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灯记

黄灯记

在中国开车,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很多司机并不喜欢遵守交通规则。

来自中国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可查的交通事故多达200万起,有超过62000人因此丧生。

基于此,一项新的交通规则在2013年的第一个星期二生效,修订者期待此举能减少发生交通事故。

该规则具体包括不可以醉驾,不可以边开车边打电话,不可以闯黄灯。违章将被扣分,扣完12分将被暂停驾驶资格,直到司机再次参加资格考试后重新获得。

这些修改后的规定并没有得到司机们的一致认同,尤其是在对待“黄灯”的态度上,司机们认为闯黄灯被判罚太过严苛。

与其他一些城市不同的是,北京的交通灯没有数字倒计时功能,这让当地司机更难适应。

“如果黄灯等于红灯,我们干脆也扔掉绿灯吧。靠一盏灯的开关,也可以完成同样的工作”网友@YuJianShouQing在微博上写道。

一项有13000名用户参与的微博调查则显示,有84%的网民认为新规则是“不可接受的”。

不过,北京的交管部门依然表示,将严格执行新规,虽然第一个触犯新规而受罚的司机出现在成都。

深圳的相关部门却表示,暂不处罚闯黄灯的违章情况。

有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官员表示,新规生效之后,有五个主要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南京、杭州、济南,道路交通事故下降了9%至30%。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征兆。

消息源:CNN

说明:此文借助谷歌翻译后,重新编写而成。继续尝试。

记者为什么会人云亦云

问:记者为什么会人云亦云?
答:S(某高校教师):
懒,这样最保险。C(《东方早报》记者):党的喉舌。A(《南方周末》编辑):有的人会偷东西,有的人不会偷东西。Z(新华网编辑):抢时效的结果,描述听来的东西。J(《文汇报》编辑):因为看报纸的都是凡人。W(思享家网友):1、记者也是人,对吧;2、有些是本身无鲜明的是非观;有些是害怕孤独;有些是装糊涂;3、什么行业都一样,抄袭是最简单的捷径;4、挖掘出真相也未必能报道出去,还不如人云亦云混点稿费呢;5、记者未必就是挖掘真相的人,就好象假定知识分子就应该追求真理一样。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刻板印象,现实中,大家已经根据环境需要长成了另一种形状。重重管控之下的天朝媒体,大多数都选择了媚官、媚俗的生存策略,人云亦云的记者,更能与这种策略合拍。

媒体潜规则这是一本读完会让我们脸红的书。这里的“我们”指的是所有在媒体圈混事的家伙,不仅仅是记者,还包括一些从事广告和公关的传播业边缘人。当正规军和马仔们都在一个番号下做事的时候,谁影响了谁又该如何分清楚呢?

在崔莹的上一部作品(《做最职业的记者》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出版)里,我就开始注意到这个叫做尼克戴维斯的家伙。2008年的9月26日,崔莹在英国维多利亚火车站边上的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咖啡会客室与这个“奇怪”的记者见上了一面,一开始的时候,崔莹只是想从这个英国最棒的记者身上取经要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调查性报道记者。很明显,尼克戴维斯会是新人们的一个典范:勤奋、努力、专注、坚持。但这还不够,所以我称尼克做“奇怪”,因为他确实足够诚实和勇敢。

无论你身处哪个阶层,你都不太可能会因为“私利”之外的所谓公正而去批判自身所处的职业圈。但尼克却这么做了,“让狗咬狗”的结局看上去平淡无奇,无非是揭开了一些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东西,但事实上呢?事实上我们的记者难道不该诚实和勇敢吗?事实上我们的记者难道不该去说真话吗?无趣的是,还有什么会比这种疑问更为可耻?尼克因此而奇怪,但这不是我一个人会这么看,如果你真的了解传媒业的话。

在《Flat earth news》(《媒体潜规则》,尼克戴维斯著,崔莹译。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出版。另译名《平地球新闻》)一书中,尼克揭露了一个几乎渗透到地球每个角落的“核心”问题,这条核心甚至可以被称为“规则”,那就是“人云亦云”(我说的这个规则,与作者想强调的规则似乎没有冲突,如果你也愿意那样理解的话)。我们的记者行当看上去早就蜕变成一个平庸的职业,在周遭与低俗混在一起,麻木面对各类廉耻,更无高尚可言,所谓的无冕之王,也仅仅是初入行者一厢情愿披上的新衣。

“庆幸”的是,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地球的其他角落(譬如你现在所处的某地)。我们的记者虽然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但大家都很清楚他们不是,不过没谁去揭穿,谁都不能要求对方先说出真相。但唯有记者最接近真相,所以他们可以将白色定义成黑色并毫无歉意,似乎只要有需要,他们就可以无所不能。

但是(记住,我说的是但是),我无意挤兑身处其中的正在努力的其他家伙们,也无意去讽刺在传播业打拼的各色人等。像尼克一样,我也有改变世界的理想,但现实是我连自己所面对的今天都无法分辨清楚。我的无能为力不能说只是我一个人的问题,但作为同行的你,你是否已经好久没有舒心的过日子了?无论是在面对你的读者或者你的客户。

当你熟知某些事件却无法剥开真相的时候,“扪心自问”这种招数看来是唯一独立于潜规则之外的一门技艺了,我信你未曾丢弃,这也是我们还算可爱的地方,唯有可爱,我们才会幸福。但我们为什么还会人云亦云呢?即便这问题问的不妥,也请你有个回应,那样我们就会了解,所谓的潜规则,无非就是缺乏诚实和勇气罢了,用什么理由表述并不重要。不是吗?

第四天

卡佛第四天,去书店买了两本书。这一本是一口气读完的(我数了下,有185P,共17篇文章)。是的,只花了不超过两个小时的时间。其间,我还上了一次洗手间,转了一圈超市。

事实上,在这部小说集里,已经有《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凉亭》、《洗澡》、《家门口就有许多的水》、《第三件毁了我父亲的事》、《严肃的谈话》、《平静》、《所有东西都粘在了他身上》、《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和《还有一件事》等10篇文章已经出现在之前的《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集》里。

也就是说,如果你看过《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集》的话,那么你可以不用在读这本书了,你只有新的7篇文章可读。

但是如果谈到价值和价钱,我的理由是新书里的仅仅一篇《纸袋》就可以值回22元。放心吧,卡佛不会让喜欢他的人失望(这句是废话,不喜欢他的人给再多也都是失望或者没感觉)。

不了解卡佛的人可以在豆瓣里搜下,找一篇《论写作》来了解下卡佛的文笔和创作原则。

我自己并不知道我该如何描述自己为什么喜欢卡佛,但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找理由,时间长了,我或许就会有答案。像卡佛故事中的人物那样,永远没有终点,永远生活着。

顺便说下今天还有哪些事。小村做了一个虎年出生的企业家榜单,他要是再辛苦点做一个龙年出生的企业家榜单,就可以发一个“企业家龙虎榜”了,有趣有意义!

《新周刊》这期做了一个关于“微博”的话题,从twitter到新浪围脖,从简单的网络创意到成熟的商业模式,挨个评述了一番,胡泳先生的主打文章《微革命》值得一读。

书报亭的大哥帮我拿到了改版后的《中国改革》杂志(就是财新传媒运营的第二本杂志),这是一本年度特刊,跟《财经》年刊类似,也有模仿《经济学人》年度特刊的痕迹。我在想:是不是咱们这些模仿者仿着仿着就当作是自己的东西了?全然不顾及当初为何要来模仿的初衷了。你看,模仿的太多了,也就没有创新的激情了。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