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的伤感

4月1日是哥哥的祭日,当天下班回家的路上,再听《风继续吹》,心里自然又是一阵悲伤。细究起来,其实有点牵强。至少我很清楚,已经不必纠结哥哥的遭遇了,他有他的快乐,而我们也有各自的悲伤需要自怜,未必再需要多点什么外在的刺激,更谈不上念念不忘。

前不久,我有一位至亲的长辈(我父亲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小姑妈)因病离世。听到消息的当天,我心情并不好。可能是沉浸在阿森纳输球的懊恼之中,甚至不觉得心情因此变化。但我当天确实将一股怒气发泄在另一个无辜的外人身上,尽管找了一个我当时以为能说得通的理由,事后回想,总是沮丧多过愤怒,我本来就不该对他愤怒,可我又为何沮丧呢?

另一方面,在家人眼里,我的反应却显得平静,甚至能用冷淡来形容,父母对于逝者的情感到我这里未被承继下来(至少在小时候,我们兄妹几个都曾被她爱过),这多少都会让他们感觉意外。而我,难以释怀的又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其实没有答案,我应该是不擅表达。我也想在第一时间回乡拜祭,至少这样做会让我感觉踏实,但实际上却无任何行动。也有可能是我担心这表面工夫,会让自己看起来只是世故圆滑而非真情实意罢了。

除此之外,那段时间也在为另一个离世已久的人而伤感。那位曾经在某段时间内与我亲如兄弟的朋友,后来莫名断了来往,以至到他意外离世后,我都感觉不到悲伤。奇怪的是,仅仅因为有人无意中聊起了他,就已是回忆翻涌让人难眠。

再譬如,上周回枞阳做清明时发生的不愉快,被老妈骂作“孬傥(音)”作祟。是的,原本我该有99种能打99分的处理方式,我偏偏选了那1种只能打1分的做法,搞到十多个人因此不欢而散。我再次扮演了一个不懂事的角色。

老实说,大多数时候我都在讨厌自己,总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去为人处事。可能也正是如此,才会有许多念念不忘的伤感,也许这一遍又一遍的检讨,有助于自己从中找到好的理由抚慰心灵?

也有可能,只是我想多了。

【每日论语】排挤

语出“安庆ATG资深员工受领导排挤跳楼死”,感叹死者轻率的同时,更加畏惧“排挤”的力量。

排挤,意指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他人失去地位或利益。词出《史记·酷吏列传》:“已而汤为廷尉,治淮南狱,排挤庄助。”清人徐士銮解释的更为透彻:“小人躁进,是必排挤;至於排挤,则不问人之贤否。”

受排挤的人,有一个共性,就是与大环境不合。大环境里要求你谄上欺下,或许你可以不欺下,但若你连谄上都不会,如何带你玩转办公室?

在职场里遇到小人,有本事或者没本事,就成了看脸色的事。但能够受到排挤的人,多少有点能力,而有才能的人一般都又有点个性,于是,排挤似乎成了职场里不可“避免”的手段。

排挤的力量,古人也早有判断,宋代陆游说,“睚眦见憎,本出一朝之忿;排挤尽力,几如九世之仇。”也就是说本来只是一点小怨恨,但日积月累之后,就像有了深仇大恨一般。

围观者感叹:悲哀的不仅是身死,更是心死。死者如何会认为死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但这社会让死者失望,却是一定了的。

芳文点评:
职场烦心事
无非得与失
受人排挤时
利弊要分清
可让三分功
岂可夺你命
万恶终有报
人善是正道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心理暗示

今天公司搬家,好在这个日子没有请风水师看过,要不又会多上一道“折腾”,说句实话,我不喜欢“风水”及其相关,这与我的无可救药的无神论有关,我也痛恨自己的“无神”。我说过,这是信仰缺失的大事件,而我却能坦然接受。

其实我没理解错,风水与信仰根本是两码事,我扯在一起,也不是故作神秘。我想解释的是因为无神,所以不相信风水。但奇怪的是,我又有点小迷信。比如,上两回我的意外受伤,我甚至认为是中了土箭。有趣的是,我还以为@物虚生在古书里有看过关于土箭的故事,结果可能只是我那一个小地方的小传说而已。

这让我很失望,我原以为会有大量关于土箭的记载甚至能发展出一门“意外”的学科来。但说到实际,迷信与风水有点若即若离,是也不是,全凭各自去关联。

说下什么是土箭。就是人在突然之间,身体或者精神陷入一种特别不舒服的状态,说是肉体的痛,但找不到具体的部位,说精神不舒服,但又不觉得那根神经不对路。如此,外婆就会告诉我是中了土箭。她一来要求我耐心的休息,二则一定会去菩萨面前上香祷告。但这种仪式并不固定,情况严重点的话,她也会多麻烦一下其他的神灵,比如说灶王爷。最重要的是,往往这种不舒服在仪式之后就会迅速好转。

它与小孩子被所谓鬼神惊吓不同,不需要用筷子去解决问题——先用一只碗盛上清水,再用三只筷子捏在一起蘸上水,然后放在病人嘴边哈上一口气,最后将筷子稳稳的站立在碗里。等到筷子自然倒掉,病也就好了。——两者可能都是一种心理暗示,但却有所不同。后者让病患与神灵之间产生了互动,而土箭却是由第三方去完成,这种不同之处,让我觉得土箭更加神秘。

既然“坚定”的认为自己无神,那我对于土箭的好奇和认可,可能就来自我对外婆的思念。她离开我已经很久很久了。我很想她。蛋炒饭、电热毯、自行车、土箭、菩萨、上香、洗手、压岁钱、过年……这些关联的、不关联的都是我对她的思念。不多说了,回忆就是一种心理暗示。

风水也该是心理暗示。我不应该这么去评论它,但也无意贬低。我只是不喜欢。好在“信则有,不信则无这样”,真正的风水师们都很宽容。这点上,我是说风水及风水师所能安身的这个思维观念上,却是值得我去尊重的。好吧,知道不喜欢也知道尊重算是我的可造之处,但要怎么做才算”懂得”呢……嗯,期待有新的心理暗示。

“三陪”行业的创业机会

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一则假新闻,要知道现在看媒体与跟一个长舌妇聊天没太多区别,看见听见就算了,好玩你就笑笑,当不得真。好在大家也习惯了将假新闻当作娱乐来调剂,你看这生活才滋润丰满的很。贴一段来自网络的不靠谱消息

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2月16日发布消息:春节过后该市将诞生三项新职业,分别是注册婚姻辅导师、注册心理陪护师和注册员工援助师。其中,注册心理陪护师是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心理知识,“登堂入室”陪伴在老人、儿童、患病者以及临危者等人士身边,以心理沟通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心灵护理。

简单点来说,你可以在三陪行业中的“陪聊”领域创业了。具体点讲,就是你需要通过学习考核拿到相关的资质证书(注册心理陪护师),并在正规的机构(法人企业)提供合法的服务(如陪聊)。于是有人质疑,这样做岂不是让“三陪小姐”变相上岸?

质疑这点的人其实可以问下自己,如果通过几百课时的辛苦学习,最后拿到符合标准资质的证书,她们在上岸后还会做以前的营生吗?一旦有了证书,那旧有的商业模式你还不许人家改变吗?想通了这点,质疑的人就是在说笑,何苦一开始就要歧视一个新工种呢?至于那些期待着某类特殊行业正规化的社会精英们应该会心灰意冷,还是去街头抽根烟吧,那里或许有些机会。

闷骚

最早被人指为闷骚是在十几年前了,那个时候没有百度百科可用来解释,但也不全当作贬义词来消化,尽管听起来带点哀其不幸的意味,而有的时候甚至会觉得对方有一点点小羡慕的神情,貌似自己太过坦荡,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心里面没点小骚动那样,发现自己虚伪会比发现对方闷骚更为不齿。

所谓指认对方闷骚,无非就是为了表达同情加鄙视。但现在很多词都被反用,这跟大世代的少年长成有关,逆反的他们为了建设一个与父辈有界限清晰的新世界,努力为一切贬义词翻案。“闷骚”则更加凸显人性,而非笑谈。你看,百度百科上解释道:

闷骚是英语“man show”的音译,最早见于中国港台地区。现逐步成为年轻族群的流行词汇。闷骚一般是指外表冷静,沉默而实际富有思想和内涵的人。此类人群不轻易表达和外露个人喜怒哀乐和情感变化,但是在特定的场合或环境中,往往会表现的出人意料。这种表现有一定show的成分,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个人真实的内心活动。

如此闷骚至少是一种真实的状态,不管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你的某种状态就是被这个词所反映,你的人生某一片段就被这个词所框定。它是我们的成长标签,只是有的人用一时,有的人用一世。

我是愿意用一世的。因为我一方面不愿意回避自己的真实感受,另一方面也不愿意破坏现实的安宁。我愿意纠结在两极之间,如果它们真的是一对矛盾的话,我也乐意闷在其中。我想这就是闷骚者的心情吧,与那些标榜敢爱敢恨者一样,也有自己的纠结、自己的坚持和自己的快乐!怎样?加入闷骚者的阵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