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不宜做

《京华时报》报道,日前有记者在两会上采访首富宗庆后,问他是否愿意将“首富”名号换成“首善”,宗庆后反驳称“当下中国更大的慈善是做大、做强企业,持续地为社会创造财富”,而“有的‘首善’是贷了款去做慈善,这是炒作”。

看来宗庆后对“首善”名号很反感,甚至有讽刺某人(会不会是指过分亮相的陈光标)之嫌,但我不解宗庆后从哪里知道某人是用贷款做的慈善?如果连宗庆后都可以知道,媒体怎么又抓不出这条新闻呢?不过炒作是个基本事实,如果你将炒作等同于非正常曝光的话。

相比之下,陈光标应该很喜欢“首善”的头衔,在街头大把派钱的感觉也一定很舒服。尽管围观的人不分台湾人、新加坡人或是华尔街的商业巨子,甚至是即将面对的日本灾民,从媒体上透露出来的信息似乎只有一个:陈光标不仅要做慈善,而且更要秀慈善。

但陈光标的慈善秀是不是玩大了?就像他表演杂耍般的骑自行车,在观众看来,都会替他捏上一把汗。可是无论如何,总有人从他的“秀”里获益,这点是好的,何必去否认。

(摄影:阿袁)

给农民发房产证

“农民对农村房屋没有产权证很有意见,这导致农民的房子不能为农民带来收益”,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在政协分组讨论中发言表示,农村住房体制必须改革,要研究农村宅基地转为个人的问题,要给农民发房产证。

不出意外的话,这会是千万条被搁置的好建议之一,尽管占人口大多数的人都在期待着它的发生,但你也知道,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一步到位解决更多问题,老百姓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无穷尽的等待,等待那些事情的自然发生。

我们假设这条建议能够通过并被落实下来,农民一夜之间就能够有本质的改变,无产阶级会因为这张房产证而成为中产阶级,反过来留给城里人的则是莫名的羡慕与嫉妒。

一两套房产、三四亩自给自足的自留地、五六棵花花绿绿的果树、还有大大的院子、更难得是开阔的天空,微微的清风……这样的组合成了私产,并且足够奢侈。

事实上,这样做并没有损失城里人的利益,所以至少应该得到他们的默许。简单点去理解,只是多了一张纸而已。如果说我有点焦虑,那就是不能保证好吃懒做之徒,到最后真的会变成彻头彻尾的穷光蛋,而另外的一些人,可能也会因为勤奋过头而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也许政府正是对这帮人还不够信任而变得犹犹豫豫。

但你也觉得这样的理由算数吗?

好吧,我现在真正害怕是政府愿意给你发证,但你必须得掏钱来买,拜托,我还是不要那个证了!

不够分才是游戏规则

人大代表宗庆后在两会上提议:给低收入群体发放1万亿消费券,并提出3:7消费模式,即每购买100元商品,个人只需要支付70元,另外30元由消费券支付。如此算来,1万亿的消费券最低可以拉动3.3万亿的消费。这样好的提议里,有几个问题我没法弄明白,第一,低收入群体怎么界定?第二,1万亿的消费券如何均分?第三,买什么商品可以使用消费券?第四,用消费券购买的商品如何保证其定价合理?第五,低收入群体的真正实惠在哪里?

据说宗先生在之前的达能和娃哈哈之争中有被曝光其(及其家族成员)的国籍问题,这个疑问我想网上给到的答案都是模糊的,当然,这里也不是要翻旧账,我只是在想,这位人民代表到底代表的是哪国人的哪个阶层。如果说宗先生可以代表商业界的商人无疑是没有人反对的。所以,商人的提案与商业有关似乎也就无可厚非了,说到底,这份民生建议怎么解读都与商业计划书没什么两样,实质上更像是一份商品促销计划书,只是发起的范围和发起动机被提升了而已。

至于我为什么会有那几点疑问,各位可以环顾下自己的四周也许就可以找到答案。应该吃低保的无人问津,明明日子过的滋润的人到了年关总有更多的上级关怀与问候。我们到底有多少名低收入人士?或许给13亿人平分3万亿大饼如何?一人分点,至少是均分,就算正面意义不大,但保证没负面影响也是好事一件。问题是你拿到了你的消费券,那么你可以做什么呢?去菜市场买菜?怎么买?一次买100元的?要不怎么保证最划算的标准呢?但如此又会造成多少不必要的消费呢?更何况原本定价78元的商品完全可以重新换个品牌定价做99元,谁又在管?该怎么管?说到底,一个月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人该如何算计着将这30元的收益最大化呢?

有意见的人总是到处都有,提建议的也总是煞有其事。关心本身是好事,但能否解决真正的问题才是根本,是的,我的意思是说,你可以付出关心,但一定不要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回到关心自己的利益为止,更不要只顾着解决自己的问题。貌似社会总欠缺这种行动力和执行力,其实只是看这种行动和执行是为了什么对象,针对弱势群体的,总是那么的不得力。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大家总能看到这些不得力的提案,除了标榜自己尽力为民之外,是一点作用也没起到。一个会议里总有太多的旁听者,但是看上去他们活的比谁都对得起人。

刘翔参政能参出什么?

刘翔作为体育界的杰出代表成为政协委员,可惜的是,刘翔接连两年都缺席两会。一时间,“刘翔再度缺席”成为本次两会的一个话题。大家都在关心,他为什么会缺席。不过,我关心的是,即便他不缺席,他又能参出什么来呢?

作为一个体育冠军,一个社会公众人物,在大众的眼里,似乎在各方面都能比一个小老百姓更具代表性,大众将这种认识转换成一种差异性(这种情况似乎在体育界和演艺界更加明显),甚至无条件的涵盖到其他方面。在大众看来,刘翔除了是跨栏冠军之外,也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民意代表,可是实际情况呢?

汉字改革?别折腾了!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

建议全国用10年的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汉字。并称此举有利于两岸统一。

不知道潘委员如何会如此突发奇想,白白浪费这万一之提案机会。

毫无疑问,繁体字对于汉字的理解与传承有其独到的作用,可是与繁体可相互替换的简体字比较来看,二者相差并不是太远。以我为例,我从来没有接受过所谓繁体字的教育,但是绝大多数繁体字我还是一眼就可以辨识,对我的工作和学习也未带来任何的便与不便。

另外,我觉得奇怪的是我们为什么总是陷入在一种非此即彼的挣扎之中呢?难道说这个世上只有一种选择可以留给大家么?简体和繁体仅仅是汉字演变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好或者不好,在于对当下社会的适应及不适应。如果全中国都知道爱是用心来实践的话,你又何必在意这爱()字中是否少了一个“心”呢?

即便我们提到繁体字在教育学生方面,能起到“更形象化的去传承”这个作用,我们也不一定要废除简化字啊。难道大家不觉得大多数繁体字笔画那么多,就是在浪费油墨么?

如果提到有利于两岸统一,估计也是一厢情愿了。按照这种思路,似乎所有说英文的国家都应该重新组合成一个新联邦才对。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国家还在积极抢救及保护少数民族文字及语言呢?至于两岸的统一与否,是不可能以文字统一为契机的。

如果有10年的时间,我们可以花在其他的一些地方,比方说编辑一部《汉字演变大全》(当然,我也没百度下,是否已经有了此类书籍),以记载、梳理并传承中华汉字演变历程,似乎更加有社会及现实意义,而且这个还不会花费巨大的社会成本,也体现了“不折腾”的基本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