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传媒强奸的商帮文化

上周日看了第一财经的《头脑风暴》。话题是“中国商帮”。

节目以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徽商和晋商作为研究范本,并邀请了一些所谓的新徽商、新晋商作为嘉宾。同时,还邀请了几位做商帮研究的所谓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当然,现场少不了一些迷茫的、不知所措的、七七八八的观众。

呵呵,又是轻浮的几十分钟。

我为什么要着重提历史上,以及所谓这些词呢?因为我想告诉我的朋友:这些都是需要确认的,大家不要被误导了。

我们不妨先了解下,商帮是个什么概念?

在商业发展历史上,因为宗族、地域、资源整合等原因结伴行商的经商团体,走出了自己的地域,将某些独特的物品从甲地带到乙地或丙地,再将某些需要的东西带回自己的家乡。这些东西可以是茶叶、是盐,也可以是创意、是执行能力。而一旦这些团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说垄断了某个行业、或者形成了某种商业运作模式、或者延伸并塑造了某些商业之外的价值观,这才形成了帮。毫无疑问,这个帮的划分是以地域为主要特征的。因而有徽商、晋商之称。

同时,由于历史印象的积累,以及我们这些后人对于文化的简单膜拜,中国似乎有了“商帮文化”这个概念。

在世界上,我们最熟悉的商帮(如果有的话),莫如:犹太商人。在无数历史典籍及文学作品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最会赚钱的商帮(而非民族),其经商的观点与手段在世人的心智中占有极强的印象:最会赚钱。

可是,在我们对徽商、晋商的总结上呢?找不到最具说服力的特征来总结其价值。如果仅仅是局限在地域上,那么这种研究的角度就不该是他们本身,而是他们在资源分配、资源调整、促进社会物质进步等方面的成就和意义了。中国的商帮文化,其实根本没有存在过!至少在现在的中国,就是这样。

我们不能因为《乔家大院》的热播,就一厢情愿的相信山西人就是怎样怎样的信守诚、义;我们也不能因为胡雪岩,就一定要说左延安、尹同耀如何如何,中国的其他地方有更多的(有政府背景的)企业,他们也是红顶商人么?

说到新徽商、新晋商的概念,更是让人尴尬。

看看吧,出于媒体的炒作与报道需要,涌现出了美商、日商、韩商、台商、港商、浙商、苏商、京商、新沪商、新徽商、新晋商等名词。所指无非是一些具有共同属地的商人,并人为的把他们强加在一个群体之列。

以台商为例,官方资料显示,在现在的中国,有100多个大、中、小型城市居住着120多万台籍人士,其中大约有10万台籍人士是大陆6万多家台资企业的企业主,或者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企业高管。而我国官方及民间合作的机构,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的企业会员及个人会员,却只有2万余名。也就是说,认同这种划分标准的商人,不足这个群体的1/5(或者说1/60)。而台商还是目前华人世界中公认的最具代表的商帮群体之一。

这说明什么问题?

简单点来说,就是商帮文化的幼稚。如果硬要说有商帮文化的,那这种文化也仅仅处于萌芽期。如果仅仅依靠过去的记忆来引导现在的商帮进化,无疑是一个无趣的过程。

从以上的角度去看,关于“中国商帮”的头脑风暴无疑显得极其轻浮。大概他们很乐意相信“三岁定终生”的看法。现在做这个选题,与在幼儿园强奸一名幼童有什么区别?不仅不会帮助到她的成长,反而会给她一个错误的标签和导向。不是么?

那么这些所谓的精英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呢?

我想无外乎以下两个原因:

1. 期待其在注意力及话语权的建设上有些成就;

2. 期待在看似弱智(越是自诩精英的媒体就越认为自己的观众是弱智,其实不是故意这么认为,但是他们制作出来的品质就是在把观众当做弱智)的群体中强奸其印象;

那么这些所谓的精英会总结这个栏目的成功点在什么地方呢?咳,谁知道,真希望他们可以读到这篇文章,也许可以得到点启发吧!

最后想给传媒精英们提个建议:可否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因为传媒人掌握的资源是大众的信任(这种信任有的时候确实有点浪费),而传媒人自以为是的创意或者噱头其实还是要以服务大众为基本原则的。也许传媒人确实给不出更好的建议,别担心,没有人会指责你!起码你不要误导别人相信自己都不清楚的事情!那样的话,你的职业素质在哪里呢?

还是拿本期主题做例子吧。如果先来讨论现今社会的商业背景?之后再讨论是否需要商帮这样的概念?再请那些所谓的商帮代表来谈谈他们对商帮的理解?有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请一些商帮研究者表述他们对商帮文化发展的展望以及他们现在在做的这些事情的具体意义?

这样的一个选题,也许就能告诉大家商帮文化的现状,起码是一个有思路的争鸣吧。

当然,我知道你会说,这是头脑风暴。是的,不管怎样,也要做些正确的事情吧,如果是无趣的或者最后不了了之的东西,那不是在浪费时间么?想想看,那么多精英的脑袋,在一起轰轰隆隆了几十分钟的热闹之后,顿觉无味,那样是不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传媒的变相亵渎呢?

嗯,是不是这样?好好想想!

虚情的传媒

你知道一个传媒人如果没有激情,那社会将会怎样?

不过,你不要害怕。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这种没有激情的传媒人,这个社会并没有产生什么变化!换句话说,我们的传媒人在促进、改变社会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还没有起步,所以,他们的存在对于社会来说,意义还很遥远。当然,我强调的这种意义一定是正面的。我们也都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传媒在误导民众这方面倒真是不遗余力。

我刚到上海的时候,林海正在主持一档歌艺秀:(大概是)每周五的晚上,来一个电视卡拉OK秀,一大群喜欢唱K的歌友在电视上一秀歌艺,倒也很有意思。在这之后,出现了超级女生;等超女火了,就有了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等一大堆活动。整个民众被娱乐给挑逗出最强的激情,而传媒就是润滑剂。看似繁荣的娱乐业就这样在看似理智的传媒业的助推下狼狈为奸、膨胀起来!当然,这么个说法和具体操作的人大有关系,不过谁让我们人是万物的主体呢!离开了人,我上哪里说理去!

我认为娱乐业就是浮躁的行当,他们吃的就是这碗饭,谁得到的关注多、谁得到的注意力多就是本事,不在我的气愤之内,也就不屑说它。我还是说说我爱的传媒业吧。

金庸笔下有很多求上进的人,很能吃苦,练武功练到走火入魔!不过这些人大多想走捷径,于是就练些邪门歪道。所以后来个个没有好下场,也得不到一丝的同情。因为韦小宝告诉我们如果练名门正派的武功起码要花个30年的时间才得行。好嘛,这家伙!哪个愿意栽树给后人乘凉呢?类比到我们的媒体上也一样,大家都希望得到高知名度,于是就找捷径,于是就迫不及待的走歪路,练邪功。于是复制、篡改就成了这些高人的秘籍。试问我们中国的传媒人有几个重视观众的真实需求?有几个真正想去了解过大众的喜好?传媒人集体闭门,躲在互联网背后,凭借着些许的资讯优势,剽窃一些低级无趣的东西换个中文名就当作是原创了!

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还是拿练武做比方。练武的初衷是为了强身健体,后来有保护自己之用,在后来就成了争名夺利的本事。那是因为它本身确实也是一种技能。而传媒的初衷呢?信息交流、教育大众而已。实际情况是横流的垃圾信息在愚弄着善良的大众。所以说表面上的这些激情其实都是虚情!只是民众看不清楚罢了!

我想传媒虚情的原因在于少了一些乐于奉献的传媒人,乐于为后人种树的传媒人!不知道现在的教育能否培养的出来这样的人?

父亲教过我一个道理:别人如何看待一件事情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是否可以正确的对待!做传媒尤其如此!你说呢?

媒体人 —泰德·特纳传

和艾斯卡、布隆伯格、雷石东等人的故事一样,美国人总是喜欢从悲剧开始切入故事的主题。美国畅销书作家肯·奥莱塔也很在意他心目中的伟人。他在《泰德·特纳传》(《MediaMan》)开篇就报道了美国传媒大亨泰德·特纳人生中最灰暗的那一天—–被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无情的解雇—之后就是通篇的阳光、得意、快乐,不过也稍微点缀点风雨。这样的故事总是在暗示人们不要忘记传统的美国式理想人生。

让泰德·特纳区别于其他同时代或前时代媒体巨头最重要的印象就是:特纳更具远见卓识。他创办了值得尊敬的CNN,他改变了世界的传播格局,他改善了民众与政府的关系,他也践行了他的国际观,并无意中证明了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念……他是唯一一位堪称伟大的媒体人。

也许是他那浑身充满的不安全感促成了他的种种成功。而这种不安全感继承于迫于事业、家庭及婚姻压力而自杀的父亲,甚至还应该追溯到不幸沦为佃农的祖父亲。在他们的血液里,或许可以给泰德·特纳一个答案。

诸如真诚、可爱、直率、固执、冲动、急躁、忧郁、虚荣、吝啬、自卑等特征集聚一身的时候,泰德·特纳显得更加真实了。

泰德·特纳带着对父亲的内疚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并始终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人而奋斗终生。为了证明父亲的期望,他收购回父亲变卖的产业;为了证明对社会的期望,他创办了CNN,并在天生的、精明的商业头脑盘算之下,他还收购了亚特兰大的体育运动队、米高梅电影资料馆,以期为全世界的观众提供优质的新闻内容;他甚至还是一位高水平的世界级帆船运动高手。

他也始终对自己未能把时代华纳收购而去避免一些难以预料的事件耿耿于怀。不过,当他重新开始另一种人生思考的时候,他才发现,他于社会的意义更为重要。

他向往得到诺贝尔奖。在他亲眼目睹了前苏联的核武器现场之后,他开始成了抵制7000颗核弹头的传教士,他在乎的根本不是诺贝尔奖杯,而是这个奖杯背后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他支持联合国,并同安南成为了好友。即便在他的个人资产严重损失的(因为那个愚蠢的合并案—-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案—泰德·特纳的个人资产由70亿美元缩水到20亿美元)日子里,他还是坚守向联合国捐赠10亿美元的承诺;他还关心环境污染问题和妇女问题;他无意中成了一名世界公民。

除了全美数万亩私人农场尚令泰德·特纳流连忘返之外,全世界更有更多的朋友随时候迎他的光临。比如普京的汽车、卡斯特罗的雪茄和猎场、布什的白宫等。

这本翻译过来的书有17万字,译笔流畅,一气呵成。让我可以在5个小时之内细心、完整的读完。我要感谢作者,感谢译者。当然,还要感谢泰德·特纳,谢谢您精彩的指点。作为一个在中国成长的年轻人,我也许不会遇到泰德·特纳这样的老板。但是,他的人生、他的言行、他的思考、他的沉默对于我的启发,一点也不逊于他对乔丹(泰德·特纳曾经提拔的一位年轻主管)的栽培。

我也相信他为自己的辩解和证词:“每个成功的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安全感”。是的,我经常有不安全感,而且非常浓厚。也许,我可以做自己的泰德·特纳。谁又知道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