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文:认知升级如逆水行舟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很爱扯“认知”两个字,任何事和人,都能联系到认知上,诸如认知差异、认知困境、认知误区等等。这让我有点招人烦。实际上,我对“认知”二字的了解,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多,对很多事情的判断,也早不敢绝对,甚至常常前后矛盾,自我否定。这大概也是一种认知困境。

我被“认知”二字所触动,源于碳九加速器冯新老师给BCF理事会成员做的一次内部分享,大约在2018年7月。刘韧老师分享视频给我,好多段,我买了百度超级会员,断断续续看完。主题是“认知跃升”,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原生家庭,二是认知与社会分层。原生家庭与教育背景是社会分层的起点。而认知,则可能是唯一解方。

冯老师先界定,“认知不是知识,认知是对趋势、对事物底层逻辑、对人性、对规则的深刻洞察。”他提醒,“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当然,买单不一定是贬义。

专家(社会学家或心理学家)把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分成两个阶段,结婚之后与伴侣组成新生家庭,而结婚之前(主要是与父母姐妹共处)的那个阶段,被称为原生家庭。某些情况下,原生家庭甚至新生家庭,都可能不止一个。

著有《巨婴国》的武志红,曾在某节目上解释原生家庭,称“家庭是一个社会的浓缩,而个人是家庭的浓缩。”如此,孩子与父母各方面极其相似,便不难理解。像“龙生龙、凤生凤…”这种并不好听的俗话,描述的更为易懂。

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路易士著有《桑切斯一家人──墨西哥底层生活纪实》,书中,作者尝试让穷人诉说自己的故事。他发现,过往人们认为,贫穷源于知识的匮乏,但桑切斯一家人并不缺乏知识,他们在辞汇与语言的运用上,表现出惊人的能力,同时也表现出对生活的洞察力。桑切斯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三女儿康苏薇若读过大学。然而,他们依然没有摆脱贫穷的命运。最后,作者勉强得出一个结论:“世代的贫穷或许体现的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劣势,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际传承。贫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穷,更是精神与爱的贫瘠。”似乎终将走向乔治·欧威尔的判断:贫穷的本质是消灭未来。

精神与爱的贫瘠,源于原生家庭,是父母一辈不够“智慧”,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或者认为它不重要,甚至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许多故事里,某些年代的父母辈,天然会接受:让孩子饿不死,长大能娶到老婆,就算人生圆满。显然,今天看来,这些想法不够“智慧”。

有专门的认知科学在研究认知,我只能局部理解。朋友圈曾流传一张图,描述数据、信息、知识、洞见、智慧及影响力之间的关系。首先,我确认认知便是所谓的智慧,至少是其一,认知也源自洞见、知识、信息甚至数据。其次,我假设认知是一张图纸,数据是沙石,信息是混凝土,知识和洞见是砖头和基石。依据图纸,混合不同沙石,制出不同砖石,造出不同建筑,产生不同用处与价值。

我曾用一个比喻,试图理解认知:把一头大象和一碗咖啡豆放在一起,请做区分,我们很容易分清哪个是大象,哪个是咖啡豆。把一碗咖啡豆放在一起,请区分,哪粒是耶加雪菲,哪粒是瑰夏,哪粒是云南小粒,能分清的人不多。认识咖啡豆,与分得清是哪一支咖啡豆,属于认知差异。

现在再看,这个比喻似是而非,能说清楚知识面与知识量的差异,无法证明认知的差异。倒是图纸说,能代表我现在的理解程度。但我希望它依然是浅薄的,或有机会做到,或便于调整。

接受了原生家庭、教育背景以及社会分层的现实,便不难作出“跨越阶层”的期待。冯老师提出,认知、自我价值、以及社交能力,是实现阶层跃升的三把利器。就个人经验来看,“认知”是1,是基础,后两样都是0,没有认知跃升,后两样潜力有限。社交能力好似一个漩涡,自我价值便是漩涡的动力,动力越强,积聚的资源越有价值。但是,动力再强,也需要认知来决定方向,上下或左右,人生大不同。

多读书、多听故事,多记录、多分享,多跟陌生人聊天、多去陌生的地方。多做事、多做不同的事……认知跃升的可能性多种多样,但认知不能升级的可能性只有一条:安于现实,得过且过。尽管现实如逆水行舟。

总之,我们为了维持现有的位置,必须不停向前奔跑。(完)

作者:朱芳文,咖啡爱好者媒体 kaweh.net 出品人。

痛苦的数字

最近因为花钱很多,收入骤降,变得对数字敏感,平常不在意的,如今也会拿来琢磨下,算是体会到了郎咸平教授那般清醒式的“痛苦”,而且,我是真的心痛,不像那家伙装的蛋疼。

早前网上流传一个数据,说国内月收入在3500元以上的人口只有2400万,这个数据据说来自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建凡之口。

而另一组由某商业机构炮制出来的数据则云:中国百万美元富翁人数已达到101.7万人。

另外,有好事者在国新办发布的《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里看到,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290多万少数民族干部,约占干部总数的7.4%。占全国公务员总数的9.6% 。并以此推算:中国公务员总人数约为3919万。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也曾在CCAV《新闻1+1》中透露,中国年三公消费高达19000亿。

把这些数字放到一起,就会得出两条让我痛苦的事实:

其一、中国约有13.4亿人月均收入不足3500元,年收入不过4万人民币,这里有我;

其二、中国公务员人均年三公花费近4.8万元,这里没我;

简单说,有我没我就是痛苦的根由(如果有机构以这个做幸福指数统计,那该得几分?)。原本你不去算账,还会觉得自己活的挺好挺幸福,但如今看来,我是笑多了江对面的战友,浑然不觉自己也是愚蠢的可笑。我想我下一回再听到那些比我更穷苦的人的消息,是否会多点同理心呢?

【每日论语】二世

语出“洪晃将史家胡同归还外交部,称退出特权阶层”,人类各阶层的繁衍生息被冠上各类新词,如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农二代。“二世”是一种继承,也是佛家讲的前世与今生,可惜富富循环或者穷穷递进,都不是这个社会喜欢的结果。

佛家在《百喻经·父取耳珰喻》说到:“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名利故,造作戏论,言无二世,有二世。”我理解成这是佛要求特权阶层放弃特权。但你也知道,真正有信仰的人往往没有特权。

于是,我轻而易举的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富贵阶层才有“二世”之说,他们渴望能继承,被继承。而贫穷如我辈,到底也不希望下一代去过同样的生活,颠覆是必须的,“二世”之说就纯属巧合了。

对于那些自诩特权阶层又“大度”放下特权的人,我会鄙视。因为那被放弃的“特权”并不会让普通人获得更多的公平,这种放弃的意义除了能被理解成给自己立个贞洁牌坊之外,就只令围观者作呕了。

所以,我有理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去断定强盗们也有追求精神满足的需求。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及公民观察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32万个奋斗目标

失败的人都比较类似:没钱,没地位,没人关注他在说什么,甚至也没有时间多看他一眼……而成功的人则各有各的故事,每个人似乎都有值得学习之处,每个人都成了当然的学习和追逐对象。我们这些小民还没有从金融危机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的阴影中缓过神来,又不得不面对32万个成功的人和32万个成功的财富故事,按奈住自己不平衡的心,不得不谦虚的低下头,貌似虔诚的匍匐潜行。

招商银行联合贝恩公司(又是一家咨询公司)发布了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报告指出:

“估计至2009年底,中国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达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将达到32万人,同比增长6%;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超过9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

另据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

“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

简单做个算术,这32万人,每个人的最低资产为1000万元,而且是可投资资产(言下之意,应该不包括房产、汽车等固定资产),平均下来是每人约2812.5万元。而在中国呢,则是每4063个人里面,就有这么一位超级款爷。开个小玩笑,如果将这些财富平均在分配给13亿人,每个人居然可以分到6923元,远远超出全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

显而易见,人人立志成为这样的一个群体,于社会性意义的彰显和个体价值的充分发挥有无穷的动力。不过,我还是坚持希望,这样的财富差距最好只是这些商业性机构的自我膨胀式的吹嘘。长期看来,贫富差距本身不会是问题,问题是何种规则在左右这样的结果呢?

我们的命运注定会是什么?

爱情可以决定两个人的命运,爱可以让两个人幸福的活下去,这是电影《贫民富翁》要告诉我们的一个信念。如果你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被打动的话,那我想你一定不止找出这一个理由。

很明显,这部电影不是想说一个穷人是如何致富的,富翁这个字眼甚至还是这部电影所鄙视的东西,与之相对应的还是那个千古不变的主题:爱情。当患难之情演变成友情,后又成为爱情的时候,我们都愿意相信那是人世界最美好的一件事,因为相信,所以就害怕去关注如何去获得那份爱,如何去获得这个社会原本应该给予的“相爱的权利和空间”。

弱小的人是最可怜的,当弱小的人能够举枪回击时,我们会跳起来为他鼓掌。贫穷的人是可怜的,当贫穷的人可以一夜之间成为千万富翁,我们会跳起来为他鼓掌!可是,又是什么让弱小的人变得不在弱小,又是什么让贫穷的人不在贫穷呢?难道仅仅是多了一把手枪,多了一个媒体栏目吗?我们的命运注定会是什么?谁又知道?

别势利眼!

许大哥说了一个似曾听闻的小故事,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台湾。有一个老农民,有4个儿子。因为种水果,他发了财,很有钱。但是穿着很随意,甚至可以用邋遢来形容。夏天的时候,他穿上一条大短裤、小背心,戴着一顶草帽就可以出门。

有一天,他进到一家奔驰销售店,左看右看了好一阵子。虽然店里有好多位销售员,但是没有人注意他。正当他要转身离去的时候,有一位小姑娘满脸笑容的迎上来,问道:“老伯伯,请问,有什么我可以帮到你的么?”这是小姑娘今天第一次上班,小姑娘决定要好好锻炼自己。

老农民指着一部奔驰车的车标就问了:“我听别人说,汽车里面最好的就是一个圆圈里面有个人字标志的,是不是这个啊?”

小姑娘回答到:“是啊,老伯伯,这就是奔驰啊!”

老农民说,“哦,那我想买。不知道,如果我多买几部,会不会便宜点哦?”

小姑娘开心的说,“那您要买几部呢?”

老农民说,“我想买4部?不知道要花多少钱?”

小姑娘说,“这部要100万的,那部要200万的,那个就要300万的,最好的要600万的,不知道您要哪一种呢?”小姑娘一边告诉老农民一边指点着不同价格的车子,给他看。

老农民想也不想就说,“我要600万的,我买4部。”

小姑娘惊呆了,只说了句:“真的么?”

老农民看她不相信,就指着自己手上的蛇皮袋说,“我这里有100万,就当作定金好了。”

这笔生意就这样成交了,小姑娘第一天上班,就获得佣金200万。

当天晚上,这家奔驰销售店的所有员工都没有好好合眼。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这种老农民。而我们又不愿意去做小姑娘,恢复自己善良纯真的一面,去真诚、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