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确实需要自律了!

来自联合报的消息,因为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杂志批评泰国国王蒲眉蓬,导致很多泰国人不满,所以泰国有关部门决定在泰国禁售《经济学人》。虽然泰国自由反审查联盟的负责人欣克认为这是一个“非正式的禁令”,但是,如果一个媒体真的因为说什么而伤害到一个国家人民的感情时,媒体本身是否应该做自我检讨?

任何的指责多少都带有轻蔑的意味,当类似《经济学人》这样以公正者或者法官自居的大媒体,在向对象指手画脚的时候,很容易让一些『实话、真话』变得无力,甚至让听众产生逆反的心理。

缺乏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来向不同的受众传达正确的信息,正是这些媒体无法根除的通病。同样,也是我们看到很多媒体越来越教条化,越来越官僚的根本原因。我常常在想,媒体在监督这个社会,可是谁在监督媒体呢?

《周末画报》特刊《史记》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说我们都只是一个符号,或大或小,或明或暗而已。当我们知道我们都会出现在历史的某一个角落里的时候,我们的心是痛的,或者把这种痛叫做嫉妒更为恰当。历史总是这么公正又残忍、冷漠,以至于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无能与落魄。是的,当有人可以成为点缀这历史长河的明星的时候,我们总会问那些平凡人,我们喜欢看这些星么?答案似乎会指向它的背后,我们真正关切的还是它所代表的一些意义。

在一个活动上,我见到《罗博报告》的执行出版人瘦马先生的时候,我是这么向他做自我介绍的:“以前我也做杂志,而且想做一本很理想的杂志,可是在我看到时尚集团和现代集团出版的系列出版物之后,我决定趁早改行会更实际一点,所以,我现在从事媒体广告行业”。从本意上来讲,我并非谦虚。我不想淹没在这个领域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又小又暗的符号。可是,如今,我在我从事的行业里,似乎也还是在挣扎状态。

而这本《周末画报》的特刊(《史记》),仿佛是一切符号的缩影,很是巧合的对应了我现在的状态。就像你本来不知道媒体究竟会给你带去多大的震撼与转变一样,在影响发生之前,一切都难以预料。在我没有将这本杂志与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是两个元素未能在实验室巧遇发生奇迹一样那般混沌。如今,我觉得我找到了打开那混沌的钥匙,那就是将自己放在一个角落里,重新打量自己,过去的自己,和将来想成为的那个自己。我想编者是否也有这样的心态?不仅仅是为了检阅这些年来的辛酸,更是为了以后数年的潜行。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对自己有用,才算是智慧和悟性吧。

《体育画报 泳装特刊2008》上市,看上去更像是艳照指南

体育画报 《体育画报泳装特刊2008》终于上市了,错过了2007版,我第一次拿到了这本杂志。

本打算在回家的路上一气看完,却不料翻了几页,就不敢继续往下看了。我怕自己会沾上『公车色狼』的印记。公共场所,确实不宜看这本杂志。

即便回到了家,还是不能随便看的。终于等到夜深人静,在仔细看上一遍。看完了之后,又觉得自己幼稚至极,毕竟还不是《花花公子》嘛,没啥了不起的。

不过,并非我一人大惊小怪,和我有相同担心的大有人在,起码这本杂志的编辑就有一些表现。这本特刊,看上去以拍摄地点区隔了几个板块,在每个版块的结尾处,编辑不忘记提醒你要记得上他们的网站看更多的照片。换句话讲,你不得不将你刚刚看过的一些东西仅仅当作一道前菜,真正的大餐不在这里。

按照我的传统思维,已经不得不把这些照片纳入艳照的范畴之类了,但是更加艺术化罢了。欣赏的人也不会被冠以偷窥的嫌疑,更谈不上需要给道德规范了。

有赞助商的赞助确实是一件好事,对于赞助而言,有这样的一个好的平台,更多于自己的付出。对于读者而言,10元钱除了可以买到一本『艳照指南』之外,更多的还是冲着这双标价39元的品牌沙滩鞋去地,应该不算亏本吧,我想。

《午夜场》杂志创刊

我真的不想把每一份新创刊的介绍写的像广告软文一样,但是我也真的只有这个水平。

这本杂志最吸引我的就是他的名字,是的,《午夜场》,一个很棒的名字。我曾听说杂志的名称是一本杂志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所以,我断定,这本杂志已经成功了一半,刊名诱人,资本『雄厚』啊!

翻看杂志,让我联想到10年之前的《通俗歌曲》摇滚版,二者有很多类似之处,所不同的是,一个是用音乐尤其是摇滚音乐叙述故事,而这个是用电影,尤其是惊悚电影叙说故事而已。甚至,前者还是毫不列外的提到了玛丽琳曼森,这个让我曾经感觉惊悚万分的另类摇滚乐队!我这时又遐想,这个编辑是否也是因为曾经看过后者对于这个乐队的报道而记忆深刻呢?

自以为是的影评、具有话题性的乐队、不厌其烦的碟榜。这些都可以接受,只是希望更好更精更大众一点。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这本杂志里所采用的图片。影碟的封面、电影花絮,没法再糟糕的图片,使得各篇影评变得无力,让人的阅读趣味大减。这一定是这本杂志的死穴。

编辑说的也对,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惊悚片的超级影迷,你一定不会拒绝这本杂志,并且会耐心的阅读下去。不过,问题是这本杂志作出来的最重要目的还是让一些喜欢电影的人可以更多的了解惊悚片的魅力。而那些超级惊悚片迷,也许他们主动搜集的信息要比这本杂志上能呈现的更多更快更全。

看来,提升版式及图片质量,才可以有机会体现这本杂志里的文字真正的价值。因为我们是容易疲倦的。

另外,有一个部分,我应该问销售的摊贩,为什么零售价是12.8元,但是内页的定价才5元呢?难道价格是可以乱定的么?奇怪!

最后说一句,这本杂志的合作方《流行歌曲》,也是我少年时最喜欢的杂志之一,我依稀记得他的歌词征稿栏目,曾给我很多的幻想。

《时装L’OFFICIEL HOMMES》创刊

 来自法国加鲁集团下属《L’OFFICIEL HOMMES》的中文版《时装L’OFFICIEL HOMMES》于3月创刊。这本双月刊的创刊号居然还是一份双号合刊,也算是开创了4个月共一本杂志的先例。

杂志里面还是有些特别的内容,读起来很有意思。同比国内其他男性杂志,或许自有其高明之处。但是或许是因为众多时尚界名人对其褒奖有加,又多少让人感觉有点名不符实的味道。然而,矛盾的是这些明星们的品味和他们的实际素养本身就不能成正比,所以,无需太多关注在他们的身上。

喜欢杂志的人,可以阅读下222页的《情色大亨风流运史》,编辑将三本成人杂志(《花花公子》、《阁楼》、《SCREW》)的创始人的命运做了一个简单的类比,也算是杂志史上的一段趣闻吧。喜欢建筑、摄影、服装设计、艺术方面的朋友也可以找到一些入眼的东西。至于音乐、图书、电影则显得有点苍白,估计是找不到好的撰稿人,有这方面的高手,可以自荐,我想他们很需要。

整本杂志在版式、图片上已经无可挑剔,基本上在国内已经属于第一级别。但是我对于其母刊主编对于这本杂志的社会使命的陈述,还是颇感怀疑。中国男士自有自己的风度,一个视中国为『新兴国家』的妇女,真是没有见识!

当然,和这位妇女一样,还是有一些自以为是的文章。不过,好在我们只有1个小时的时间,哪有时间关注所有的东西呢?总体阅读感觉还是对得起20元人民币的。

《第一财经周刊》杂志正式创刊

标榜中国第一本每周出版的商业新闻杂志《第一财经周刊》终于出场了,何力在发刊词中为这本杂志的诞生找到了四点原因,即全球化的商业时代更加多彩、中国特色的市场制度日趋成熟、中国财媒竞争进入品牌化、第一财经已经成为专业的财经资讯供应商。由此,在这个前提下,具有专业深度及品牌优势两大基因的《第一财经周刊》似乎将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市场中大干一番。同时谦虚的何力先生又借阿兰佩雷菲特之口,向读者发出邀请:『我们一道干吧!』嗯,你准备好了吗?我打算迟点再说!

我听说这个世界的繁荣从来就不是为了多数人而准备的,但想不到的是所谓的精英也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是的,在这个商业时代,当信息被冠以速度进行表征的时候,文字已经失去力量,思考已经缺乏激情!

在这个商业时代,我们从物质收获了不同层次的满足感,甚至这种满足与被满足的渴望还成为『进取心』这枚硬币上的两面,当我们停不下我们的脚步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问过自己:是否已经把握不住了。同样的商业时代,我们对于资讯的渴望一点也不亚于患有强迫症的投机者。每天逼迫着自己,却难有时间耐心的进行深度分析,于是大多数平庸的人就成了一块类似于走字屏的机器,文字几乎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影响过他们。

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普知』中国?

美国老牌杂志《Reader’s Digest 》(中文名《读者文摘》)终于耐不住寂寞登陆中国,下周二(2008年1月8日),这本杂志的中文版《普知》即将在上海全市的东方书报亭上架。借助德高的户外书报亭侧身广告渠道,《普知》有了与读者的第一次接触。在这之前,利用这个位置进行刊物宣传的媒体还有时尚系列平媒产品、现代系列平媒产品等国内一线媒体品牌。

毫无疑问,国人对《Reader’s Digest 》的认识一定比不上源自甘肃的《读者》杂志。在号称国内单期发行量最大的本土杂志《读者》面前,《Reader’s Digest 》的中文版《普知》将靠什么打动你我花12元去长期阅读呢?在这本《普知》上,我们真的能见识到所谓的『一针见血而精简的文章主义』吗?这是我疑问,也是我的期待!

听上去,『普知』一定是一个熟悉中国的人(不一定是中国人)给出的美好期许吧。普遍的知识?可以普及的知识?普天下都需要知道的东西?不过,说实话,这个名字对于一本在中国成长的杂志来说,意义不会比《Reader’s Digest 》(及《Reader’s Digest 》中文版)更大。在我们身边的这个烦躁的时代,谁会对一个新事物花太多的时间去感知?只是大家对于『遥远』的渴望,才让《Reader’s Digest 》有了这个机会。

我再想想《读者》,在我最重要的成长阶段有幸接触并喜爱上这本杂志,心里不禁向她致敬!

《milk新潮流》创刊

一家位于天钥桥路肇家浜路的东方书报亭,今天中午摆上了一份新创刊的《milk 新潮流》。摊主说今天只拿了两份“试试看”。

早在2个月之前,古迷们就在古仔部落格上知道了这个消息,并了解到一个新词『GEEK』,该刊物还以无数其他词汇予以定义。按照这个定义,无数人将被纳入这个范畴之内。

我是『GEEK』么?我不用IBM,我用ASUS;我不戴手表,我没多余的钱;我喝星巴克,但不知道怎么冲杯好喝的咖啡……严格的说,我根本离『GEEK』还很远,或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收入的曲线下降,我或许会离『GEEK』越来越远!

可是做『GEEK』好么?这样的文化现象如果有缺席会代表什么?对社会的参与度不够?与社会脱节?好象是,又好像不是!我糊涂了。

其实,我就是不适合讨论文化的人,没有文化素养,哪有对文化的见识呢?

这份创刊号应该得到了“谷歌”的大力支持,“谷歌”的宣传册得以创刊号别注面世。

《城市文化情报》创刊!谁需要情报?

又一本新的城市杂志创刊了,《城市文化情报》以5元的价格上市。

在我的印象中,情报类的杂志好像能够卖钱的不多。捷讯传媒到是出了好几本情报,《装修情报》、《人才情报》等等,也是类似的价格,但是真的能够卖出去多少,有谁敢说他知道?

凡是情报,就意味着读者的流动性。但是针对城市消费情报而言,这种定论是否也该成立呢?

各位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们根据什么选择看电影的地点?

我们根据什么决定周末的安排?

我们根据什么决定旅游假期的行程?

我们根据什么来导游外地来沪的朋友?

有这样的一本情报是不是真的有用?那情报的及时性在这本双周刊上可以体现多少呢?这本双周刊能够为读者争取到的最大消费折扣又有多大呢?读者能够因为这本杂志不仅从信息上受益,更可以因为这本杂志获得更多次数的消费体验?

要是做好这本杂志一定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因为这本杂志是在番禺路858号301室创刊的,不说别的,单是这个地址,就值得我祝福他们!

虽然我也许并不需要情报!

《三联生活周刊》改版学《明镜》?

在朋友家商量事情,眼角无意中扫到沙发上一本红色调的杂志,我的眼睛不太好。原不在意,还以为是德国的《明镜》周刊。后来觉得不对,是中文的,难道《明镜》发了中文版?拿到手上,才发现原来是《三联生活周刊》改版了。

之前很多次听人说,我们的《三联生活周刊》就是咱中国的《TIME》!仿佛是一件很牛的事情。不过,第一次听说的时候,我还不知道《TIME》是什么?汗!我也是因为《三联生活周刊》才去了解《TIME》的。也许都是时事杂志吧,难免有些血缘类似的错觉!我以为。但无论如何,《三联生活周刊》一定是中国大陆目前的环境下最好的社会时事杂志(个人评论,不是广告)。所以,对于《三联生活周刊》的改版,我的要求只有一个,质量至少不能变,最好还能上升几个档次。如果三联的实习生都是王小峰的水准,那该多好!扯远了,又替三联的领导想事情去了,我这个做企划的,总是喜欢出馊主意!

说回来!那今天的《三联生活周刊》是在向《明镜》学么?要学什么呢?好事如我这样的人回家找到早先的几本《明镜》杂志,对比着翻了下,不仅仅是在封面的版式设计上,连内页的版式设计,好像还真是有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影子。版式的简单变化,在很多人眼里,也许就是一阵子新鲜。其实在制作者的手中,早经过了耗时很久的理性或感性的内部斗争!

本来就是啊,两篇文章横着放和竖着放本身并不一定显得那个版式更加高明,问题是“变化”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态度在今天这个社会还是最重要的,不是吗?其实王小峰自己也对这期新杂志做了一个简单的第三方说明,他突出了一个重要的词:审美疲劳。是的,做杂志,本身就是制作者和读者在玩左手与右手的游戏!作为读者,还是简单点,看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