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有希望的自由人

肖申克的救赎书还没开始读,就着急看了电影,我猜想电影只是编剧和导演们的游戏,无妨,听听一些人的高见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这又是一部关于“自由和希望”主题的电影,与这个主题相对应的就是所谓的“救赎”了,我想,我们每天都在救赎什么呢?什么才算自由?

我很向往做一个怀有希望奔向未来的自由人,尽管也有人告诉过我向往仅仅意味着距离。等我看到这段距离的时候,我不也同样看到了目标了吗?既然有了目标,那不就是有了希望?我要常怀希望!

哈,终于准时提交了客户提案,虽然熬了两夜,不过熬夜与工作没有直接联系。在这两个晚上,我几乎没做跟提案相关的事情,我只是没去睡,看了几场球赛,听了几张CD,看了几部电影,所有事都与工作无关。我似乎是想这样子可以找到一个好的点子,或者是一个完整的思路,但都没出现过。熬到凌晨的时候,我就会安心睡去。直到提交提案之前12小时,我花了3个小时写完提案,其余的9个小时用来睡觉,一切又恢复到正常。

正常的状态就是不自由的。我不可以随意的熬夜(或者其他的不遵守常规的事),我也不能安静的听几张CD,老实说我憎恶耳机,那玩意将声律在空气中荡漾的兴奋化作乌有,或许吧,那是哪辈子的记忆了,我可以将收音机开到最大音量,可以大声的跟着卡带唱歌,谁会在意我是不是走音跑调或者惊动左邻右舍呢……

我要常怀希望,做个自由的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I’ll come back for you

我们总需要借助某个东西去表达(或者逃避)某种心情,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内疚或者自豪,总有太多的意外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就像在盘山公路上疾驰的汽车,我们得找到一个安全的把手紧紧拉住,才会将自己砰砰跳的心找到一丝“已然安全”的慰藉……

The Butterfly Effect我不会讲故事,也不太会复述,但我还是愿意尝试着来描述一下这部电影。尽管我认为电影是不可被描述的,因为我看到的始终是我自己的理解,所以,这篇文字没打算当作影评来写,影片也只是文字的一个注脚,期待可以开启你不同的视角去面对生活。

故事很简单:一个患有家族遗传精神病的男孩,因为一次意外让自己喜欢的女孩丧命,但他不肯接受这个现实,精神崩溃,开始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不停的在寻找属于他的一个最完美的回忆……或许看过《蝴蝶效应》的朋友会不认同我这样的理解。是的,我知道不仅仅是这些。

影片的主要人物有Evan、Kayleigh、Lenny和Tommy(他们的关系无需在这里重复),在导演版里,影片给出了五种不同的结局,分别是Kayleigh见到Evan后,回忆过去而不堪自杀;Tommy试图报复Evan,但被Evan正当防卫致死,而Evan也被关进监狱;Tommy被Lenny误杀,Lenny进入精神病院,Kayleigh沦为妓女;Evan残疾,Kayleigh成为Lenny女友,Evan的母亲患上癌症;Evan在母体内自杀……

总体来说,可以将整部电影分作真实与虚幻两个部分来看,影片的前2分钟和后10分钟,是真实,其他则是虚构,都只是Evan的半真半假的记忆而已。(这里谈到记忆,对比下Evan的失忆症,其实失忆才是幸运的,不是吗?)

如果用心看过影片,你就会发现所有的答案都藏在最后十分钟里:Evan在梦里,看到Kayleigh被炸药炸死,他终于承认了已经发生的事情,但这是痛苦的,痛苦到他只能继续逃避,但这一次更为彻底,他在母体内自杀。但你知道的,这并不是结局。

我将这个故事理解为一个精神病者关于“寻找”的回忆录,他寻找一种“安全(或安全感)”。这中间夹杂着各种情愫,对于父亲的纠结(想得到父爱,又痛恨家族遗传病史)、对于女友的承诺(曾对女孩说过I’ll come back for you)、对于母亲的爱(为了母亲再次做个改变“事实”的决定),Evan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始终想寻找到自己的安全界限(他要找回一切的起点),他透过日记本进入记忆来选择自己想要的完美生活,哪怕只是有限的部分记忆,但那也是安全的,他认为。

“安全”或“安全感”的缺失,来自过去的某段经历,比如在情感上遭遇挫折,在学习上经历打击,我们便开始不再信任它们能够带给我们快乐和满足,相反对待每一次拥有都持有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以及不确定的失落,进而演变成苛求自己做到百分百完美,但这是一种自我封闭,内心脆弱的人更容易将外表包装的坚韧和强大。殊不知热带的一只蝴蝶只需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在遥远的其他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生活的神秘之处就在于我们不知道是哪一只手触动了蝴蝶的翅膀。

如今经济学界流行的“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一词出自“混沌现象”理论(这理论对大多数人来说本身就很“混沌”),意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而影片则在告诉我们任何的一次小选择,都将有不可逆转且不可预料的后果。简而言之,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就算活在臆想的世界也是如此。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这个道理自然人人认同,尤其是自诩正常的人,对待炎凉世事早有一套自己的利益准则,以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去出发,在这个前提下,自私就成了唯一的通行证。当然,我本不愿意将自私这个词与什么具体的物品牵强在一起,那看上去不是一种好的理解方式,但你也必须得承认,我们总需要借助某个东西去表达(或者逃避)某种心情,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内疚或者自豪,总有太多的意外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就像在盘山公路上疾驰的汽车,我们得找到一个安全的把手紧紧拉住,才会将自己砰砰跳的心找到一丝“已然安全”的慰藉

我们不是阿凡达

avatar我想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但不知道如何开始,我的复杂心情在电影结束后的两个多小时内仍然没法得到平息。

先轻松点吧,从行销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应该可以用不同的名字开拓不同的观众市场。喜欢魔幻的可以叫做《魅影骑士》、喜欢科幻的可以叫做《星球日记》、喜欢搞笑的可以叫做《地球人入侵外星球》、文艺点的腔调可以叫做《潘朵拉日记》、攻儿童市场时可以叫做《变形人》、喜欢高雅调调的可以称为《真我与本我》……

如此,称这部《阿凡达》是一部“多才多艺”的电影也不是那么不可理解,但是我静下心来,还是得告诫各位:这是一部非常严肃的电影,严肃的就像我在1840年代的祖辈穿越时空来向我讲述了那些年发生的一些令人不敢发笑的故事。

电影讲述了一伙地球人在某外星球发现了价值不菲的稀有矿产,于是采取不同手段想将其占为己有的故事。故事很容易理解,电影表述的也非常简单、直接,没有任何花哨的剧情安排。当然,在享受了3D效果的观众来看,单单视觉的享受已值回130元的票价。而附加价值正在于卡梅隆用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其他很多电影费劲心机也没能说清楚的事实:如果你没有成为对方,请不要说你在为对方考虑问题。在这个问题之上,什么环境保护、种族残杀、战争与侵略、欺骗……都是具体的某个存在(或者说只是一个名字游戏)而已。

我想起十多年前,也是被卡梅隆的《铁达尼号》所打动,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口气看了三遍(很遗憾的是,我看的是盗版碟片)。很明显《铁达尼号》的爱情与本片的爱情本无两样,甚至连男主角的名字都叫杰克,那意味着这个人很普通,也许就是你,命运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不是吗?

但爱情仅仅是人性的一种表现,如同勇气、坚强、团结、友爱、诚实、善良一样,我们的人性里有太多值得去追求、去坚守的东西。我们不该那么可笑的将故事重点放在爱情开始或者消亡的时候不是?值得玩味的是,如果我们只是想在一些新的地方去获得什么,而不是反省自己都做了哪些,确实不是“文明”这个字眼下应该有的范儿。我们的尊严也没法在这里找到。

我没有能力去完全分析这部电影究竟可以给我们带来多少的启发。我是说,如果一部电影如果可以让我三度想哭,却又劝我坚强的忍住眼泪,那对于我而言,该是多么真实的一种灵犀互动呢?我们一方面缺乏勇敢、坚强、信任、包容,但一方面又急需证明自己值得拥有这些,这矛盾交错催生了我们有必须得去做点什么的冲动。

回到我讲的“这是一部严肃的电影”这个话题上,我得解释清楚什么样的叫做严肃。我并不是说能让你发笑的便不严肃,能让你落泪的一定就很庄重,其实不需要在这里纠结文字的表面,我的意思是指:能启发你立即思考下我们现在每天都在干什么,不仅仅是一种冲动,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尊重!难道这还不够严肃吗?

宁等三分,不抢一秒!

sqpajq我确定我没明白《三枪拍案惊奇》要说什么,或者张大导演也没准备说什么。就像索尼老大上次谈《2012》那样:仅仅是一部娱乐片而已,不要牵强附会什么。

有人说看完《三枪》,真的想给导演三枪。可惜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已经看完了这半部电影。老人说:宁等三分,不抢一秒,唉!这个教训我得吸取了!

据说张大导演为了向科恩兄弟致敬—-我不确定他是不是这个意思—-套用剧情翻拍了这部电影。但我没看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许国人时兴向外国人致敬就代表了自己的气度和格局吧!不过老拿全国农民口袋开玩笑的事情,还是少做为妙,有本事去赚全国那10%的人的钱去啊!永华影城的票价可是实实在在的人民币100元整哦!

虽说票房就像我们杂志的发行量一样一样的,水分一向都很大,即便过两天,伪媒体们讨论《三枪》的票房已经狂收到几个亿,但没有谁真的关注那究竟是老“几”了,一个填字游戏而已,除了税务局不得不关注之外,其他的人都是干他N事啊。

问题是,谁家拍电影可以做到不满意不收钱的呢?我想起江湖艺人卖艺,不满意可以不喝彩、不给钱。但一旦用艺术的形式包装下之后,情况就完全颠倒了个!怪不得这年头没有真正的草根艺术家了,“草根”跟“艺术”真TM的就是个悖论!不骗你,而且这个悖论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农民是玩不转,看不透的,只能在个人博客上吐吐唾沫了。牢骚完毕,晚安睡觉!

与中国无关的《2012》

2012

最终还是抵不过媒体的诱惑走进了影院,幸好有我喜欢的演员约翰·库萨克,他有几部喜剧片(《美国甜心》、《征婚启事》)值得一看。我的目的也很单纯:一是想感受下世界末日时的惊天动地,二来想看看所谓的中国“味道”究竟如何。

不过,我只能说我来迟了,这部13号开始上映的电影—-今天已经27号—-通过两周的时间,票房早已赚翻。我这不是想抵制这部电影,只是要告诉那些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中国人:《2012》这部电影基本上跟咱中国没啥关系,你要是想找个理由自我膨胀下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这里是给不到的。另外,如果一定要将影片和中国牵扯在一起,那就得回答“如果真有世界末日,哪国可以独善其身”这个问题先!到底是从憋屈中过来的几代人,特别善良的如我们这样,外国友人给了一点点阳光就想着天天灿烂了。

故事从一个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地球将遭遇64万年一次的超级地理运动)开始,慢慢印证着一个几千年前的预言获将实现,而在最终的末日来临之时,人类的本性和基本权利面临着拷问与挑战,所有善良的不善良的也像地球的两极巨变一样,徘徊不定。但是,最终决定一切的还是人类的基本情愫:亲情与爱情再次战胜了所有的未知而得到最后的掌声。影片似乎只是想再次证明下:面对及战胜灾难的勇敢和智慧还是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2亿美元的投资、简单的剧情、个性十足的演员、普遍的励志元素、些许的幽默、丰富逼真的特效,影片将我们带进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未来空间。好莱坞灾难影片的守旧的制作模式依然吃香。即便片中多次出现藏民、雪山、喜马拉雅、解放军等中国元素,但这只是出自剧情及市场需求而与目标销售市场的沟通方式,并不代表其他,更扯不上“中国拯救世界”这样的滑稽论调,倒也佩服这部电影的中国市场文宣,到底还是帮美国老板赚了一大票……无所谓了,不去眼红。对于我来说,手持广发卡,只花了50元就买到两张票,单看约翰库萨克或者一睹那位记者的职业风范,也算是值回票价了。

我的团长我们的团

如果一定要拿《士兵突击》跟这部《我的团长我的团》做比较的话,我想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人的故事,后者是一帮子人的故事。但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帮人,都直指我们这个伟大而又脆弱的民族之内心深深处。

可以确认的是有很多作品比这部电视剧更好,可惜的是生不逢时,无人问津,自然也就无法引起人们讨论、分析,无法触及到作品的思想深处。康剧如果说有商业之外的成功的话,那应该是它能吸引大家去讨论,去往一个价值观或是非观上去靠拢,也许它正好出生在这个极度需要信仰和英雄的时代吧。

我不知道我有什么信仰,所以我会哭。就像以前看《士兵突击》的感受一样,它可以让你一瞬间看清自己,又在一瞬间逼着自己改变自己,哪怕只有一点点,哪怕只有一天两天,但是只要你试过去改变,你就还有的救不是吗?我有的时候就天真的想,如果让每个中国人,每个足球运动员都来看一遍这部电视剧的话,天知道会有什么意外也不一定!

强烈建议:正在创业的人和在路上的人一定要认真看看。

我们的命运注定会是什么?

爱情可以决定两个人的命运,爱可以让两个人幸福的活下去,这是电影《贫民富翁》要告诉我们的一个信念。如果你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被打动的话,那我想你一定不止找出这一个理由。

很明显,这部电影不是想说一个穷人是如何致富的,富翁这个字眼甚至还是这部电影所鄙视的东西,与之相对应的还是那个千古不变的主题:爱情。当患难之情演变成友情,后又成为爱情的时候,我们都愿意相信那是人世界最美好的一件事,因为相信,所以就害怕去关注如何去获得那份爱,如何去获得这个社会原本应该给予的“相爱的权利和空间”。

弱小的人是最可怜的,当弱小的人能够举枪回击时,我们会跳起来为他鼓掌。贫穷的人是可怜的,当贫穷的人可以一夜之间成为千万富翁,我们会跳起来为他鼓掌!可是,又是什么让弱小的人变得不在弱小,又是什么让贫穷的人不在贫穷呢?难道仅仅是多了一把手枪,多了一个媒体栏目吗?我们的命运注定会是什么?谁又知道?

香港只有几个演员!

我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样,已经将演员和明星区分的非常清楚,只有这样我才会承认我说的话对你有效。

是的,香港可以罗列出一大串的影视明星,比如梁朝伟、黄秋生、成龙、刘德华等等,可是,谁能告诉我他们的影视形象有哪一个是深入你心的呢?我们记得的只是这个明星,而非他的角色。给我们带来快感的也不是那些角色,而只是他们的美色和新闻。在这样的一个娱乐圈,你觉得香港能出几个像样的演员吗?

幸运的是,周润发带来了许文强和小马哥,周星驰重塑了唐伯虎和孙悟空。嗨,现在的香港也就剩下这几个演员了,恐怕往后的几十年也要指着这个活了,可笑的是很多聪明人却不懂得这个利害,显露出自己的固执和愚昧。

你看这阵子各类媒体充斥着周星驰的负面新闻,反应出当下香港娱乐圈(至少是电影界)的混乱与不安。本来吧,能者多劳也不算是一个要紧的事,只是当富家子弟发现长工的儿子不听话、要造反甚至也要开始成为地主的时候,这种心情怕是不是揭揭伤疤就能算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有一大堆的活要人做,长工出身的富人还可以重操旧业,可是富家子出身的长工怕只有饿死的命了。这能怪谁?

不过,富家子弟就是这个性格,宁可自己败家,也不愿意接济穷人。这些笨蛋怎么就看不到还有很多的长工等着活命呢?有那个闲功夫扯淡,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培养几个听话懂事的好长工!

音乐与电影

我喜欢音乐,也喜欢电影。但是我不懂音乐,也不懂的如何去描述电影。有的时候,我只能通过一个又一个“比方”来接近自己描述不出来的那种愉悦(或悲哀)的感受。

看电影会很累,不管是坐在影院,还是对着影碟机或者电脑,因为眼睛要睁着,耳朵也要竖着,最好还不能做其他事情。可是听音乐就不一样了,起码我可以闭上眼睛。所以我觉得如果要扩充自己的想象力,听音乐是一个不错的练习。当然,我不能把这么有品位的事情当作一堂低俗的训练课来做。

看电影也有轻松的时候,我可以笑,或者哭。但是我听音乐就做不到,如果我做出来这个样子,估计连自己也觉得很傻。在情绪的主动宣泄上,似乎电影又比音乐强上很多。当然,我还是不能将这当作是一个发泄的窗口,尽管电影就是一个低俗的玩意儿。

音乐和电影有的时候就像是黑夜和白天,一个是理想中,一个在现实中。在音乐里,我可以做梦,因为眼睛闭上,我就不需要面对现实的烦恼。在电影里,我却能感受各种味道,高兴或者悲伤,都能实实在在的体会的到,但同时也要需要集中精力去应付。在有的时候,也就是说这两个像那两个的时候,我才知道这生活总是充满了提示,前进的方向上始终流出一线光亮。

闪电狗和马达加斯加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朱注告诉我他喜欢闪电狗波特,还有那只猫。狮子艾力,他并不喜欢。

我的感觉跟他一样,我觉得那是因为他可以看得懂一只小狗找主人的故事,却看不懂一只狮子建立自信的传说。

好明显,像朱注这么大的孩子确实只适合看闪电狗,可以在完美的视觉感受中,去陪着这条忠诚的小狗一路历险,去寻找自己的主人。至于那只狮子,看上去是那么的强大,似乎它终究就可以成为一个强者,用不着孩子们去为它担心什么。

另外,场面过于宏大,也不一定是好事,假如这个孩子并不觉得人多就是大场面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