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队输球之后

“上半场踢的像韩国队,下半场踢的像中国队”,这是我对朝葡之战的看法。朝鲜队输球之后,我觉得好累,就像是跟着朝鲜人踢完了整场比赛那样。我知道第二天一早,各种嘲讽就会铺天盖地而来。尽管各路媒体在赛前纷纷探讨着所谓的朝鲜精神,看上去也是在为朝鲜队加油助威,但现在看来,不过是迎合了球迷们畸形的猎奇心态!

朝鲜人输球与中国人的关系不大,但多少有点唇亡齿寒的味道。可惜这就是足球,没办法比拟当年的抗美援朝。中国人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哪里有底气给朝鲜支招?尽管如此,赛后我们的专业人士还是很“客观”的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譬如某某从足球的专业角度,也就是从球员和球队本身的实力对比上,又做了一回事后诸葛。而某某某则从场外因素,尤其是领导指挥教练(这种情况,我们都很熟悉也很痛恨)这种“特殊国情”角度去做评判,有点指桑骂槐的意味……但无论两位是从何种角度去看,得出的结果居然都是:1、朝鲜输球是必然的;2、足球是讲究实力的;3、所谓的足球精神是狗屁;

正如我现在所想,那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一个中国人的毫无根据的揣测而已,而这些家伙们也只是代表着个人意见。但人家朝鲜人和葡萄牙人有没有想这些并不重要,他们既赢得了比赛,也获得了尊重,比站在一边说风凉话的要强上很多。但如果没有所谓的足球精神在支持,你会觉得那些必然会存在吗?如果朝鲜队跟你一样想着少输就算赢,我们会为他们而感动吗?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用自己的小心眼去揣测对方,还逼着对方去接受“你就是这样想的”,这种思维在交流上不起任何作用,这也是国人看似开放实则保守闭塞的根本原因。

好在,我只是一个普通球迷,我觉得这场比赛或多或少还是体现了朝鲜人的进取精神,这是值得赞许和鼓励的,无所谓他们那些足球大腕们相约去打落水狗,往朝鲜队身上踩上几脚!或许,这就是中国人吧!可悲的是,我用这样一句虚无的“或许”若是可以赢得您的默认,那才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国人对于自身认知的悲观和自怜,是一种无奈,更加无奈的是不知道自己身处这种情形还将持续多少个五千年!

无聊

VOLVO-GEELY
无聊的时候我就会写点什么。我说的写点什么不是要像做论文那样先找出个什么论点完了再又将各种理由拼凑成一块文字。文字本身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他眼里的这段文字与那段文字没有差别,对待的方式都是不屑一顾的。自然,这段文字也无什么特殊之处,从视觉上也绝对触动不了他,至于进入思考的层面就算是后话了,后话就等机会再表吧。

写字的时候是在周一,我预定在今早来发布,早上九点的时候,我要在浦东出现,将以媒体协办者的身份去参观一次行业展会。这几样事情都无切实的关联,也并非什么有用的信息,但起码可以表示我对已知生活的失落来,这就是无聊的一种吧。所以你可以见到这篇文字会带着一点点让人厌恶的味道,对我来说,这种味道是一种折磨。

昨天大家热议的焦点是“吉利最终收购了沃尔沃”。李书福的用意是“用高端品牌的声誉来推动其在中国的销售”。《经济学人》杂志还将李书福与亨利福特做了联系。我有自己的疑惑,我在围脖上说:“《经济学人》杂志把李书福比作亨利福特,我觉得不具可比性。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只是农民工娶了一位大学生,用来贴标签而已。可惜,实力派最终还是向偶像派去妥协了。”亨利福特是汽车行业的缔造者,而李书福只会是这个行业里一个新的提供者,他不可能伟大到与前者相提并论(除非李可以将汽车做成免费商品或者实现其他的能够革新产业的重大举措)。很明显,收购沃尔沃也只是一种商业考量。在面对来自中国的恩主时,沃尔沃也只会认为这仅仅是一桩生意。而在商不言商既是中国商人的可爱之处也是可怜之处。

就收购本身来看,我认为吉利在浪费时间和金钱。第一,我不相信连福特都没做好的事情,吉利就能做好。第二,我不觉得吉利在对待沃尔沃这个品牌上有足够正确的认知。至于谈到沃尔沃这个品牌以及这个品牌能够给吉利带来好的名声这回事情,我觉得吉利有点一厢情愿了。吉利短时间内无法从沃尔沃这个品牌中获益,相反因为吉利本身的品牌地位会给沃尔沃带去难以估量的影响。对于沃尔沃的竞争对手来说,被吉利收购可能是一个坏消息中的好消息了。

一方面咱国人可以收购大品牌足以令自己感到骄傲。但有能力收购是一回事,而该不该收购却是另外一回事。毕竟沃尔沃只是千百个等待救命的品牌之一。沃尔沃为什么需要被救命?沃尔沃的价值在哪里?而吉利需要的又是什么?这些需求都能够彼此契合吗?李老板应该早有答案,但无聊的是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焦虑,那可是花了大把大把的美金呢,嗯,看来我还是很尊重财富的。

这边还听得到李书福的心砰砰作响,那边又传来比亚迪对奔驰的迈巴赫这一品牌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想象一下,如果比亚迪的公关足够高明,他应该让这则新闻成为假新闻永远不要成真。但倘若这真是一条确凿的真新闻,那比亚迪的战略规划部门(我想说的是老板的智囊团队)是否该好好的劝一劝不差钱的王老板,将迈巴赫这样的品牌当作汽车品牌来思考,会是一个根本性的认知错误。

重读《中国可以说不》

《中国可以说不》这本书出版了已经有13年之久了,出版之时获得了无数关注。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在遏制与对话的争论之中。当下,《中国不高兴》似乎也继承了这本书的卖点,被大众以同样的热情关注。不过需要怀疑的是,大家关注的究竟是这些书的内容?还是它们的故事?不幸的是,国人都喜欢听些八卦,正经事到放在一边了。

本来,这世上最不该有的就是书评。一本书的发行量本身就有限的很,在加之误导讹传或不怀好意的宣传,大多数书籍的发行量与其品质很难对等的起来。不过,也多亏书评,让我们这种见风使舵的人不敢怠慢每一本被热议的书,平心而论,看书长见识的目的早已丧失,唯恐落后他人才是唯一宗旨。

所以,想在书中得到启发就变成了一件可遇不可求的美事了,这和企业招聘一流人才的思路如出一辙。当命运要求你与一些美事擦肩而过的时候,你或许并不心痛。只是,怕你在知道之后,会更加胆寒。要我说,没有认真读过《中国可以说不》的朋友,烦请您花个20分钟时间,随便阅读个一章半节,再瞧瞧我说的话是不是吓人。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我们从某篇文字中获得了对事物的理解与启发之后,我们最好不要对文字及文笔本身抱有不该有的奢望。毕竟,艺术家是创造美的,而哲学家是创造思想的。而真实有用的思想往往又是粗糙未经修饰的。即便对某一些事例的举证稍微偏激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您可以借鉴到的是如何去理解事物,如何去剖析社会,如何去理解世界。忘记那些所谓的主义或门派吧。对您最实用的知识莫过去知道什么是黑,什么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