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错误的决定

像我这样的人做过一些错误的决定,倒也不算什么,因为人小事微,所起的波澜有限,翻不了什么大浪,顶多是自己一两天的不痛快而已。而这不痛快的事情积累多了,也会让自己渐渐习惯起来,还多了一份安慰自己的闲心。我总以为人最好不要学会安慰自己,那样子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让自己骄横、无知。但事事都要给人一副苦行僧的做派,又会苦了自己,至少得损失很多朋友。

当然,人人都对朋友定义不同。我对朋友与朋友对我是完全不同的。我不是想说有些人拿你当朋友就是为了要来忽悠你、利用你、出卖你。我承认这点只能证明我的无能与懦弱。我也不是想说我该拿朋友来这样对待,毕竟,在我看来,朋友是神圣的字眼,我宁可将对方划出这个定义,也不愿意侮辱这个词。

于是,这苦行僧是不会有太多朋友的,即便有,也都是一些怪人。说不清楚的一些习惯和说不清楚的一些交流,就能让一些人信任另一些人。你说这是直觉也好,或者说那是缘分也罢,人与人就是这样的相遇着。

但我要说的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你都会做一些错误的决定。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能力都不甚了解,又何谈对另一个身体和脑袋里的他人呢?我们的错误决定,来自于自己的错误认识,我们的错误认知又来自于自己对某些事情的判断以及自己想当然的认为那个他也会有这样的认知。这一个小错误,最后必将延伸出一个大错误,到那个时候,你该怎么办?

说了半天,我也没有说出什么具体的事情来,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我是不会举例的,那样于我无益。既然想要找到解决事情的方式,就得是反省自己,理清自己的思路,思路顺了,事情就好解决,至于先前就某事的具体纠结到事情过了已无意义。

好,不多说了。下面放上两节广告:

1、今天我会在苏州,感谢上海银行的大力支持,台商杂志将在苏州举办第四届台商品牌论坛,这段时间,我都在完善具体细节,有想了解论坛内容和好建议的,欢迎私信给我。

2、另外,杂志改版计划正在进行,预计明年1月份,大家将会看到一本全新风格的《台商》杂志,对于杂志改版,我充满期待,也希望诸位客户大人能够继续支持我们!

周六去装B

估计这段视频是中国人制作的,如果不是中国人,怎么会有这么深的体会?行,大家先慢慢欣赏吧。

话说昨天是周六,我没能在家里陪朱注,又跑出去装B去了。唯一值得高兴的就是在那里遇到了两个熟人。有句话叫什么来着,人生何处不相逢。比方说这个人你想去约她,却一直约不到时间,但某天,她就不经意的出现在你的眼前……这感觉懂了吧?嗯,这不是重点,好多事情你得随势而为,不可逆行就对了。

至于不高兴的事还是那一桩,我依旧“腼腆”(“腼腆”这个词我都用到不想用了。),在这类所谓的“社交”里,我还没学会如何应对不同级别的场合去保持好自己的安静,最好再能完整、简单的展现自己,最起码在一个50人左右的沙龙,让别人记住你并不是难事。但我除了只能想起那些制式的说辞之外,再想说点什么与众不同的,往往都会憋回去,似乎在这个场合,我只剩下脸红、心跳加速和双腿发抖。

从这点上来说,装B也是一种锻炼,我练的少。或许我也不曾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甚至在这里这样调侃它本身也是不对的,本事没什么本事,却故作清高姿态。我就像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学会了淡薄名利那样的让人厌恶。好吧,从今天开始,我得去学习去改正。顺便记下来怕自己忘记。

再回到那段视频吧,对比下昨晚央视的新闻调查,平常觉得可爱的那位记者(实在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在采访浙江东阳某地拆迁状况。除了在农民前面卖弄自己所谓的觉悟之外,实在看不到一个记者应该有的道德品质。当然,我描写的很不具体,因为具体的感觉里会带着愤怒,我不想影响围观者的心情。有兴趣的人可以上网搜下,自个去评判吧。

艰难决定

对于腾讯做出的艰难决定,网上已有很多人表达出愤怒,其原因在于腾讯不尊重用户。要知道免费只是一种商业模式,而商业的重点是在于如何哄好你的客户。从某种围观者的心理上,我特希望腾讯能就此沦没,走向下坡路,一家大企业暴露出它从本质上无视用户需求,你怎么能相信它会善待同行,你又怎么能相信这个行业能健康发展?这样的企业,我当然希望它死的越快越好,要不后来者的机会又在哪里呢?

有的时候,互联网就像宗教,但这可能不是互联网的特点,更可能是因为其容易架构其规模。也许从数量上看,腾讯可以左右上亿的网民,但于实际来说,比方具体到我个人,无非是使用即时通讯(QQ或者TM)跟我的亲朋和客户保持联络而已,但有幸的是这并不是唯一的渠道。我们还有MSN、GTALK、SKYPE、开心网、甚至飞信。就像我信奉人性本善或者慈悲宽容为怀等等道理一样,我从不同的宗教里也能获得慰籍。不同的只是你的习惯,以及让你培养这种习惯的动机和环境。

腾讯在“习惯”这块占了上风,但算来也不过十几年而已。如果我们身边可以随意经历无数的人或事,这点小习惯的改变想不适应也难。腾讯似乎太过自信?当然,或许腾讯们会觉得用户们不够义气,我免费提供东西给你用,你最起码也得给我点面子,别跟我的竞争对手暧昧不是?

从这件事情上,有一句话又出现了一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真的还认为免费是一种商业模式,用户们是否该放弃所谓的被尊重的需求?因为我也实在想不出用户们自身有什么理由对这点做出要求。既要免费,又要被尊重,这点需求看来是创业者们该思考的一个基本方向。

物联网在哪里?

万维网将人际社会变成一个互联网之后,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类物品自然会因为流转需求而组合成另一个物联网(注1),从本质上说,以人为本的互联网与以物为本的物联网都是基于计算机和万维网的一个循环链,与互联网不同的是,人是活的,有主动性,而物是死的,只能赋予它主动性,在物联网初期,传感器及相关监控管理设备的应用,让它显得有点异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你通过某家快递公司快递一件物品,只要你拨打查询电话,你就可以知道这件物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被什么人取走,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被什么人领走。大多数人并不重视在这之间发生过了什么,比如它曾经在什么时间停留在什么地方。不过,无论这种需求是否有具体体现,它已经是物联网的一个例证。

但物联网的火热,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大型企业的行销及商业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只是这些大公司为了垄断未来市场或者在未来市场早早占位而利用现有的传播渠道向大众尤其是买单的用户炮制的一个新概念而已。说到新概念,也不是每个概念都能获得市场响应,物联网之所以成功,就是基于两点:第一,它已经是事实,但无人给它定义,并梳理出完整的运营模型;第二,除了少部分大型企业,很多以附加值为方向的中小型企业只能是赞成或者符合大企业的市场需求,说到底只是为了把蛋糕做大好分上一杯羹。

与互联网类似的是,物联网将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各类信息安全问题,而信息安全又是与人有关的最为重要的考虑之一。虽然,我们不太愿意承认,在移动通讯中,我们的个体早就暴露在信息安全的框框之外,无他,所谓的安全与否,只是少了一个标准与可供信任的对象,谁在心底里没有怀疑过移动或者联通对自己的隐私照顾的并不是那么让人无忧呢?

不少业内专家将信息安全当作物联网建设(其实用“建设”一词不如用“整合”一词来的恰当,但大家都这么说)的一道屏障,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就像中国移动根本不用担心沃达丰是否能够进入中国一样(这点只是我乱盖,并未求证,我的意思是说,在某些领域,因为地方或国家保护,实行开放或封闭的“态度”才是关键,而不是其他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果有一家企业能够无视IBM之类的企业,或许专家们就会掉转矛头大肆吹捧“物联网”了。

当然,物联网从来不缺少吹捧者。无论是质疑的、支持的还是在这个领域潜行的、淘金的或者已经获得利益的,都只是在一个混沌的生态圈里努力清晰这个概念的归属,并在最终明确之前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已,至于最终明确的时间表,或许会比保守派们想的更快点。简单来说,只要有多几家企业用物联网作为直接的宣传口号,比如像IBM宣导的“智慧地球”那样,或者联邦快递修改下它的”使命必达”陈述,物联网时代或许就能早点出柜,礼物早就收到了,只是还没有拆封而已。

很遗憾,我觉得“我们”忽略了这种梳理,没有有意识的参与其中,只是做了一个围观者或者是被动参与其中的一颗“杂质”。我们不是一直准备着努力寻找新机会吗?那现在还要等什么?

——-
注1、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传感网在国际上又称为“物联网”,这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後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交际

大闸
我是一个不擅交际且也不爱交际的人,却不得不出现在一些需要交际的场合。大多数时候,我选择静默在一个角落里,像那个环境里的一个道具。我的不擅与不爱互相影响着,难分轻重。而这与我的运营者身份自相矛盾。从这点上来说,我并不称职。但为了工作的需要,难免会硬着头皮往上顶。先躲在卫生间里做个自我调节,然后像个演员那样冲向“舞台”。

交际就是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演员,所以,你可以为台词而感动,但千万别被演员而打动。我曾经见过很多的熟面孔,在这个场合里互相嘘寒问暖,像亲兄弟一般,而在另一个场合里形同陌路。或许大家都是一样的脾性:不擅且也不爱交际。

但交际是必要的,我得承认。当你手里握有一大把大人物名片的时候,你会被认为与那个阶层有某种想当然的联系,那也许叫做“资源”,尽管未必就是你的,可你因此而多了一份自信,“多认识一个人就会多一条出路”的教训还会在今天发挥作用吗?你一定认为是,但我想还是不去管它吧。

可交际之后呢?该做点什么?你会给你昨天刚认识的人一个一个打电话吗?对方估计会恨死你:你是谁啊?干嘛啊?推销吗?占我便宜吗?或者学某些人给大家发一条千篇一律的短信:某某,你好。在某某场合下认识你,我很荣幸……对方收到立马删掉,并且拉入通迅黑名单。连我这样清闲的人都会这样做,更何况那些日理万机的企业人。

所以,我为我的不爱交际找到了一点理由:似乎在那个氛围下认识的人大多出于功利需求:你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吗?这建立在一种索取的基础之上,这让我极度厌倦和疲乏。很明显,我更倾向于建立在分享基础上的交往,那至少会多了一点自愿,少了一点“胁迫”。我不是为嘲笑“面子”这回事,礼仪有的时候就是一种威胁(我似乎在王顾左右了)。

交际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在那种气氛下,去认识更多的人,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为自己搭建更多的展示机会。这也有点像演员的出镜,出镜多了,混个脸熟,自然也就提高知名度了。当然,这并不代表交际意味着提高知名度。交际更多的是一种职业需要,就像你的生理需要一样,它是一种手段。既然是手段,我就希望能见到一些高明点的,可惜我身处低阶,看到的大多数人都在不择手段,这让我心烦意乱,本能的愿意找个僻静的地方待着。

落差

IMG_6689第一次来上海,坐的是火车。一站在南广场,就被那几个巨大的霓虹灯广告给震住了。说自己喜欢上这里,极有可能是因为它的繁华。待了几年,喜欢的感觉依旧,但喜欢的原因渐渐有了变化,从无目的变的有目的,从混乱到清晰,这条曲线延伸了十年。在这期间,我数十次的来回上海与安庆两地,但几乎没发现这种变化。

昨天回到上海,坐的是汽车。汽车沿着延安路高架一路向前,高架两边是平时我觉得已经很熟悉的各类建筑,但在那一刻,却变得陌生,好像是第一次见到,带着几分新奇。又好像是多年未见的老友,带着几分沧桑。我不知道我是否找到了这一次与第一次之间的落差,但我曾经妄想的一个所谓的上海梦如今却觉得只是一个玩笑。

避风塘在清洁堂的拐角,我和C坐在那里喝完一杯饮料就分开了。他终于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我一直将他的坚持当作一种示范。在我看来,一个人可以坚持一件事情做上十三、四年,你还会觉得他难以成功吗?但成功是一件很三俗的事情,你得想办法在别人面前证明自己。或许正因这样的动力,才让C决定去创业。当然,我也可以狡辩,我的生活只是为了自己快乐,而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如果真的不在乎,我又何必那样解释呢?

过去与现在总会有落差,我说的落差在于我从天真到了现实,就算不是很现实,但比起以前的天真而言,还算是站在了地上,接上了地气。而C的落差在于让自己为别人干到了带别人为自己干,这种转变一则是一种动力,另则却是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也需要适应。我也需要,我得尽快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从农村里出来的孩子,不该要的太多。

我说过安分守己就好,但我还是免不了去抱怨,而非感恩。我对于一切现实都看得理所当然,却全然漠视那些更不如意的人。像黄鸣上回质问我那样:凭什么你就不是那些人呢?

好吧,凭什么我就不能做另外的那些人呢?

半个故事

看了看时间,不小心都夜里2点了,没准备到这么晚的,可能是下午多睡了一会儿,现在算是平衡点了。很想找时间给某人回封邮件,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以什么角色用什么口吻去说,我不知道。我总想的太多,在做与不做之间来回犹豫着。不如给自己讲半个故事,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但请围观的不要误会,故事的主角绝对不是我,我还做不到那么忘我。

从前有一个小孩,小时候家里就很穷,一家人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有一回,这孩子看见了隔壁邻居家的孩子有一个玩具,很贵很好玩。他也很喜欢,但是他知道自己买不起,只好看人家玩。除了羡慕和嫉妒之外,他还在心里发誓,以后长大了他一定要跟别人一样。

后来,这孩子长大了,但现在的他跟小时候相比,也没有多少变化。没有读多少书,在一家企业里做个小保安,一个月不到1000元的收入,没有女孩子喜欢他,一个月也不能寄回多少钱给自己的妈妈和奶奶。虽然他还记得小时候的誓言,虽然他也觉得那只是一个玩笑。但面对生活,他似乎更喜欢躲进某个幻想的世界里。

再后来,他突然觉得自己可以做成什么大事,于是离开了那份不算很好但起码可以糊口的保安,去大城市,去厦门、去长沙、去北京、去上海找他的理想。他的理想又是什么呢?他想成为人上人,他想考取某所名牌大学,他想有很多很多钱,有很多很多权力。他想彻底去实现他的那句誓言,他甚至做好了用一生去换取这些的打算。

……

这只是半个故事,甚至,只是一个开场。我有点混乱了,因为我不确定在这里讨论他是否是一件合适的事情,但怎么说呢,或许我只是想给自己理出一点头绪来吧,所以,我只说半个故事,半个故事,就不会有什么大碍了。接下来,我该等待,我在什么时间可以给他回封邮件呢?在邮件里,我又该怎么说呢?

doubanclaim0abdeb2cb43a4c69

知易行难

老祖宗说:知而不行,不是真知。意思就是说有了想法但没有去做,那就不算是真正的想法。想法这东西,老是停留在理论的阶段不接地气是成不了思想的,既然成不了思想,自然也就无法指导你去达成所谓的什么目标。

知易行难该是千百年来绝大多数人的通病,所以大家都一样平庸,这点上算是扯平。倘若只是沦为平庸也就算了,最起码不能实践个人的想法,倒还可以做好一颗螺丝钉,安安分分的守在自己的那个小旮旯里。只是让人痛心的是因为错误的知而吃了行的艰苦才叫冤枉。这层意思老祖宗也有过表达,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错与对在其次,合适与否才是要紧。

我对于“知与行”的关注,来自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里的一些表述,很遗憾直到最近才读了一点点,能读懂的就更少了,好在还是受到了一点启发。在知与行的论述上,我得以找出我纠结的原因,还好为人已算成熟,不需要粗暴的将它看作成眼高手低或者好高骛远这类的调侃讽刺。说到底,该如何理顺思路,帮到自己才是根本,哈哈,我甚至都来不及嘲笑自己。

我也不需要庆幸这样的情形在别人身上也会出现,那只是“你认为”的而已,况且这也不算是一种安慰。对于我来说,也许每天完成一点点小事情,靠坚持和积累去完成一件大事件才是一个好方法,看上去笨的不行,但再也简单不过。知-易-行-难,贵-在-坚持!加油吧!

先做吧!

提到创业,难免是一阵躁动。提到新项目,难免总会热血沸腾。我就像是一粒压在仓库底里憋了很久的炮仗,在等到一个机会爆发,可惜却要面临火药失效般的困境,意图点燃你的,总是你不太认可的事情,反过来说,为什么我所“想象”的创业图景在别人眼里却是不可理解的呢?

总有人会问我,你打算做点什么。刚开始的时候,我或多或少会说一点,并摆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但说了一次两次之后,就会觉得无趣。人生最大的魅力或在于未知,而排练这回事可以将这种未知中的不安全因素降低,但既然去了腥味,难免就不像荤食,滋味也就少了许多,有得有失罢了,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

如此,就不如听别人说说,说说他的经历和他的追求。除掉场面话不谈,我也会根据对对方的判断做一些或深或浅的建议,但这些建议最起码也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虽然真诚往往意味着不附和,不附和意味着挑剔,挑剔意味着降低对方的期望值或者增加对方的疑惑,但创业就是这样,你必须得理性的解决这些疑惑,合适的掌握那些期望值。就像郭台铭那样,对一切事情不是管理,而是管控。“控”比“理”更具强制意味,你得逼迫着自己去控制好自己的追求,而不仅仅是按部就班的推进。

其实,能够推进已经算是好事。也有人将一个项目无限期搁置,等待新的时机,这算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谁也不知道,但我总觉得无论你有多么好或者多么糟糕的想法,先做出来最重要,你觉得呢?

微日记几则2

一、逸夫小学的面试终于结束了,据说有4000多人报读,但校方只打算招生200人,一想到经济能力、人脉及其他,突然之间意识到朱注被录取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与朱注的一个同学家长交流,发现他的工作做得比我们要多很多,除了逸夫之外,还报了世外等5所学校。他也认为像报世外这类学校基本上是陪太子读书,但还是得去试试看,这点我没做好,很惭愧。面试结束之后,朱注很兴奋,看来他在整个40分钟的过程里表现的很轻松,一副很陶醉的样子,真的不知道到时候该如何告诉他无法入读逸夫的消息。

二、我有点不敢多看查立的文字,对我来说处处都是诱惑。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我很喜欢自己也可以成为像他那样的人,能够用文字和经验给到人们鼓励和支持!在创业的路上,一个人的心态以及周遭对他的认可其实非常重要,他可以没有钱,但一定不能没有信心。这种信心有的时候会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鼓励及支持,但更多的是来自像查立这样的老师,有了老师们的指点,创业就不会看上去像一场未知的游戏那样无奈。心态好的话,做一个有创业志向的打工者也是好事一件。

三、林之晨在《动脑》杂志上发表了Xobni的创办人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和Dropbox的创办人朱鲁休士顿(Drew Houston)在2010 Web 2.0 Expo大会上的关于互联网创业而总结出来的七个关键,在这里做个传播分享:

1、市场的重要:没有市场,产品还有意义吗?
2、善用“工人”智慧:在没资金解决机器智能操作的情况之下,不妨用人工来替代;
3、从小处开始:如果你想拥有一家叫做Facebook的公司,那就先从同学花名册做起吧;
4、让分享和邀请越简单越好:怎样让你的客户体验越简单就越好;
5、专注于你的核心价值:只做一件事情,然后把它做到全球最好;
6、简单为上策:放低你的客户门槛,让更多的人成为你的潜在市场;
7、研究实际使用情形:让使用者来办公室,放任他们使用你的产品,你会从中学到更多;

四、终于注册到一个免费的空间,有2G大,流量不限,可以用来做PHP类型的网站(这里及以下的专业表述如有失误,请勿见笑),我试了试,已经安装好了一个wordpress系统,但在安装PHPwind系统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可能还需要花点时间去琢磨下。免费的东西感觉也很好,不仅仅是比我自己花钱的这个网站空间要大上很多。也许唯一的担忧在于安全性吧?可是,在互联网上,花钱的也不见得安全吧。

五、哥舒意的《沉睡的女儿》已经出版了,先恭喜下。隐约中觉得这本书会很好看。其实这句话他不一定会喜欢听到,我心底也不太爱这么说,因为好看的东西和好的东西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划等号的,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总是先接受好看的,才去想着接受好的。读者有读者的纠结,作者也有作者的纠结。无论如何,祝福哥舒意,希望他今年可以有一个好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