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贱人

我不喜欢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作者以“笔者”的身份偷偷出现,就好像在饭店里吃饭,碰到一不要脸的店老板硬要挤在一张桌子上抢我的菜吃那样难受。可现实文章里,这种情况真不少见。

听上去,“笔者”不像是一个很糟糕的词,似乎更像是某种荣誉。当然,如果TA没见过下面这条微博的话,倒也能自得其乐。

“有人说了,‘笔者’这称呼不符合时代潮流:网上发言用键盘了。‘那以后自称什么?’‘键人’。相应地,使用触摸屏者应该自称为‘触生’”。

这段子据说来自作家肖锋。既然是作家,应该也不喜欢听到有人自称笔者。想象一下,贾宝玉身边站着一个拿笔记事的人,宝爷会不会有一种身在北朝生不如死的感觉呢?

尽管我也不太喜欢用贱人、畜生这种词去形容一群人,但想来这骂人的话本非恶意,既然有人喜欢标榜特殊,又何必在意褒贬呢?

随手去汉典查了下,《礼记•曲礼上》有一句:“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老大命令你去请一个人,即便这个人地位低下,你也得收收你装逼的范,将这人当老大一样给请过来。这里的“贱人”,是指地位低下。读起来,没一点骂人的味道。看上去,还有些讽刺装逼癖的意思。

不过,我们今天拿这句话完全用来骂人,也算是颠覆了老祖宗的价值观。但无论如何,我们得活在当下,大多数人怎么理解的,往往你就得按照这个意思去听去说去用。

说真的,我现在再看有“笔者”出没的文章,总有种欢喜在里头。不晓得是不是自卑在作怪?

防不胜防 猜不胜猜 越防越猜

有些事情虽然看不到真相,但总觉得原因必然是那样。有些人虽然没见过,但天然觉得应该被关注。理由很简单,就是害怕自己会成为那些事的受害者。

比农夫山泉更紧迫的事,却是京华时报们不愿关注的。说简单一点,农夫山泉再不能喝,比河水是否要好?河水尚且知道烧开了再喝,为农夫山泉多加一道手续,又不会麻烦死人?同样是会死人的事,一百年后的中毒死真比明天可能坠楼死更恐怖吗?搞不懂这些记者的逻辑和良心是不是长在一个身体里面。

当然,向善点去想,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发泄。对这些更要紧的事即便重视关注也只是无能为力。而对这类若干年后的可能总能找到空中对决的勇气和动力,那简单的多。

说勇气,真糟蹋这个词了。

有天老牛告诉我,沟通也需要勇气。之前我真没重视过。不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和谈话吗?勇气有什么作用?对我这种人来说,只有不想说的和说不好的,没有不敢说的。但这事被老牛重点提到,我开始反思,对勇气有点重视,才觉得自己真正糟蹋了这好东西。

勇气是什么?肯定不是敢于质疑你有没有做错!而是能告诉你错在哪里,如何改正!这点我做的不够。莫说对别人,即便对自己也是将就将就。

但大多数人和大多数时候,都是喜欢追问别人而非留给自己反思什么。于是,我们就不自觉的去猜,去防,再猜,再防,结果一团乱麻。

好吧,这就是社会,你能怎样?

社会离我太远

凌晨四点半,还没睡觉的念头。有几件事没做,甚至连思路也没找到,晃晃荡荡的,看了一部汤姆汉克斯的电影,读了几篇没尿点的《子不语》,就过了一夜。在写这篇博客的时候,耳机里播放的是刘锡明的《朦胧夜雨里》,嗯,我想着办法提醒自己,是来自什么时代。

漫修她爸在微信上发来一张调侃屌丝的图片,给屌丝定的那几个标准,不小心都让我对上了,若诚实点,更觉惭愧,自己其实连屌丝都不如。这个原本可用做表白谦逊的词,也离我渐远,突然间就让自己觉得很没安全感。这多少让人沮丧。

还没沮丧太久,就接到一份挂号信。某银行寄来一张新的信用卡,信用额度够刷一辆奥拓车搭两部iphone5。原本只为工资避税而有组织申请的这张卡,却让我很伤脑筋,该不该申请启用呢?至少我认为这额度颇能让人浮躁不安。

到了晚上,新浪微博上传来一条消息,说阿里花了5.86亿美金入股新浪微博。去年营收才6600万美金的新浪微博,居然能估值32.5个亿?市盈率超过49倍,浮躁指数满格。突然间才觉醒我这每月10元的微博会员贡献,实在没必要,得立即停。不过,新浪精的很,找半天没找到关停的办法。这也令人胸闷。

所以,我说我不喜欢放假,不用约束自己要几点上床,几点睡觉。就难免会分心关注旁的事,除了沮丧、浮躁和胸闷外,只剩下一首歌还算安慰。在朦胧夜雨里,可带出新的浪漫?

离我太远的,都不美。

阿森纳的人品是好是孬?

维冈刚在主场守住了节操,教授却在昨晚失了晚节,我这觉怎么能睡得好?

除了沃尔科特开场2分钟的越位进球,全场能留给枪迷回忆的亮点实在不多,后场倒传刷来的控球率跟微博上的阅读数一样只能让玩家暗爽,却与真实本事没半毛钱关系。

略有安慰的是,爱国爱人民的同胞已经看见,酋长球场外围的一圈跑马灯广告,闪烁着“加油雅安,我们与你们同在”的标语,倒是让人理解破厂为什么值得去爱。

为值得去爱找一个恰当的理由,就是因为思想健康,三观对路,全都指向光明大道。只是为何渐行渐远,能为此检讨的,应该是人品问题了。

我喜欢看足球,我喜欢阿森纳,我喜欢看阿森纳踢足球,但我真的不懂如何谈论足球。我想就人品问题说一件别的事,因为是真事,怕得罪人,也怕说不清事,我就尽量藏着。

说某甲离职,某乙接手。在老板面前,某乙对某甲过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尽可能的贬低,以佐证老板的决策下的太晚,而自己开展工作的基点又太烂。简单说,某乙就是想强调自己比某甲有能力。

这两人共事多年,部门之间的协同也是常态,彼此算是知根知底。交接时发现的问题难道在变故之前就一点动静也察觉不出?还说平时只是为了彼此照应,相安无事好混得周全?这种人走茶凉的作派肯定为君子所不齿,自然也能见出人品高下。这等人,少共事为妙。这等事,不参与才好。

说回阿森纳,教授也有人品问题,但与某乙性质不同。教授的人品败在固执,输在守旧,毁在犹豫。说固执,给到吉鲁的信任过多,给到波尔蒂的信任过少。押宝总押一方,背起来就没胜率可言。说守旧,量入为出是手段不是原则,没有谁说不可以打破,给自己套上一副镣铐跟人比武,打不过也没人同情。说犹豫,破厂多少次在领先之后开始想保住比分?破厂又在多少次临近比赛结束时才如梦游初醒,找到状态?

这些事,除了用人品来解释之外,还真找不到合理的借口。所以,我以为,赛季结束时,阿森纳若还能留在前四,只能证明切尔西或者热刺本赛季忘记带人品来了。

当然,我写这篇,就是为阿森纳求个好人品。

换个位置想想,若剩一条线作战,结局会不会好点?看来人品还和专注有关。

同理心 不敢缺

“最近睡的好吗?”在上次公司培训会上,一位老师这样开场。

这问题问在四月,用意明确。可我却未能及时理解,还认认真真的找答案,想给出一个“好”或者“不好”的回答。可见我蠢的让别人捉急。

我可能不是老师口中没有同理心的人,在你我身边的各种组织机构里,跟我相似的人比比皆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当然,也可以辩解说,我还处在围着自己打转的阶段,照顾不到四周,请多见谅……

好在企业家们的格局没这样小。譬如加多宝再捐的一个亿,让消费者又多了一份认可!尽管慈善不该用金额大小去分个高下,可是这社会的舆论场不正是追逐着这些数字展开讨论的吗?相形之下,王老吉的三百万就不值一提,尽管已经花掉它去年净利润的十分之一。

极少有消费者会认同这种用数字去衡量的所谓企业责任,企业也不需要消费者对自己并不喜爱的品牌指手画脚。双方都去想一想,这捐出的每一分钱,又该如何消化转嫁呢?不客气的说,那些围观起哄的好事者,往往不是品牌真正的消费者,他们只是一层让人看不清真相的泡沫,遮掩住事实,令品牌无所适从。

不过,你懂得,品牌并不敢无视他们,就是怕有人“冷静”的指责它缺乏同理心。

上纲上线的事,太要命了!

找你妹也可以有童趣

朱注告诉我,他们学校流行一个叫做“找你妹”的新游戏!你知道的,做家长的听到这个难免有点头大,仔细盘问是少不了的。

听完朱注的解释,“找你妹”应该只是一个用姓名做谜底,逆向问问题的游戏。比方说某同学名叫张博学,有同学提出问题:“谁是小博士”?其他同学都可抢答,答案自然是那位张博学,谁让他名字里有一个“博”字呢?

听上去,朱注很喜欢这个游戏,只是名字太过狗血,不知道是哪位家长的杰作,居然流行到小学三年级来。朱注跟我提的时候,我居然还用“捉迷藏啊?他们又没有妹妹可以找?”这样的话题去遮遮掩掩,有我这样的爹,孩子怎么单纯的起来。

不过,我还是不客气的劝了劝朱注:这个游戏,你玩起来是不是不合适啊?朱注反问我:你以为他们会问“谁是猪吗?”他们只会问“这个学校最受注意的人是谁?”哦,卖泪滴嘎嘎,好有爱好纯洁的同学,我喜欢。

是不是可以理解,大人们在糟践中文的时候,孩子们却在用童心童趣维护着它呢?嗯,不多想,这事情想多了无益。

还是祝大家周末愉快吧,不晓得定休假政策的是谁,岂是一句脑残便可骂翻的?瞧,我又没趣了。

塔斯卡给了我一根蓝色绶带

bule-ribbon

我与大多数一无所有的人一样,喜欢酷炫的汽车。似乎也曾拥有过一辆福特,我爱福特。老实说,这经历并不美好,也不值得回忆。人们都能轻易地接受从无到有,却很难去适应从有到无,那并不容易,我敢说。

单纯的只说一点,让我喜欢上福特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在亨利福特的自传《向前进》里,他对创业者的良心忠告,比陈安之之流要实效可靠的多:

如果你想永远做个员工,那么下班铃声一响,你可以暂时忘掉手中的工作。如果你想继续前进,去开创一番事业,那么,下班铃声仅仅是你开始思考的信号。

在前进的路上别忘记思考,应该是我一直在努力去做的功课之一。比方说一年前的这个博客。我并不是没有羞耻,只是希望提出来提醒下自己,“私人媒体”为何而来?

另一种喜欢福特的原因,是因为鲍勃塔斯卡。亨利曾告诉世人:“他可以把福特公司总部交给塔斯卡,如果他想要的话。”亨利不是一个随便说话的人,我也相信塔斯卡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谁能在一个城市里,俘获四分之一的车主并保持三分之二的回头率?那肯定是塔斯卡。

我在决定离开双林的那段日子里,看完了《蓝色绶带》。一方面是惶惶中的不确定,我有能力开出一家小汽配店吗?另一方面又好像鸠摩智偷到了少林《易筋经》那样兴奋不已,按塔斯卡教的去做,又怎么可能不成功呢?有时候,这种兴奋本身足以令人满足。

听上去,你已经知道,我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沉浸在缺乏行动的思考里,一年又一年……

所以,别问什么结果了。陆陆续续的,我一直都有想,若当年如何如何,如今又能怎样怎样。不过,随着年岁渐长,逐渐明白这样的句式仅仅只适合短暂出现。

好吧,收一收话题,我的思路一向凌乱,又极易走出一条不规则的线,但又好像通过这种随意的思想,可找到几点头绪。其一,我在提醒自己,边走边思考,更要努力向前。其二,不可以忘记塔斯卡。曾经,我也算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零售店店员,不正是因为他的教导吗?

那么,你呢,有没有几本靠谱的书给过你一些不靠谱的启发呢?做个分享吧!

消除差异还是强化差异?

前几天,与漫修她爸约好读本书写篇书评,算是为两人的“惰性”寻找一个动因。就好像在星期天因为公司培训不得不在早上七点钟出门那样。虽然不喜欢被强制,但还是得说,对我这种不自觉的人,多点约束是好事。起码,今天这里会有一篇新的文字。

真诚且不谦虚的说,我对文笔一向没要求,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还自我安慰称“我手写我心”,就好像有多了解自己那样,同时也过分夸张了个人的表达能力。我知道,我在文字表达上的局限和我对自身的理解并不足以让我能准确复制。实际上,标榜真实,反而离真实越远。但这多少还是让人有点麻痹,自以为是。甚至让我在面对别家媒体给我“文笔不错,话题较浅”的八字建言时,都有点迷惑。

好在后来有所收敛,写的越来越少,博客也就不在每日生活的重点。尽管每每在朋友的博客上看到我的博客链接解释,还是有种惭愧劲,发生过那么几秒钟。按道理,那也是一种动因,对自己的不忠诚,只是我装作心有所属了吧。

当然,书确实是有在读的,读的很慢很乱很不专心,大多数都是随便翻翻,读不进去的理由也各种各样,比如文笔、故事、甚至是纸张。哈,我总能找到一些荒唐可笑的借口为自己辩解。说文笔,我这种连“的”、“地”、“得”都用不好的人,实在有点没节操了。谈故事,我连一个笑话都讲不全,更是理解不了“故事”与“事故”的区别。谈纸张,也可能是我偶尔因为促销品的原因买过几本《GQ》杂志带来的消费副作用罢了。

你知道的,只要是借口,一般都不会被浪费,浪费是可耻的。就这样,我让那些从京东或亚马逊上买来的书,安安静静的躺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除了偶尔看见愧疚一番之外,大多数时候,也都能坦然共处。这既是一种成熟男人的合理表现,也有那种债多不愁的无赖心态。

好在我从一些随便翻翻的书里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句子,并愿意将它记忆下来,备做独处时的思考题或闲聊时的谈资。不过,也有可能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或是真的有所感触。总之,这种记忆给我的体验还是比较愉快的。

比方说,在孩子学习上做个建议,我支持偏科。理由是,多学感兴趣的知识,多做擅长的事。这个理由源于我对某个问题的理解,而这个问题则来自一位女士为某商学院撰写的一份教材。她问,一个公司或一个组织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消除差异”还是“强化差异”?

抱歉,我连考虑都没考虑,就自觉合理的将它拿来对比孩子的学习。假想朱注的成绩,语文85分,英语75分,数学95分。我更倾向于鼓励他下次将数学考到100分,而不是将英语提高到80分。尽管英语的提升空间要大的多,但我会固执的理解,在数学方面,他更有潜力,至少是更有兴趣,这会让他做的相对轻松。不过,这种方向容易引来反对,至少孩子的大姑不可能支持。

也许放到成人身上,会容易理解。这不就是所谓的“扬长避短”么?将长处发挥到极致,比之期待全面发展将自己打磨成理论上各方面都很优秀实际上各方面都很平庸更有意义?

对了,是谁提过,有意义的事还是少做为好?

好吧,不多追究了。回到主题,在我确定了我注意到这个问题之后,我会赞成强化差异的重要性。对孩子来说,尤其重要。我不可能拥有一个天才,但我也不希望看到一个庸碌之辈。

拼凑出来的男人的世界


所谓的男人的世界,不过是广告人的诡计。用以区分这样或那样的人,与性别其实没半点关系。如果我们认为还有男性杂志的话,那也一定是试图给读者一个牢笼,将各位禁锢其中。

我不喜欢这种划分,无论是被诅咒的青蛙王子,或是那块原本冰冷的小铁皮,更别提什么变态的顽固分子。我尽可能的去想象原本模糊的初始状态,除了易货之外,那些离现代商业还很遥远的离基本生存需求还有段距离的其他想法都不存在。那该是一个简单到不用防范的社会呢?

现代化的脚步谈不上快慢,只是一些人跟不上拍子而已。如我这种从《男性健康》杂志的这组广告里体会不到亲近感的人,实际上已经被商业淘汰。当然,也根本不是广告追逐的目标。

诚如其文案:欢迎来到男人的世界!如果男人意味着不是真正的那个人的话。各种拼凑的假象能存活多久呢?

歧视消逝时,每个人都赢

这是一组为“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3月21日)发布的公益广告。你可能第一眼就能理解它在说什么。
雷鬼乐鼻祖鲍勃˙马利和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是这组广告的主角,广告也用消息树的形式记录了他们来自不同种族的父母。
而这也正是它的问题:当歧视的障碍被拆除之后,会发生什么?
答案在其文案:“When discrimination loses, everyone wins.”( 歧视消逝时,每个人都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