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的大男人7:企划+气话+汽化

有人对我说,企划就是“气话”。这位台湾老兄为何有这样的感概,我本来也无法理解,幸好他愿意自解谜底。

 

他从事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不同类型的媒体,也在广告代理公司里做过,本来想坚持到成为一名“岛内第一”的企划人才,谁知道被一张简单的工资单改变了命运,让他的梦想成为一时“气话”。这张充满故事的工资单,原本只是他手下一个业务人员的工资清单。他无意中发现,这名业务人员的个人佣金居然会是他工资的六倍,而这名业务人员的获利工具,全部是他这位上司一点一点传授的,于是他就觉得很难接受。

 

他断定“成为一个优秀的企划人才又能怎么样呢?每天绞尽脑汁,花样百出,但是后续的执行力不够,心血全部付水东流……”即便,他又接着问:”在国内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的平均薪资大概是多少呢?即便你可以做到优秀的企划人才,可以拿到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的平均年薪,你还是会觉得成天受气,怀才不遇。”最后下了一个总结,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金钱”才是对你能力的真正肯定。

 

他的凌乱但又连贯的话语着实让我陷入了沉思。是的,毫无疑问,一个具有市场背景的企划人才一定要比一个业务人员更有潜质成为NO1的业务!就像具有工程师背景的销售人员更容易销售产品一样。企划就是媒体的工程师!既然如此,为何仅仅是停留在供应脑力的阶段呢?我既然可以制造非常优秀的兵器,我为何不开上一枪,去自己消灭敌人呢?那样,我就可以成为一个英雄!

 

成为一个英雄,我好像很容易就被他说服,心已经在动摇。这位老兄继续对我说,他每次看到从事媒体行销企划的朋友,只要谈的来,他都会把他的经历分享一下。是的,我感谢这种分享,我也承认这些经验给我带来的启发。

 

我有的时候也在幻想这种“汽化”的状态,因为吸收了一些能量就有点不自量力的那种张狂,其实很受用。但是,水汽化为蒸汽之后,只不过是转为了另一种物理特征。一名企划人员,转变成一名NO1的业务,那又如何?金钱真的是肯定自己的唯一方式么?难道NO1的企划就不能变得有钱么?难道企划去做业务就一定可以成为NO1么?种种的不可控制因素太多太多,既然如此,我又何不选择坚持呢?

 

我又想起,一个傻兮兮的非著名但成功赚钱的台资企业主在被问及是如何在大陆经营企业成功的秘籍时,他很老实的回答:“多谢大陆的市场机会!”嗨!要是靠脑力吃饭就不用这样用屁股来换成功了!我总结!

搬桌子理论

有人用搬桌子形容了一个团队的凝聚力,我把它稍作联想就发挥出了这个“搬桌子理论”,也算是理论吧,因为貌似确有道理。

 

如果可以形象的想像下你的面前摆着一张需要四个人才可以搬起来的大桌子。除了你之外,你还得寻找另外三个力量不逊于你的人。你要告知他们为什么要搬这张桌子?搬起来之后送到哪里?如何搬?在这个过程之中,如何协调彼此的力量?如何培养中间的加入者?如何使得这张桌子可以附加更多的价值?如何在到达第一个目的地之后继续起步向下一个目标前进?

 

别看简单的搬桌子,还真是复杂的极致!

 

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搬桌子的简单流程,就是一个团队在创业动机、创业愿景、创业方式、创业资本、事业跟进等方面的具体执行步骤。运营公司就和搬一张大桌子走路一样。四个角都要有人搬住,每个关键职位都需要有人把关负责,才可以把这个公司抬起来走路。这就是所谓的责任分配。

 

搬桌子和走路需要力量。愿意搬只能代表一种期待,有这个搬起来并能走路的力量就是参与者能力的实际体现了,所谓“找对人就可以做对事”。

 

搬起来起步之后,能走多久也还是需要观望的。当我们一分钟内搬着桌子只能行走五米路时,就应该不要对一分钟可以行走五十米报以期待。所以对期望值要有准确的把握。这中间少不了诸多方面的协调。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有目标的降低一些人的力量以保持团队的整体力量与期望。另外,还有新进力量需要培养锻炼。总之,力量一定要平均,要有后续,才可以保持桌子的稳定,不至于中途滑出手心或者因力量缺失,发生意外。而这就是公司的战略规划了。

 

搬桌子和走路的力量来自于激励,没有一个很好的愿景和实际收益的期望值在前方,是没有人愿意搬桌子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激励又来自于力量的外在收获。如此良性的循环是每个人在理智的时候都能轻易思考出来的结论。而如何让激励也可以平均呢(当然,这种平均并非二一添做五这样的简单均分。而是对应的一种平均,也就是这个力量的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平均)。

大多数老板都深深的理解这一点,可是偏偏又貌似难以做到。我看:不过是看他想不想做了!

 

借助一些貌似简单的小事情其实可以参透很多貌似复杂的大事件。公司运营不可谓不大了,但还是可以化繁为简的,多多联想不是坏事情,很多理论只要貌似有理其实也就可以了。不就是为了可以博得一个启发么?这和砸在牛顿身上的苹果难道不是一样的伟大么?

猎头让我重生自卑

居然有猎头来找我。

这是第二次了。想起第一次来已经是5年前发生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我放弃了去一家现在发展的很棒的户外广告公司。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悔,但是又有点踏实(如果我加盟了,也许他们就好不了哪去吧!呵呵!)。其实那次面试并不容易,两位老总亲自来和我见面。而那时的我还仅仅才踏入这个圈子不到半年。大概是我特别能“盖”吧,他们给予我很高的信任,认为我思路清晰、反应敏捷、诚恳可信。大抵是这样的能力让我得到了第一次机会。不过我最终还是放弃了。其实那也不是一个很满意的职位,一家现在看来确实很好的户外广告公司的高级客户经理。因为是做业务的,所以我对猎头的青睐颇感不适。

5年过后,又有猎头来找我。其实这次是一个朋友推荐的,他曾经应征过我现在的这个公司的一个职位,是我面试的。我们私下里聊得很好,大概就是所谓的“英雄惜英雄”吧。他很快的看懂了一些事情,最终还是去了另一家不错的新锐的广告公司(就是不久前,《福布斯》对他加盟的这家公司做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报道)。

他介绍的这家猎头公司这次的雇主是《HBRC》(出于尊重,我决定隐其名)。猎头是不会说自己的雇主是谁的,好在我非常非常的聪明,两句话就让我猜出来了。

这是一本令我非常景仰以至于不敢走近的杂志。我慎重又慎重,出于学历、外语能力的考虑,我想我还是会放弃这次机会。虽然猎头公司愿意给我更多的一点时间予以考虑,并请我提供入职要求。

老实说,能有机会进这样的公司,对于我这样一个既没有学历也不懂外语的职高毕业生来说,实在是一种奢侈。然而,可爱的机遇就是这样,给我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让我貌似居高临下的享受了一把被偶像崇拜的幻境。

更加可爱的是,这次《HBRC》给我的职位还是高级客户经理。

打心里讲,我是喜欢做客户的,虽然我一直没有承认过。我也自认为自己具备成为一个超级业务员的基本素质。不过,苦于一直没有这样的一个平台罢了。

但是,转而到我的弱智心理出发,觉得这样的一个职位需要猎头么?需要的话,一定要找我么?虽然我历经过整年只为招聘合格业务员而未果的窘境。但我还是不敢相信,这次我能被选上。因为,被猎头看中毕竟只是第一步,仅仅是让我具备了这样的一个竞争机会而已。不是最终。

咳,下一次,最好有猎头直接找我,“哥们,你被《###》看中了,给你###的薪资、福利及晋升待遇,请你考虑下,期待你的加入!”

我还是对猎头行业一无所知,一点也不懂。与其说是自己的一种自卑式的自知之明,还不如说是自己对猎头的不敢信任,害怕自己的可怜履历被陌生人讪笑。说到底,还是自卑心理又重生了。

而我是否应该这样考虑下,我不应该把自己的可怜弱点放大到连自己都不能接受的地步。而将猎头及《HBRC》认可我的优点统统打包扔进垃圾桶里不计。我的这种心态实在是愚蠢的要命。不是说要诚实的面对自己么?

中国人需要了解中国

我很喜欢《财经》杂志的年刊『预测与战略』,尽管我不是研究经济的。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应该了解一个全局的中国。

我很喜欢掌握一些东西,尤其是知道自己的能力薄弱的时候,我越来越需要一个环境的支撑。譬如精神环境和思想环境。我不知道我这种提法是否会违背一些理论或常识,但我不在乎,我要表达的就是,我相信我能从这本年刊上去了解一个略具轮廓的中国。

与这本刊物对应的是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的《世界年鉴》(年刊)。都是用最宏大的眼光看待世界,一个是小中国,一个是大全球。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可以的话,也能在每年花个几个小时,将这两本杂志仔细阅读一遍,我想一定会对您有所帮助。

当然,当某一天你可以就里面的这些精英提及的见识做一番检讨的时候,我相信你已经开始了解中国了。而不了解中国,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无法承认的。

《理财周报》创刊号昨天面市

下了班,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激动了一整天:因为“目睹”以久的《理财周报》要上市了。我得去买一份,如果看上去不错的话,我会多买两份,以资纪念。我想。

我原以为这种报纸不太好买,人家广告里定位的可是全中国三千万中产家庭哦。我所在的公司又此处城郊结合处,这样高价值的东西,一定难买,我想。

路过第一个书报亭,我随口问了下摊主:《理财周报》有么?摊主正在整理刚刚到货的《新民晚报》,听到我的声音,努努嘴,喏!顺着她的声音和眼神,《理财周报》硕大的血红色的刊头像一条眼镜蛇一样,静静地躲在一堆灰不溜秋的报纸中间,格外显眼。

我很兴奋,拿起报纸,只翻了一页。手感并不好,和6元的定价极其不符。但我还是决定买它一份。

在看到报纸之前,已经在萧三郎的博客里看到了《理财周报》主编夏日的发刊词,写了两点:读者为财务自由而奋斗,《理财周报》为了读者而奋斗。综合一下,和其他媒体没有什么两样:为了读者为奋斗。可是仔细一想,也对。他还是切了一刀:为了读者获得财务自由而奋斗。这一刀至少在我理解还算正确。

不过,因为我还不是中产阶层吧,所以不在他们的服务范畴之内。不太能(没有说不能,是怕人嘲笑我水平太低)理解这份报纸的绝大多数内容对自己有哪些实质性的帮助也就不是奇怪的事情了。

有的时候想一想还真是:期待越高,失望也就越大。

只有继续祝福他们吧,做媒体实在不易。

三十岁的大男人6:始于+施予+失语

风度始于理智。基于理性的我,一直认为自己保持着某种意义上的矜持和风度,这让我赢得了一些人的不抵触。同时,基于理性,我还将一颗寻求宽恕的心,带到别人身上,更多的时间内,我将我的包容施予了一些人,原谅他们的无知与过错。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在我看来,就是自己觉得好的东西也一定要向别人推荐。

好像其他人也都这么做。你看到满大街奔跑的轿车好像一个德性,满大街转悠的人好像都在穿那几个品牌的衣服……我们的同胞们,将自己的喜爱毫不忌讳的转告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以期分享自己的快乐。这种将他人“类比似我”的心态让商业社会渐渐繁荣。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口碑似乎越来越具有影响力,辅以铺天盖地的广告(注意,在我看来,在商业服务的推广中,广告只是口碑的辅助),人们之间的互相影响更加明显。而在公共服务事业中,我们会发现只能看见广告,不能听见口碑了,全体失语时代在这个层面渐渐体现。同时,我也失语了。我还能保留风度和理性么?我问自己!

今天是父亲节

今天是父亲节

带朱注去上海动物园

看到了很多动物

这半天看的动物比我前30年、朱注的前3年、我老婆前28年看过的所有动物加在一起还要多

真多

数下听听:

有花花绿绿的各类鱼种逾万尾(水池的水因为光的折射,首先会晃晕你!)

有让朱注因害怕而痛哭甚至抱怨“都是爸爸害了他!”的各色毒蛇数条(我也很害怕,真佩服朱注他妈妈,居然每条蛇都敢看上几分钟!!!)

有正在睡觉的豹子、狮子、老虎各三两只(这几个哥们都已经从实力派变成偶像派了)

有带孩子在欣赏游人的大象母子(或者父子、父女、母女)二畜(“孩子,每天下午我们都要看看这些人类,有益你的知识增长”象家长对象孩子说)

有在池子里做着“等游客失足”梦的北极熊及棕熊兄弟几个(熊在想:不做梦做什么?)

有与游人相应寒暄的鸵鸟几只及斑马几匹(鸵鸟说:真无聊,哪天去把那个吊桥咬断!!!)

有不怎么活跃连游人的食品也难得去接的顽皮猴子N多只(猴子愤然:你丫不就是进化的早了几年么?)

有朱注想吃的、像狗一样的、与狗的眼神又不一样的大小狼几只(我说:是非之地,还是少看为好)

有胆小的、各自为营的小狐狸几小撮(我想:其实也看不出狐狸有多狡猾)

有机器般的让我和朱注的妈妈都感觉不舒服的被驯化成机器的马一匹(我们在想:如果它也是一个人,岂不是和煤矿上的童工一样可怜)

有无特色的小鳄鱼、乌龟、看上去像鸭子的禽兽若干(没有感觉)

有5元钱一人次只转两圈的空中飞车3人次(不便评论)

有10元一车次的碰碰车可大玩大碰10分钟(不便评论)

有10元一车次转3圈的追击火车2人次(不便评论)

对了,还有32元每人的明信片式门票2张(不便评论)

这个父亲节过的很有收获

谢谢朱注给我的父亲节礼物

谢谢!

被儿子虐待的爸爸的辩证思路

如果说儿子是母亲上辈子的情人

我相信

先假设我的儿子就是我老婆也就是他妈妈的上辈子的情人

那么他每天都要骑马也就是把我当作马一样在地板上奔来跑去其实就是一个男人在征服另一个男人

那么他每天晚上玩完我之后还是不要我和他睡在同一张床上而是只要他妈妈陪着他睡这究竟算什么

那么他每天吃完这个就要吃那个偏偏不去吃饭害得我钱包里渐渐看不到红闪原来只是在慢慢消耗我

……

我终于服了这个小子

虽然要叫我老子

但是四岁了还假装作说话说不清楚基本上就像叫粑粑那样叫我作爸爸

我终于服了这小子

半夜里可以装疯

一脚踢到我的肚子还大声地喊叫“爸爸,尝尝我的厉害”。晕,下次不能再让他看动画片了

如果说儿子是母亲上辈子的情人

也就是说有一个男人是我老婆的情人

而我要为这个男人的吃喝拉撒买单而且还要装的跟龟孙子一样

这就是做老子的代价

三十岁的大男人5:才华+菜花+采花

一个再愚蠢的男人,哪怕如我这般,还是对别人夸我有才而感到兴奋。这也是赵本山能再次走红春晚的原因(招牌语言:你太有才了!)是啊,你太有才了!

 

尤其是当一个美女在夸奖我的时候。我不禁为她找到以下几个理由:第一,我真的有才;第二,她实在不知道什么是才;第三,她为了安慰我;第四,她为了保护自己,以客套话稳住一个在她看来是对她有不纯动机的男人(此处理由不适合我,特此声明);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第三个比较接近她的初衷,由此,我感受到了另一种温馨,来自朋友的安慰总是好的。 

 

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才华就和地里的油菜花一样,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季节里绽放,一定不可能保持很久的时间的。等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看到菜花盛开的时候,你一定会陶醉在那漫漫的黄色的诗意中,但是别忘了,那也许只有10天,在这一年,也仅仅是1/36的光阴,何其短暂?何其珍贵

 

你的才华,终会枯竭,不管你是才华横溢,还是你从来没有过什么才华。也许你要担心,不过,你还是放心,不会有人如此给你压力,除非有人属于我以上列举的几种状态。 

 

过去我有一种压力,觉得有才华的人必定很好色。好像为自己的苦衷找到一个借口。等到后来我已经可以成熟的面对“色”的时候,我又觉得:“色”确实需要才华来衬托。用一句很坚定的话来总结:没有才华的男人是谈不上好色的。当然,即便是色狼,我也认为那是一只太有才的狼了。(我说得不全对,如果你可以理解的话,我期待。) 

 

至于贬义的采花贼,我以为那仅仅是因为太有才了,以至于才华横溢,不得不以采花度日,甚至成了职业,即便那个贼字也凸现出他的才气,太贼了!太有才了!我不指望老祖宗会拿着四书五经从地底下钻出来给我几记耳光,如此侮辱中华文化的事情,我也能做的出?不过,我并没有认为我在侮辱谁,相反,我觉得我还在帮助你知道真相,不是么?

同学会

某年的十月一号,在一位先富起来的同学资助下,我和几位初中时代的老师、同学得以重聚一席。席间,很明显,老师们对于我们这几位同学的印象还确实值得大家兴奋,居然还那么清晰,连谁的钢笔字好,谁的文章写得好,谁的父亲性格如何如何……都好象备了课一样。而可叹的是,大家对于这些老师的印象却仅仅停留在名字上,甚至连他们的教授的课程种类也记忆不多。于是我总结了下,读书读得好的人,或者说细心的人不一定会容易获得成功、跨入早富的一代,我就是一个例子。我的书读得还可以,起码到场的同学,我成绩最好;我也最细心,我至少可以知道来的这些老师的名字和他们曾经教授的课程。但是偏偏,我就只能成为这次同学会中被邀请的对象之一,而非那位资助者。

事实上的资助者也只有一位,那就是一位大家一直都以为初中没有念完的同学。对于他的印象,我有两个:其一,我家里有一本他“送”给我的《难解生僻字词典》(时间久远,究竟是否是送,真的不敢多想,起码我替他保管了这么久,也算是我很念旧了);其二,他姐姐的辫子又长又黑,长的拖到小腿肚上。至于他对我的印象,不出我所料,已经是一片空白。(那晚,无聊的我还是做了一次无聊的印证,得到他抱歉的眼神之后,我才知道:其实我一直很普通,即便是在我个人认为最为风光的初中时代。)

好就好在,我们现在从事的是同一个行业,是一个系统的战友。这也算是缘分吧。至少我们为中国的广告事业上,也有咱哥俩贡献的一点绵力。就这样,这个同学会对于他来说,我算是他最大的收获。一来,他不觉得自己孤单了;二来,因为我的参与还邀请到另外一个与他实力相仿的同学(自称在义乌混得不错的一对兄弟同学,开了工厂,赚了大钱……),实力相当的人谈话也比较对路,有共同的远景和对话平台了。

我想我根本就没有想过在任何人那边得到什么,我之所以会参加这次同学会,无非是觉得缘分需要珍惜,缘分来之不易而已。但我也绝非那种强求之人。一切都是必然,但也不是必要。还是缘分吧。只不过,我对于自己未能成为一名资助者而耿耿于怀。这仿佛又让我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一个只有第六名实力,却总是梦想着可以拿到冠军的内向小孩。

于是我终于有一天可以成为这名资助者,来发起一项同学会。没有老师参与的同学会似乎会更加的令人兴奋。不过我的命运就是这样,总是事与愿违。一些同学总以为我要向他索取什么似的,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我的邀请。但是这样也好,起码我知道了我的圈子仅仅只有那么大。和认可自己的人在一起吃饭比掺杂点什么杂质的午宴似乎更加符合同学会的模式。

在一个机缘巧合之下的普通日子里,几位同学老友该来的都来了,大家一起在一个不入流的地方吃着、喝着、谈着。那种久违的同学情谊再次被抒发出来。我此时才算弄明白,资助者的真正意义在于创造了一个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想到这,我想我得给上一个聚会的发起人打个电话,想对他说声:“谢谢你,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