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读

我有看过“杂谈”这一说,说者说些有的没的,横七竖八的说上一通,听者能听懂最好,听不懂也无所谓的那种。与L聊天,聊起读书习惯,我与他一样,喜欢几本书掺在一起来看,“杂读”这个爱好原来是有共鸣的。

阅读应该算是我第二开心的事了,但阅读的热情往往只是一时的,特别有兴致阅读的时候不是很多,于是我就将阅读当作一种习惯来锻炼,在公交车里、在上班的间隙,在休息日的公园里,我尽量将这样的时间用来阅读,即便每回只能看上一两页,但是日子久了,很多书就是这么被读完了。当然,在不同的场合,我阅读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纸本书,有手机电子书,也有在电脑上阅读的PDF文本书籍,这样每回同时阅读的书籍也就有不同本了。

阅读说到底是一件私事,读的书无论有多杂乱,但总的来说,还是以个人的兴趣和需要为主,并依照个人现在的经历去理解,有的时候,我非常渴望能将刚从一本书里的感悟与朋友分享,而有的时候我在读完某本书后轻轻合上,静静的思考后却不做任何打算。倒不是说这本书不好,只是觉得自己的理解还不够,还需要沉淀下来,慢慢品味。

当你可以穿越一切时间和空间去到一个你所能想象的地方遨游,确实得益于“杂读”。那样就可以将不同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去理解。将不同的作者置放在一个会议室里头脑风暴,将不同时代放在同一个时间维度去体会当下……而我就得到了我的阅读快乐。

过小年

祭灶
小年在很多地方都不算是节日,甚至连具体日子都有不同,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在我们老家(安徽东至)过的就是二十四,但按照那个说法,作为船民的我们家应该过的是二十五才对。在我印象里,我小时候并不太喜欢这个日子,我经常会在这天被老爸教训一顿,连老妈都说我得“洗个澡”才可以过个平安年。

到了小年日,一大早外婆就会叫我起床,洗漱完毕后,恭恭敬敬的在灶台边上做仪式,给灶王爷上香、作揖鞠躬,边鞠躬嘴里还要念叨“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祈祷灶王爷到玉皇大帝那里多给咱家美言几句,不好的事情休要提起,最后把香稳稳插进用罐头梨瓶做的香炉里,才算完结。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才会感受到男丁的“优越感”和“使命感”。

祭完灶王爷,开始“打阳日灰”,用普通话来说就是打扫房间,擦窗门,用意为除旧迎新。这个也是我“不喜欢”的事,但也得“挣扎”着去做,大多数时候就是个象征意义,只要外婆检查看不到太脏的也就算交差了。除此之外,在过年之前还得剃个头、洗个澡,好让自己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的到来……

今年会在上海过第三个年,小年也就这样随便过了,没有了家里的气氛,虽然我还在寻找某种气味。今早,没人叫我早起。

我想有很多钱

“我想有很多钱……”有天A在线上这样对我说。我也想,我回答她。大家都知道钱及有钱的好处,而且也愿意承受被钱奴役的苦楚,也唯有赚钱是堪与吸毒并提但不遭呵斥的一件事。

我为什么说赚钱也应该遭到呵斥呢?我并没自信来准备回答这个问题,似乎我也没理由坚信我的认知很有必要宣扬。在这个社会,不去赚钱才是一件该死的事呢!Y就对我说过,“在上海不想着赚钱,简直就是在犯罪!”

看来我一直在犯罪。当然,你要说跟我原来的状态相比,我已经有了赚钱的想法,但实际上无论从哪个层面去看,我都不像是来赚钱的,更像是路过此地的过客。

在我心底,我早已经认定自己是赚不到钱的人,所以就没把自己往这个目标上去靠拢,以更多的精力偏向于自己所谓的理想,在正常情况下,理想都是与金钱无关的,甚至是相斥的。幸好我现在已经知道这个相斥只是在过程中,到了结尾的部分,好事总会结伴而来,我在等着那个时候。

我也想有很多钱,只是想的话,那一定不会做到,还是去做吧,尽自己的能力去做,而不是去想。

包容

我喜欢用“关键词”来揭露我的生活,但我不研究这样的行为本身出自何意,研究自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只需要来日做个总结即可。我在努力寻找关于我的生活的一些意义,并用某个字词来做小结,怕自己会忘记某年某月的某种感受或者会疏远自己的记忆,用一两个字词来贴个标签,确实很重要。

时值今日,我终于寻到一个关键词,足以代表我的追求和兴趣,“包容”二字从字面上理解,我相信很多人比我的理解更为透彻,也有跟我同样的困惑,那就是做到太难。除了“包容是什么”很重要之外,如何能算“包容”才是根本。

我以为包容就是心态开放下的接纳与消化,首先打开心扉,针对接触的人和事,有一个客观看待的心态,不预设任何立场,不染有任何色彩,接纳他的观点、行为,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最后可以做到坦然、淡然。

包容是我们生活的第一个数字,它始于零,但大于零,有了它,生活才会继续,人生才会前行。

Sara Musella


先来看这段视频,仔细体会下这个会唱歌的小女孩是如何打动你的心的。

中国人的教育大多数从别人的身上得到启发,看别家孩子在做什么,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看到优秀的范本,除了乍舌就只好模仿。说模仿还算是客气,其实就是在攀比。而攀比的动机则也幼稚的可笑:人家有的,我也得有,没有条件咱创造条件也要有。到最后大多数孩子都被耽误了,家长反过来抱怨要么是孩子不争气,要么是祖上基因不咋地。总之,与自己没有干系却是无需多言的。

所以中国的儿童大多数没有被当作人在对待,这个活生生的小生命更多的时候成了父母亲用来炫耀攀比的道具。所谓的什么“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了”这种鬼话,不过是为自己的“没成就”推卸责任而已(单这有没有成就,以后有机会在说)。你说要是你自己都做不好,怎么就会教出超过自己的孩儿呢?人人都是牛顿他爹这回事怕是连你自己都不信吧。

反过来看国外的教育,其实也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但问题就在于模仿的对象上。我们更多的是去模仿对方的一个行为,却很少愿意去理解对方的那个思维。行为和思维,差异很大。看别家小孩唱歌唱的很天才,就逼着孩子忘记五音不全。看别家小孩画画很梵高,也带着孩子周末爬山去写生。这些事情做个一回两回也都没关系,没伤害,怕就怕在中国人的这耐心,不到黄河心不死的这气势,多数是在父母亲的坚持下也混出点成就,但你发现没有,孩子的灵性都丢没了。就这点,恐怕只有咱中国人管孩子叫小鬼,夸聪明的小孩叫鬼的很。都鬼性了,灵性自然空洞了。

听完视频,怕是也看完这段文字了。没什么特别感概,只是想提醒有孩子的朋友,尽量保持孩子的灵性吧,多保留一天,孩子的未来就会更宽广,虽然我没能说出什么道理来,但我知道你一定也会相信这个说法。去做吧!

动情

“动情”这个词来自人的天性,维基百科确定了“动情”与“雌性”的特殊关联,但与我要说的大致不相关。我想说的是这个情,这个可以动的情,与性别无关,也不完全是抵挡不了荷尔蒙的诱惑。这里的动情更多的来自自己熟悉的某个环境被破坏,以致于在寻求平衡的过程中遭遇的某个假象。

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假象,情是其中之一(其他诸如荣誉、名声……),它挂在我们的墙头被当作日月去追逐,而隐藏在假象之下的诸如快乐、悲伤都已蒙上尘埃,需要有手指划过,才会开出一条轨迹,回忆起它的故事。可那才真正是我们想要的不是?

情的故事大多与孤独有关,孤独本身是一种状态。但情本身不是假象,可惜的是,我们会把快乐(或者悲哀)与情联系在一起作为考核标准,在平衡二者的过程里抛弃宽恕(情的本质),享受情欲(情的表象),本末倒置的凄凉才是衍生假象(情)的温床,但世人并未觉察。日日买醉或沉溺于另一个极端,让自己得不到休息,也得不到思考,更谈不上所谓理性的自省,只是跟随着生物体的作息来驾驭一个有思想的灵魂,可这会是多大的一个浪费!

在加上生存的环境在整日的被伤害着:爱你的人不见了,你爱的人让你痛苦,你感受到无情而孤独却无力回避,你深处情之漩涡喧闹中抓不住什么幸福……让你厌烦的不是你得到或者失去多少,而是你动了情却发现情深处只是幻象,如同镜中揽月,雾里辩花。每日里寻找的这一个平衡,在你的眼里,在你的心里,却是在计较得多失少!

我从来都不相信“情”是错过一个也可换来下一个,能换的不是“情”而是“欲”,利用他人的“欲”来满足自己的“欲”,它也不是孤独,孤独是无价的,因为不肯放弃对“情”的坚守,才会有无尽的孤独!套句已经过时的话,人怕的不是孤独,而是没有孤独!

老陈

提笔写老陈,却怎么也写不下去。但是毫无疑问,老陈是我最喜欢接触的几个人之一。从1993年开始算下,我们的交情也有18年了。18年的时间,一只小虫子都可以长成一个大小伙儿,这岁月沧桑地过着。如今他有了一个宝贝女儿,我也有了一个疙瘩儿子,18年前的一些志向似乎也在为继承者让路。

联想到当年校园的青春调调儿:我们就这样老了……准确的说,是成熟了,这个老字我一直不喜欢用,但那可以稍微解释下心态的变化,老者多半是平静而又有智慧的,我拥有前者,老陈两者兼具,可能他自己并不会客气的接受。他还是会继续抱怨一些东西,在刚刚感恩结束之后。如同贪婪的我一样,不承认生活给我们的财富,也不甘心自己所处的境遇。有时候这是一件好事,有的时候这也是懒惰的根源。

老陈喜欢结识朋友,而我的一些狭隘观念常常会与他的圈子相左,我很难融入跟他的朋友成为朋友。在某段较短的时间内,我们相处的太近太久,但也在另一段较长的时间,我们的生活被拉开很远,不仅仅是空间距离上,后来,我们没了机会用来彻夜长谈,甚至在网上,我们也很难聊得起来。我知道这是距离的可怕之处,隔开来的不仅仅是生活,还有什么,想想都令人心碎……

但我们彼此不否认都还是对方的好友。这一点在我用文字表述此处,似乎有点奇怪。嗯,这确实是一种莫名的感受,期待时间可以给我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友情还是敢于承受考验的,也够了!我心里想。

闷骚

最早被人指为闷骚是在十几年前了,那个时候没有百度百科可用来解释,但也不全当作贬义词来消化,尽管听起来带点哀其不幸的意味,而有的时候甚至会觉得对方有一点点小羡慕的神情,貌似自己太过坦荡,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心里面没点小骚动那样,发现自己虚伪会比发现对方闷骚更为不齿。

所谓指认对方闷骚,无非就是为了表达同情加鄙视。但现在很多词都被反用,这跟大世代的少年长成有关,逆反的他们为了建设一个与父辈有界限清晰的新世界,努力为一切贬义词翻案。“闷骚”则更加凸显人性,而非笑谈。你看,百度百科上解释道:

闷骚是英语“man show”的音译,最早见于中国港台地区。现逐步成为年轻族群的流行词汇。闷骚一般是指外表冷静,沉默而实际富有思想和内涵的人。此类人群不轻易表达和外露个人喜怒哀乐和情感变化,但是在特定的场合或环境中,往往会表现的出人意料。这种表现有一定show的成分,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个人真实的内心活动。

如此闷骚至少是一种真实的状态,不管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你的某种状态就是被这个词所反映,你的人生某一片段就被这个词所框定。它是我们的成长标签,只是有的人用一时,有的人用一世。

我是愿意用一世的。因为我一方面不愿意回避自己的真实感受,另一方面也不愿意破坏现实的安宁。我愿意纠结在两极之间,如果它们真的是一对矛盾的话,我也乐意闷在其中。我想这就是闷骚者的心情吧,与那些标榜敢爱敢恨者一样,也有自己的纠结、自己的坚持和自己的快乐!怎样?加入闷骚者的阵营吧!

记忆

我忘了是从哪里看到关于记忆的说法:人的知识来自记忆,所有后天的学习都只是在唤醒我们的记忆而已。这就像尘封在箱子底里的各样宝盒,里面稀奇古怪的种种都是我们自身的收藏,我们只是忘记了该如何找到它、看懂它、欣赏它、并懂得用它,然后通过学习,记忆一点一点被唤起。

而在我们的传说里,孟婆就是一个最有权势的女人,她的权势在于可以剥夺我们的记忆,有谁还记得自己没有喝过孟婆汤的?选择保持你的记忆还是选择失忆之后重新做人?这是人生的第一道选择题。当有人活着时叫喊着海枯石烂、三生三世,死去后为了重生又毫不羞耻的放弃记忆,大喝孟婆汤,跳奈何桥像玩蹦极似的兴奋……记忆,真就是一个包袱。

这样也好,尽管你知道你的心里有很多的收藏,但是你可以拼命的避开(或者视而不见)启动它们的按钮。因为你多了一条选择的道,在你厌倦这个玩具之后,你可以算计下自己的得失,有选择的恢复自己的记忆,同时也可以保护自己不被记忆所伤,要知道,人的最大心结就在于欺骗不了自己。

记忆往往又是最喜欢欺骗主人的,这让我想到另一段论述:“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来自辞海),既然是经验,那么不同的当事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记忆是不同的。比如说我曾经爱过某人,在我的记忆里或许是美好的,但是在对方的记忆里也许就是受伤的,甚至是没有记忆的。但这与我们是否选择性收藏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有记忆的话,这样的记忆究竟来自哪里?是现实的新生?还是翻出了箱子底?

记忆,就是一个包袱,从哪里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会指引我们下一步会去做什么。记忆告诉我,还有很多事情会比在这里纠结这玩意儿要有意义的多,去做吧!

龌龊

人生而龌龊。以为人向善的群体一旦找我辩论,我一定缴枪保持沉默,做一个失语的乖乖仔。或者换另一个表述:我生而龌龊。这一定是惹不到任何人麻烦的。但我如此说自己,未免有失常态,哈,万千变态中之另一态。

龌龊这个词一定是贬义的,不需解释,但不代表它一定只用在坏人身上。很明显我觉得自己还算是一个善良的人,我只是看见了我的龌龊之处,我不愿意回避并且记录下来做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也谈不上是什么勇敢)。它不一定像其他不开心的记忆那样在日后回味会变得轻巧甚至讨好,它可能更像是一道疤痕,表示我的某一种成长,即便我曾经有机会绕开。

龌龊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该如何理解往往会牵扯到具体点的人或事。给自己做这样的一个判断,也只是一种警示,有“以儆效尤”的意味,说到底还是怕自己虚弱的道德底线被冲动所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