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

人本设计沙龙我还做不到无所畏惧。人们常说的无欲则刚,在我这里还要有一段时间的磨练才可能成型。但我不强求。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表达出来,宣泄本身往往成了我最主要的诉求。最近,我越发担心在某一天早上醒来之后发现这个博客已经不能被打开,我的小小世界将不复存在。这种担心主要来自于对于当下互联网环境的恶化(听上去,我像一位忧心忡忡的互联网人士),再结合不时听到的种种流言蜚语,心情被折腾的够呛。

听了一场“人本设计沙龙”,其中的一场关于社区类网站运营的经验分享(由Javaeye的创始人Robbin宣讲),给了我不少思考的机会。Robbin分享了创建Javaeye的缘起、制定BBS的管理规则、遇到各种情况的处理、由BBS转型为专业门户的经验等,为大家揭示了在2003年代的一家网站如何由零开始,达成现在日IP20万的成绩。

对于个人站长来说,Robbin认为“你想做什么”比“你应该做什么”要更加实际,也更容易成功。这是一个基本的方向问题。从个人兴趣、爱好及能够动用的资源出发,是确保你的网站成功的前提条件。当然,诚如大家所担心的互联网管理政策问题,在这个越发严格的环境里,如何向外走,则成了我的困惑之一。

另一方面,你想做的东西对他人的价值在哪里?有多大?这一条是决定网站商业价值的根本。如果不能在早期做个清晰判定的话,网站的前途将会非常渺茫,如果仅仅是为了个人爱好又另当别论。所以,对于个人站长而言的两难处境在于如何既能做出自己想要的网站又能应对现实的阻碍?在这个问题上,答案也是因人而异,我得多多思考属于我的路在哪里。

Robbin在分享社区经营上的一些方法值得琢磨,譬如,他的“宁可放弃1万名非目标用户只保住100名核心用户”的用户吸纳策略,舍量求质,与传统媒体人的以内容取胜的观念相差不远。他的“不允许有‘提问’模式,只允许知识‘分享’模式”的发帖规则将原本杂乱无章的BBS导入一个有序的高质量的交流环境。他的“对于新注册用户的强制性做题”限制了新用户,同时也剔除了非目标用户,从长期来看,其实是节省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无价值网站运营成本。

或许,再我听来这一切都是新的。但无论如何,对于我这个刚刚对“WEB”这玩意充满兴趣的家伙来说,能听到Robbin的一些想法非常重要。至少这是一个为我整理思路,提供思考的机会,即便它在7年前已经发生。

《体育画报》2010年度泳装特刊上市

布鲁克林·戴克
关于《体育画报》中文版的年度《泳装特刊》我之前有介绍过,除了2007年创刊号没见过之外,其他的几期差异不大。简单来说,无非是几十张极具联想的照片,添加一些拍摄说明,再加上点网络链接延伸阅读之外,这本杂志看上去确实就像是一本“艳照指南”。当然,我可不是再讽刺它,我想说的是我很喜欢这样的杂志,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编辑模式。

内容上不需要我来多讲,泳装特刊早就成了SI每年4月的主打产品,而编辑模式(我不确定这个词本身是否准确的表达了我想要说的东西)上的创新则是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一次实验性融合,这也是其他传统媒体一直在寻找的突破方向之一,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而不是被新媒体打败。有的时候,我就会想,对于那些霸占着位置而又不愿意放手给年轻人的家伙们来说,新媒体简直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是新媒体打败了传统媒体,而不是他们被打败了。很显然,这场战斗到现在还没有停止。

一旦谈到模式,我就会心虚。看上去我还是谈谈欣赏这辑照片的心得会更有趣味。但每次看到这本特刊在各地大卖特卖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是不平,同样是做杂志的,为什么我们就抓不住读者的其他需求呢?算了,谈论杂志已经不是我的专业了,介绍给朋友们看看这期特刊就是想让你得到放松,即便只有几分钟,那也是难得的不是。

粉丝

google我经常在新浪微博上剔除一些粉丝,因为怕别人看见这些粉丝是没有头像的“机器人”时感觉糟糕,我不得不为了质量而去牺牲数量。但我也确实佩服既有质量又有数量的超级偶像们,他们的粉丝个体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号令这么一群粉丝,真是英雄气短也无悔!

在这几天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已然见到了一个超级偶像的范本并会议论不止,与大多数英雄末路的情节遥相呼应。在各国大片里也充斥着类似的桥段:为了正义或者其他什么公众利益,英雄舍己为人,成为前进路上的牺牲者。(往往为了满足观众对英雄的最高期待)在片子结尾,又会峰回路转,英雄身上发生奇迹得到神助,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最终化险为夷。这样的桥段可能在美国人的思维里能叫做故事,但在伊朗或者这里(我所知道的世界不大),抱歉,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我想没人会否认自己曾经或一辈子都在盲从着什么,包括真实存在过的现实或者被掩藏着不知道的真相或着被修饰过的假象(是什么都无所谓,只要盲从不被否认就好)。盲从是粉丝长成的前提。可惜现实是超级偶像的坟墓,也是粉丝的坟墓。我们得学会面对现实。尽管我们从青春年少的时候就开始说着要学会面对现实,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把愤青喊成了网民也未尝有好的迹象出现过,我们还是在人云亦云着乐此不疲的重复,且看不到时间匆匆溜走白发绕上鬓头。

不妨将盲从的心放下后去想想,其实谷歌真的没能带给我们什么。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也不该是什么便捷的高科技、什么激动人心的新媒体概念、或者什么面对公正的勇气等之类的玩意儿(那些都只是工具,为了交换什么而拿出来的底牌)……除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才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尽管这种启发与谷歌没有必然关系,也不是说只有谷歌才能给到这点启发,但事实上还真的没有其他事件更容易让你看清这个问题。有趣的是,这本身又会与我们的敬仰相悖而行。哈哈,或许真理就隐藏于此,等待你来发现它吧。

恐惧

如果Google真的会退出中国—-就像从来没有来过那样—它会停止所有针对中国市场的服务,除了早已停止的博客、相册之外,现在我每天还在使用的Gmail、谷歌日历又该怎么办呢?群里的朋友提醒大家要赶紧备份自己的邮件,搞得人心惶惶。这种恐惧甚至还延伸到我对现在的这个博客的担心。

我在月初收到域名注册商的邮件,提醒我必须在月底之前对域名做好备案,否则就会被注销,而我似乎有不太符合备案的某些条件。于是,我在想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最坏的结果应该是,我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就是明天)会失去Gmail和您正在浏览的这个网站。我知道那对你来说没有任何的影响,但那对我来说,却是一个灾难。我甚至不愿意去多想。

当然,你可以说,换QQ邮箱,用一个.com域名来替代现有的这个。虽然你也知道,这事情似乎不应该有这样的过程,但是你也无法说清楚什么又是应该的。总之,现在我的恐惧和烦闷正在一点点的增长,真希望这只是一个闹剧。

我们进入了博客时代吗?

当我们还在为一个“名字”正名的时候,我们仅仅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所谓的“时代”谈起来还早了点。“博客”的发展以及所谓的变迁还只是在这几年之内,我的意思并非说时间的长短,而是说这点时间并不足以将这个名词跟大众阐述清楚。如果说“博客”是一种网络日志的话,那么它不应该有终结的那一天,除非我们能找到新的替代者,即便如此,我也认为仅仅是换了一个名称,改了一种形式,有了一个新的游戏规则而已。

《财富》杂志近日发表一篇文章“博客时代的终结”。我所理解的文章主旨是说“信息沟通的方式日新月异,博客这种形式正在或者已经被淘汰,所以博客时代即将终结”。我并不否认Andy Serwer的观察。是的,信息沟通的方式确实是日新月异,但值得注意的是“方式”这个词,某种技术的应用,可以产生多种方式,比如激光可以用在医学上也可以用在军事上,应用在何处其意义也不尽等同。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博客”这种形式,也产生了诸如“Tweet”、“Facebook”等等新玩意,包括以后还会产生什么其他新的玩意。在我看来,这些都不过是技术应用的变种而已,名称的不同而已,本质上还是基于网络技术及其便利性。当然,你会反驳并列出前后的多处不同点,遗憾的是,这些不同点只是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需求而已,难道您能因为蛋糕上有不同的水果,就认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食品吗?

可惜的是,我们还没有进入博客时代,即便这年头人人写博,人人看博客,但是博客本身并没有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少目前还没有。所谓的时代或许需要将范围缩小到某些领域,针对某些族群而言。正如大家一直期待的那样,博客可以取代媒体,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这将是一段距离比较长的旅行。

网络开始没货了

网页!网页!网页!当数以亿计的网页被串联成一个新世界,激情的人们热衷于从一个网页钻到另一个网页的时候,不由的发出“信息真多、真丰富、真齐全”的感概!

而在大多数人还没想出办法如何逃避海量信息轰炸的时候,搜索引擎却开始无事可做,改行做起了厨工,没事炒炒现饭。你随意打开一个引擎网站,输入你想要寻找的一些关键词,大多数的时候,你会在搜索结果里面找到貌似自己需要的信息,然而,当你点开链接之后,才发现这条两、三年前的信息,正在静静的躺在那里等着你给他翻翻背呢!

很明显,具备时效性是网络的一大特点,已经过时很久的信息被标以最新时间放在搜索结果里,不知道是搜索机器人的问题,还是设置搜索机器人的人的问题!又或者这也是一个正在形成的行业潜规则?不管怎么看,有一点很明显,那就是网络开始没货了!

当信息泛滥,必然导致信息不值钱,接下来,写作者就会搁笔,找其他可以养活人的路子去了。反过来,没人写内容了,就导致信息被反复编辑,编辑到后来成了比原创更为重要的活,但是编辑还是敌不过转载转贴,于是连编辑也没人做了。没了内容、没了编辑,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信息被复制,流传(这个时代之前的那批写手也算是交到好运了,难得的大范围内的转载!)……

接下来,就开始需要原创了,但是到这个时候,看信息的人是否准备好掏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