我痛恨这点。

我还喜欢冠以“回忆”以美丽来称呼,如此这样,我的过去其实堪称完美,自然,这不是在别人的眼中,仅仅是在自己的心理上。我要这样做,是因为美丽,我喜欢这样做,是因为上了瘾,我无法抑制自己,只好拼命的渲泄。

清醒的时候,我以为自己是真实的,就是那种可以敢对自己说真话的状态。不过,站在别处看远处的自己久了,也会有审美疲劳:靠,这小子真的没啥意思!拉近点看,更加要不得,谁愿意对着一个木纳做着高山流水的勾当?

于是自然就想到要戒这回忆。这听上去很是“诗意”,似乎十三四岁那时候的小激动犹在,对着一颗小草都能感叹出个大天来。其实也就是在记忆中寻找那些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字词来做个意外的组合,好满足自己小小的年纪和小小的虚荣。而今不同了,年纪不允许了,三岁孩子做个十岁孩子的举动可以招人爱,三十岁男人做个十岁孩子的举动那就是欠扁了。

所以,这戒也戒不得,起码这词不该这么浪漫的用着,它不属于粗鄙之人。有时我又骄傲的想着,既然写是如此,那读亦当如此。好吧,自己跟自己做好双面,也算戒了回忆,既然都真实了,回忆就无用了。

一次次的练习

我一直觉得我还处在一个练习的阶段,虽然有的时候我也暗自窃喜,以为属于自己的时代快要到来,但自娱自乐之后,还是会端正好自己的态度,做一个乖学生。可能不算勤奋,但也不算懒惰,我以为这样下去也挺好。

这多少需要点耐心,耐心则需要多多鼓励。大多数时候,自己给自己的鼓励带有“欺骗性”,有点类似于“望梅止渴”,鼓励多来自于对比,从甲到丁,我们早在心底给自己设立了一个个不同要求的坐标,在对比里,我们才能找到那种安慰。可恨的是这安慰中带了点鄙视和骄傲,而我也可能已经习惯。

我是说,如果这样的鼓励成了一种习惯,那它是不是已经失去了“鼓励”的意味和作用?瞧,我总是喜欢怀疑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既然我不在意别人的情感,我又何苦关心自己呢。我相信这种心理暗示多少会改变自己,我也相信这种改变是向善的。良性的循环总是我在追求的。

其实,我写这段文字,只是要提醒自己,坚持正在做的,做好正在做的,相信正在做的,一次次的练习会换来最后的所谓胜利。但更重要的还是享受这段练习的过程,它会有多长,快乐就有多长。嗯,这么说也是一种习惯性的安慰吧。

穷人11

我们的第一笔生意来自于一个日本人。

虽然我看上去一直比较愤青,但多年来被生活折磨挤压的经历告诉我,在生意面前,可以不要带上情绪,生意是理性的,而情绪只会让生意变的糟糕。我没有拒绝日本人的生意,虽然只有230元钱。

我找到一个为一本日本DM杂志撰稿的机会,500字左右的稿件录用后就会获得230元钱的稿费。这可能是我第一次靠写字赚钱的机会。在与小军、李拙商量了之后,他们认为还是让我先尝试下。

他们可能需要的是一个样本。其实我也需要。不过,我知道很多事情都不能靠,不能等,我只有去尝试才行。我曾经在书上看过的“执行力”,如今就来到我的面前要考验我,我没有理由去拒绝。

我清楚的记得我写了一篇关于“外滩”来历的文字,被录用后,这本杂志支付了230元的稿费。杂志的负责人还与我见了一面。这个日本老头,看上去同中国人没什么不同,只是特别客气而已。当然,在我们面对面的时候,我多少又有了一点“愤青”的心态。我提醒我自己,无论如何,他都是个日本人。

我拿着这230元钱买了一台相机,就是那个著名的胶卷品牌。我想如果我有机会持续为这类杂志供稿,一台相机是必要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更多机会的话,就当是对自己的一个奖励吧。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当时见这位日本人时表现的不够礼貌还是真的如介绍人所言,那本杂志只出了第一期就不了了之。我在日本人那里的机会是彻底没有了。我得寻找新的机会。

我又与小军、李拙吃了一次饭,大家讨论这个事情该怎么继续。似乎都没什么头绪,因为你想做的,与能得到的机会相差太多。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复述自己可以写很好的商业文案,可是假想的客户们都坐在店里光着脚丫抽着红双喜。那些有趣的客户又离我们太远,在他们面前,我们就成了那帮肚子还在饿着,眼睛里却满是春花秋月的臆想症患者。

我们唯一该做的,似乎就是得到什么机会就做什么。其实,我也没有放弃过其他机会。我会从前程无忧的报纸上,抄下各类招聘文案的企业邮箱,在网吧里向他们发送相同格式的邮件,有的时候,我会根据企业的不同,稍微做些变化。一边发着邮件,我一边幻想着收件人狂喜的脸庞,是的,这正是我要找的人。

可惜,这只是幻想。但幻想背后,也有两次激动,一次激动令我回味到今天,另一次激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职业方向。

穷人10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们三个坐在一家快餐店里,商量着怎么创业,做什么。

“回忆”的唯一好处,就是能够美化所有细节,包括可能并不好的东西。说实在的,我已经记不得那天下午是否有阳光,但我还是愿意描述成“阳光灿烂”,这说明我的心情是好的。

我、小军、李拙三个人围坐在一起,听我讲我的一个想法。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文案单独的做成一个生意?

我们要成立一个写作社,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文案写作服务。概念来自一本叫做《就做自由撰稿人》的外版图书。当然,我也知道所谓的商业环境似乎也不太允许我们能做好这件事情。从大的去看,那些大型国际广告公司不就是靠这个吃饭的吗?从小了看,哪个小老板不喜欢免费的或者直接抄袭了事。谁还在意什么“独特”的企业文案啊?

可我偏犟的很,朝这个方向去想,去纠结。又好不容易遇到了这两位,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怎么能轻易放过?

我们仨,正是在某家广告公司里一起共过事。虽说是同事,但几乎没有共同完成过一件事情。在那里,除了写过不到三篇文案之外,我还真的没有做过什么。有一次聊天,我们约定以后无论如何,都不要提起在这家公司任职以及共事的经历。

这个玩笑开的蛮有道理。这是一个负责任的玩笑,我现在这么觉得。

小军和李拙没有反对我的建议,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都还没有找到正式工作。小军要写他的小说,李拙为了他的那个“心理专家”的所谓理想,也是诸多不顺。而我呢,诸位都知道的更多了。所有固执的人,总有纠结而难堪的生活,这点,我是参透了。

我开始安排做这件事情需要的基本东西。人是有了,相应的其他办公物品也是需要的。就算是工作室,也得有个介绍资料,要有电话、传真,要可以随时打印点什么,还要有一部电脑。是的,我上哪里去找这些?

我很自然的在一些可能的方向上去寻求帮助,尽量不去想所谓的面子或者其他什么东西。该怎么描述呢?简单点来说,我最终借到了一部打印机和一部486级别的电脑(或者是一部奔三级别的,具体我还真的忘掉了)。另外,也花大钱买了一部惠普的电话传真一体机。

在这里,我提到了HP这个品牌,别以为我是在给它做免费广告,我只是想点名批评而已。HP的东西确实够烂,这部一体机,我几乎没怎么用,就开始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加上我这人的拖拉毛病,一千多元钱,在这段创业初期就注定了毫无回报。我鄙视这些靠科技蒙人的企业。

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忽悠谁,也不想去这样做。即便投身广告业,到如今靠这个创业,也只是对“文案”这类事的喜欢。虽说“文案”本身也不是一个什么高尚的活儿,但又说回来,不做这个,我还有什么值得自信的地方呢?

人想找到比别人出色的地方并不难,难就难在既要比别人出色,又要你自己喜欢,同时它还得养家糊口。为了养活自己,我得扑腾。靠着以前做过一点广告销售的经验,我开始寻找我的第一笔生意。

读书无用

以前听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就拼命的寻找真知们,总渴望能听到他们的指点,好让我轻松的面对这社会。现在又听说“一日观世博,胜读十年书”,开始后悔抽屉里还躺着两张朋友送的世博门票,为何没缘分去补个十年功力。

冷静下来安慰自己,觉得这两种说法大抵是在长见识的方式中将“读书”拎出来做个基准以测定其他方式的成效几何,或者只是为了衬托下其他方式更为有效。无论如何,以“读书”作为长见识的方式里最没成效的一种来看待,是时下最不需要辩白的事了。好在现在真正读书的人也不多,所以这个社会的繁荣确实也很必然。

我并不是想讽刺谁,因为我理解的繁荣或许在你看来只是泡沫,我不作辩解。我理解的读书在你看来也很狭隘,我也不作辩解。我所理解的讽刺在你看来只是酸葡萄心理,我看更不需要辩解。唯一需要辩解的就是为什么不读书反而可以让社会繁荣?

我的意思是说不读书就没了礼义廉耻,没了礼义廉耻自然就会让社会繁荣,一个以利驱动的社会怎么可能不以利为表象呢?这么简单的论证也体现出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读书少且囫囵吞的无知分子。可惜我这个无知分子偏偏又有点固执,且固执的让自己也恨。干脆简单的下个“读书无用”的结论,又怕伤了那些还在读书的孩子,但如果读书有用,又体现在什么方面了呢?对于这个应该被证明的真相,我还真的没啥办法,只好继续纠结下去吧。

上海冷了

这几天的气温降的让我有点适应不了,走在路上牙齿都会打架,对这种天气没有做好准备是一个理由,在这个季节里还没有完全享受秋高气爽又是另外一个理由,我舍不得这么快的就放走秋天,但这是在上海,上海冷了,我没办法。异乡人总是格外的敏感。

就好象站在邻居家的门口,闻到他们家的饭香,有着特别的味道,但或许是另一道怪异的菜味,让你突然之间觉得恶心。这也是一种不适应,小时候这样的事情,我经历的太多了。这两件事情或有关联,让我不由自主的要放在一起说。

有天梦到一个拿着吉他的小孩和一副被雨水打湿的图画。好象回到了少年时期。我的吉他挂在墙上,已经有十多年了,从安庆到上海,它跟了我十多年,虽然我一直没学会,但我更觉得它是一个朋友,只是我还不理解它,不能跟它很好的交流。我身边或许也有这样的朋友,总让人喜悦,但却永远到不了交心的地步,吉他或许也是,我喜欢它,却不会摆弄它,但放在身边,也许是受占有欲的驱使,也许只是为了有所陪伴。

朱注是喜欢画画的,这点跟他妈妈一致。我对于这个没半点天份,我几乎从来没有拿笔画画的冲动。尽管有的时候,在我的脑子里灵光乍现,呈现出一幅图画来,但那也只是我见过的某个场景。在那一瞬间,我甚至想过该怎么画那些远近高低不尽相同的每一笔,一旦睁开眼睛,看到白纸晃在眼前,手上也就迷茫了。

可见,想的与做的能有多么的不同。

上海冷了之后,我该做点什么?还能继续坚持做那些事情吗?且不去想,想多了,真做不了。

博客和日记本

某君教我一个博客小窍门,文章要尽量配上美图,我试用了几回,但后来总觉得我不该那样去做,我写文字本身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我又何必劳心在如何吸引别人的注意上来呢?但很明显,我的这个思维是个悖论,在博客这样的载体上,似乎生来就是为了展现自我,要不,我为何舍弃我那更加便捷的日记本呢?

后来接触到一些论坛,发现这个招数在论坛里使用较多,且真的可以带来更多的关注,作为一个推广的手法,也确实值得研究。好在我没有写作的压力,也没有推广的需求,虽然有的时候对某些文字那可怜的个位数浏览量嘘叹连连,但也没有更多的不满,既然还记得最初的原动力,我就不会在乎现在的虚荣。这也算是给自己鼓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可怜的虚荣心,这种解释或多或少会缓解下我的面子问题。

我的面子问题来自于我的懒惰。我的懒惰与我的虚荣心交杂在一起的时候,却有了正面的行为,一个让我抄起了日记本,坚持写了十多年的日记,原动力是为了让自己可以把钢笔字写的稍微好点,不至于差人家太多,另一个的原动力则是为了可以让自己坚持早起,不至于浪费时间在那床上。与其说我感谢这个博客和我的那堆日记本,不如说我得感谢自己的后知后觉,知道自己有的问题,也有心让自己多少纠正一点。

清楚了这点心思,我终于就少了一件事要去应付,再也不用担心文字要配张什么样的图,再也不要担心图片传到某处还要被限制外链,再也不要担心剽窃他人图片版权还跟大多数人一样装作很无辜。心情,自然就轻松开朗了。

阅读的味道

阅读的时候遇到最大的麻烦就是觉得文字缺乏味道,换句很文艺的话来形容,就是缺少共鸣,不能够在读者的心底埋下一弯钓钩,在读者兴奋或失落时,能看到震动。喜欢阅读的人一定读过很多很多,喜欢写字的人也一定写过很多很多,彼此之间是否可以互相吸引,完全在于他们之前的经历里有多少相同或相容的东西。从这点上来看,写字的好与坏没多少会与文笔有关,读书的高与低也只是由心情决定。

但阅读本身是有味道的,只要你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种文字或那一类信息。阅读就像是一怎么都不算帅的帅哥走在路上,与一帮一帮的美女擦身而过,大多数的时候,帅哥都是带着失望继续前进的,突然,在拐角的某处,窜出一个另类美女,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目光交集,一瞬间就会电闪雷鸣,爱,这个无法言传的却能表达无数情愫的字就是阅读的味道。

前面整的很肉麻,有点像那些阿姨们的三年级作文。我只是想说明阅读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但我失败了,我的表述出现了问题,因此我不会因为谈论阅读本身而与其他人有任何的共鸣。这里也体现出了另一个问题:没有完全传递意图的文字,是不该指望获得共鸣的。“但”(我很奇怪,总喜欢用到这个“但”字,仿佛我要揪出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一样,是种继续深挖的偏激态度陷害了我)阅读的人似乎总可以在一些感兴趣的段落里小鸡啄米似的找到一些感兴趣的句、词、字。在一些合适的场景里,那些古老的汉字,就像聚光灯下的明星,在某个角落里显得楚楚动人。

我觉得我还没有说清楚阅读的味道到底是什么,是一种喜欢的感觉?还是在这种感觉里找到的安慰?不过,这味道至少不该等同于价值吧?阅读不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吗?起码阅读不该用来交换什么吧?……又陷入了混乱,这糟糕而又青春的清晨。

像一把榔头

独唱团扉页
这是《独唱团》杂志的扉页,韩寒叙述了一个“男人如何被女人改变”的小故事,算是交代下这样的一本杂志在创刊号上需要表明的某个立场。我隐约看到,在委屈的文字包裹里面,隐藏着这把榔头。

我只是觉得它像榔头而已(换另一个心情去看,又觉得像是一个陷阱)。正是因为这个印象,让我原本只是想看热闹的心境转变得神圣起来,似乎在捧读一本圣经,做过杂志的人应该能体会我这种复杂的心情。所有因文字而不在沉默的人,你是否已经绕开了这个形式上的羁绊?我承认,我有点对这本杂志着迷了。

迫不及待的读完几篇文字,先随手记下几句,有新的想法我会及时在这里更新。

最喜欢的文章:《绿皮火车》(周云蓬)
不是因为它是第一篇,而是因为我几乎能完全体会到作者的经历,知道这绿皮火车也许是某一类人的归宿,用个已经老掉牙但却依然很有味道的词来说,叫做“漂泊”。TMD,用漂泊来形容归宿,这本身足够苍凉。我说我可以体会,其实也是远远的站在一边而已,我鄙视自己有这样的作为。

最不该出现的杂志上又值得出现在杂志上的网络文章:《好疼的金圣叹》(咪蒙)
我的冗长而又无特色的描述,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想说什么。我想说它是篇好文字,但我没想到会在纸质媒体上可以遇到。或者,我一直都没认为这样的文字可以卖钱?天啊,我觉得所有让人感觉美妙的文字都不应该用来出售,如果你是一个买家的话,你只会用挑剔的眼睛去读,用心!?算了吧。

没读懂的文章:《为了破碎的鸡蛋》(林少华)
文章的题目来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一句名言(姑且这么看待):“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因为要牵涉到具体的各种场景和语境,我没法去体会这句话的实际意义,也就无法去体会这篇文章的用心,难免有点伤感,这算是《独唱团》风格的文字吗?不要。看上去很像《天涯》。

与摩托有关的软文《摩托日记》(梁朝辉)、《给你一些不给一些》(兔)、《贴地快感》(欧阳应霁)
这三篇文字都跟摩托车有关。前两篇会是很好的摩托产品软文,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他们相约提起两部港产电影【《天若有情》(刘德华)、《阿郎的故事》(周润发)】,目的只是为了回忆他们记忆里的摩托车。摩托车与单车不同的地方在于,摩托车不如单车浪漫,“夕阳、初恋、单车”要比“夕阳、初恋、摩托车”更加悠闲,摩托车太过急躁,回忆也要这么匆匆的赶,压力太大了点。后一篇看不进去,我很少可以看懂港人的作品,总觉得他们的文字离我遥远,我身在上海,脑子里还留在那个中部的小渔村,两个极端的世界,在我这里难以交融。

其他的文字当然也会值得阅读,只是要看时间和运气了,运气好点的话,我就可以多读一点,那样多好。

究通力

周老师在昨天的文章里提出了“究通力”这个词,来源于司马迁的名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此,我以为“究通力”这个词的提法很棒,不仅仅是得“力”,更多的要由“心”。我更愿意将这种“力”理解为一种习惯或者说一种态度:即便知道自己不能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但也要有这个信念,如此行文成句才显得出自信与自爱。

写字的人过多的谈论文笔我觉得不是好事,当然,我不是在为自己的文笔开脱责任,说到底,我不是一个写字的人,即便与写字有点关联,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孙辉说到的那种码字而已。回到前面。文笔是一件技术活,但写字不是技术活,写字是一件通过文字表达情绪的事情,这种情绪可能高雅,可能低俗,但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可以引起读者共鸣及议论。而技巧就不是了,读者不可能仅仅因为你的文笔好但没什么拿得出手、值得共鸣的内容而与你有所交流和交集。要不,这满大街的杂志、报纸都应该只有文学而没有文字了。

或者说写字的人要有自信与自爱。自信不是来自盲目,自爱也并非来于自恋。我一直觉得会写字的人,也就是说善于通过文字与读者交流的人,大多是老天宠爱有加,给了他一副奇妙的思维和一颗灵巧的心。要不然为何是表达同样的内容,他就会有那么多的粉丝,而我却只能孤芳自赏呢?这自信来自文字的飘逸、灵巧。我或许说的太过极端,没什么东西比写者自身的努力更加重要的这样的论断其实是我说这些的基础。但是我们也知道,只有金子才可以做出金首饰来。

写字的人多有不屑对他人的宽容,这点算是不足之处。没有宽容则很难有大爱,没有大爱也难得成一家之言。抱歉,我的混乱思维混沌笔调是否会让你困惑中昏昏欲睡?除此一件之外,就没有什么比写字者的本身格局太小更让人难受的事情了。古往今来,真正写字的人能够做到让后人景仰的不多,与死去的万亿相比也只得万一而已。但这算不得失败,精英都是淘出来的不是。

好了,原本只想备注下“究通力”这个词的来由的,不小心从编辑说到了写字的人,也许也在不小心中嘲讽了一些写字的人,但说者无意算是我唯一的托辞,恰好路过的就不要多心了。

第六天

芳到了大渡口,就不打算继续前进了,老爸老妈会过来看她们。留在大渡口也好,老妹会打点好一切。

开始读熊培云的《重新认识社会》,在网上搜到凤凰网对他关于这本书的一个采访,有点意思,似乎把熊先生定位在非主流作家的行列,因此对这本书的一些社会反响就有了“惊奇”的感受。熊先生的口才并不好,虽然他是一名老师,或许接受采访与写字、交流思想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会安静下来认真阅读这本书,我尽量看的慢一点,试图理解作者的本意。

向高飞的Kashgar推荐这本书,Kashgar觉得熊先生会是一个能跟他聊的起来的人。我相信事实也会如此,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并能启发他人。但有的时候有的东西只适合去逃避、去隐藏,但这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不是吗?

下午友人C来访,谈到wp,我热心推荐,像我前不久成功将蹲子拉进这个阵营一样,C也决定尽快采取行动。其中的诱因在于我觉得这是一种自由,一种欢乐,我们都在追求,是的,我们都在追求!

祝小村新书《企业家赵本山》大卖!

手边的《传媒三十年》还没读完,小村又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企业家赵本山》(与张震阳合著),完全从经商营商的角度去审读一位路人皆知的小品明星,颇为创新。恰逢赵先生不久前生病住院,小村开玩笑说,估计是在审稿的时候把本山大叔给气坏的。

从这本书的出版,个人有了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中国企业家的传记风潮似乎已经涌来,它将体现几个特点。第一,活着的企业家更加自信,也更愿意通过个人品牌的塑造去定位其企业的文化根基;第二,更多的知名作家及写手参与进来,通过写作让自身成为大众层面的明星人物,并掌握话语权。第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不再避讳个人隐私,不怕谈到所谓的原罪问题。自我反省的需求甚至超过了自我吹捧,社会也必将随之被影响、推动到更为理智与透明的层面(同时,个人崇拜没有消亡,反而获得更多数大众的认可)

……

也很佩服小村的勤奋,他有幸参与并经历这股风潮。真心预祝这本书可以大卖。另外,一些心急的朋友可以先去价值中国一睹为快。你对此书有好的建议和想法,也欢迎你在这里留言讨论。

周浩正:《編輯力初探1.0》下载

download每次接到周老师的邮件,心中总是忐忑不安。一来我知道周老师又有新的观察要与我分享,二来我不得不问自己从上一封信到这一封信之间,我都做了哪些值得与朋友分享的事情?结果自然就转换成了那种忐忑,我似乎想把自己关在一个黑黑的房间,不让自己出来,也不希望别人进来,原因只有一个,怕外人知道我的懒惰。

不知不觉中,周老师已经完成了51封信。无论是从信里,还是与老师的电话或者邮件中,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将自己的所谓媒体专业理解成只是简单的经验,并督促着自己去理解、去学习、去探求老师以及诸位前辈的智慧心得。可惜的是,资质实在平庸的很,一来二去很多时光过了,才觉得还在原点。

我知道,还有很多跟我一样曾立志要在新闻与传播行业一展身手的家伙们,正在茫然若失。如果说我们正行走在黑暗中,那我想我们是否应该为自己点上一根火把?我期待能与诸位一起分享,并在此向身在台湾的周老师聊表敬意,并祝福周老师夫妇身体康健,万事顺意。

以下文字摘自《编辑力初探1.0》序言

只因偶然的因緣,以信函方式記下一些回顧從前編輯經驗的文字,不知不覺中居然累積了二十多萬字,老友郭泰慫恿我裝訂成冊,送給朋友留個紀念,拗不過他的堅持,以「編輯力初探1.0」為名,先後影印了40本,分贈親朋好友。

關心的朋友不免問道:為什麼要將書名蛇尾添足,多加上「1.0」。

本來,加上「1.0」只是好玩,想取用電腦軟體版次不斷更新的意涵,以便未來隨著內容添增,也許一年半載之後,會陸續出現1.5、2.0、3.0、5.5、6.0……直到停筆之日。沒料到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突然之間,我們來到新、舊時代的分水嶺,一不小心從「Web1.0」邁進了「Web2.0」*註1世代。

相對於2.0的革命性,1.0代表了被終結的舊時代──有了這番自省,《編輯力初探1.0》產生了新的意義。1.0不應是用來表明版次更新,而是交代寫的人對所陳述內容的自我評價:一個從舊時代走過來的老編,在反思點點滴滴、成成敗敗過程中,他的偏狹經驗,充其量只有歷史參考價值,而1.0恰如其份表徵出《編輯力初探》當前所站的位置。

它代表昨天,是落伍的、已可揚棄的東西﹔或許存在過,也或許曾發光發熱,但移至今日,畢竟時空均異,所面臨的挑戰與壓力與過去迥然不同,它隨興所記的各個斷面,只能解釋當時主客觀條件下的因應策略,它的參考性遠高於指導性,喜歡掌故、秘辛或探幽尋秘的朋友,或可滿足一絲好奇心。

現在的出版(文化)界和三十年前完完全全不同了。

帶來的最大變化是電腦以及隨之而來的網路世界,它們全面性衝擊著文化生態,特別是Web2.0時代的宣告來臨,使創作來源、發表形式、出版組織、廣宣活動、行銷機制、經營策略等,都發生了巨變,不管我們喜歡或不喜歡、願意或不願意,我們已身不由己地活在其中。

我曾經嘗試去理解生存於Web2.0時代中的「出版2.0」會是怎樣的樣貌?有一天,我在「老貓學出版」網站讀到一則告訴網友如何出版自己創作的留言,我點入他介紹的網站「印書小舖」(www.PressStore.com.tw)*註2,網頁內容引起我的興趣,因為「印書小舖」剛巧距離我家步行約15分鐘行程,隔天,我登門拜訪,見到了傑出的年輕老闆張輝潭先生,特別告訴他我是來探尋未來出版的答案,希望能在他這兒嗅出些不一樣的可能性。他很大方地回答我的問題,浪費了他四十多分鐘之後,我帶著更多的困惑離開。

「印書小舖」跟我們過去所熟知的出版不太一樣。為了生存,他們紮根本地(百分百在地化),他們包山包海,幾乎什麼都做,在遞交的名片上,他們同時成立不同但相互支援的公司,除了「印書小舖」外,還有「白象文化」、「生命力人文工作室」及以文字構圖為主的「科比萊特」,它們各司其職──或許該這麼形容更貼近精確﹕一體多面。

目前看來,「服務」似是他們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整個工作團隊不到十人,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自費出版、企劃出版、經銷代理、平面設計、網站設計、文案撰稿及採訪、專案創意企劃、房地產文案規劃……等。依張輝潭先生的願景,出版經營才是最終、最高的夢想。

我看到的是他們的開放性,他們無意中「經由服務的提供,形成去中心化的型態」,鼓勵使用他們提供的服務系統完成內容創作,事事從「以使用者為中心」出發。──看!這段描述多麼的2.0啊!

他們既是印製所,還是企劃中心;他們提供諮詢服務,做一對一的貼心顧問;他們擴張了創作隊伍,專注於經營Web2.0中最具顛覆性的「長尾」*註3,做了實踐(請參閱第34、40、41信)。

但,這會是未來「出版2.0」的新經營雛型之一嗎?*註4

在這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明知《編輯力初探1.0》已是過時之物,我卻仍不避恥笑,一筆一劃寫下這些陳年往事,目的非常卑微,只為了記下出版界曾發生過的某些事蹟,其中有些人與事,我們也許不該太快忘記──運氣好的話,希望能讓初入這一行的年輕朋友,從前行代的經歷中,學到超越經驗之上的些許東西,或可少走一段冤枉路。

在長遠的人生職場接力賽中,我遞交了棒子,不管接棒的人是誰,請找出自己的方向,跨開大步奮力向前吧!(2006/8/28)

下载:【編輯力初探1.0

读书不如写书

dushu如果你有时间来读书的话,还不如用那点时间去写上一本。什么?文笔!嗯……我的意思是说……即便你写出来也不会有几个人去读……你可能误解了…….我想。

当然,你可能对目前的写作与出版还不是很清楚。其实那就跟我现在写博客是一回事,只不过,印在纸上的书籍要更多点成本,自然,看上去也像那么回事,自古道“人靠衣装马靠鞍,文字的魅力还是得靠包装”。书籍就是对文字的奇妙包装。

自从将“载体”转换为一种“包装”的概念之后,所有的媒介在瞬间发生了质变。人们不仅在一夜间对作家丧失了兴趣,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对文字有了全面的了解,毕竟咱不是文盲了,是不是?咱还认得那些个字,理解那些个意思,看得懂那些个编剧编的电影、电视、甚至是舞台剧啥的,这就足够了。再说了,想太多把脑子想坏了,找谁赔去?人家这也是为了将来的将来打算,所以不读书不吃亏。

要说写书吧,更好了。你只要会编故事就好了,真正码字的活在网上把人民币一撂,包准一大帮子文学青年苍蝇式的撵过来,写字能写出柴米油盐吗?只有人民币能。再说读书吧,你说大家都这样写书,写出来的书,我要是看才白痴呢!

卡萨诺瓦不是个白痴,你呢?

写不出好文章没关系

我的博客大多写的很短,用字很少。这和我的个人性格和能力有关,我不愿意多说,也说不出什么深的东西。所以,我常常说自己在初中结束之后学到的东西到今天都还用不到。

 

其实,我初中之后,也没有多学到些什么。我的学习生涯是那么的短暂,因为我的心能保持平静的时间太短了,大多数时候,我是浮躁的,以至于我的外公很是厌恶我的这种『不耐烦』的求知心。

 

除了性格之外,我想用字的多少和一个人脑袋的深浅大概也是有关系的。我看到别人动不动就是洋洋万言,气势上让我很是景仰,不过说实话,像我这样没耐心的人几乎读不完第一页,就失去了继续下去的欲望,那已经被那漫长的未来所腐蚀。

 

你看,像我这样没耐心,脑袋浅的家伙还有什么东西是自己所能期望的呢?我说不出来,生活就难免失去目标,至少是被定义为远大宏伟的想法,在我的脑海中总是排到最后一页,能看得到却不想看。摆在眼前的就是一些直接的,让人头痛的小目标,不得不逼着自己去兑现的诺言。

 

有的时候,我真的希望时间是一把带刺刀的枪,抵在我的后背上,逼着我好好干事!或许那样,我真的能憋出什么好文章来!

 

文字被大家活活整死了!

很多年之前,我一直渴望做一个自由撰稿人,就象今天我所知道的『许知远』这样的人。可惜我读书不多,记性又极差,有的时候要不是翻看日记或者博客,还真的不知道自己过去都做过些什么,更不用说看了几部书就可以记住几篇什么美文了。

我也曾斗胆给一些刊物投过稿,比如《诗刊》、《散文》等,编辑也有回信,除了鼓励之类的话,也有一些报读什么卤熏文学研究所进修班的宣传单页,难道『文学』可以培养的么?这让我有点担心。

后来,我不在做什么文学梦。把自己的那些所谓灵感渐渐交付在自娱自乐上,写点牙疼的现代蒙侬诗,用听到耳烦的粤语歌词拼凑组合出一些新的词,并视为原创…..渐渐在别的方面给了自己一些可以发散的空间。

我喜欢想象,至少在这样的思维下,我可以觉得生活多姿多彩点。我的视力并不好,我懒得分辨色彩,色彩本身对于我而言,没有多大的诱惑力,我很难理解美术。这很奇怪,这矛盾么?

所以,我还是喜欢黑白的文字。

可是,今天,我感觉到悲哀,文字就要死了!

我看不懂新新人类的『火星文』,感觉恶心、呕吐,甚至要歇斯底里,真想怒骂这群人,可是我又做不到;我痛恨虚伪、苍白、无力、肤浅的平面设计,领会色彩的能力甚至比我还要低级许多,我依然感觉恶心,不堪;我厌烦噪音垃圾、视觉污染、人情冷淡……

而这一切,都在告诉我,文字就要死了!

书店里的书还是畅销,可是买回去看完全本的又有几个?

大家都在评论易中天,可是有几个人愿意花时间去仔细看看三国?其实大家说完易中天之后,还是没有去关注三国。难道易中天早已了解世人的心态?

我承认,我的周遭到处充满了这样的人,拿着文字作掩饰,拿着文字当符号,觉得可以代表自己的某种身份和某种社会状态,代表了他还活着,还麻木的活着!

是的,你还活着,可是文字呢?却被大家活活整死了!

同样,即便没有周遭如我表述的那样环境,仅仅是如我这样的文笔,这『文字』也早晚被我整死!届时,我有资格陪葬其左右么?倘若有,我会那么做么?倘若会,后人允许么?我深思!

别说我们是同事

和以前的两个同事在一起吃饭。回想起从前种种,我们不约而同的开了个玩笑:以后别说我们在××单位同过事。唉,这就是昨晚我们觉得这辈子最让人讨厌的经历之一。

好在,就是在这个恶心的单位里,我们彼此认识了。三个广告文案,而今,还是那样。不过一个已是出版了一部纯文学作品的小作家,另一个是公关公司的专职文案(还是文案),而我却处于失业与超级就业的边缘之中。也许我的状态就是边缘失业与就业交替症吧。以小卜的专业认识来说,我还是属于正常人的范畴。幸甚。

但我不知道我这个正常人是否觉得的那些不正常的情况和人就真的处于非正常状态呢?

作家小孙显得较以前更加清秀了。但愿他的文笔不要变得那幺偶像派。他也觉得实力派的长相和偶像派的文笔是一件尴尬的事。而满以为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实力作家的我,如今只能借个小小的博客聊聊我的一些私人心事。用作家的话来说,我也许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编辑。奶奶的,没这幺给人家下断言的,谁都知道好编辑里面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好的作家,我算是被这个乌鸦嘴给葬送了。

文案小卜继续维持他的伪白领生活吧,他应该会继续努力!我是说他的那些玄幻小说,70后作家就指望我们几位了。我呢低调点,稍微晚成名个几十年没有关系,可是他们等不及啊。我断言!

可是,我还是很怀念在一起的那段日子,几个文案在一起整天聊些低级的影片,甚至想成为大师级的情色片编剧。这和96年在国营工厂里和工友们聊起的那些性教育片段似乎已经高明了不少,起码将欲望转换成了一种人生前进的动力,人嘛,总是在进步的。

我也很想在瞬间把自己的一些经历抹掉,可是又觉得舍不得。

为什幺舍不得?是啊,为什幺?

自从有了一次超级高潮之后

自从有了一次超级高潮之后,我就失去了高潮的快感。

自从有一夜这个博客的点击量达到5000人次之后,我现在对每天200人次的点击量已经不能满足了。想当初我刚开博的时候,我是多么的盼望着每天可以有50人次左右的访问量啊。

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至少比他已经得到的要高很多!如果他又恰巧得到过一次,那么这个人算是废了。

我算是废了。

我回想起我在14岁时发表了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首诗,是关于亚运会的。当时我的老师情绪激动,以为找到了一个好的文学苗子。因为这首诗,就有了举校第一个文学社以及第一批正式的文学爱好者。于我个人,我就成为举校第一位学生诗人,和第一场晚会的第一位主持人。我甚至还导演了第一台哑剧。

至于哑剧的质量,我不知道如何总结,只晓得我的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在晚会结束后,不耻下问我这出哑剧是什么意思。我也诚恳的回答了我的老师,可是很明显,他们并没有理解我所说的,于是我只好对他们的不理解表示无奈。

随后,因为这首歪诗,我还成了全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明星人物。和校长不同,我是靠炒作成名的。

不过,从此之后,我才知道人不能早红。而且红的地点也不要太小。

30岁时才晓得抬眼看天,才知道自己就是一只井底蛙。落入了自己的圈套,不能自拔。害得我现在只能平静的享受平凡。

怨得了谁呢?都是那次超级高潮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