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该为“魏则西事件”集体反省

大学生魏则西病重乱投医,错将百度搜索结果当成了良心推荐,结局不幸,令人痛惜。

的确,百度有广告投放内容的道德评判问题,监管机构存有广告立法及违禁内容的监察漏洞,向来神秘的医疗业更有种种黑幕有待揭露,但这些都有法可依,只要秉公处理,不算什么大事。

民众们想深究责任,无外乎将心比心,求一点社会正义,于情于理也很合理。但扪心自问,百度何以成为今日之百度,舆论场又何以成为今日之舆论场,搞清楚这些问题,显然要比追查个案更有价值。

公众视线得以聚焦某处受一股牵引力所影响,如果施加此力的群体本身就有操守问题,谁又该为他们的行为买单呢?遗憾的是,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甚至这个问题在多数人眼里都不是问题。他们会反问我:“换作是你,该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公众了解这些企业呢?”

是的,在百度们由傻B平民走向牛B领袖的路上,媒体及媒体人要怎样去做一个理性的记录者、观察者和监督者呢?好难回答似乎又无需回答,因为你想了解一个人,只要看看他做什么就好,千万别听他说什么。一群人亦是如此。

我不否认中国有极其优秀的、谨守新闻操守的媒体从业者,但大多数媒体人的行为,更符合我的这段描述:

“他们躺下来可以做婊子收公关费写软文乱人耳目,站起来又可以写揭黑稿立牌坊偷个声名,内心笃信自己是社会的记录者、观察者和监督者,下笔千言干的却是收钱卖软文耍软刀子的勾当。批他没有新闻理想,哭着拿舆论监管做挡箭牌;让他承认不该赶场子拿红包炫伴手礼,跳起脚鄙视你不懂出淤泥而不染的精彩……”

他们的存在,让中国的媒体职业不再值得尊重;也正是他们,让我对这次事件有了一点不和谐的质疑。

当然,我也清楚,一个“穷”字,可能才是今天中国舆论场少有人坚守底线的根本原因。是“穷”,让新闻成了一桩生意。

我想,这也是今天的很多人傻傻分不清新闻、软文和硬广有别的根本原因吧?新闻可信的话,哪里有骗子施展拳脚的空间?可是,新闻的不可信,不就是媒体人的不可信么?

简而言之,一个人轻信了一群人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而丢了性命,起码这群人该自省下如何挽回集体声誉才对。

百度魔图不好玩

我们上传一张图片到网络中,最多是给图片一个命名,比如我给个人照片往往命名为“eric.chu”,这样做是为了方便管理,谈不上有什么目的。略懂SEO的人会认为,这样做方便搜索引擎抓取,为图片带来更多的曝光量。

如果你上传一组图片呢?你也只是重复这样的一个命名而已。再加上图片本身携带的信息,包括何时拍的、用的什么机器等,但不管怎样,图片所能提供的信息仅止于此。能让图片像文字一般,传递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吗?

假设读者能通过一张图片得到一个小故事,通过一组图片得到一组有逻辑、有关联的大故事,有人会说,这构成了他们想要的“结构化信息”。这个解释适用于百度。

一位来自百度商业产品研究规划部的总监级负责人在一次行业活动上简单解释了何为“结构化信息”,并透露他正在推进的某个项目。现在去百度搜索Nike的图片,在搜索结果里,会看到数以千万计的各种Nike产品,鞋子混杂服装,没有归类。点开图片,只有出处和简单描述。而未来会有不同。百度希望在搜索框里呈现的是由Nike官方提供的带有时间轴、品牌故事、演进历史、商品细节、甚至贩售提醒等丰富的、有归类的“大图片”。如此,搜索者将会获得所谓的结构化信息。

是否愿意传递更多信息,取决于发布者对信息的态度。

也有人不喜欢为自己的照片命名,一旦他知道,可以通过这个命名来确认“照片是谁”的时候,他更觉隐私受到威胁。但企业或者不需要有这个担忧,从市场推广的角度,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自己不正是他们的目的吗?但事实未必如此。在上面的案例中,百度的构想并未得到某品牌方的支持。这种不支持提醒我们意识到:他们或有自己的道理,只是我们还不能理解。

看看最近微信朋友圈里最热的图片分享,来自百度魔图。这种PK明星脸的玩法很娱乐,吸引人参与。可联想到结构化信息,就有点不放心了。有人指出,百度正在为自己的人脸识别搜集数据。也就是说,以后有人看你顺眼,给你拍个照片传到网上做个比对,就能知道你是谁了…一想到百度为收购魔图花了上千万美元,大家就难免要阴谋论一番,百度企图心不小啊~可是,我们的隐私要如何保护呢?

也有人可能会想,不如断了社交,拒绝各种SNS,不传照片,各种不参与、与世隔绝能对隐私有所保护。但我们要的是有自由的隐私权,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但我依然需要保护我想保护的。关于这点,百度们找不到理由让我们放心。只是那些所谓你情我愿的“用户协议”在发挥作用罢了。但谁真的介意用户的自由呢?

在我看来,百度魔图是不好玩的,尤其是将我PK成这样。很明显,魔图更适合为眼镜找PK对象。

pk

闷骚

最早被人指为闷骚是在十几年前了,那个时候没有百度百科可用来解释,但也不全当作贬义词来消化,尽管听起来带点哀其不幸的意味,而有的时候甚至会觉得对方有一点点小羡慕的神情,貌似自己太过坦荡,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心里面没点小骚动那样,发现自己虚伪会比发现对方闷骚更为不齿。

所谓指认对方闷骚,无非就是为了表达同情加鄙视。但现在很多词都被反用,这跟大世代的少年长成有关,逆反的他们为了建设一个与父辈有界限清晰的新世界,努力为一切贬义词翻案。“闷骚”则更加凸显人性,而非笑谈。你看,百度百科上解释道:

闷骚是英语“man show”的音译,最早见于中国港台地区。现逐步成为年轻族群的流行词汇。闷骚一般是指外表冷静,沉默而实际富有思想和内涵的人。此类人群不轻易表达和外露个人喜怒哀乐和情感变化,但是在特定的场合或环境中,往往会表现的出人意料。这种表现有一定show的成分,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个人真实的内心活动。

如此闷骚至少是一种真实的状态,不管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你的某种状态就是被这个词所反映,你的人生某一片段就被这个词所框定。它是我们的成长标签,只是有的人用一时,有的人用一世。

我是愿意用一世的。因为我一方面不愿意回避自己的真实感受,另一方面也不愿意破坏现实的安宁。我愿意纠结在两极之间,如果它们真的是一对矛盾的话,我也乐意闷在其中。我想这就是闷骚者的心情吧,与那些标榜敢爱敢恨者一样,也有自己的纠结、自己的坚持和自己的快乐!怎样?加入闷骚者的阵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