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物语:我们真的在乎《八角笼中》?

导演王宝强的《八角笼中》到底如何?用许三多在《士兵突击》里的语言来概括:至少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当然,何谓有意义,是一个好难达成共识的话题。

观影前,我不太赞同抖音上的影宣,“不想让宝强输”的宣传主题,太过功利,缺乏对观众的尊重,缺乏对电影的敬畏,或许,也偏离了王宝强做导演的本意。

做事总有输赢,不想让宝强输,可以作为一个美好的愿望。但问题是,王宝强需要观众如何对待他?只是同情或怜悯吗?想要理解他的作品,同情,不是最好的方式。

平等地把王宝强当作一个普通的导演,是基本的尊重。我们不必指望自己写出第一篇10万字的小说,就想得到比肩毛姆的评价。我们不该把“辛苦”当作必须奖赏的理由,谁不幸苦呢?

不过,我还是花了40元钱,在万达影城看了这部电影。演员王宝强的《Hello!树先生》和《士兵突击》,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国产影视之一。看完《八角笼中》,我也坚信,演员王宝强和导演王宝强,都十分优秀。

尽管我不是那种“不想让宝强输”的粉丝,我依然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

当然,谁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观众,是另一个问题。

《八角笼中》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为了不剧透,我讲另一个故事。

2016年,前国家棒球队队长孙岭峰成立了一支由困境儿童组成的“强棒天使爱心棒球队”。其初心有二:既能改变底层少年的命运,又能借助这个故事推广棒球运动。

到今天,这个项目累计资助困境儿童60余人。孩子们获得各类棒球赛事奖项近20次,其中冠军战绩占半数。

孙岭峰和强棒棒球队的故事,在纪录片《棒!少年》中有比较完整的记录。这部纪录片也曾火过一阵子。

我为何像记流水账一样插入这样一段内容?

首先,《八角笼中》的故事主角,也是同样的一群困境儿童。某些特殊的家庭,某些无人或无能力抚养的儿童,有着悲伤的童年,承受这个年龄不应承受的困境。

其次,《八角笼中》的少年马虎的扮演者马虎,少年苏木的扮演者周德博文,正是来自“强棒天使队”。这些当年的困境儿童,扮演着戏里的困境儿童,与其说是演戏,不如说是回忆。

孙岭峰和强棒棒球队的故事,和恩波的故事如出一辙,只是各有各的曲折。恩波的故事,就是《八角笼中》的故事原型。

对王宝强来说,他可能没想过电影触碰的主题,将是他自己无法理解和解释的:困境儿童,像垃圾一样的媒体,不要借读费却要200万赞助费的私立学校,观赏儿童格斗的观众……提到了,但似乎又没说什么,是这部电影的尴尬之处,但也几乎是每个人的尴尬。你没办法指望主流社会有余力把注意力放在电影无意间指向的地方。

所以,谁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观众呢?他们将在两个小时多的时间里,意识到这个社会,还有另一个角落,那里,没有学区房,没有学历和学位。只有下一顿饭在哪里,明天在哪里。

《八角笼中》的加分项不多,但已足够。

首先,王宝强选择的这个故事,是一个好故事。他敢于把这个故事讲出来,需要一点傻气。但是想被更多的人看到看明白,需要一点运气。

其次,使用四川话配音,掩饰了小演员不专业的表演和大演员太想演的表演。全剧最出彩的地方,是孩子们没长大的前半部,不够专业的表演,显得真实可信。

电影还有其他的亮点,比如,动作设计不花哨,有真实感。片尾曲也好听,曲终人散时,莫西子诗唱着《在星空问自己》,令人唏嘘,舍不得离开座位。

当然,这部戏的毛病也不少,比如,苏木的姐姐,在后半部分出现时,不该那么漂亮,容易让观众跳戏。小演员的戏份,比例太少,如果扩大到70%,效果只会更好。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好故事。只是,导演王宝强的讲述,比较直白,略显僵硬,完全靠对白把故事讲清楚。不过,不善表达,并不意味着他表达的内容不好或者不重要。不是吗?

朱芳文
2023年7月11日

农民的肢体语言

朱注在学校借回一本故事书,读之前问我要了一张书签。他读了两页之后,就把书签插上,然后去客厅转上一圈,回来继续读。又读了两页之后,再把书签插上,出去又转了一转……如此反复两三趟,一本书也看了一半。

我注意到,朱注每回看到那本插着书签的书,都是一脸很享受的表情。而他从书里取出书签的姿势,让我想起王宝强在《Hello!树先生》里的经典动作:左手从左侧伸出,在天空中划出一道僵硬的弧线,最后停在半空中……我初来上海的时候也是如此,遇到要交流的场合,双手不知道要放到哪里,大多数时候,以右手放到脑后做摸头状结束这种不安,似乎所有的紧张都要靠这个动作来舒缓。

我觉得朱注多半是有点紧张。当然本质上与我不同。其实,重点我是想说说我。

与树先生一样,来自农民的卑微心理,还有一种我深深反省最后确认坑害了我们家人很多年的面子问题,混合在一起,全靠一种如今看来奇怪的、莫名的、不可控制的肢体语言来做一个辅助的道具,就像一个被截肢的残疾人离不开轮椅那样。在很多时候,当我要面对陌生与恐惧的时候,总是需要这样的一个动作,划出一个自认为比较安全的距离或空间,以掩饰自己的懦弱与无奈。

我说这跟贫穷有关。而贫穷的根由又是什么?可能正在于不愿意承认“贫穷”的面子上。穷人们总喜欢说:人穷志不穷。话没有对错,但人的理解总是在出错。志不穷的人往往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喜欢折本倒算,喜欢把该得到的没有得到错看成吃亏是福。为了争一口穷人气,进入了一个负负循环的怪圈。

就算是如今,我可能已不习惯再做这样的动作,但我依然还有那种不安和紧张。只是换了个方式,比如沉默或者微笑,用一个看似优雅的不给人疑惑也不教人同情的表情替代了而已。那些东西在骨子里,甚至要遗传给下一代人,我的意思是说,我会误读我的孩子。

但有一点,是会有朋友与我产生共鸣的,那种农民独有的卑微的肢体动作,除了获得同情之外,更是保持所谓尊严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也不是坏事,起码是个希望。

如果还没有理解我说什么,就看看这部电影吧,它也许能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