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的秀

很多人都喜欢质疑明星,是因为明星也是普通人,卸掉他的华丽外表之后,甚至他连普通人都不如,正是因为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他才会被人质疑,而正因为他是明星,他才有被质疑的机会和可能。

微博上流传这么一段:

@东西网:【@郎朗:我凌晨五点练琴】郎朗九岁那年,老师说他没天分,他爸爸听了让郎朗去自杀。“他说:‘你别再活着了——所有希望都破灭了。’” 爸爸递给他儿子一个瓶子,说:“吃了这些药!”郎朗不愿看到他,跑到阳台上,爸爸就高声叫道:“跳下去,摔死你吧!

围观者褒贬不一,大多还是感叹其父的教育方式。我则认为朗朗本人在说假话。自然,我是从一位父亲的角度去存这个疑,也找不出其他论据。但一想到诸多明星为了给自己编织一个与众不同的光环,什么样的故事都编的出来,我也就更加“确定”了。

这次,英国又传来消息,传朗朗周日将在伦敦举行个人音乐会,其中有一个设计,将有一百名年轻人同时弹50架钢琴。朗朗对此的解释是,希望借此举为孩子们带来灵感。他认为这也是一种荣誉和责任。

我没有理解荣誉和责任以及音乐的灵感之间的关联在哪里?或者只是一种牵强?或许朗朗觉得,这一百个孩子能够与朗朗同台演出,就是他们的荣誉?鬼才知道呢?如果我是那个孩子的家长,我更关心的是,他能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而不是他与谁同台演出过。

从这点,也能看出朗朗的浮躁。《独立报》刊文指责朗朗“总是为了效果牺牲意境”。更多的人还是认为朗朗是一名音乐家,但身处浮躁而又狂热的社会,他已经不能自拔。

无论如何,说故事的人与演故事的人很难统一在一起。朗朗属于后者,而不是前者。若干年之后,真希望有人还记得这个家伙。

迷笛是什么


迷笛是什么
迷笛是音乐节


迷笛是什么
迷笛是音乐人


迷笛是什么
迷笛是打口CD的记忆


迷笛是什么
迷笛是脸谱


迷笛是什么
迷笛是手工活儿


迷笛是什么
迷笛是跪求关注


迷笛是什么
迷笛是带口罩的男人,迷笛是戴帽子的女人


迷笛是什么
迷笛是抽烟时


迷笛是什么
迷笛是纹身时


迷笛是什么
迷笛是乏人问津的饰品


迷笛是什么
迷笛是人


迷笛是什么
迷笛是1万2一个的摊位


迷笛是什么
迷笛是钱


迷笛是什么
迷笛是一串不甚遗失的钥匙

龙的传人

还记得《龙的传人》这首歌吗?或者,还记得侯德健(照片提供:阿袁)吗?听到侯德健在鸟巢献唱的消息,我有点小激动,按照我的年纪来说,这种表现略显牵强造作了点,不如直接就说喜欢这首歌来的简单。歌词里写的,也许才是中国人吧。所以,今天不打算写点什么了,认真听这首歌吧!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
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
它的名字就叫黄河虽
不曾看见长江美
梦里常神游长江水
虽不曾听见黄河壮
澎湃汹涌在梦里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
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
巨变前夕的深夜里
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
四面楚歌是洋人的剑
多少年炮声仍隆隆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巨龙巨龙你擦亮眼
永永远远地擦亮眼
巨龙巨龙你擦亮眼
永永远远地擦亮眼

像一块滚石

70岁的鲍勃迪伦今天会在上海,之前我犹豫过该不该带朱注去膜拜下,票价也不算太贵,但犹豫之后,还是放弃了。一想到闹哄哄的人群,我就会受不了,他们对鲍勃的热爱一定超过了我。

想想过去我也这样,对着橱窗里标价9.8元一盒鲍勃迪伦的卡带,我也是犹豫再犹豫没有去买,尽管在这前后,我用不同的方式听他的歌,尽管那个时候我也觉得听鲍勃迪伦就是一种时尚或者一种品味,但我却没有为这个家伙花一分钱。

现在的我会觉得这是一件极其可耻的事情,真不该拿到这里来说,但这就是中国,不是吗?

我们都不喜欢尊重所谓的知识,大多数音乐人、作家、艺术家都是生的艰难、死的难看。我们习惯了免费的“分享”,人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就很难做出违背“天性”的举动来。狼群里出来的孩子会是谦谦君子吗?

不过,鲍勃该高兴的是今天还是会有一大帮子君子们会去捧场,其中一定有真正喜欢这个家伙的同志们,也该有人只是为了想一睹尊容,或许还有人只是为了去寻找一种标签,“哈,我喜欢鲍勃,我会去看他的演唱会”,就像当年我借别人的盒带听鲍勃一样,花钱或者不花钱,性质上没什么不同。

但无论如何,我都会衷心祝愿鲍勃,希望他永远就是一块滚石。

人善天不欺

锁住安静

公交车上播着刘德华的一首老歌《如果有一天》,其中一句歌词叫做“人善天不欺”,某些特殊的时刻,这句话很能给人一些安慰,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容易纠结的话。

我也不是喜欢纠结,但纠结似乎就成了性子,改不掉的一种习惯,任何思考都夹杂着这个因素,反反复复,里里外外的不断扑腾着,我也觉得累,但放不下。

纠结或许也有好处,我没有看到。但我深陷这种困苦之中。既然放不下,只得去找一些解决的办法,用另一些稍微好点的思考去替代。简单说,这是一种自我安慰。心里头总想,这事不至于会如何如何吧?退一万步来说,人善天不欺,我是能得好报的。

你可能会想,究竟遇到了什么事,你才会如此纠结之后又这样严重的安慰自己?我如果解释下并不是所有情况下我都那么难受,你就会多点理解。我只是习惯的将自己的某个细节放大来看,不为别的,就为个究竟。好像知道答案远比答案能带给我什么更重要。

新杂志时代

昨天在张江某地举办的“cocoa移动开发者大会”,我参加了半场,就是为了韩磊(21世纪网CTO)的演讲而来,他的演讲主题是“拥抱ipad的传统媒体:媒介、信息及技术”。我特别渴望着去拥抱ipad,将我的杂志与这个新媒介做个结合,可是方法在哪里?我是来找答案的。

凭借21世纪报业的丰厚资源,他们在报纸、杂志、电台、网站等新媒介上的开发和运用上都颇有成就。结合这些,韩磊谈了关于媒体与媒介的区别、新媒介的技术开发、发行、运用、收益等等,短短的30分钟,谈的已很全面,但还不够具体,也没办法具体到操作层面,这让我很不过瘾。

在演讲后的提问环节,我问了一个比较弱智的问题,我请教他,“将ipad杂志(在ipad上做一本新杂志)当作一个创业机会的可能性有多大?其技术成本如何?”之所以弱智,是因为我本身就是做杂志广告销售,我当然知道稳定的广告客户对于一本新杂志的作用。而韩先生的答案恰恰就是“你需要至少一个稳定的客户”,至于制作成本,韩先生认为,“在技术层面的成本总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不过从这个说法里,多少也传达出一点我想了解的信息,如果至少需要一个客户,那说明其成本不算高,起码比纸质杂志要少很多。如果可以忽略技术层面,那么就意味着能跟纸质杂志扯平。我的理解是,技术成本可能也就是相当于一个美编。也就是说,我可能需要多设置一个与美编薪资平级的“ipad技术编辑”的职位就可以组建我的“ipad杂志”团队了。

但另外一个问题却是没办法知道答案的,那就是国内的ipad用户中,会有多少人通过ipad来阅读杂志,又有多少人会花钱购买杂志来阅读,花钱的这些人当中,又有多少人是我们的潜在读者?这些数据将决定新杂志能否成功或者来决定你要做一本什么样的ipad杂志。

如果,要在ipad上发行的是一份免费杂志,仅仅依靠广告获利,那么,这样的事情对于杂志本身而言还是没有意义的。我总固执的认为,杂志如果不能靠自身的内容去盈利,那么就一定不是一本好杂志。当然,这个前提是我对国内读者的普遍信任。我也知道,这种信任是盲目乐观的、是错误的。在杂志上,则是互害。没人买杂志,那就越少人来做杂志,越少人做,质量也就会越差,如此循环,一提就伤心。

盗版的音乐作品其实与免费发行的杂志是一个道理,介质本身不产生收益。所以,我一直期待,如果说ipod改变了唱片业,那么ipad能否拯救杂志业呢?好吧,换个说法,在ipad上,我们能否以杂志的精神开创另外一个杂志时代呢?

给力:旭日阳刚

“给力”这个词最近很火,连《人民日报》都敢用。我怕我用错了,特地百度了一把,百度很给力,在百科里早就收录了这个词条。想找出最给力的事情,不如在看一遍《当幸福来敲门》或者《阿甘正传》之类的影片,但电影给人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们都知道它是艺术。艺术总是离我们太远、太远。于是,我找到了这个叫做“旭日阳刚”的两个男人,你听他们唱:”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这春天里……”你就会觉得这世界很给力。原来,沉默的大多数里面,还是有人在奋斗着的。为奋斗着的人加油!

加州旅馆

做这个视频的朋友称它为《真正的加州旅馆》,我不以为然,仁者见仁吧。但我实在喜欢演唱者的声音,同时对改编者的词和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很赞同,他在用一种“蹂躏经典”的方式呼唤社会的关注,还好这不算是个人秀。如果说摇滚乐本身就赋予了歌者某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的话,相信老鹰乐队对于这样的改编也不会太过介意。改编者还在后面贴上了自己的QQ号,我试图加上,但没通过。不知道这算不算一次植入式行销?QQ无处不在,马化腾真的得感谢命好。好吧,其他命不够好的兄弟姐妹,听听这首歌吧,希望周末能有好心情。

去北京

接下来的几天,我会出现在北京,北京的朋友们如果无意看到这则消息,就权当没有来过这里吧。没有关系,行程里确实没有安排出时间来要去见见谁,虽然我想见的人有很多。但想归想,做归做,这次只打算做好一件事,好好的陪家人待上几天。为了这个所谓的计划,我提前了一个月去做准备。但也让我看明白了一个事,那就是无论你想的如何如何周详,总有意外在等着你,一瞬间就可以让惊喜变作惊诧!但这就是生活,有趣的很。

记不得这是第几次来北京了,应该在不同的季节里,我都来过这个地方,可惜每次都很匆忙。似乎这个城市并不太欢迎我这样的路人,也不会给到你足够的时间去接近她。我恍惚记得走过天安门附近的某座城池,那城墙高高的、黑黑的,像一面镜子,但我看不清这镜子里有些什么,这便给了我某种叫做抵触的情绪,我不喜欢这样严肃而又模糊的城市,或许是因为我了解她太少。也或许是因为第一次来到这里时所遭遇的心理阴影在起着作用?我不知道,但都不是关键。

最重要的是,我的父母因为某种原因来到了北京,而我也因为某种原因去到这里,我很难想象我们会在这样的日子里、在这个地方相聚。在被隔开的数百公里之外的那个江南农村,看起来更像是我们该去的地方。或许,因为这点,我还会嫉恨北京。无论我有多么复杂的情绪,我相信都会在落地的那一瞬间消散,时空隔开的不仅仅是距离,还有我们的记忆,不是吗?

今天是2010年6月17日,农历五月初六,我亲爱的父亲,我们祝您生日快乐!

Shakira:waka waka

来自哥伦比亚的Shakira早在1991年就出道了,可惜到今天才被我“遇到”,如果说歌手与听众之间也是有“缘分”这种说法的话,这应该就算是吧。貌似同龄的两个人,在超越了20年的光阴之后,终于隔空有了一点点沟通(我最近在琢磨一部优秀的小说该怎么开头才有趣?如果你也在想这个事,可以找我聊聊)……

不认识我的人会说我只是喜欢美女,问题是她的美不是可以打动我的那种。既然早已经承认喜欢舒淇这一类的,怎么会轻易的移情别恋呢。要说我喜欢她的音乐也不太准确,单凭一首《waka waka》就谈论音乐有点夸张。好在这些都不是关键,我到底要喜欢她哪一点呢?你自己去看吧,当歌曲进行到“waka waka……”的那一句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我为什么会喜欢她了。喂!所有郁闷着的男人们,看到那一节,该要从心里笑出声了吧!

我寻找某种让我开心的力量,恰好大家都在谈论着音乐的力量,即便它也要分时间、地点和心情来着。不是每一首歌都是治疗创伤的良药,也不是说大多数歌曲都是无病呻吟,可以打动你的音乐上一定有你的期待所在,譬如这首歌里的Shakira、貌似非洲味道的独特节奏、Shakira的略带沧桑的声音、可以让你随意摇摆身体的舞蹈……都在告诉我,我不该拒绝让自己开心起来,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