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无关的《2012》

2012

最终还是抵不过媒体的诱惑走进了影院,幸好有我喜欢的演员约翰·库萨克,他有几部喜剧片(《美国甜心》、《征婚启事》)值得一看。我的目的也很单纯:一是想感受下世界末日时的惊天动地,二来想看看所谓的中国“味道”究竟如何。

不过,我只能说我来迟了,这部13号开始上映的电影—-今天已经27号—-通过两周的时间,票房早已赚翻。我这不是想抵制这部电影,只是要告诉那些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中国人:《2012》这部电影基本上跟咱中国没啥关系,你要是想找个理由自我膨胀下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这里是给不到的。另外,如果一定要将影片和中国牵扯在一起,那就得回答“如果真有世界末日,哪国可以独善其身”这个问题先!到底是从憋屈中过来的几代人,特别善良的如我们这样,外国友人给了一点点阳光就想着天天灿烂了。

故事从一个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地球将遭遇64万年一次的超级地理运动)开始,慢慢印证着一个几千年前的预言获将实现,而在最终的末日来临之时,人类的本性和基本权利面临着拷问与挑战,所有善良的不善良的也像地球的两极巨变一样,徘徊不定。但是,最终决定一切的还是人类的基本情愫:亲情与爱情再次战胜了所有的未知而得到最后的掌声。影片似乎只是想再次证明下:面对及战胜灾难的勇敢和智慧还是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2亿美元的投资、简单的剧情、个性十足的演员、普遍的励志元素、些许的幽默、丰富逼真的特效,影片将我们带进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未来空间。好莱坞灾难影片的守旧的制作模式依然吃香。即便片中多次出现藏民、雪山、喜马拉雅、解放军等中国元素,但这只是出自剧情及市场需求而与目标销售市场的沟通方式,并不代表其他,更扯不上“中国拯救世界”这样的滑稽论调,倒也佩服这部电影的中国市场文宣,到底还是帮美国老板赚了一大票……无所谓了,不去眼红。对于我来说,手持广发卡,只花了50元就买到两张票,单看约翰库萨克或者一睹那位记者的职业风范,也算是值回票价了。

加油!

今天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从一个客户那里。跟我同时创业的一个朋友也宣布创业失败,停止了手上操作的杂志项目。于是,赶紧发了个短信过去,就是想安慰她,但也不知道说些什么是好。

今年失意的人有很多,不止是我们几个。当然也不能将这些归咎于大环境的糟糕,每年都有很多人这样犯错,我们只是这群人中的一个而已,没什么特别的。痛就痛在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无法避开、无法不去体会。想要说勇敢的面对,却都是在面对时才被逼着去学习的。这很痛苦,虽然也很锻炼人。

我一个人坐在港汇的某个角落一边等我的客户,一边在想:过去我说自己虚伪,大多是一种自嘲甚至是一种谦虚。但是如今我说自己虚伪,心底却真的会不安起来。这根神经不知道被什么触动了,带起了心底里的某个回忆,或许是过去犯的某个错,也或许是过去做的不够完美的某件事,甚至是对待某人的某个不正确的方式,我不确定那究竟是什么样的细节。只是,我有了这种改变。这很糟糕,在我看来。

我拿起笔在本子上胡乱画着,想列清楚我现在正在做着哪些事情—–为了给自己梳理一下思路吧—–画着画着,就有点心惊肉跳了。就像朱注在做连线题一样,太多不相干的事情怎么牵也都不是那么一回事,难道我的思路真的有这么混乱吗?这也难怪会决定我今天的境遇。我想起老P对我说过的那句话:“今天的你要在昨天找原因,明天的你要看今天在做什么”(我知道这句话不是他总结出来的,但毕竟是他告诉我的)。我现在正在做的这些能让我明天变成什么样的人呢?不敢想了!

看来混乱的我有了不良的改变,情况不得不变的更糟,而周遭也给我一些不愿听的消息让我消沉或者激励着我。我想这个时候我和这些正在奋斗的人们,也别再管会有多混乱、有多不良了。路,还是只能靠自己坚持走下去才行!给自己一个鼓励!加油!

2009年小结

83766238虽然12月都还没到,但我还是急匆匆的给自己写个小结,希冀这个可怜的2009年可以赶紧过去。我也知道这多少有点自欺欺人,可为了舒服一点点,这个小小的欺骗就当作生活的调剂了。

2008不一样,我该怎么来总结我的2009年呢?彷徨、失望、坦然、从容、改变……这些词应该可以说明我的一些历程。从对台蜂事业的重新认知到对这个项目及合伙人的彻底失望,从坦然面对不能再坏的结果,到从容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始终应了那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连奥巴马都在美国大谈变革,我更应该改变自己了。

1、“私人媒体”一开始只是我在和讯博客上绑定的一个域名,等到有了10万的浏览量之后,才开始着手架构基于独立空间的个人博客。本着自己能做的事就不麻烦别人的原则,折腾了很久(貌似快一整年了),到现在累计独立IP4000多个,每天大概约30个左右的独立IP浏览。关于这点,我想我是满足的,因为原本的期望只是我的在线日记本而已,现在很幸运,多了几位可以交流学习的朋友;

2、“粒子传播”还在襁褓之中就夭折了,算是短暂的第二次创业,也是死的最快的一次创业经历,虽说没有付出经济上的代价,但是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台蜂给我的惨痛经历是付出极大代价的,而粒子给我的经历却没交学费白赚经验,这点该感恩!

3、“总编室”的项目算是默默放弃了,虽然小村个人已经出版了第二本书,但是这个事情始终没有开展起来。当然,我个人的投入确实也很有限,一个很好的事情,希望以后有机会还是可以重新做一做;

4、从4月份结束台蜂之后,第一个需要感谢的人就是小多,是他帮我渡过了第一个难关,第二要感谢的人就是和望,没有他俩的支持,我会对朋友这两个字感到绝望。上海商学院的丁老师在8月份的“天外飞仙”,也让我得以实现我的承诺,感谢丁老师;

5、今年有很多人给我不同的印象,需要用文字记下来并感恩。不快乐的我就不打算浪费笔墨,只记录些让我快乐的人和事吧:

  • J一直告诉我,她相信我可以成功,感谢她的信任!尤其是在那个时候,她还会傻傻的要跟我一起创业。真的谢谢你!
  • 姚希小弟,总在我最需要的时候过来安慰我,哈哈,真不知道“盖茨”是咋了解“巴菲特”的,你可是在贵州山区的啊!
  • 张小玉大哥,谢谢你,找你就是有事,有事你总会帮忙,哈哈!
  • 王老师,抱歉,我很想但还是没有做到,但是我要谢谢你!
  • 老赵和子涵她爸总在第一时间告诉我他们的事情,他们总拿我当朋友看,谢谢他们的信任!
  • 端林也辞职创业,开办了一家猎头公司,祝贺他和他的媳妇儿!端林,我觉着你媳妇比你“扎干”!
  • 老范生了一个儿子,最重要的是,他终于让他的儿子回归正统,姓秦名郎!陆子,听到你生娃,我咋那个的激动呢?哈哈!
  • 小村出版了第二本书《企业家赵本山》,虽然会面临官司问题,但还是要佩服他可以说到做到!另外,终于见到了她媳妇儿,哈哈,硕士博士生看起来怎么那么年轻呢,是不是高中直升生啊?(小村说了,他老婆不是硕士,是博士!我说你小子“害”人不浅啊!这女娃算是载在你手里了!)
  • 通过章良的短信群发,让我找到了十几年不见的老友胡江生和杨宝,真是一种幸福!大嗓门的胡江生还特意带着媳妇儿上门拜访,那场景现在想想还很温馨!
  • 通过天涯的一篇文章,认识了文辉,一个跟我差不多真实的男人!文辉,你看,大家都在抢着跟你邀稿,你得早日成功啊!
  • Y,一个90后女诗人、朗读者,你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超级喜欢你的文字!
  • A,你让我看到了我的另一面。有的时候,直觉是最真实的!

6、今年也有很多组织机构给了我很好的印象,记下来学会感恩:

  • Jiang的wordpress QQ群,我学到了很多关于WP的知识,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是我也找到了不同的乐趣,我很享受捣鼓代码时的紧张与刺激,也感谢jiang总是乐呵呵的帮我收尾;
  • Joya的WPG群,虽然我在群里很少说话,但看着兄弟姐妹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也觉得很受鼓舞。有必要向Joya学习。
  • 顾迅的GM群,我会一直参加你们的活动,直到条件不允许为止;

7、也有几件事情比较遗憾,但算不上不快乐,所以也要记录下,算是重要的经历:

  • 无条件退出“台蜂传媒”,伤心后的坦然!
  • 无疾而终的“粒子传播”,我的下一个可燃点!
  • 风声大雨点小的《上海客》杂志,显然将我的兴奋点撩到了最高处,可惜不了了之的结果,让我学会了应该更加务实!
  • 亲自结束《中国台商》杂志,一种莫名的失落,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不敢去想佡生佡太的表情!

8、今年外出的机会不多,但都很有印象:

  • 江苏淮安:不仅仅是周恩来的故乡,还有很棒的淮扬菜,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宣传部那几位专业的歌手级公务员;
  • 浙江龙泉:除了凤阳山和龙泉宝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这里的产业不考虑做些长远规划呢?总是看到前半截或者后半截,看不懂的产业规划;
  • 遇到郎咸平:郎咸平就是郎咸平,得好好关注下;
  • 遇到唐骏:好奇怪,遇到他之后的一周内,就有人找我写一本关于他的书。NND!小村,这回一定要授权才行了,咱别一厢情愿呢!

9、后期的躁动:

  • 反逗号、败家客和台商网的项目该如何推动?要不要拖到明年?算了,我还是在今年年底解决了这几个事情吧!

国足的新衣

fbchina在中黎之战之前,国足发布了由某##品牌制作的最新款球衣。仔细打量下国足的新衣,感觉怪怪:现在我吃不准国足究竟是国家体育代表队?还是一只蹩脚的广告模特组合?

这个以连续重复线条印记而著名的品牌,这一次又得了个大大的便宜,做了一个大大的植入式形象广告。原本将它的logo与我们的国旗并排摆放就已经让我觉得心中不满!如今更进一步,从肩部往下已经完全被三条长杠杠给霸占……真不知道负责球衣采购的是国足的人还是广告商的人?都在替谁说话呢?大家说要是代表国家形象的服装,也有个立法予以保护该有多好呢?起码,让我们看起来更有尊严一点!

再遇1881

接受Cindy的邀请再次参加1881的活动,每一次的感受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我对“1881是公益性很强和奉献精神超强的团体”的认知(这句话很拗口,但我不打算修改),不同的感受是:“哦,原来团体活动可以这样那样的做”。

这一次,1881请来了曼都美容美发的赖志郎总经理。这家年收入近8亿元人民币的“理发馆”是如何从一间铺子走到今天全球连锁超过800家的故事,确实值得了解。当然,我说它是“理发馆”并非嘲讽,事实上我更多的还是钦佩。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一件事情看上去简单,做好它却十分不易。特别强调自己并非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赖志郎没有将家族企业的成功秘诀解释的非常清楚,估计他也是有意“保留”。但他的一个小举动,还是让人多多少少体会到了:哦,成功是有道理的。他为每一个来宾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放着一张美容美发代金券和一张神秘客户调查表。你看,花钱请人找自己的茬,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好在曼都的模式还比较容易理解,而与我同桌的一位女士对她的业务却足足向我解释了十五分钟,感谢Kite的耐心。Kite原本是我的同行,曾效力于BBDO、上广等4A公司,现在转行协助她的先生来做环保产业,具体的项目应该叫做“碳交易管理”。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全球提倡环保的前提下,他们协助一些中大型企业对“碳信用额度计划”进行识别及管理,有效的帮助企业进行节能并通过区域配额差异提升公司资产价值。我确定我到现在并没有完全弄明白这项业务的实质内容(估计你听了我的描述,也是一头雾水,感兴趣的人可以谷歌下“京都议定书”及“碳信用额度”等相关资讯),但是凭直觉,还是认为这个行业潜力巨大,钱景看好。嗯,以后我得多多关注这个行业(唉,我这个对钱太不敏感的人)。

不过,今晚最让我难忘的既不是赖志郎的“理发馆”,也不是Kite的“碳交易管理”,而是1881的“慈善计划”。我不是很明白其他NGO的操作方式—-虽然方式很重要—-但是核心的慈善理念却更重要:“将物资捐给正在需要它的人”。1881的会员亲自去到捐助地,做调查访问,并反馈回真实的需求,发动她们的资源予以满足。她们这次倡议会员们将自己企业里闲置的笔记型电脑(选用笔记型电脑,是为了便于运输而非其他)捐给那些孩子,但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他们也能玩上高科技的玩意,而是现在这个社会不懂电脑无异于自我绝缘,需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平等学习的机会,至少让他们在将来有能力去参与竞争。

是的,慈善并非完全需要靠财富去实现。有钱可以捐出很多东西,但那些未必就是他们当前需要的,或是对其成长有决定性影响的。真正的公益不仅仅是捐助物资,那只能解决一时之需。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做根本的改变,譬如更新他们的学习模式,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具备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想必这个才是慈善的要义吧。

谢谢Cindy,谢谢1881!

关于杂志

mag今晚原本想看会电视,但在网络上又不自觉的多待了会儿。我狡辩过对“网瘾”的恐惧类似于汽车发明后人们对于双腿功能退化的担忧。虽然如今我们的双腿比照200多年前有多大的功能退化不得而知,但起码我们还是可以分清楚二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区别。我的一切抱怨都只是心理活动而已。

H原打算参股一本行业杂志,问问我的想法,我给不出什么好的建议,稍微安全的方法是计算下当下的资金投入与预期的收益分成,在估算下被实现的概率,基本上就清楚了大致的方向是利好还是其他。晚间在网络上又遇到几个年轻朋友也就做杂志跟我交流想法,同样,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到他们,心里感到惭愧。蒙很多人拿我当专业人士看待,实在是被抬举了。

我也不知道自己有多久没有提做杂志这回事了,尽管我每天仍要面对很多杂志。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沉迷于杂志之外的东西,但却还无法看清那里有些什么?于杂志何干?但毫无疑问,我是喜欢杂志的,如今却不得不刻意避开,我太过局限的思维真的需要强制着去调整。我想起韬羽跟我抱怨这个杂志业让他心灰意冷。我也想起刘阳曾满怀激情的憧憬:有那么一天他要出版自己的杂志。我也时刻留意着各地杂志人的一举一动,想从他们当中找到杂志复活的蛛丝马迹。可是,我看到韬羽关闭了他为杂志辛苦运营的两个网站,我也看到潘老师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网络,我还看到了张良转行做公关公司……这些或许都是一种信号吧,如果你可以读懂的话,对于黑暗中找路的人来说,杂志只是一个幻象罢了。

什么是杂志我也全然没了概念。用相同的纸张,设置相同的栏目,采访同样的人,设计出同样的版式,发行到相同的渠道可就为什么结果会两样呢?我也无法定义我现在拿的杂志算是怎么一回事。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已经不能拿杂志去定义某本读物了。就好象说,今天我给小狗取个叫花花的名字,明天大家伙的狗都叫花花,搞到后天一些父母就不会给自己的小孩取这个名字了。杂志的字面含义已经失去了意义,问题是我还没真正理解它的内在,它就要成为过去了,这多少都不符合我的心理预期,或许这点才是我迟迟不肯相信现实的原因吧,而那意味着一种略带痛苦的改变。

焦虑病毒症

原本打算响应号召不再折腾。奈何一再犯贱,也就一再浪费时间,反反复复在一件事情上纠结不清,折腾不已。不单是某件事,甚至是每件事。这多少到了一点病态的地步,仿佛体内有了某种病毒在作怪?我也不准备去做个医治,拖着就拖着吧,我看它还能苟延几日。

可恨的是这焦虑,一日日的聚增。像这样的冷天,毛线帽子也戴不住一时,烦躁的撕扯下来扔到一边,任脑袋瓜子搁在冷风中打颤也不自怜一回,这纯粹是自己跟自己怄气?还是愚蠢的认为低温有益杀“菌”?我也不知,终了还是指望这两个字—焦虑—聊作慰藉。即便焦虑是病,它也不会传染,算是优质疾病之一吧。妻那晚开玩笑说:千钧一发,悬崖落马。说的就是我这种人,焦虑的过程和结果其实都被说的很形象生动。虽然那结果太过惨烈:在悬崖边上被马甩下去的命运可怜的有几个会好?

但我也不能一个劲的跟自己过不去不是。今天下班见到四个小孩在街头卖艺,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躲避”。我不想看到这样的场景,是因为我知道我对这样的情况束手无策,而我的内心对这样的情况又是极其渴望去改变。这就是我焦虑的根本由来:我“躲避”我做不到却又渴望去做的一切。不单是这四个小孩会让我产生了关于朱注的、为人父母的、将心比心的、懦弱如我的种种联想,让我最后还隔着车窗往外撇上一眼,那一眼既有对这群孩子命运的悲叹,也有对刚刚路过她们身边的“我”报以鄙视……但随着车子渐行渐远,思绪也就渐渐平复,心情似乎也不再那么复杂。

看上去我是一个很虚伪的人。和万千大众差不多,想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要求自己的是一套,检讨自己的又是一套。总在这多重标准之间自由的切换,寻找于自己有利的辩词,再也不是第一次了,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吧,我想。可是我还是很焦虑。我焦虑自己真的止不住会这样下去,成为一个我不喜欢的人。我很害怕那个病毒在我体内存活太久,让我到最后已经无法医治。我可能不怕死,但是我一定怕死的难看,那才是最不该发生的事情。

浙江凤阳山

锁住安静
我想锁住安静
我从凌晨四点开始等待
到皇马战平AC米兰
我只大着胆子出门一次
便又缩回
在黑暗中
我心惊
绿野山庄
昨夜我到达这海拔1500多米的高处
我睡在更高点的二楼
感受一个安静的夜晚
换一个干净的念头
凤阳庙
我从红色的墙面上
看出它的尊严
我也从信仰出发
在神像、偶像以及自我间平衡
我尽量摆正每一个姿势
让我的相机没有再次发抖
也尽量不要让一个女孩勾引我想起我的女人
山之边
在镜头里
你不会感受到我的恐惧
边之松
在恐惧里
你不会感受到它的安静
远之峰
在安静中
你又会如何体会它的愤怒?
凤阳山公路
在愤怒中
你又会如何去体谅我们的曲折?

一次小聚会和两个台湾人

在闵行台商工委会的月度例会上见到C兄,这是我第三次与他见面,第一次在去年年底,第二次在26号我们的活动上。他对那次活动抱有宽容,给予了认可。他问我接下来该怎么做?和他所处的医疗保健行业相同的是,一本杂志也应该立足长远考量,略微不同的是,前者更多的是初始投入,而杂志则不断的需要新的资金,尤其是在自我造血功能尚未建立的情况之下,生存的压力实在太大。

C兄有多年的行销企划经验,他也很热情坦率。而我恰是一个最不适合做销售的销售人员,我从来都不愿意将我与客户的关系建立在买卖之上,我更希望我们之间是一种信任与合作的关系。C兄对于信任一说,也颇为赞同。他举例,在他的公司,他更多的还是采取软性管理的方式,也就是给下属及同事更多的信任而非冷冰冰的数据去量化。他觉得,内地人与台湾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细节上的行为思考模式:内地人更多的跟着别人去做,台湾人呢则更多的从事情本身出发,去探讨该怎么去做。不过,他本人对内地人则是十分的认同,地域辽阔、人口差异太大,这需要一个过程给曾经自傲的台湾人一个时间去了解、去理解。和很多年轻的台湾人一样,C兄娶了一个勤奋的内地媳妇儿。

C兄热心的给我的工作提了几条建议,我都认真听了下来,我很喜欢他问的那个问题:“接下来怎么办?”我以前很少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似乎总是胸有成竹,但事实上却并无多少后续跟进的安排,也暴露了我的短板,这正是与我本意相矛盾的地方。C兄为表示鼓励,还特意当场订阅了一份杂志,在此表示感谢!

在晚宴席上,听L大哥谈求学的感触。L现在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研读EMBA课程,却对“台湾人”这三个字有了新的反省。在他看来,以前的“台湾人”更多的是傲慢、偏见与无知,对内地人很是不屑。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很简单,正是“台湾人”在的认知面上的局限,在一个有13亿人的大社会里,如果你只能接触到司机、保姆和工人,你如何去理解这个社会的其他族群?L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他终于切实的感受到了。他又觉得自己很自卑,因为那些同学都管他叫大哥,他发现已经有一把年纪的他身处在30多岁的同学群中,年龄上的差异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L大哥对C兄的随缘、宽容心态也颇为赞同,他甚至举杯鼓励,希望如C兄般年纪的新台商加入大陆台商阵营,以期改写“台商”在众人心目中的好色、贪杯、抠门等不良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