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和遗弃

史莱默夫妇我一直对自己有一个疑问,我算不算是一个好父亲?这种怀疑与我对其他几种身份的怀疑如出一辙,我似乎从来没有表现过优秀的一面,无论是作为儿子、兄长或者丈夫,如今对待这个已历七年的新角色,我依然不够自信。《史莱默夫妇》或许能够给我带来一点启发,至少我知道了孩子最害怕的是被遗弃。

我读过一本关于教育孩子的书,可惜只记住了一句话:“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相聚为目的,而唯有父母对待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这句话带给我极大的震动,但我或许是会错了意并没有真正理解它。或者分离和遗弃根本就是两码事,只是有的时候,我却没那么区别的很清楚。

花了一个多小时看完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的《史莱默夫妇》(1979),对比下自己与剧情里描述的略有相似的是:男人在外面打拼赚钱养家,女人在家里带孩子照顾丈夫。但不同的是影片里有了冲突:原本看似和睦的生活模式在长期压抑后的爆发中烟消云散,一切熟悉的都变陌生了,一切忽视的却成了生活里最重要的了。

而我,还在坦然享受着这一切。我可以像电影里的男主角继续忽略孩子,对于他的赞美只限于早晨的一声道别吗?可以继续忽略我的妻子,对于她的关注也只限于晚餐时候的几句对话吗?当然,我的情况并不像影片里那样糟糕,与它近似的是,我也在忽略着什么?那是因为熟悉生活而对生活的一种漠视。但这里不是重点,它与对我想做个好父亲似乎没什么关联。

回到遗弃和分离的话题。电影里,母亲因为不堪父亲的冷落而决意寻找新的生活,一方面她认为那样的她不会带给孩子好的影响,另一方面她也不想在某一天压抑到“跳楼自杀”。动机本没问题,但事实上孩子已经被第一次遗弃了。等到母亲找回自信,同时也找回了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时,她返回来索求孩子的监护权,事实上此时她又一次的让孩子被遗弃。孩子可不会计算这种感情上的加减法,他不会将母亲回来要他这回事与之前不要他那回事划上等号抹净了事。对于他而言,母亲不要他一次,父亲不要他一次,他明明白白的遭受了两次遗弃。

很明显,这种遗弃与鼓励孩子独立的分离是完全不同的。影片里父亲因为孩子学会骑自行车而流泪,这是一次成功的分离(勇敢的让孩子独立去完成骑车)所带来的喜悦。分离是喜悦的,而遗弃是痛苦的。如此,我需要用心的去做好选择,什么才是有助于孩子的分离,而什么又是让孩子痛苦的遗弃。要知道,当孩子懂得伤心的时候,他就有权利说我不是一个好的父亲。我害怕有那么一天。

没事码字

我对编剧这个职业是很向往的,但我一直没拿它与其他以写字为主的行当做过比较。我始终记得S说过:不过就是一个码字的,跟砌墙的砖匠没什么两样。但码字的与码字的之间区别也大了,就拿我跟S比较来说,他可以码出故事让出版社支付酬金,而我却只能是码字,还得自己掏腰包支付这个网站的所有费用。

码字的在本质上与编剧是两码事,一个是爱好,随手玩儿,另一个则是专业,叫做职业人。从爱好出发的玩法儿,大多不需要对他人负责,而职业的部分就需要讲到素养这回事了。这么说我不能靠这个赚钱也是合情合理,于我自己也算是心安理得。但码字的时候,我一直会想,什么时候能码出一个好故事来呢?我不知道,天也不晓得。

但我还是强调自己喜欢编剧这个行当,只是这种喜好在10年之前突然被尘封了而已。我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对自己是有作用的,我喜欢这种作用。在过去了很久的一段时间内,我曾以为自己确实拿编剧当作了一个理想,按进入社会之后的话来讲叫做就业方向,按温饱解决之后的话来说则叫做职业目标。但那不是我能走的路,我现在走的路与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这反而让我更加期待,期待某种力量附身,让我有点特别。我明白期待本身是一种享受,我也知道期待的结果并不美好。

这些都没有关系!想到这种期待的时候,也只是在瞬间里发生、消亡,就像我们无数的未曾实现过的理想一样擦身而过,今天我随意抓住的回忆恰好就是这点而已。但我在思考过去的这点其实是很有意义的,它让我坚持着还算连续的写了近20年的日记,我知道写字本身成了一种习惯,我应该感恩自己的年少无知才对。哈哈!没事码字,其乐无穷。

乱折腾

我是一个折腾的人。我知道折腾这个词不够褒义,用效率低下来形容自己也算恰当,总会在无意中做许多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为了鼓励自己,我会说自己“不折腾”,但“总扑腾”是一定不会差的。可资安慰的是我只是在跟自己斗,不影响其他人,这点也是我不怎么招人嫌的原因所在。

手犯贱,给自己的笔电设了下密码,重启之后却怎么样也不能输入正确的密码,怀疑自己的脑子在刹那间进水了。不得已找台机子上网搜了下,哦,居然有专门处理这种问题的业务,看来犯贱的人不止我一个,都成了赢利点了,算是长了点见识。于是花了30元钱,用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搞定。临走的时候,我居然傻到说声再见,再见就要花钱,我又犯贱了。

有几个朋友做公关业务,要么问我有没有什么新的活动,要么问我能不能帮他们的活动带去点高端观众。这样的事遇多了我就会想,一方面是主题明确的商业活动,一方面是需要集中资讯的观众,能不能将这两个需求通过一个平台整合在一起呢?比如说建设一个网站,让活动方发布最新的活动安排,让观众主动寻找并参加合适的活动。嗯,这样的网站叫活动网,有点类似于豆瓣的同城……鼠标一抖上网搜了下。晕!这样的想法早有别人想在前面,好多类似的网站罗列在搜索栏下面,只是看上去都没做好而已。

是的,要想做好这样的平台,首先你得有丰富且高质量的活动资讯,其次,你得有足够基数且品质优良的受众。无论是哪一点想整合好都不那么容易。这又让我想起了“资源说”,整合资源不算能力,消化资源才叫本事。回过头,网络确实是一个好平台,我还是在想如何去整个网店,卖点什么才好,要不咋对得起这蓬勃跃进的宅经济呢。

占星32条

我的星盘
刚开始的时候,《周末画报》的星座运程我是一定会看的,因为写的太准确了。但有一回多看了其他的星座发觉也能对号入座后,就开始怀疑“星座”这回事来。尽管我一再不承认“性格决定命运”,但我不能不面对更多的人会因为我的性格而决定与我的远近。我的性格是不是星座已经决定了的确实也不算未知,只是看我愿意了解几分怀疑几分相信几分了。给自己占了一下星盘记在这里,对比着扬长避短吧。

  1. 你充满野心(我承认我有野心,譬如我想很不差钱)
  2. 你态度严肃,对职务很专注(这点很多人都有,职场上基本的职业素养不算是特质吧)
  3. 你的生活可能不那么惬意(谁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4. 但你终能获胜(这点我最喜欢,希望如此)
  5. 虽然你很自制、负责而实际,但经常陷入自怜(MyGod,这条准确的很!)
  6. 你有优秀的推理能力,对于目的与方向感觉很敏锐(强盗逻辑应该不算,恰好我也竭力避免这样,我最喜欢的职业是律师或者记者,但可惜我一样也没做成)
  7. 与人交往时,可能显得严肃而保守(或许有点,装B的人都表现成这样,我更厉害,我装A子,记住这个A读“尖”)
  8. 然而一旦你托付了你的信任,就会是个忠实而稳固的朋友(我朋友不多,值得我忠实的朋友也不多)
  9. 你很容易社会化,所以很乐意为了所渴求的事物而勤奋工作(这是不是再说,可以不为钱而工作?如果是,那也很准确)
  10. 自尊对你而言很重要(可能有的时候太过分了点)
  11. 你拥有较高的道德束缚,并且憎恶任何有损尊贵及道德的事(偷鸡摸狗的事情确实没干过,也最恨小偷之类的人,不管是偷钱的还是偷心的)
  12. 你喜欢成为别人的榜样(有这个念头)
  13. 你文质彬彬,风采迷人,气质仪表都出众,你非常著重合作关系,外交手腕一流(这条不符合,我就一相貌普通平凡男)
  14. 你常常陷入左右两难的困境(犹豫是我的第一特质)
  15. 你具有良好的审美观,是绝佳的室内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这条不对,我从来都没想过要做设计师)
  16. 你会为了寻求情感及家庭的安全感而结婚(我是顺其自然结的婚,没啥目的性)
  17. 在职场上,你很擅长做公关的工作(我这点公关的水准上不了大台面)
  18. 你是一个企画高手,却不善执行(这点需要好好反思下了)
  19. 你很有正义感,乐于助人,表达想法直接而不拐弯抹角,当然说起话来也会直率地伤人(以前是这样,现在不了,既然学不会圆滑,我起码可以学会少说话甚至不说话)
  20. 你对于哲学、法律等高等知识的兴趣,故你会追求更高的知识及更高的学位(抱歉,对于读书求学位,我是一点兴趣也没有)
  21. 你做决定通常都基于伦理道德和实际的考量(正常的人做事也是应该第一要对得起良心,第二要符合法律法规,第三要从实际出发的吧。毛主席有没有这样教过?)
  22. 你喜好旅行,对于外国文化充满好奇心(我的好奇心可大了,岂止这些)
  23. 你可以具有预知未来的透视能力(说的是我的直觉吗?我适合做HR,我看人好准,可惜不适用于自己)
  24. 占有欲很强(嗯……我只是对我的和你的理解的比较透彻)
  25. 你会透过婚姻、社交获得钱财(早点占星就好了,省得到现在还在奋斗!)
  26. 你的观念自由开放,崇尚创新改革,专门打破昨日的陈旧思想并引进新思潮,是个不折不扣的革命份子(貌似我也很保守)
  27. 你具有机械才能,有时会是机械装置的发明者(我最讨厌机械了)
  28. 你的耐心与持续力惊人(皮实?耐操?说来说去不是夸我耐得住撑得住而是劝我要穷得起,我明白!)
  29. 你一直努力存钱,勤俭持家,并且投资理财以钱滚钱(我要真是这样的人,老早就发达了……)
  30. 你有开放的心胸,关心真理、不相信八卦流言,你拥有深刻的直觉,有许多知心的朋友(我想要这些!!!)
  31. 你会帮助人,鼓励人朝理想迈进(就是有时过于啰嗦)
  32. 肉体上属於中等身材,为脂肪少、肌肉结实的体质(这点也占的出,真是神卦!)

哥退了,鸟来了!

Twitter-Google
从Google年初叫嚣着退出中国市场起,关于互联网自由及所在地法律的“争斗”就越发上台面了。纠缠不清的是,这边Google哭闹着要退出,那边Twitter则含蓄的表示正在为进来做准备,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众多的市场面前,无论进还是退都是一件“非常难做”的事情,换作清醒的旁观者也不能给出一个合适的决定来。但我觉得盈利性企业若以社会正义的外衣提出超越一般标准的要求这种行为本身不也是一种勒索吗?

我们似乎习惯了“大企业”及其提供的越发傻瓜也越发简便的物件,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发达的物质文明。事实上我们被套进了企业的绳索里,企业一边丈量着我们的脖子能有多粗,一边疯狂的给我们喂食着免费的午餐。等到将我们的喉管撑到足够大了,免费午餐就此结束(当然,从这种行为上来看,盗版商更为不齿),我们终究还是要为自己被惯出来的习惯买单!

从Gmail、Gtalk、Picasa、Chrome、Google Reader到Google Desktop,无论是上网、电邮、即时沟通还是日常办公,我几乎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服务……过渡依赖的坏处就是你要么成为俘虏,要么就一无所有。比我聪明的人在传出谷歌退出的消息的时候,就已经将这些活儿分散处理,开始使用QQmail、Flickr、MSN和Firefox了,根据我个人的使用经验,只有一句话:习惯了就好!同时还要补充下:没有什么是不能适应的。这是老实话,也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如此,假设Google没有遭遇是否退出中国市场这档子事,那么我们的使用习惯还会“被迫”改变吗?这种“不会主动改变”的情况本身对Google的竞争者而言是不是又意味着垄断或者其他什么呢?答案是让我费解的,至少在我看来,一切都是以便捷和舒适为前提,潜在的问题到激变的时候再想对策吧,这样Google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已。同样也有时间问题的Twitter真的会进来吗?要知道能进来是一回事,进来之后安分守己的赚钱则是另一回事了。无论如何,Twitter进来能带给我的唯一好处就是可以丢掉一切中介了。到那个时候,中介们会去做什么呢?

互联有罪,面壁思过!

互联网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穿越了空间的概念,我人在上海,可以一边浏览北京的资讯,一边与在安徽的家人聊天。当然这对诸位来说并不新鲜。但日日泡在这互联网上,因为太多的资讯垂手可得,太多的朋友可以即时联谊,这让我不禁悲观起来,没有限制的得到会不会是一种罪过呢?

我说的没有限制并不是说获得免费资讯或者在与人沟通的便捷性上(指望靠网络阅读收费的家伙们暂时还得歇一歇,你们不是收不到钱,而是提供的资讯还不够好),而是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廉价感受让人着实不太舒服。或许,对于浏览者来说也要分个彼此。媒体从业人员较容易疲倦互联网,因为海量资讯的背后是简单的复制和少的可怜的资讯源,网络编辑们整日琢磨的是如何将一件事情从三百六十五个不同的角度去做报道(简单点说,就是换个标题),而资深的浏览者则已经锻炼出如何分辨出不同标题所指针的内容是如何一致的。同样,在互动层面,廉价的不带肢体语言的问候让礼貌成了礼节,尊重的意味骤然减低,而莫名的蜂拥而至的陌生人则占据了你的大多数时间,让你的情感宣泄流入歧途。

我不太会应对这种变化,以至于经常抱怨自己跟不上潮流发展。尽管安静下来想上一想,我的工作多少也曾因此而受益,或许等环境越来越成熟之后,反而剥离了原有的好处只剩下弊端。但这种变化随着信息量的暴增而变得让人陌生,原有的节奏也加快了,甚至连本质的东西也渐渐被淹没了。

于是我越发觉得这是一种罪过。但只是于个人而言,于少数人而言。如果你想得到最珍贵的,你必须得付出你最珍贵的。如果你想得到最好的,那就得作出最辛苦的努力。这不是交换(互联网的最大悖论就是没有公平的交换),这是一种自然法则,我必须遵守,在承担罪责的时候,唯一要做的就是勇敢思过:谁是谁的工具?

26226

我对数字不太敏感,这与一年级因为考算术差点没能入学时留下的心理阴影有关。从小到大,自己拿钱出去花的次数也不多,到长大后有了工作,连收入也少的可笑,一只手便可数完,所以对四位以上的数字总是不能一眼就看明白,更不用说能悟出什么东西来了。数字,对于我来说,有的时候就是一声惊叹!

来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国内2009年共查处法办贪官26226人。恐怖的是:这个数字比2008年略有提升。参考统计学的概念,这意味着在2010年,还会有差不多数字的贪官要被查处。于是做个简单的除法,按国内815个市来分配,大约每个市有超过30名贪官在“潜伏”着……真的不敢乱想了。

与贪官相对应的不是清官而是上访户,但事实就是这样的让人不舒服。这篇文章还报道:2009年上访户也超过了105万人次。即便这个群体不是百分百因为贪官而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贪官不贪,可以秉公问政,哪里又会有那么多的“不讲理”的上访户呢?而这个数字,相比被地方政府拦在京外的大多数来说,要用“漏网之鱼”来形容是既恰当又悲凉。

那些数字看上去是那么的压抑,就像一笔沉重的负债,在等待我们努力偿还!但好的一面在于问题被暴露出来了,有数字可循,这一定是一种进步。你先别管这种进步的速度如何,慢行比不行要好,起码民可以告官,官可以被管,社会可以透明,公义就能长存。数字除了是一声惊叹之外,也是一个里程碑,用来记录我们所经过的这个过程,成为我们成长的一个印记。

致歉!

纯粹因为个人原因,网站被关停了十几个小时,向朋友们表示歉意!原本安排今天早上九点发布的文字,就留到明天了,明天我会跟一组数字较上劲,敬请关注吧。另外也想说下“3月”是我一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月份,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这个月,但谈不上喜欢与否,尽管大多数时候都让人沮丧……万幸的是网站正常开张就好,我也可以继续写字了,感恩!

记者不缺德,缺专业度

来自《南华早报》的消息,新闻出版总署将为有意入职的记者(包括编辑)推出新的资格准入考试。有别于以往的“新闻记者证”,新的考试项目似乎更多的会在思想认识及道德素养上做一个统一协调及新的要求,以期形成“有共识”的新闻处理方式。

官方统计显示,国内目前有1943种报纸和9860种杂志,从业人员高达百万,其中有23万名编辑和一线记者。而这仅仅是指具备合法刊号的正规军。同时并不包括如电视、电台、网络等其他媒介形式的从业人员。如此大规模的群体如何达成“有共识”或者仅仅只为了增加一道手续?

公众确实厌恶假记者及假新闻,但假新闻与假记者也只是一个鸡与蛋的循环,谁先谁后,找不出绝对的根由。最起码并不是道德标准的高低在约束这样的行为。假新闻从根本上来说,只是当今浮躁社会的一个泡沫,在第一时间它可能是真实的,但在第二时间或者其他时间,它有被证明是虚假的,这与新闻的真实性并不相悖。问题是在处理方式上,优秀的记者懂得养新闻,而普通的记者则只能是跟新闻。跟新闻的人总会吃老公关的亏,如此,公关人员到更应该有个准入资格考试才好,他们的良心和道德情操才会决定社会上有什么样的“流言”。

说到底,记者只是一个记录的人,记录的东西往往都是片段。但有些片段能得到公众的容忍,而有些则不能。需要协调的是如何将片段做到连续化、全面化处理。记者需要锻炼的还是专业层面的能力,至于道德方面,只要是成人尽可以信任。当然,若以匡扶“道德”之名行“一言”之实不在我等小民讨论的范畴了。

向张宏们致敬!

想起张国荣生前说过的一句话:“像我们这样级数的艺人,就应该多做些尝试性的工作,那样才会有意义。”张宏也一样,似乎并不单纯的就是为了这样的理由,但起码是这样去做了,是的,在做的开始和过程里,也许事情并没有想的太过全面,以至于复杂到不敢开始,这是新闻人的短板,也是他们的可爱之处。

这个月初,《经济观察报》等十多家主流媒体以联合社论的形式,联合刊发《请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并敦促户籍制度改革》一文,原意从民生出发,为民代言,在形式上则较为“另类”。但事后不久,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此次新闻活动的主要操作人—经济观察网的副总编辑张宏—被解职,其他相关人等也受到来自高层的严重警告。

且不论张宏的被解职与之前的这场新闻运动是否有直接的关系,其他媒体的猜测也不必过多操心。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他们做了所谓的主流媒体应该做的事情,这才是他们理应受到尊重的理由。但相反去看其他的更加“主流”的各类媒体,你就会知道尊重强者不如尊重智者。

我不是新闻人,但我一直渴望自己有新闻人的骨气,在我看来,那骨气里多少包含着一点天真、任性、包容和直率。但可惜的是,好的新闻人和好的新闻媒体并不总会对应在一起结对前行,有的时候,看媒体做的很辛苦。有的时候,看某些人很悲壮。静下心来,我应该说声:向张宏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