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相轻

有人感叹这是一个“人人相轻”的时代,听上去并不轻松。不客气的问下自己,究竟对谁有过真正的尊重,怕也不是很快就能想的起来。要说是我们的父母么?我不就是因为听不进去父母的唠叨或者为了证明给父母看,才从农村走到了这上海?或者是对妻子吗?也许是吧,我不确定,婚姻可能不是一种尊重,更多的是一种生活。

好吧,我不打算因为某些人的感叹,就在这里做自我检讨,这显得既虚伪又造作。可是既然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思考下为何“人人相轻”确实有点必要,相信你也跟我一样,痛恨被人轻视。反过来问自己为什么会被人轻视,得到的答案也会让人费解:不是没能力被人重视,而是别人根本无心看你。

我总喜欢说看人要看长处,通常我也能看到对方的一些优点并牢记于心。但问题是,看过了只是看过了而已,看过了之后,就会毫不犹豫的忘记他,把他放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除非真有一天需要他的帮助,才会想得到他。记住,他的可利用价值是我能想起他的唯一理由,而不是因为他有多少优点。同理,我的各种优点也是这样的被人检阅过、筛选过、忽视过,别人记住我的也只是我的可利用价值,而并非我的这个或那个优点。或许你只是在一个重要的岗位上,有一些可被利用的资源,但很明显,你的优点与你可以被利用的价值并不等同。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之一。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漠视,也在于彼此给到的暗示都是冷冰冰的指令,很难有真情的渲泄。这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国度,有这样的想法确实也不现实。在父母兄妹之间都很难出现“你爱我,我爱你”这样的场景,怎么可以要求在社交场合里出现的某种优雅不显得造作与冷漠呢?从这里,我会想到汉字“人”的形意表达,老祖宗希望我们能向下张开我们的双手,开放的拥抱每一个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可结果呢?我们做反了方向。

开个小玩笑,如果现在开始听话,学习着这么做,那么也许我们很快就能迎来一个“人人相亲”的时代。你觉得呢?

九个朋友

看到短信的时候,离L发来已经过了一个小时,我仔细看了下短信的内容,想到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是给L回复一条短信,重点强调下他也是我很重要的朋友之一,然后其他什么事都不要做。第二种是按照短信的内容去做,也就是找出自己最想交往的九个人并给他们转发这条短信。很不幸的是,这两样方式我全做了,做完之后的两个小时,我就觉得生活太不“安全”了。

我是想说不被人重视的感觉是不“安全”的。尽管看上去我并不在乎我转发的那九个人也跟我一样很看重这条短信,并能立即给我回复,万一他们一开始就觉得这是个幼稚的游戏呢?或者,他们之前收到过更多类似内容的短信,已经让他们无心应付了呢?又或者,他们都没注意到这条短信,打开的时候已经过了所谓的转发和回复期限了呢?

我的种种猜测在正常的逻辑和思维下是无聊的,但因为我参与了,便觉得不一样来。首先,老实说,我对如何选择出这九个人是没有标准的,我只是觉得他对我的重要性,但问题是我对于他来说又有多重要呢?另外,我在选择的时候,心底本身就没觉得踏实,多少也因为这类短信对于他们的智力其实是一种威胁,回复或者不回复甚至也会出现纠结,我自己就至少纠结了好几分钟。

可是参与之后,唯一希望得到的结果就是会有人按照上面的去做,这应该是对我的一种安慰,就像我那样做一样。但问题是会安慰你的和不屑如此的不一定就是对你最重要的或者对你不重要的,这个答案与作答者的身份并不一致不是?

回到我最初担心的部分,我想我认为的那种不“安全”,完全在于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拥有什么样的朋友,我对这些真的很怀疑。我记得我毫不犹豫的将C当成这个朋友名单的第一人,可是我也记得我曾经清清楚楚的告诉过他,他只能算是我的朋友,但远远谈不上知己或者铁哥们。我知道朋友是不能排队论交情的,可就是这第一反应里最重要的朋友,都不算我理想中的好友,我这思想上的窄和负担,着实让我不“安全”,让我害怕。

总之,我在短信发出后的两个小时内都惶恐不安,这样的反应是我之前未曾想到的,想到过的平淡或者从容,在这个时间段内一点教育意义都没有,可能我还是一个幼稚的孩子吧。跟朱注一样,我也陷入了没有朋友的境地。

博爱义卖

1212Cindy是上海市民办中芯学校的董事,从2004年开始,她都会在每年圣诞节之前策划一场“博爱义卖”活动,活动内容就是在中芯学校里征集学生们的绘画作品,通过展览及爱心义卖的方式获得善款,并最终全数捐给中国红十字会。“博爱义卖”已经坚持了7年,我在思考这个活动,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

其一,将绘画与爱心结合在一起,使得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还起到教育、引导学生道德观念的作用,当学生知道自己是在为帮助他人而绘画的时候,会多一份责任感,除了在画作上用心之外,也会对自己的劳动和创作多了一份认识,不仅仅为绘画而绘画,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其二,展览这种方式看上去有点“残酷”,对于不够自信的孩子来说,其画作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面对众人的目光,既是压力也是信心养成的机会。但如果可以回到尽心尽力的角度上来看,对于画作本身的要求就尽可能不必理会。而孩子们最终还是可以从展览本身当中获得认可与自信。

其三,对参与者的积极影响将是终身的。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的力量是无限的。那么理想的状态是众人团结起来一起发挥力量,但如何做到团结呢?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难的事情。我认为“博爱义卖”能做到这一点,组织者(比如Cindy)、参与者(比如有作品参展的学生们和没有作品参展的学生们,参与报道宣传的媒体与博客们)、和接受者(比如中国红十字会)。大家站在不同立场上都会有所收获和有所作用。尤其是对于这些孩子们,让他们知道可以通过贡献自己的能力来做慈善,而不是需要通过拿走自己的什么去弥补别人的什么这样取长补短的简单做法。

甚至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收获,这让我想起艾美特的蔡正富先生,他个人觉得与其每年定期捐个100万人民币去做秀,不如去某地建一个希望小学,直接帮助当地的一两百名学生来得实在。钱只能救急,改变社会需要的是具体的执行计划。回到“博爱义卖”上来说,每次活动所得的二三十万善款只是一个小数目,但却可以影响到参与其中的数百人,并且,活动可以超越个人而持续下去。如果换作捐钱呢?今天有明天无的事情我们看过太多。而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社会教育,无论是真爱心还是伪慈善,每天都有更多的人被教育,你会不会觉得这个社会会更有希望?

慈善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是真正的慈善?这样的话题或许在介绍博爱义卖时不便做个讨论,我不想用“慈善”这个已经被滥用的词来误导大家对“博爱义卖”的印象。我希望它可以继续坚持下去,Cindy,加油!

顺便做个小广告,在上海的朋友可以注意下:从今天起到12月12日,博爱义卖活动在中信泰富地下一层持续展开,有兴趣的朋友多多参与。

有些毛病

在学习上,我是没有什么好方法的,从小到大,我的成绩也只在上中游徘徊,很少做到拔尖,但我似乎总很知足,我总是有时间可以想“自己的事情”。虽然我一直没弄明白,到底什么事情才算是自己的,才算是最重要的。我的“空想”可能是拖累了我,也可能是帮助了我,今天回过头来看那些,都不敢随便乱动,并不是我对这一路非常满意,而是我相信诸事要顺其自然,甚至连“白日梦”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的掩饰不住的小聪明和让人轻飘飘的小骄傲似乎随时随地都可以来我这里报到。我知道我有这些小毛病,也总想把它改掉。但有些毛病若成了天性,就很难去从根上去掉,只能说有所控制,在某件事情上能够被收敛,在另一件事情上又放肆开来。我也不指望全部指责自己,要知道给自己背上包袱也是一件愚蠢的事情,我劝自己可以看的简单一点,别人那样也活的挺好不是。

突然又想起“那些花儿”这首歌,其实也只是在找青春的一些印记。我今天在这里寻青春里的一些毛病,就算它是错误的,但留到今天,可以作为陪着我回忆的某些印证,也有它们的好处。虽然这回忆来的太早,就跟当初那白日梦来的太晚一样,为什么我总在这个时间做些要么太晚要么太早的事情呢?

其实,我就是想做个自我检讨,想好好的讽刺下自己,想大声的斥责下自己,但我总不至于对着镜子去骂些什么。在文字里,我起码可以反复读上几遍,检讨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找到改正的机会和方法,讽刺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让自己知道那些毛病的可恨之处。但我真的不理解吗?做这些之前,我也什么都知道……瞧,可恶的小聪明又来了!

最坏的事情永不发生

我这两天再回忆一句话,意思是看上去不好的事情也有它好的一面,具体这句话怎么说我却忘了,这忘性本身让我不舒服。到我无意中翻开吉米的书才想起来,原来是那条狗给到吉米的一点启示,也给到我的一点安慰。

吉米在书里描述了一条被人遗弃的狗,在长途公路上寂寞的奔跑,作为一名兽医,吉米将这条狗带回家,并最终理智的将它交给专门的人去管理,最后这条狗被一个好心的家庭收留。吉米首先很厌恶“遗弃”,但他看到有人专心照顾这些流浪或被遗弃的小狗的时候,他才发现遗弃的背后也有“收留”,且这种收留更应该被人们所关注和学习。

我要回忆的那句话其实没有出现在书里,那可能是我在阅读时候所产生的一个印记,应该是诸如“任何事都有积极的一面”或者“连阴暗面也有积极处”这类的话。我只是想告诫自己:最坏的事情永不发生。

我想这对我学会淡定有点好处。可我为什么又一直强调要学会淡定、安静、从容呢?我只是喜欢那副腔调?或者我明知道这些是自己还做不到的,我心急、懦弱、犹豫、焦躁,离我想要做的十万八千里远,但至少是个方向吧,我该往那边走也该一如既往的坚持不是,再说了,最坏的事情永不发生,我坚信不疑。

一些错误的决定

像我这样的人做过一些错误的决定,倒也不算什么,因为人小事微,所起的波澜有限,翻不了什么大浪,顶多是自己一两天的不痛快而已。而这不痛快的事情积累多了,也会让自己渐渐习惯起来,还多了一份安慰自己的闲心。我总以为人最好不要学会安慰自己,那样子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让自己骄横、无知。但事事都要给人一副苦行僧的做派,又会苦了自己,至少得损失很多朋友。

当然,人人都对朋友定义不同。我对朋友与朋友对我是完全不同的。我不是想说有些人拿你当朋友就是为了要来忽悠你、利用你、出卖你。我承认这点只能证明我的无能与懦弱。我也不是想说我该拿朋友来这样对待,毕竟,在我看来,朋友是神圣的字眼,我宁可将对方划出这个定义,也不愿意侮辱这个词。

于是,这苦行僧是不会有太多朋友的,即便有,也都是一些怪人。说不清楚的一些习惯和说不清楚的一些交流,就能让一些人信任另一些人。你说这是直觉也好,或者说那是缘分也罢,人与人就是这样的相遇着。

但我要说的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你都会做一些错误的决定。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能力都不甚了解,又何谈对另一个身体和脑袋里的他人呢?我们的错误决定,来自于自己的错误认识,我们的错误认知又来自于自己对某些事情的判断以及自己想当然的认为那个他也会有这样的认知。这一个小错误,最后必将延伸出一个大错误,到那个时候,你该怎么办?

说了半天,我也没有说出什么具体的事情来,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我是不会举例的,那样于我无益。既然想要找到解决事情的方式,就得是反省自己,理清自己的思路,思路顺了,事情就好解决,至于先前就某事的具体纠结到事情过了已无意义。

好,不多说了。下面放上两节广告:

1、今天我会在苏州,感谢上海银行的大力支持,台商杂志将在苏州举办第四届台商品牌论坛,这段时间,我都在完善具体细节,有想了解论坛内容和好建议的,欢迎私信给我。

2、另外,杂志改版计划正在进行,预计明年1月份,大家将会看到一本全新风格的《台商》杂志,对于杂志改版,我充满期待,也希望诸位客户大人能够继续支持我们!

读书无用

以前听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就拼命的寻找真知们,总渴望能听到他们的指点,好让我轻松的面对这社会。现在又听说“一日观世博,胜读十年书”,开始后悔抽屉里还躺着两张朋友送的世博门票,为何没缘分去补个十年功力。

冷静下来安慰自己,觉得这两种说法大抵是在长见识的方式中将“读书”拎出来做个基准以测定其他方式的成效几何,或者只是为了衬托下其他方式更为有效。无论如何,以“读书”作为长见识的方式里最没成效的一种来看待,是时下最不需要辩白的事了。好在现在真正读书的人也不多,所以这个社会的繁荣确实也很必然。

我并不是想讽刺谁,因为我理解的繁荣或许在你看来只是泡沫,我不作辩解。我理解的读书在你看来也很狭隘,我也不作辩解。我所理解的讽刺在你看来只是酸葡萄心理,我看更不需要辩解。唯一需要辩解的就是为什么不读书反而可以让社会繁荣?

我的意思是说不读书就没了礼义廉耻,没了礼义廉耻自然就会让社会繁荣,一个以利驱动的社会怎么可能不以利为表象呢?这么简单的论证也体现出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读书少且囫囵吞的无知分子。可惜我这个无知分子偏偏又有点固执,且固执的让自己也恨。干脆简单的下个“读书无用”的结论,又怕伤了那些还在读书的孩子,但如果读书有用,又体现在什么方面了呢?对于这个应该被证明的真相,我还真的没啥办法,只好继续纠结下去吧。

潜力值

有的时候特别渴望能看到自己的潜力值究竟还有多少,比如像游戏里那样,看着几个数据翻升,到达顶点时,人物就上升了一个级别。可惜我们人类是没办法在头顶处挂上各项数据指标,别人看你,也用的都是肉眼,即便真有伯乐,一开始的时候,他也得眯着眼睛仔细打量你下。我时常因为对自己不了解而很迷茫,又因为迷茫而任时间蹉跎,总之,一切的浪费源自一切的不知所措。

一个人开始琢磨有没有一种方式给自己建立一套数据来管理自己呢?这个出发点多少带了点强制的味道,需知这种强制本身是我说抵制的,我所希望的顺其自然,其实在我生命中很少发生,一切都像是刻意为之,同时一切又都像是在别人梦中,看得到梦里的美景,品不到醒来的困乏。比如你的资历、比如你的薪水、比如你的朋友圈、比如你的资产,比如你读书的频率,比如你在社交圈里的活跃度,比如你客户量的多少,这一切的一切,似乎真的在为你建造这一套管理模型,但放在一起又不能代表一个明确的含义,它们究竟是因为什么而聚你一身的呢?

这样的思考总会半途废止,回到另一个永远问不完也回答不了的老问题上,你觉得什么对你才是有价值或者有意义的。因为你的答案与你想要收集的这些数据,一定会存在相悖的情况。比如,你想成为一名作家,你就不太可能有心思放在社交上或者与个人思考、观察距离遥远的其他事上。于是,找到潜力值觉得参照物不一定是自己喜欢,找不到潜力值又觉得生活的没有方向与目标,这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生活还是让人回到了迷茫的怪圈,兜兜转转,何时能抽出身来。

需知,这世人最会安慰人的一点便是:人的潜力是无穷尽的。这一点莫大的满足了我的虚荣,使我暂时的摆脱此次无趣的自我辩论。

平淡

我曾经为我平淡的生活叫屈过,但年纪大了之后,就少了一份自责,多了一份对自己的纵容,原谅起自己来速度已是第一。但我改不了这平淡,尽管面上已经有所收敛,听到稀奇的事情不再有一副夸张的表情,但肚子里会有一根线牵着好奇心,“咦,还有这样的事啊?”的心情随时起伏着,面上却是一副茫茫然的样子。

我想过有为这平淡做过改变,比如交一些不安分的朋友,读一些无聊的书,聊一些极远无边际的天,将自己的心智尽量丰富起来,但未有明显的好效果,反而还丢掉了原先的一些好东西,如今只能追忆,却无法再拾起。

于是我习惯了我已经朝九晚五,我习惯了我已经晚上准时睡觉,早上准时起床,我也习惯了我的那些习惯,稍有改变,那根线就会拼命扯紧,拽的心脏非常难受,似乎对不起谁那样不爽。

其实我最担心对不住的人是自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有这样的疑虑。有人说我背负的包袱太多活得太累,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那个包袱,我的累他们又是如何看出,而我自己却又茫然不知呢?也有的时候,有人说我很安静,我希望那是真的我。

好了,牢骚发完,心情轻松。

乡下

前门

半夜里下了一场暴雨,空气中多了一点寒意,这个上海算是入秋了吗?早上被闹铃惊醒但还睡意朦胧的时候,隐约能听到鸟儿的叫声,恍惚间以为在乡下家里,等开了阳台的门,看到灰蒙蒙的天,才确认我还在这里,这里也是乡下,上海的乡下。

突然之间,我对“乡下”这个词及它所代表的某类地方充满了怀念。这个怀念来的很快,空气中又多了一份别样的情愫,似乎在这个寂静的早上,我除了可以听到一个人的呼吸之外,还可以听到更多点的什么,比如有一根幼苗拼命撕裂地表要钻出土壤?或是半夜里的那场雨留下来的一颗雨水在对面屋顶上滑落被屋檐拦击的粉碎?我仿佛身处一个空灵的世界里,除了安静,我什么都别想找到。

于是我喜欢那些动静,人总是在找不到什么的时候,才想着努力要回那什么。那些动静不会让我烦心,不仅如此,还让我感觉到一种力量,像昨日所觉得那样依旧觉得,我甚至已经喜欢上那种生命力,可惜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我才可以感受到。

我们将一个人的时候,叫做孤独,我将一个人的时候,叫做自由。孤独与自由总会结伴而来,我自由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自己的生长。我生长的时候,总是感觉到那份孤独。要不然在每个安静的早晨,都是谁在听你倾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