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中国可以说不》

《中国可以说不》这本书出版了已经有13年之久了,出版之时获得了无数关注。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在遏制与对话的争论之中。当下,《中国不高兴》似乎也继承了这本书的卖点,被大众以同样的热情关注。不过需要怀疑的是,大家关注的究竟是这些书的内容?还是它们的故事?不幸的是,国人都喜欢听些八卦,正经事到放在一边了。

本来,这世上最不该有的就是书评。一本书的发行量本身就有限的很,在加之误导讹传或不怀好意的宣传,大多数书籍的发行量与其品质很难对等的起来。不过,也多亏书评,让我们这种见风使舵的人不敢怠慢每一本被热议的书,平心而论,看书长见识的目的早已丧失,唯恐落后他人才是唯一宗旨。

所以,想在书中得到启发就变成了一件可遇不可求的美事了,这和企业招聘一流人才的思路如出一辙。当命运要求你与一些美事擦肩而过的时候,你或许并不心痛。只是,怕你在知道之后,会更加胆寒。要我说,没有认真读过《中国可以说不》的朋友,烦请您花个20分钟时间,随便阅读个一章半节,再瞧瞧我说的话是不是吓人。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我们从某篇文字中获得了对事物的理解与启发之后,我们最好不要对文字及文笔本身抱有不该有的奢望。毕竟,艺术家是创造美的,而哲学家是创造思想的。而真实有用的思想往往又是粗糙未经修饰的。即便对某一些事例的举证稍微偏激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您可以借鉴到的是如何去理解事物,如何去剖析社会,如何去理解世界。忘记那些所谓的主义或门派吧。对您最实用的知识莫过去知道什么是黑,什么是白。

《普知》逆市改版

 

早前传出美国《读者文摘》破产的消息,后杂志发表声明是一场误会。同期,美国多家报纸、杂志关张,全球范围内,很多知名的传统媒体也遭遇寒冬,只是,这个冬天似乎长了点。

在国内,《普知》杂志在创刊一周年之后,突然由小变大,似乎有点逆市而为的态势,想必这也是做了周详的市场调查之后的举动吧。问题是多出来的印刷成本又将需要如何分摊呢?

配合着4月变身的行销策略是在杂志里夹送了一张抽奖单,HP如此信赖这本杂志,只是不知道这次准备提供多少本笔记本电脑给《普知》的读者当作礼物。遗憾的是,在外包装上,杂志并没有很好的体现这个信息。要知道,如果仅仅为了控制HP的曝光,而将此类信息锁紧在杂志内页,就意味着这次联合促销活动的失败。读者是没有兴趣拼命翻着杂志找实惠的。或许,《普知》对自己的“忠实读者”抱有过分的期待。

遗憾的是,大多数的摊点仅仅陈列1、2本《普知》杂志,即便杂志从12元降到8元,也并没有吸引到更多的读者。看来,水土不服不仅仅是国内品牌往外走的软肋,也是国际品牌在地化的心病。也难怪,作为一本杂志,如果仅仅是译文加编辑,似乎也不该获得读者的青睐,尤其是在需要付费时。

从头再来

当我写下这样一句标题的时候,我的心还是沉重的。尽管我已经想到了下一步我该去做什么,但是对于昨天,还是有太多的话需要说。不为别的,只希望记录下来,来证明今天我的每一个选择都不是一种冲动。我可以向长辈们保证:我是感性的,感性到理智的不行。

我想起我之前的很多次选择,十年以来,我从国营工厂下岗成为一名失业者,之后做过工地的小工,歌厅的侍者,汽配公司的销售员、采购主管,广告公司的业务员,汽配销售公司的业务主管和门店经理,广告策划公司的文案,杂志社的企划,还勉强创过两次业,一次算是成功(至少得到了两个很不错的朋友),而最近的一次却失败了,失去了一个朋友,同时还背负上了一笔巨额的债务。

我从未轻松的面对过经济方面的压力,或许我总是认为自己对这方面的要求不高,其实是我在这方面的能力低下,我一直就是一个穷光蛋,在我消耗了我的唯一信用资本之后,我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那些相信过我的人。这个压力远比债务更让人伤心。不过,我要接受,这属于失败的一部分,也属于我未来的一部分。当我成功时(我常常在幻想这个远景),我将给予那些信任以充分的回报,可是如今看来也渺茫的很,因为不知道何时是个尽头。

关于朋友,我的认识也非常的偏颇。我总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那就是你对待别人如何,别人也一定会待你如何。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每个人的小算盘打来打去还是首先考虑好自己,即使看上去不是自己的本意,但那结果还是明白的摆在那里。如我这般幼稚的人要么撕破脸去争取什么,要么保持沉默来冷静的接受一切。在我看来,这种行为和态度是对我的一次修身养性,而这也是我不得不要的一个果。大不了从头再来。

人生没有彩排,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让自己在以后的某个时间后悔。而真正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莫过于觉得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有了亏欠。所以,“吃亏是福”这四个字就是针对我这等人的格言警句,遵从便是,不要细想。再者看来,人与人之间的计较不过都是一时的名利纠缠,没有想通而已,放在人生几十年的维度上来看,这几天的计较如若成了你一生的郁闷,根本就不值得。索性放开了胸怀,坦荡接受,不相信自己就拗不出这个弯不是。

还是想起Z老师教给我的那句话:“不要怕,不后悔”。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中日历史常识13条

我不是一个国际主义者,我也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我只是对现实特别的忠实,因为我所理解的人的任何优秀的品质都基于这种忠实。对于日本人,我不想过多评论,因为这没有必要,对于他们而言,任何真实的言论都将是刺耳的,同时也都有着反面的解读,并非害怕这种误解,而是不愿做对牛弹琴的无用功。

对于国人,我已经无心再评论,任何一位国人如果真的懂得反省和自尊,就不需要我今天来做这样的一件小事了。但是,我还是要指出,因为我们对待现实一贯的抱有侥幸心理,因为我们对未来的可怜的投机心理,因为我们的民族惰性及软弱天性,我们正在被动的承受、默认、消化一些谎言,而这些谎言正是中国或将再次遭受磨难的前奏!

在我的能力之内,我所能做的,只有将一些事实整理出来,放在这里,让所有的人来鉴定,看看一个真实的日本及日本人还有他们如何对待中国及中国人。我想邀请那些包括那些自诩为国际主义者的人道分子,包括那些自诩为大国大民的民粹主义者,包括那些所有不懂得尊重现实贬低现实但又不能否认自己来自娘胎的多重标准主义者在内的所有人,一起来面对这段历史,认真反思,我们老是纠缠在某种主义对当下或未来的影响,而不去关心已经发生的历史,是不是有违常识。

一、1894年8月1日,日本对中国宣战,“甲午战争”开始。此战,逼迫中国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被割让给日本。同时,日本窃取钓鱼岛。后日本又与中国签订《交还辽南条约》,中国以三千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
二、1900年6月15日,日本派兵25000名进驻中国,与英、法、德、意、美、俄、奥等七国组成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后,中国与日本等11个侵略国,签订《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万亿两,日本分得3480万两。(编者注:让美国鬼子想不到的是,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昔日八国盟友狗咬狗,美国鬼子罪有应得。)
三、1928年5月3日,日军向济南发动进攻,屠杀中国军民5000多人,造成“济南惨案”,亦称“五三惨案”。
四、1937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展开全面抗日。 同年12月13日,爆发南京大屠杀,日本人在南京屠杀30万中国人。
五、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时,台湾回归中国。
六、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公布全国人大关于处理在押日本战犯的决定。6月27日,周总理宣布除45人外,全部释放1017名日本战犯。
七、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访华,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同年,日本与台湾断绝邦交关系。
八、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审定教科书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引发第一次教科书事件。
九、1985年8月15日 日本中曾根首相及其阁僚以公职身份正式参拜靖国神社。这是日本战后40 年来第一位现职首相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此后,从2001年至2006年,小泉首相无视国际社会、亚洲邻国和日本人民的关切和反对,六次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陷入政治僵局。
十、1989年7月14日,日本参加西方七国对中国的制裁,冻结第三批政府贷款,停止高层往来。后1995年8月29日,日本再次以冻结对华贷款做要挟,抗议中国进行核试验。
十一、1996年,日本青年社首次越境钓鱼岛,修建灯塔,放置日本国旗,挑战中国主权。2003年1月4日,日本媒体披露日本政府从所谓“民间所有者”手中租借钓鱼岛,中方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
十二、2003年8月4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生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毒剂伤人事件,造成我重大人员伤亡。迄今,已在中国14个省(区)60个地点发现当年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日遗化武对中国有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和危害。
十三、2006年5月1日,日美安全磋商委员会会议(“2+2”会议),就驻日美军重新部署达成一致,发表日美《关于实施驻日美军重新部署的路线图》以及“2+2”会议联合声明。明确共同战略目标(即中国,编者注),并将台湾问题(即由头,编者注)纳入其中。

我已经对上个世纪以来出生的孩子们绝望,或许他们将会成为历史的又一次受害者。而给他们这种痛苦的人正是我们及我们的同辈。但是我又对正在牙牙学语的新一代中国人抱有着幻想,如果他们在学校里,或者在社会上能学习到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忠实的话,中国人的自强就不仅仅体现在日趋发达的经济领域,在影响人类进程的科技及文化领域,中国才会真正的复苏(去他妈的崛起,只是睡狮醒了而已!)。

当然,中日关系只是一个例子,需要中国人正确认识的常识还有很多,历史只是一个部分,但一定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让我们检讨我们的不足,也可以警醒我们的现实生活。如果中国真是那头睡狮,那检讨下是谁给中国打了那剂昏睡针的,不是那些侵略者,而是我们自己。我们的五千年背景让我们自上至下的认为我们对祖宗遗传下来的文化有了“理所当然”的继承,而实际上我们连边也没有粘上。那些书皮上,早已蒙上了太厚的灰尘。但是,我们却不自知,或者知道后还是继续装糊涂,生活在一种众人皆醒我独醉的状态下,仿佛只有那样,才是一个大国寡民的作派。请问,幽幽的我们打算何时睡醒呢?

失败的成长

我不知道再过五年或者十年会如何看待今天。也许没有比这个更奇怪的结局了吧,按照艾伦纽哈特的说法,我算是有了一次难得的经历,接下来,“成功”已经在翘首期待着我了。

但是我不得不面对今天,无论是回忆十年之前,或者是展望十年之后,我都要认认真真的面对今天,不能再有任何的马虎,不能再有任何的冲动,不能再有任何的无所谓。难以想象过去的一段时间之内,我会荒唐到如此幼稚的地步而不自知。十几年前教导主任的开学教导此刻在耳畔想起:人有三明,第一就是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会走到今天我的这个境地,是不需要大惊小怪的。

如此,我又多学会了一个词:见识。人的见识在不断的成长,但是我发觉我失败了,在今天。无论我能如何理解“失败”这个词的全部意义,也无法抵住现实给的冲击。你想象不到的一些情绪在那一刻会让你绝望,你所期待的所有美好的景象都不会出现,能够出现的永远是现实、现实、现实。

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固执的人,因为我相信固执的理由是让我做一个真正有趣的人,过一段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的,成功很好,人人向往,只是在成功的路上,能够忍受住艰辛过程的却总在少数。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所获得的成功,不就是希望成为那个少数人吗?这是一个唯一清楚的答案。是的,我会继续固执下去,坚持下去,走下去,只为了为这段失败的成长不至于全无价值,只为了我可以成为那少数人。

开创成功公司的几个条件

尤基尼.汉默夫在他的《广告代理公司经营实务》一书中提到,如果想开创一家成功的广告代理公司,至少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个人的基本素质层面

1、感性的创意能力;

2、如果控制金钱和人的基本技能;

3、一心一意,鉴定不移,长时间工作,乐于奉献,专注于成功。有能力跨越阻碍,有耐心和技巧来指导和控制一些有很强能力和很情绪化的员工;

 

公司的基本素质层面

4、健全的运行机制;

5、合理规模的收入;

6、足够的财务资源;

具备了以上条件,这家公司成功的高度将由领导者的看法(attitude)和能力(ability)来决定。

对比下几个成功的条件,除了看法之外,其他的条件都可以通过学习或分工去协调,唯有看法是无法共享的。而在看法和能力之间,一种正确的看法绝非寻常可得,这也是一家平庸的公司与伟大的公司的唯一差别。同时具备这两点,将表明这家公司能够做到向客户提供合理的商业建议,同时愿意依靠它自身的专业精神来工作,并且有自信向客户收取与它的建议等值的报酬。所有的看法和能力完全基于“如何能让客户的生意变得更好”的目标之上。

如果将这些条件对号入座的话,我发现,我们之所以还不能成功原来是合理的。我们缺乏很必要的基本素质,包括公司与人的两个层面。幸运的是,我们觉得自己的看法很棒,只是在执行的能力上始终没有体现出我们的预期。或者这只是方法的问题,但是留给我们的时间确实不多了。这个原本就不成气候的市场,刚刚被吹成了一个小泡泡,还没有长大,就又要萎缩下去,回归到原点。就像我们在爬山一样,还在跳着寻找第一个拉力点的时候,就不小心扭伤了脚,接下来的比赛又该如何继续呢?

我们需要学习和补充的实在是太多了,不仅仅是财务支持,更是需要彻头彻尾的改造,或者说是推倒重建。但这又是一次浪费,而且也不一定可以看到结果,不过,成功不就是从一次一次的尝试中得来的么?谁会拒绝基于成功渴望的改变呢?

问题和困扰

关于“问题和困扰”,施明德在近期的媒体访问中,教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判断方式,非常实用。可惜的是,这个心得却是由他25年的牢狱之苦换得,可见人生之“问题”多多,“困扰”不绝:

人生面对新的问题时,先要把问题本质作新的了解和分析,判断它是困扰还是问题:现有的条件不可以处理、不可以解决的,叫做困扰;现有的条件可以解决和处理的,叫做问题。是问题的话要马上解决,否则解决问题的条件会流失,新的变量会不断增加,之后问题会变成困扰。这样便要等待新的变量,转变成为问题时,才能解决……

基于此,很多狗屁事情都会有了一个新的判断,大事小事没事找事的都能对号入座了。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人生似乎变的更加简单清楚了。比方说你现在创业没有方向是困扰,找不到项目就是问题了。或者说教育孩子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困挠,而当下如何让他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就是问题了……

人生好像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个困挠接着一个困扰,所以我们还真得分清楚哪些算是问题,哪些又算是困挠,起码在遇到这些东西的时候,知道自己是该放一放还是该立即着手解决。毕竟,任何事情你给拖着拖着就拖成了麻烦,我们不都怕麻烦不是,那就不要给自己制造麻烦了。

这几天

金融危机本来没有影响到我,我原以为墙角下最小的那一根草总会有生存的空隙,但现在有点怀疑了。一旦我的周遭环境被改变了之后,我似乎也应该做些调整才对。我可是好不容易才把自己换到了这个频道上,又要调整,哪里找方向呢?这几天日子糟透了,不好过。

今晚的亚冠,我也没有心思去看了,不想再让自己郁闷一次,我猜想申花即便能赢球,场面也不会太好看。那种懦弱的球风还真TM的随我。我们这些球迷好像也只是一个寻找归属的群体,什么足球?什么运动?都是瞎扯淡。还不如静下心来,想想下一步该做些什么比较实际,我知道自己总不能一味的沉浸在什么反思和痛苦之中。

前日在公园里遇到一个做安利的小伙子,他在向我兜售着他的产品和观念。在培训师的帮助下,这个四川来的小伙子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似乎明天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这点触发了我,于是我愿意跟他交流,想了解他的信心从何而来,他的这种态度又是因何而生。可惜的是我没有找到答案,或许他跟我们一样都是在生活所逼迫下做了一些无奈选择,这些选择看上去好点或差点罢了。

晚上又睡不着,接连有好几日。莫名其妙的嘘叹。无中生有的怪梦。这几日糟透了,真不好过。

只是一个闹剧

我并不相信DUODANG制就意味着MZ,除非每一个ZD的成立都真切的代表着某一种民意及某一群民众的根本利益。而今在台湾,“ZD”这个招牌不过是一些无赖之徒的敛财工具和谈判道具,在这点上来看,这种“ZD”的创立似乎和多数“杂志”的创刊在耍同一种套路,为此买单的总是那些不经世事的菜鸟。

先读一则来自星岛的消息:

继2008年“台湾GCD”正式成立之后,台湾地区内政部6日称“中华民国GCD”已于2009年初向内政部申请备案,依规定于今年3月31日予以备案,成为台湾第147个ZD。该D首任总书记则是陈水扁的堂弟陈天福。

陈天福表示,他是行动派的,希望能完成大陆领导人胡锦涛的历史使命,用行动来促成两岸统一,但也希望在过程当中,台湾民众要获得尊重。陈天福指出,“中华民国GCD”的ZD体制接近中国GCD,走社会主义路线,他希望藉由成立GCD,让台湾人更加瞭解GCD。

陈天福进一步指出,台湾已经不适合现有的制度,需要进行经济思想的革命,而“中华民国GCD”就是一个革命ZD和准ZZD,宗旨就是要让大家都有饭吃,在正式获得ZD登记许可之后,他计划号召数百万党员,且党员不必缴党费,近日内就会推出全方位的活动来号召民众入党。

“中华民国GCD”在内政部登记的党主席是吕宝尧,吕同时也是中国天同党党主席。

因为这则新闻里出现的三个人物(陈天福、陈水扁及吕宝尧),国内各地媒体对此条新闻予以了足够的曝光。通过百度,我还差到了两张聘书,与新闻中的两个人物正好呼应。

据国内媒体2006年的报道,陈自曝当初来到大陆身上仅有8000元台币(2000人民币左右),跟内地闯荡上海的打工仔无异,由此可见其当时境况之窘迫程度(似乎与他的陈水扁堂弟的身份不符)。我的台湾媒体朋友告诉我,陈天福在台湾的知名度并没有他向大陆媒体所讲述的那样高,更不会夸张到“走在台北街上,会有六成人跟他打招呼”。实际上,我的另一位台湾朋友对陈的认知则更为简单:他只不过是一个会打着堂哥(陈水扁)旗号到处招摇撞骗的小混混而已。

读书不如写书

dushu如果你有时间来读书的话,还不如用那点时间去写上一本。什么?文笔!嗯……我的意思是说……即便你写出来也不会有几个人去读……你可能误解了…….我想。

当然,你可能对目前的写作与出版还不是很清楚。其实那就跟我现在写博客是一回事,只不过,印在纸上的书籍要更多点成本,自然,看上去也像那么回事,自古道“人靠衣装马靠鞍,文字的魅力还是得靠包装”。书籍就是对文字的奇妙包装。

自从将“载体”转换为一种“包装”的概念之后,所有的媒介在瞬间发生了质变。人们不仅在一夜间对作家丧失了兴趣,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对文字有了全面的了解,毕竟咱不是文盲了,是不是?咱还认得那些个字,理解那些个意思,看得懂那些个编剧编的电影、电视、甚至是舞台剧啥的,这就足够了。再说了,想太多把脑子想坏了,找谁赔去?人家这也是为了将来的将来打算,所以不读书不吃亏。

要说写书吧,更好了。你只要会编故事就好了,真正码字的活在网上把人民币一撂,包准一大帮子文学青年苍蝇式的撵过来,写字能写出柴米油盐吗?只有人民币能。再说读书吧,你说大家都这样写书,写出来的书,我要是看才白痴呢!

卡萨诺瓦不是个白痴,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