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日、读书会和书单,是为不爱读书的人准备的。阅读,对很多人来说,是压力和负担。不爱阅读的家长,以及不鼓励阅读的老师,都是阅读的坟墓。
2/即便对爱读书的人来说,也不一定是喜欢或爱,更像是习惯。
3/习惯未必都是好的。一天一杯咖啡是习惯,手机成瘾也是习惯。习惯,像一日三餐不可或缺,手边有书就想翻一翻,三天不读书就像睡觉没睡足,浑身不爽。不爱读书的人如何变成爱读书?逼着自己读到习惯为止。
4/习惯读书的人,天天都是读书日。习惯读书的人,一定有自己的书柜或电子书库。习惯读书的人,一定有自己的书单。习惯读书的人如果加入读书会,其兴趣也许藏在读书之下。
5/读过500本书的老前辈,往往劝后进多读经典,求质不求量。建议是好的,但践行起来有难度。如果真有100本经典,那用来解释经典的书,可能得有1000本,不读那1000本,这100本可能完全读不懂。
6/经典又何止100本。我读人物传记,从富兰克林、甘迺迪、德鲁克、福特到乔布斯、马斯克,我感兴趣的人物,至少有50号。其他领域呢?最终发现,阅读有似探索宇宙,没有边界,而所谓“边界”,只是为了定义假想的“有边界”而已。
7/我试过列一张“100本值得读书单”,但个人经验总是太狭隘,不适用于第二个人。一本书的价值,至少有一半取决于读者的信息架构。5000多字的《道德经》,背得会的不少,但读得懂记得住并应用到生活中的不多。《鹿鼎记》有100万字,里面的章节和桥段,许多人如数家珍。哪本更值得读?哪本还能再流传2500年?
8/我们列书单,往往是为了方便梳理自己的信息架构,并不是为了方便他人建立其信息架构。我们的信息架构,取决于理解能力、兴趣、职业、成长路径,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甚至机缘巧合。我喜欢咖啡,书店里关于咖啡文化咖啡工艺的书,我全收藏全读过,这不奇怪。我读《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你读《金瓶梅》,我们最终的感受可能一致,都教人感叹人性复杂,良善难分。但哪一本更值得读?哪一本读者众多?
9/吃牛排喝红酒让人爽,吃炸鸡喝啤酒也让人爽。阅读只是手段。丰富知识面,改进认知层次,训练分析思考能力等等,是目的。其他诸如旅行、电影、音乐、谈话、健身等等手段,也能达成同样目的。披头士的《Yesterday》,与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聊的都是哪儿有卖后悔药。甚至,仅仅是把注意力盯着咖啡,探究从豆子到杯子的全过程,也能达成相同目的。我最幸福的,就是有耐心关注细节,沉浸在微观世界里,进而感受到万事万物都有其意义。
10/阅读教我享受信任,信任一切事物都合理。也教我尊重怀疑,怀疑眼里看得到的,总是更宏大场景里的一个局部,不完整,是盲人摸到的一堵有弹性的墙。更多的东西,值得慢慢去发现。
11/如果阅读有疆域,你有限的精力和兴趣,决定你开疆辟土的成果。需要深度,你得往上下走,需要广度,你得往四周走。如果你以某人为榜样,参照他的阅读喜好,建立自己的信息架构。最终你会发现,你最多只是他的影子里最深的那一条。读书会与学校,不仅仅是阅读的坟墓,更是思想和行为的坟墓。
12/我朋友圈里习惯读书的人很多。他们也习惯晒书,多数是我没读过的。而我读的,也有他们没晒过的。我想,这就是彼此留有一丝好感的主要原因吧。习惯性的独立阅读,能让你慢慢积累与众不同的特别东西。
13/有好书,但是不要迷信好书。好与不好,在于你要不要用到。跟《屠龙秘笈》比,我更想读《龙虾的100种烧法》。新书未必不好,很多经典当初也是新书。读康纳曼的《快思慢想》、米塞斯的《人的行为》没几页,我就遗憾为什么没早点读到它。
14/读的越多,遇到的好书比例也就越高。“量”的价值,在于能提升对“质”的评判标准。如果你掌握了5000个常用的汉字,阅读时就不用查字典。如果你读过100本重要的书,再读其他书,就不会觉得累,因为你学会了选什么样的书来读。
15/喜欢读的书,多翻几遍。不一定能提供增量信息,但有利于修正错误认知。不读一遍书页上记下的感想,就不甘心承认自己愚蠢过。承认愚蠢,意味着有进步。40来岁,还怀念20岁时多么光荣伟大正确,不是励志,是弱智。
16/人有许多坏习惯,改正坏习惯的方式,则是用好习惯替代坏习惯。多读十页书,就少滑几十条抖音。多买十本书,就少喝几瓶酒。毕竟,可供自由打发的时间和金钱,总是有限的。
17/总之,与其关注读书日,不如关注读书。日子,每一天都是一样的。不读书的日子,更是千篇一律。
作者:朱芳文/咖啡爱好者媒体 kaweh.net 出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