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必然》 我先好好理解这十七条

描述未来并不轻松,相信未来似乎更难,有人摸着像头,有人摸着像尾,你再去摸,至少知道手可以搭在哪里。所以,想了解物联网(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该落伍的话),免不了先读读K.K的《必然》,想了解更多点,再读读杰瑞米里夫金的《零边际成本社会》……我呢,先好好理解这十七条笔记,搞不好它们也是必然的。

biran

1、机会已然形成,可做好准备的人不多,这个社会不再需要聪明的跟随者,而是聪明的创造者和发明家,在“各行各业”--不再以行业来做划分,而是兴趣、爱好、血缘--等等,去中间化、去行业化、去专业化的融合型自由人层出不穷;

2、形成即趋势,正在被包裹,像空气中的气球,不知道是气球会飞证明了空气的存在,还是空气想证明气球会飞;

3、及至科技发展到今天,手艺人对手机拍照依然不屑一顾,他们更喜欢单反,认为那才是专业范儿的标配,可惜的是,伟大的摄影作品与器材的关联并不直接,今天的咖啡机与咖啡师或许也有这样的纠结;

4、听从或重复指令不叫思考。可笑的是,人类鼓励机器去做独立思考,却希望自己的人类下属乖乖听话;

5、如果我们承认,所谓“生命”不仅仅是有机体的存在,我们也必须接受并承认其他各种物品具有生命力,哪怕是人类曾经设定的某个“程序”;

6、以人类的方式思考并超越人类的平均水平,显然不是人工智能的初心,人工智能要完成的是一次不同于人类的全新思维方式,由此,人类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且最终发现,人类有可能成为这种人工智能的奴隶;

7、知化:人类让机器知化?还是机器知化人类?要看你站在哪个角度;

8、满足新鲜感是当下创业的首选模式,与用户一起见证未来的发生,比如直播;

9、付费或付更多费可能是一种高效的过滤方法,适用于信息爆炸的今天,比如垂直内容的供应;

10、图景展望的坏处在于它忽略了诸多“未来事件”交杂之后的化学反应,它们不是单纯的存在,彼此间的影响是最大变量;

11、垃圾信息与注意力,在好奇心与精力的平衡之旅中结伴而行;

12、互动指的是人与场景的互动,即人的肉体感官与虚拟数字空间之间的互动;

13、每个人都有一个宇宙,每个人都是上帝,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一个世界。我们好像发现了宇宙的谎言(也许,你的所有感知都是“程序设定”);

14、你的所有感官原本只跟实物关联,一旦将它们推到想象力的面前时,它们顿时失去“功能”,被“想象”所控制,“想象”可能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5、利用人的生理结构漏洞,科技的魔术会否有伦理问题存在?

16、如果你愿意让苹果植入一块芯片到身体里的话,它才不想费劲做什么iwatch呢;

17、虚拟现实的“真实性”在于:延展你的感官体验。比之媒体将外界的信息带到你的面前,新科技则是将你与万物的“关联”带到任意角落。

中国人需要了解中国

我很喜欢《财经》杂志的年刊『预测与战略』,尽管我不是研究经济的。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应该了解一个全局的中国。

我很喜欢掌握一些东西,尤其是知道自己的能力薄弱的时候,我越来越需要一个环境的支撑。譬如精神环境和思想环境。我不知道我这种提法是否会违背一些理论或常识,但我不在乎,我要表达的就是,我相信我能从这本年刊上去了解一个略具轮廓的中国。

与这本刊物对应的是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的《世界年鉴》(年刊)。都是用最宏大的眼光看待世界,一个是小中国,一个是大全球。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可以的话,也能在每年花个几个小时,将这两本杂志仔细阅读一遍,我想一定会对您有所帮助。

当然,当某一天你可以就里面的这些精英提及的见识做一番检讨的时候,我相信你已经开始了解中国了。而不了解中国,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无法承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