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得能跪着活?鬼扯!就是人穷事多!

【2015121607】说做CEO的得是能跪着的人。我想就是指人穷事多吧。你兜里只有一百元敢上场跟兜里揣着一万元的赌钱吗?输不起的才想着法子委曲求全。结果只有委屈,好事没你的份。有些人即使把地跪穿了,也做不好CEO,因为穷在志气、输在本事上了。

【2015121606】12306这种机构的存在,除了证明资源垄断造成不公平之外,还能有什么价值呢?勉强梳理它能任性的前提,就是有一个好干爹,跟那些税控软件一样,完全不把用户放在眼里。痛苦的是,这种机构还会继续活着。

【2015121605】有谁没借关系走后门享受过特权的?小到公物私用,大到权钱交易,善到求职应聘,恶到借刀杀人,“搞关系”成了我们最常见的社交目的。你恨它,是因为你的关系搞不过对方,你爱它,是因为它让你花了点小力气解决掉一个大麻烦。至于黑白对错,谁特么有时间去管呢?!在这个连王宝强也只能借助名人的影响力去办事的时代,普通人不把关系处好还能活吗?

【2015121604】在民宅里找到纯粹咖啡,参加老店熄灯趴,台湾人Jerry五年前在上海开了这家咖啡馆,不经意间成了台湾乡亲的聚集地。旁观者看他们唱《流浪到淡水》,会不会瞬间被击中思乡之心?所谓咖啡馆文化,其实就是各种情愫的交集和反应,今晚来过的人,会很期待下次再聚。

【2015121603】质馆咖啡在香港广场的门店略显小气,面积小,位置偏,实体门店需要把体验放在首位,若是由这里第一次接触质馆,印象好不到哪儿去。话说回头,如果此地是为方便粉丝而设又另当别论了,在上海,总有各种可能。

【2015121602】越来越清晰的感受到:牛逼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比如许知远,从《经济观察报》开始,到《东方企业家》,到《彭博商业周刊》,再到自己做的单向街和《单读》,甚至连他的播客都很惹眼。而平庸的人干什么都显得那么平庸,找不到一丝亮点,比如我。问题是,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2015121601】工作让你心累的原因主要有两点:要么你不够专业,要么你正在在被外行指挥。大多数人以为是第二种,实际上,第一种才是根本原因,自己不敢相信而已。相信我,够专业的人不用多做什么,就能让外行永远的闭嘴。

两个世界

Z君是台湾某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通过朋友介绍,前段时间路过上海时我们有了一番交谈。我们谈的这些话题,其实我都不懂,或者似懂非懂。都没有经历,或者都想经历,都想做点什么,但是不知道要做什么,能怎么说。当时的表达也只是为了表达,或许那意味着我知道了该去知道这些东西,但那又如何?

蜜Z君以项目名义申请来陆,对两岸传媒做个调研也只是个人兴趣和教学需要,看得出来那并不影响他正在进行的项目。但无所谓,我也想了解下这位台湾副教授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话题从《台商》杂志开始,聊到台商在大陆的境况,说喜也说悲,比如当下的台企土地置换问题,不知怎的,却也聊到了其他的一些平常我根本不太可能会去说的东西。先记录下来,有时间的时候,每段都可以单独写篇文字。

关于鲁迅
Z君问如果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时候,鲁迅还活着,他还会继续为红色革命唱赞歌吗?
鲁迅是否是革命文人或者说他属于哪个门派,我并不知道。但是以文字来看,他应该不屑于为某些利益集团服务,加之其已有的影响力,随大流在他身上或许是看不到的。而延安文艺座谈的主题是“文艺为民众服务”(这点需要考证)的文艺路线,如今是否还在影响着文艺界,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比鲁迅,我更喜欢胡适,虽然我对二位的了解都一样的少。我是主观的。

不错,鲁迅和胡适,还有陈独秀,这三个人可以放在一块来讨论,如果有人愿意指点的话。

天涯社区中日关系趋势
Z君组织学生做过调研,在天涯社区上针对中日关系趋势有个分析,他们发现有一部分理智的人还是能从两面性上去看待日本,及日本的优缺点,而不是一味的打死,或者更极端的出现一些骂人话。我不否定他的观察,但为了表示我觉得那些极端表现不代表很多人的时候,我举了个不恰当的例子。我说我们看一个社会的舆论方向,会关注那些精英分子,平民的话再有道理也只是参考,算不得数,网络也是如此,那些极端的人哪怕再多,说的话不够理智,就不能当作思想趋势的样本,我们应该将那些理智表达情感的人视作网络舆论趋势的范本,如此种种,大约如此。

关于礼仪
这个话题源自我对朱注学校的观察,我认为学校教育的可能不是礼貌,而是礼仪。礼仪是一种仪式,但缺乏尊重与信任的内核。Z君也觉得大陆的礼节太多,如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我有不太恰当的打断:你发现没有,我们传统的端午、春节是有礼仪的,但却没有大力提倡,反而是一些“新”的节日却被隆重的过着。

关于民主
Z君谈到大陆吸引了台湾的精英阶层,来大陆投资,创业。留守岛内的就觉得失业压力很大。我问了一句,起码你们有私产,土地至少是你自己的吧!Z回应说是。于是话题又回到台商土地置换的问题上。民主的好处需要长时间来消化,不能仅仅关注一时之得失。我特别感兴趣当初蒋经国先生是如何决定实施民主之路的,难道真的是知道大趋势之下,莫能挡焉?

……
这些话题都只是随意的聊了下,但于我来说很重要,我有点知道台湾人在想什么。Z君对我的背景有点兴趣,介绍了下经历,也谈了下学历,等知道我只是职校生之后,有点漠视。不过我无所谓。

临了告别的时候,还帮他约了一个他在台湾的旧同事,现在上海经营一份报纸,台湾人真的很有趣。

当企业遭遇拆迁

媒体上总是报道了各类“拆迁钉子户”的消息,孤独的人除了抱怨、抗议之外,在现实的社会里是找不到一个代理渠道去争取什么的。其实,即便作为企业这样的团体来说,有的时候,也会跟个人一样孤立无援。

来自台BBC中文网的消息称:土地置换已成台商最大头痛。文章谈到,由于大陆经济类型的调整,经济发达地区的台企需要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工厂,作为投资成本的主体,土地置换就成为最大的问题。而从台商圈了解到的消息来看,这样的事情早在2005年就有发生过,有喜有悲。悲的无非是补偿的少,不必多说。喜的也有,譬如昆山某陶瓷品牌,仅土地置换一项,净收入超过4亿元,外界谣言称厂商将返还40%的补偿金给当地政府。

与本地居民相比,台商显得有点“过分”。作为投资成本,土地与人力一样,时刻会面临上升的压力,对于企业主而言,这是一个常态性的管理问题,早该有各种打算。但商人逐利的本性在这个时候帮上了大忙。在加上有点钱,可以找到各类关系通融,甚至在大局上也可以通过台协会联合当地企业向海基会这样的台商代言机构反应情况,争取更多的利益。我说的“过分”是相对而言,我们的拆迁户总是喜欢讨个说法,可最终结果是连基本权利都没有保障,而我们的外资企业是讨个利益,结果连不该拿的也都拿到了。当然,我说的情况也许是两个极端,但在这极端之间,看到了如此大的差距,怎能不叫人唏嘘?

或许因为企业与个人的权利在法律层次上会有不同层次的保障,我们本来就不该将二者做个比较,我也无意指责企业占了便宜,我更不是抱怨民众受到了欺辱。有比民众还惨的企业,也有比企业还肥的民众,这个社会多元的个性,使得我还抱有一丝微妙的期待!虽然这种期待看上去也很奇怪。

很少谈具体工作

今天一天我都会在某家酒店“驻点”,由《台商》杂志协办的一次论坛将会在这里举行。之所以不想说是哪家酒店,一来是因为此次活动为实名邀约加部分邮件征集,来的人都算是“熟人”,不需要额外的宣传。另外,这家酒店在前些年被某知名台企买下之后,并无太多起色,看上去档次和实际上的服务品质还是不够,与“论坛”这种层级的活动不太相符,隐去不提也罢。主办方可能也意识到这点,将演讲嘉宾安排入住浦东香格里拉,可惜的是太不方便,从香格里拉到会场,开车总得超过1小时吧。

这次活动,会邀请两岸金融领域的专家、台籍企业家及部分在大陆工作的台籍职业经理人参与。截至到昨天下午4:30,报名人数近400人,已经超出我们预期的300个名额,还有一些从其他渠道得到消息的台湾朋友陆续找我,我也只好一一解释,真的抱歉,场地有限,实在是安排不过来了……一边说抱歉,一边心底里乐开了花,哥要的就是这效果。

说到活动协办,主要的合作内容无外乎活动招商、人员邀请及媒体宣传这几个部分。对于《台商》杂志而言,参与到其中,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谁更需要谁,搭台唱戏是个形式,但如何能真正服务到参会对象才是根本。虽然在3月初就确定了这次合作,但我还是只确定参与到其中人员邀请和媒体宣传两项合作,一来是第一次合作,不想牵涉到经济利益的纠葛。二来以我们目前的“能力”来看,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还不够“条件”,况且像我这样攻击力不够的销售人,总是期待着水到渠成的局面。

也有对杂志积极的一面,首先是在身份上,《台商》杂志将位列旺报、分众传媒、工商时报等知名媒体之前,成为第一主办媒体。其次,我们会有一个展示区,可以贩售最新杂志和其他出版物,此次我会带上宣传已久的《大陆台商协会密码》一书,现场优惠促销。另外,《台商》杂志也邀请了近50位在上海地区工作及打拼的台籍企业家和经理人,希望可以通过这次活动,能与他们有一个好的互动。

……

我很少在博客里谈具体的工作,是因为我一直觉得我所做的事情都是再简单不过,不需要重复啰嗦。但我以为的并不完全,往往还是会有人在私下问我究竟在做些什么,我想我有必要将我正在做的事情做一些简单的描述,起码让认识我的人可以多点了解,而不仅仅限于纯文字上的交流。当然,这也方便以后检讨我的工作,虽然看上去有点呆呆的,哈哈,我看上去很像一个呆兄,不是吗?

四月微博自选集

三月份退出新浪围脖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微博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后来发现我又在做无意义的事情,好与坏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服工作,今天心情好了,那就是有意义的。微博会让我勤于思考还是会让我更加肤浅?或许有点类似于“快餐是节约了时间还是减低了生活质量”这样的争论。得了,我真够无聊的……

04-26 12:37 说:
一个会议里总有太多的旁听者,但是看上去他们活的比谁都对得起人。

04-26 06:44 说:
真正的正义感源于清高的品性,不屑于恶俗为伍,不屑于体制混淆。

04-22 09:42 说:
人生就是爬山,一生就是一天。
你是愿意在夕阳西下时坐在一个不高的山头等待月升?
还是在另一坐较高的山半腰遥望山顶?

04-20 12:57 说:
为什么在我看来不正常的事情别人都习以为常?难道是我不正常吗?

04-19 10:30 说:
杂志已经不是媒体,它是一个标签。

04-16 12:18 说:
邮局柜台有一种服务评价系统。如果整体效率低下的话,这种评价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04-16 12:01 说:
在邮政局混事的这帮人一旦下岗就没什么竞争力了。问题是谁在为他们的现在和未来买单?

04-15 16:18 说:
在白云机场服务人员告诉我不能无线上网。于是我怀疑我的笔电享受了免费的3G服务,广州真好。

04-13 20:20 说:
我可能醉了,老婆叮嘱我做完事后早点睡觉。网上的女人是老虎,她说。

04-13 14:34 说:
江永雄笑言两岸媒体“误导”民生。各报三件事,但都极端。为什么自己的领导人不能优秀?为什么自己的兄弟姐妹不能幸福?为什么我们的家园不能安稳?

04-12 00:23 说:
我有时在想我们的房子不该论平方卖,
应该论寸来卖。
要知道我们化灰后也就用个几寸地。

04-10 18:50 说:
去观澜。一路上有点脏,有点工厂车间的味道。

04-09 21:30 说:
4月号的《明日风尚》用一篇黄丽玲写的《这么近、那么远》来怀念哥哥,鼓励所有喜欢哥哥的人大声说出自己的喜欢来。是的,我喜欢哥哥,祝哥哥天国快乐!

04-09 21:04 说:
“迟到”的4月号《时尚先生》推出了黑的“吓”人的《黑皮书》,我原以为是“全球男性综合能力报告”,结果.我不喜欢……又见唐骏,又是沈威风写的,很奇怪同一个记者写同一个人居然可以出现在这么多不同性质的媒介上,不会只是为了给我一个人看吧?BS下这期杂志的制作态度!

04-08 23:24 说:
作家们叫嚣着要消灭网络。殊不知网络早已将他们遗弃到旧石器时代!

04-06 22:37 说:
“泼妇”这个词用在别人身上是写实,用在你身上是写意。境界完全不同。燕子问:真的?

04-06 19:31 说:
《世博周刊》创刊,分中文、英文、日文三种版本,零售价都是六元。从我的阅读来看,没什么内容。渠道而已,但广告客户也不算多。这种刊物不适合零售。

04-06 16:32 说:
笨的嗷人个

04-05 22:54 说:
说句不怕丢人的话,我已经不在乎PR了,或升或降都无所谓。只要RP高一切都好!

04-05 22:43 说:
我听《达瓦与扎西-拉萨的阳光》的感受:
一场压抑与天真的对抗,但不知道最后谁赢了。

04-05 22:08 说:
陷入一种叫做“复杂”的情绪里

04-03 23:59 说:
等待本身就是传奇。为阿森纳喝采!

04-03 23:30 说:
听一首叫做《清明雨上》的歌,发现翻唱的郭建忠比原唱许嵩要更有味道。郭说话的声音像我,唱歌的声线和感觉像品冠。

04-03 19:53 说:
蛇吞象是因为无知还是因为无畏?

04-02 10:03 说:
新京报传媒《名FAMOUS》半月刊创刊,零售价10元。创刊号送安利丽齿健一只,价值28元。另:有不错的人物访谈,喜欢明星的可以看看。

04-01 05:55 说:
哥哥!我听着风继续吹!

04-01 04:28 说:
理解我为什么喜欢温格了吧!只有自己才可以改变自己!

04-01 02:37 说:
快三对慢四,我更喜欢快三。温格加油!

东莞的工作

团队很少在博客里给工作做广告,这次在东莞做事,看上去忙碌一点,就抽空得瑟一下,今天下午我们会在东莞富盈酒店举办一场台商活动—-『转型与升级 台资企业品牌经验研讨会』—-是上回在上海锦江饭店活动的延续,以配合国台办的台企辅导计划。这场活动的全称有点拗口,耐心记下供各位指点。特别透露下晋亿实业董事长蔡永龙和威盛集团中国区执行长徐涛会出席活动并为各位做精彩经验分享。我个人比较喜欢蔡永龙,期待再次相见。

几乎到凌晨四点才睡,别问为什么了,意外总是在意料之中发生着,想着要发生什么,却偏偏避开不了,人会荒唐到这样的地步就无法用“无语”这样的修辞掩饰的。于是,这一晚教我学会了了解,而不是理解。你看我变得这么陌生,却是受了生活的教训。当然,事态没那么严重,我夸张了。

听说杨千嬅也很喜欢黄渤,我很高兴。因为我既喜欢杨千嬅,又很喜欢黄渤,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放大一下来关注,让每天的幸福多一点。昨天还有幸福的事,就是……一下子想不起来了,算了想起来再说。

一次小聚会和两个台湾人

在闵行台商工委会的月度例会上见到C兄,这是我第三次与他见面,第一次在去年年底,第二次在26号我们的活动上。他对那次活动抱有宽容,给予了认可。他问我接下来该怎么做?和他所处的医疗保健行业相同的是,一本杂志也应该立足长远考量,略微不同的是,前者更多的是初始投入,而杂志则不断的需要新的资金,尤其是在自我造血功能尚未建立的情况之下,生存的压力实在太大。

C兄有多年的行销企划经验,他也很热情坦率。而我恰是一个最不适合做销售的销售人员,我从来都不愿意将我与客户的关系建立在买卖之上,我更希望我们之间是一种信任与合作的关系。C兄对于信任一说,也颇为赞同。他举例,在他的公司,他更多的还是采取软性管理的方式,也就是给下属及同事更多的信任而非冷冰冰的数据去量化。他觉得,内地人与台湾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细节上的行为思考模式:内地人更多的跟着别人去做,台湾人呢则更多的从事情本身出发,去探讨该怎么去做。不过,他本人对内地人则是十分的认同,地域辽阔、人口差异太大,这需要一个过程给曾经自傲的台湾人一个时间去了解、去理解。和很多年轻的台湾人一样,C兄娶了一个勤奋的内地媳妇儿。

C兄热心的给我的工作提了几条建议,我都认真听了下来,我很喜欢他问的那个问题:“接下来怎么办?”我以前很少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似乎总是胸有成竹,但事实上却并无多少后续跟进的安排,也暴露了我的短板,这正是与我本意相矛盾的地方。C兄为表示鼓励,还特意当场订阅了一份杂志,在此表示感谢!

在晚宴席上,听L大哥谈求学的感触。L现在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研读EMBA课程,却对“台湾人”这三个字有了新的反省。在他看来,以前的“台湾人”更多的是傲慢、偏见与无知,对内地人很是不屑。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很简单,正是“台湾人”在的认知面上的局限,在一个有13亿人的大社会里,如果你只能接触到司机、保姆和工人,你如何去理解这个社会的其他族群?L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他终于切实的感受到了。他又觉得自己很自卑,因为那些同学都管他叫大哥,他发现已经有一把年纪的他身处在30多岁的同学群中,年龄上的差异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L大哥对C兄的随缘、宽容心态也颇为赞同,他甚至举杯鼓励,希望如C兄般年纪的新台商加入大陆台商阵营,以期改写“台商”在众人心目中的好色、贪杯、抠门等不良印象。

名份之惑

昨日,“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成立。从《参考消息》上看到,各大媒体报道口径不一,路透社认为这是“首个国家级台湾商会”,中央社直呼其为“中国大陆台商总会”。大陆官方媒体新华社及该机构的官方网站都简称为“台企联”。很明显,这是一个折中的称谓。

一直以来,中国人很在乎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一个恰当的名分,何来言论之公信力?对于台湾人来说,更加注重“名”的意义。(这与我们过去对台商低调的印象似乎有些抵触。)

早在1994年,全球各地的台湾商会就联合成立了“世界台湾商会联合总会”。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于1990年3月在北京成立。对比一下,为什么这里没有用台湾商会这个称谓?可见,中文字义的表达使得这成为一个难以揣摩的谜中之谜。

其实,中国大陆有浙江商会、安徽商会。对应“台湾商会”本不为过。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两岸如今的环境下进行考量,却更加的耐人寻味。从某种意义上,路透社的称谓似乎更加合理。而中央社的称呼有点肤浅,实在是不知台商的个中滋味。

中国还有句古话:“财大气粗”。那就是表明,如何才能使一些财大的人气不粗呢?照中国人的观点来看,只有一个“名”了。

“台企联”的成立及立名,从官方的思路来看,大陆还是给自己在台商、尤其是台湾问题上给予了一定的想象空间,无论是为08年大选的胜者,还是为未来的台湾当政者都预留了一个更合适的位置。也许到那个时候,全国台商总会的出现才比较适宜。

中国台商:李茂春西进大陆 三步走

年过五十的李茂春喜欢大声地笑,那笑声非常的爽朗,仿佛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在笑声中加入了十万分的自信心一样。很多人都是被他的笑声所感染,而开始想更多点了解他。

总投资规模达三亿元人民币的“世博大酒店”,是嘉善县第一所五星级标准商务酒店。这也是嘉兴地区目前唯一的最高档次商务酒店。对于即将启用的世博大酒店是嘉善“地标”的称谓,谦虚的李茂春,像怕孩子被宠坏般的连连摆手:“谈不上,谈不上”。

四海之内皆朋友

军人出身的李茂春性情豪爽,为人直率,炯炯有神的双眼透射出智慧与坦诚,有广交朋友的习惯,并以此为乐。经常说:四海之内皆朋友。各地寻常百姓、各家商人、各级官场显贵,在李茂春看来,只要大家以诚相待,就没有不适合做朋友的。

坦诚的李茂春觉得自己需要更多人的帮助,也乐意帮助别人。虽说手上投资颇多,事业宏大,但仍一力身兼嘉兴台协会副会长及嘉善台协会常务副会长两职,“为同乡友人解决一点小事情,是不需计较的”。李茂春认为:台协会在帮助台胞创业的时候,起到了衔接、服务补充作用,但台商在大陆投资赚钱与否,还是要看台商个人的打拼!

谦虚的李茂春始终将自己当作一个学生,对任何与其交往的人都非常客气、尊敬。李茂春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古话。“在大陆投资多年,如果没有朋友的帮助与指正,那么事业的发展壮大必将受到更多的挫折与磨难”。

台商在大陆的两个阶段

自一九八三年来到大陆,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投资心得的李茂春,总结台商投资大陆这些年的历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八十年代初期,第一批台商刚到大陆,由于缺乏对政策的了解,对当地老百姓的认知不够,一味照搬在台湾的生产管理模式,未能融合到当地的文化、习俗之中,遭遇到了诸多挫折,成功的台商也就屈指可数了。

但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情况就开始转好了。首先,后来者以先行者作老师,虚心借鉴前辈的经验,二来大陆的相关政策开始松动,三来对当地民俗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地化生产与管理有了很好的融合性,这样一来,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当然,这与大陆整个的经济气候是分不开的”。李茂春还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大陆各地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极大的提升了台商在大陆创业的积极性,并且随之激励出来一大批有能力、素质好的人力队伍,也是台商在大陆取得成功的要素”。

大陆投资三步走

谈及自己在大陆的投资,他概括大致为“三步走”。

李茂春选在东莞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先以木业产品切入市场,试探性的投资了约四百万美金,生产胶合板。外销市场反映良好,让李茂春初尝胜果。遂又踏出第二步,走多元化路线,增资四千万港币,扩大投资面,渐渐涉足房地产、娱乐城、医院等项目。

在东莞医院项目中,李茂春紧紧抓住了医院发展的三个要素:医学研究、先进设备及专家。大胆牵手如华中大学医学院、同济医学院等医学界影响力较大的名校,大力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建设了以这两所大学为依托的附属医院,并命名为东莞泌尿医院。同时还盛情聘请了中国工程院吴阶平院士、郭应禄院士、张心湜院士三位院士及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卫生部前副部长殷大奎先生等四位医学界名家长期担任医院的名誉院长,为打造李茂春追求的第一医疗品牌而奠定基石。

能吸引如此多的行业精英,绝非市场经济的作用,而是一个真正立志投身医疗事业的企业家与一批有社会责任心的专才因“英雄相惜情结”而结合的“奇妙反应”。

自二OO二年大力投资嘉善世博大酒店开始,李茂春认为已经到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步,他迈的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大胆、坚决。

今年七月已经进入后期装修阶段的世博大酒店,年底即可投入使用。而克隆东莞医院发展模式,即将动工兴建的嘉善医院项目又是一个大手笔,该项目占地一百亩,前期预算投资两亿元人民币。

一个谦虚宽容的家长

李茂春意味深长的说:“我的祖辈将我们带到了台湾,那在我的手上,我要将我的孩子们带回大陆,毕竟我们根在大陆”。李茂春遥想数百年前,自己的祖辈随着郑成功进入台湾,而今日,自己携妻带子回归大陆,他的心情虽只有自己明白,但那意义确实也感动了他周边的朋友。

现在,李茂春全家早已定居大陆,在这个地方,他的事业版图越扩越大,自然离不开家人的鼎力辅助。

李茂春将东莞的近亿元资产委托夫人全权打理,自己则带着刚从英国求学归来的女儿专心致志的在嘉善开辟他的新战场,拓展他新的领地。

身为李氏家族中的重要一员,李茂春对女儿的期望很高,而在谈论中对女儿工作成绩的满意则是夹杂了一个企业家与一名严父的复杂情感。那一丝慈父的赞许,也未有明显表露出来。

呵呵,依然是那谦虚本色。

后记

面对记者,李茂春无法掩饰其处事果断且低调的风格,使我们很难捕捉到他内心深处的涟漪,但他言谈中表露出的“笑傲江湖”般的豪爽之气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源:《中国台商》杂志
作者:朱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