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不能公关

Hugo关于“危机公关”有一个观点:既然是危机,就不能被公关。这条观点一旦与更多企业达成共识,就会害死一大批靠发新闻稿、删负面帖子为生的公关公司。我很支持这种说法,所以也来传播一下,不是多事,而是期待公关行业能更加理性和职业化。

简单来说,公关就是公共关系,即如何建立及维系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受制于传统传播方式的单向性,公关原本该追求的平等对话,却在当下公关行当里寻它不得。公众们能见到的只是一篇又一篇的新闻稿,努力告诉给公众的是企业想要说的,而非企业应该说的,这是一个误区。

无论企业说的有多漂亮,公众们总会有一个疑问,你说的那些好处我能不能看到是另一回事,但我现在遇到的麻烦,有谁可以帮我解决呢?就像你身边某个混的不错的同学总是喜欢炫耀自己但又从来不乐意向那些有困难的同学伸出一把援手一样,怎么可能在收获羡慕的同时还能得到尊重呢?

如果企业不愿意主动听到应该听到的所谓的坏消息的话,那么也不该害怕甚至拒绝被动接受。可是危机公关似乎是在告诉企业,你应该忘掉那些坏消息,因为我们可以帮你搞定,不让它出现在任何地方,那么它们也就没有发生过……问题是,企业应该明白,真正的麻烦不是那些消息,而是那些产生坏消息的原因,比如你的产品价格贵又容易坏,或者你的服务糟糕到人们不愿意在街头看到你们。

换句话说,假设危机真的可以公关(我认为叫做弥补更加合适),企业是否更需要借助更多的渠道与用户来沟通,你不可能傻到将自己的用户推到竞争对手的办公室里,一边喝着茶,一边数落着你的不是。到那个时候,企业都没了,谈危机公关就更没有意义了。

好吧,趁大家都还跟你有点关系的时候,好好的听听大家想说什么吧。然后?然后跟大家一起去解决问题。就这么简单。

微博营销是趟浑水

玩微博的人可能都收到过买粉的信息,据说80元可以买到1万粉丝。在游戏里付费买过装备的朋友或者容易接受一点。但以我对虚拟经济的肤浅悟性,就算对方付我80元,我也不可能接受这1万个僵尸粉。很难想象,僵尸粉对于微博客的重要性,以至于还成了一门生意。

奇怪的是,确实还有人认为这就是微博营销:买粉、买转发、买评论……让你在微博上很有面子。哈,真羡慕用这个思维方式就能赚钱的家伙,在我对微博营销这个概念还半信半疑的时候,人家就已经在享受赚钱的乐趣了。

也听过用微博来赚钱的案例,比方@杭州出租车预约,媒体报道这位蒋师傅通过微博预约租车,每天差不多有三、四单生意,但月收入却已过万。

先看下这个帐号的一些数据,关注420人,有832个粉丝,发了18条微博,转发最多不超过30次,评论最多也不到20条。如果以前面的标准来看,这不算是微博营销,既没有过万的粉丝,也没有大量的转贴及评论。但月收入过万的结果却告诉我们,这就是微博营销。不仅如此,这个帐号还树立了一名出租车师傅随时在你身边为你服务的一个品牌形象。

难道这还不够吗?

换个思路来看,那些认为买粉且奖励转发和评论的企业需要认真思考下自身与微博的匹配度了?有没有合适的产品与服务要比简单采用一个你还没弄明白的工具要现实的多。更重要的问题是,如果你真的一不小心爱上了这个工具,你起码也该知道懂得如何评判它的使用价值吧?

为了使用而使用,那你只是一个用户,怎么可以妄称在做微博营销呢?

好关系与好话题

第二期的梅花网学院,邀请陈亮途先生(@陈亮途Hugo)来谈“社会化营销”,这个话题我最近才开始关注。

三个礼拜之前,我还装模作样的坐在浦东张江的某个地方与一位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专家聊到这个话题,看着对方不屑的表情,我就感觉惭愧。我经常表现出类似的愚蠢,可能源于某种怕被新事物抛弃的焦虑。

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知道该去做点什么,但不知道要如何开始。大家都在谈论社会化媒体和社会化媒体营销,可是,要如何才算走出了第一步呢?先去新浪微博上开个帐号?嗯,一个不算太糟糕的开始。

或者,先读下Hugo在去年出版的《社会化营销》也不错,这是一本好书。你看一下副标题就能体会得到—-人人参与的营销力量—-不正是社会化营销的核心吗?我们必须承认,过去将消费者与传播者区分开来的观念在如今已被彻底颠覆。

今天,社会化媒体把每个人都变回成媒体,“关系”与“话题”也就成了理解社会化营销的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人与人之间的好关系,是社会化的基础,而维持这种关系的好话题就是你的营销法门

为什么说“变回”?按照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理论,自媒体其实一直都存在着,只是我们的意识是否回归了而已。当消费者意识到自己对一个品牌的看法会影响其他人的时候,他就会乐意让这件事发生。而各种社会化媒体工具的出现,让消费者更便利快捷的将意识转换成行动,仅此而已。

“关系”使得双方建立对话有了可能性,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朋结友,还是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不能发生关系,就不会产生对话,没有对话,就不会有任何结果。但在传统媒体时代,机构与用户之间除了诱骗,还有什么?

在消费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回过神之前,机构还是赶紧采取措施来改变下自己的做派吧,与消费者用同一种工具,建立彼此的关系,从陌生的到熟悉的;谈谈彼此感兴趣的话题,从产品的质量到广告创意;增进彼此的了解,从误会的到信任的;影响彼此的发展,从我卖你买到你需我卖……一旦消费者成为你真正的朋友,你的生意还会少吗?

事实上,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会占更多的便宜,人人参与的营销将会更快更好的完善你的品牌与服务,而不是给你带去无穷无尽的麻烦,认清这点,社会化营销的动机才算正确。

愚蠢的Google

我对谷歌的好感来自谷歌之外。并不是因为Gmail邮箱会比雅虎的好用多少,也不是因为谷歌搜索真的可以搜到什么致富秘笈,更谈不上我会相信几个美国人能对几亿中国人有什么社会责任感……游戏规则需要它那么做,而我,也恰好在这个游戏之中而已。

是的,我认为谷歌暴露了它的愚蠢。我在18个小时之前通过Gmail邮箱收到Google AdSense小组发来的“帐户关停”通知,我的反应除了惊讶,还是惊讶。

您好!

查看了相关记录后,我们确认您的 AdSense 帐户存在引起无效活动的风险。保护 AdWords 广告客户,使其免受无效活动的侵害是我们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停用您的 AdSense 帐户。您的未结余额以及 Google 的相应收入份额都将会全额退还给受到影响的广告客户。

希望您能够理解,我们这样做是为了维护 Google 广告系统的整体利益,特别是广告客户与发布商之间的平衡。我们知道这可能会给您造成诸多不便,感谢您的理解与合作。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疑虑,无论是有关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您可以选择的申诉方式还是有关无效活动的一般信息,都可以访问以下网址了解详情:

此致

Google AdSense 小组敬上

在这封邮件里,谷歌做了三件事:第一,确定发布商有作弊嫌疑;第二,做了个小广告,以标榜其为客户利益考虑;其三,关停了发布商的帐户,但也告诉你有申诉的权利。

毫无疑问,这是一封漂亮的邮件。撰稿人花足了心思,让这种看上去千篇一律令人乏味的邮件显得很有教养且符合谷歌在互联网业内的名声。这样的措辞应该代表着“公正”,问题是,不透明的永远不可能会公正

首先,发布商不可能有能力去确认自己有无作弊嫌疑。如果竞争对手用同一个IP持续不断的点击对手网站上的广告,并且,他也能参与到这家网站内容发布的话(比如论坛站),谷歌是如何确定点击者的恶意是针对谁来的呢?骗谷歌广告的点击?或者利用谷歌的所谓审查来打击对手的网站?如果谷歌也能确认帐户关停是对网站及网站主名誉的一种侵害的话。

其二,我当然赞成谷歌将已确认作弊的发布商的未结余额做退还处理。但是否也应该明确的为发布商提供一份这笔款项具体涉及到的广告商名录及广告发布清单呢?或者说,如果你确定某人有罪,就请亮出证据吧,谷歌的自说自话的确可以唬到一部分网站主,但是别忘了,还有一些家伙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

其三,也要感谢谷歌提供了一个申诉的机会。但如果只是希望收获忠诚而非帮助发布商厘清事实真相的话,申诉的意义无非只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强大与傲慢,当然,更多的还是野蛮。你不可能从一个制定游戏规则但同时又宣判你有罪的家伙那里得到澄清事实的机会。

如果让我来告知另一个人犯了错,我一定会明明白白的指出他错在哪里,是否可以改正,以及这个错误会造成的最坏结果。

但谷歌没那么做,一切都很模糊。我相信大多数的申诉者,碍于谷歌在互联网上的过份强大,会有几点疑虑,第一,我的网站是否会被列入黑名单;第二,帐户关停会否连带影响我的其他帐号,比如Google Analytics;第三,网站主名下的其他网站是不是也会受到牵连,比方说被谷歌标注为垃圾网站?

所以,我还是尝试着做了一次申诉,在提交申诉邮件后的4个小时内,我收到了谷歌的回复,但,那只是印证了我的判断:

您好!

感谢您提出申诉。对于您提供的额外信息,以及您对 AdSense 计划的持续关注,我们深表感谢。不过,在重新对您的帐户数据进行了彻底的审核并考虑了您的反馈信息后,我们的专家确认我们无法恢复您的 AdSense 帐户。

请注意,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疑虑,无论是有关您的帐户、我们所采取的措施还是有关无效活动的一般信息,都可以访问以下网址了解详情:

Google AdSense 小组敬上

是的,我做了一次无用功,只是陪谷歌玩了一把,但总算看到一点他们办事的逻辑,至少以后我就不会总相信别人说了什么,自己经历过的才算真实。

我也百度了其他人的遭遇,大家纷纷在网上问计要如何重获谷歌的芳心,最典型的建议是重头来过,用新的域名、新的IP、新的银行信息……几乎是新的一切,如果谷歌只懂得一刀切的话,你又何必自诩有多专业呢?

我认为,谷歌现在该做的只有两点,要么承认自己是一个流氓,然后偷偷的把跟我有关的站从它的势力范围里给K掉。要么请告诉我错在哪里,如果我真的有错的话,我就一定会承认。

要知道,一个专业的博客是不应该让自己毁在一个流氓手里的。

为什么没有安全感

新浪微博上有人讨论“赚多少钱才有安全感”,这个话题结合当下我国的富人们都在办移民的大背景,会有点无趣,讨论起来也挺伤自己的,除非我们还是努力撑着,不愿意叫穷。

安全感是一个虚构的词,跟房子、粮食不同,不能具体的指向某件器物,与快乐、悲伤也不一样,没法表达出某种有模有样的情绪。既然与物质、精神两不相干,我称它做打酱油的词也不过份。其他诸如尊严、价值、道德莫不如此,都是一些有的没的。

不过,虚构的东西也是有理由存在的。当你无法从现实里得出一个具体结论来做行动指南的时候,就可以用这样的词来安慰自己。比方说,当你为没有房子而感到悲伤,一句没有安全感,就可以总结出你的真实心情。

“瞧,我还能找到一些词来描述自己的状态,不算太差,我还活着”。乐观的你会因此而高兴,为了这种高兴,我们有理由编织更多的理由,不是吗?

可是生活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悲伤,无论有多乐观都无法抑止。而之所以悲伤,就是碍于面子,不肯叫穷。不肯承认自己没力气得到什么,而是学别人拼命苦撑,那,可是个永远也吹不大的气球啊!

面子就是安全感。我们检讨自己,会说欲望无止尽,不好,安全感才会与我们越走越远。我们不用再算计着一天要吃几两米的饭,不用去管该种几亩地可以混个四菜一汤,也不要计较劈上几担柴火能烧够一个月……

如果生活能回归简单,安全感又怎会缺少呢?可惜,我们都成了再也回不去的人,回不去出生的地方,回不了生活的初衷,在所谓的以前途的名义而支撑着的欲望下,我们努力前进,却只能在原地打转,更无法后退。

所以,叫穷是一件好事,贫穷不会让人疲惫,粗茶淡饭也可以让人安静,而我们也不必一直浮躁着。是的,活着就好,“活着”并不能虚构,可以呼吸,可以吃饭,可以散步,还可以走在大街上看人打架……这都是活生生的现实,一点都不虚构,生活不就是如此吗?

中国穷人的B计划

 

《华尔街日报》刊文报道中国富人们出于各种考量,包括子女教育、食品安全、空气质量、财务安全等等,已经或正在或将要移民国外。此举被戏称为富人们的B计划,主旨只有一条:赶紧赚钱,撤离中国。

作为同胞,却不敢嘲笑这种以生活品质做诉求的逃离,它看上去显得既正当又华丽。更不该否认的是,这些百万美金身价的人无论来自哪里,过去如何,但现在已然不同。我们这些还在为衣食住行操心劳命的芸芸众生,也不该与他们在同一个国度里共存。移民或“被移民”更像是一种必然。

但中国人的保守天性,使得对移民的态度显得犹豫,夹杂着羡慕嫉妒与恨。羡慕的是移民可以过另外一种生活(应该会更好的那种)。嫉妒的是为什么我不可以?而仇恨却很难留在某个具体的人身上。这种奇怪的感觉,犹犹豫豫的表达不出,或者,这种恨里也有祝福的意味?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一个富人的话,我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祝福送给他。是不是?

于是,送别的人多了,空气中都少了一点味道。剩下的穷人们该不该为自己做一点打算,不如也有个B(bad)计划如何?稍微想象一下,当你留在一个资源枯竭,财富趋向于零,智慧被窃取,精英都在别处的国度,望着周围与你同样颜色的同胞,你还能剩下点什么追求呢?

无非是如何存活而已。穷人们该退守到当初生长的地方,至少还有块土地供我们生息,至少看不到更多的送别,至少不再有更多的犹豫……为一斗米而生存的族群,原始而又单纯。

又是一群混蛋

昨晚做了一个梦,比较血腥。梦到一帮子专家、记者被带到了《决战猩球》(Planet of the Apes)里的场景,猿人们对这帮地球人轮流做各类实验,诸如活体取胆啥的,现场是哀嚎一片,而边上还有一些看不清是什么东西的鬼东西在围观叫好……

虽然是个恶梦,但梦醒之后,却觉得人更精神,有小时候吃完奶的那种亢奋。可能是这些天看多了“活熊取胆”,我就纳闷了,为什么就看不到动物保护组织通过媒体出来抗议呢?或者我该问,为什么媒体就不能报道报道这些抗议声呢?

至于归真堂邀请专家、记者去现场参观活熊取胆的全过程,更让人觉得可耻。诸位能记得鲁迅在《药》里提到的那个“人血馒头”吗?拿馒头等在一边蘸人血的家伙很无耻,难道围观看杀人的人就不可耻了吗?

这年头不必指责专家,群众早已看清了它的本质,就是混口饭吃的赖皮狗,踢一脚滚很远,喝一声就能立马滚回来的那种,没什么良知道德可供叹息。但媒体记者就不该也是这个标准了!用一个记者的名头,去充当一个“媒奸”的角色,可耻至极!

妈的!真希望有现世报!又是一群混蛋!

造幸福的方法

作为一个各方面表现平平的普通男子,我不喜欢斤斤计较的女人,更别说让她们主导我的生活。我还固执的揣测那些信奉“男主外女主内”的老家伙们,软弱的内心都跟我一样有点小算计:男人嘛,征服世界,女人呢,一边看看就好。男人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输给女人,我以为。

但这个小算计与幸福的家庭生活无关,即便这种不合理的分工从来都没占据过主流市场,更无从印证某人关于“夫妻都有工作影响婚姻价值”的判断。但值得暗喜的是,中国富豪们的内心较为复杂,不随我这样简单直接。在我这里看到的坏事,到了富豪那里,却是值得一书的好事。他们说,每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女人(虽然有时不止一个,但你也知道,只有唯一,才是幸福)

新年之后,张华在《荷尔蒙经济学》里对“爱江山易爱美人难”有一番“挣扎”,可能从心理上也随我等平民,眼瞅着富豪们的财富是比不得的,但咱比婚姻好不好?可走近一点打量富豪们的婚姻,找到的答案却与传奇无关,财富上的荣耀之光无法照亮生活上的暗淡……

值得探讨的是,管理公司需要理性,而经营婚姻则更多依赖于感性。而感性的特点就是“出错”,不出错的感性不又成了另一种理性……于是我以为,没人能总结出造幸福的方法。

如此,天下那些婚姻还幸福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也好知道自己的快乐多有价值,能有那些富豪没有的东西,除了感恩更要珍惜!

怀宁的乡风

每到过年都会重复絮叨那个总也说不完的故事,朱注也听了好几年,这回听个开头就不想继续,“…年是一个怪物”,他打断我。是的,“年”是一个怪物,大人过年,只是过钱,没有小孩那种单纯的乐趣,朱注想的是怎么玩。

要是在黄泥湖,我是肯定守在家里不出门的,但今年在石镜,状况有点不同。于是朱注提醒我,到哪里就得守哪里的规矩。所以,吃过年夜饭必须要做的事,不是围成一桌麻将,而是去邻居家串门。

这里的乡风如此。年夜饭之后的大事,就是赶紧收拾桌子,预备好茶水、点心,侯着邻居来串门。家里人多的,也可以分出两三拨,一拨在家里等着客人来访,其他几个人就代表这个家去别家问候问候。

小弟说他小时候,还会提着一个灯笼跟村里的孩子们结队到各家走动,大人们会左手一把糖果,右手一把小炮仗的分给孩子们。想象下那种情景,像不像QQ空间里的互访和留脚印呢?但如今这些都变了,孩子们已经见不到了,各家宝贝到不行,不舍得放出去,万一走黑路摔一跤,或者被烟花炮竹惊到伤到都不好。

那些小时候提灯笼的孩子如今长大成了年轻人,还会继续去各家串门子,围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彼此见面时候一句新年好,告辞时候又一句恭喜发财。吉利话要多说多听,过年时也更容易说出口。“过年”本身成了一个好理由,无论孩子或大人,孩子可以好好的玩,大人也可以放下羞涩。

对比石镜,黄泥湖的乡风就是羞涩内向的。年夜饭一结束,就围成一桌麻将到12点,接着剩下我来守岁,然后在早上五六点的时候上床补个觉……怪不得芳总说在黄泥湖过年没石镜热闹,确实如此。

注:这是大年夜写的一段文字,忘记发出来,现在补上。

广电新规继续限娱

情人节之前,广电总局又出台新规:各地电视频道在每晚7点到10点之间不得播放境外影视剧。规定还说明,每天播放的境外影视剧不得超过影视剧播出总量的1/4。此举唯一受益的群体可能是国内演艺界。可见,广电总局在提振民族创意产业,解决演艺界失业率这块还是办了一些实事。

但一想到会有更多的脑残出现在荧屏上,就不得不让人痛恨当年。

或者,广电总局该去翻翻老帐,清算下当年都是谁引进了诸如《加里森敢死队》、《聪明的一休》、《花仙子》这类不是东西的洋人片。如果没有第一次,如今的“限制”就无需发生,而那些左右不分的家伙们也就没理由拿洋人的作派来装饰门庭,在我们这些只追《乡爱》的土老逼们面前炫耀了。

所以,你该理解,我说的“恨”与情人节的主题非常契合,像张学友歌里唱的那样,有爱就有恨,而错爱也能错恨着。至少打我出生以来的这三十几年,唯一不会改变的是,我们一直这样被“计划”着过生活:住什么样的房子,吃什么样的食物,走什么样的路,看什么样的电视,听什么样的歌,甚至有个什么样的孩子……谁又能例外?

至于下一步?该不该取消情人节、圣诞节呢?我期待。如果可以一人一票的话,我会选择让广电总局得到这个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