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搭韩寒

一个人就是一个人的观众,一个人也可以为自己鼓掌

t100_poll_lp_tout
到中午的时候,《TIME》杂志“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百大人物评选”即将出炉,来自中国的韩寒可能会占据前三。与暂列榜首的伊朗反对党领袖Mir-Hossein Mousavi(穆萨维)不同的是,韩寒的正式身份只是一名在国际赛场默默无闻的赛车手,虽然27岁的他早在10年前就已成为中国文坛炙手可热的作家(我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加上之一这样的后缀?)。《TIME》杂志对政治的关心一直要超出文体层面,但这次连韩国花式溜冰选手金妍儿的得票也超过了80万,单纯从得票数来看,体育似乎正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它更大的影响力。

我相信更多的网友都愿意将韩寒当作一名作家来看待。说到作家,也是有区分的。有的作家是用来娱乐的,有的作家是用来痛苦的,有的作家则是用来思考的(至于那些大多数让人用来学会遗忘的作家就无需分类了)。而韩寒则属于那种表面看上去用来娱乐,稍深点看是用来痛苦,但实际上则是用来思考的另类杂交品种。出于嫉妒,我没有认真读过韩寒的任何一部作品(虽然我曾经特想买他的那本《三重门》,但最终嫉妒心战胜了好奇心),有些70后的人是不是很想将这个80初的家伙拉进70后呢?看上去这家伙更像是个70世代:有思考,有行动,也有反抗。真的。

韩寒的身份曾一度让我觉得费解,我甚至以为韩寒这个名字有点类似“王勇”、“张峰”那样大众化,要不为什么从作家、到赛车手、再到歌手,这些是非圈里都有一个叫做韩寒的名字呢?当我终于知道这是同一个家伙的时候,我就失语了。这或许是我嫉妒的一次举证。

看上去—-从各类媒体片面的报道上看到—-百搭韩寒更愿意将自己定位成一个简单的人。就像普通的一个老百姓那样,我可以随意的写写字(只是他的字可以卖大钱),可以随意的开开车去溜达(只是他可以参加竞赛),可以随意的找个麦克风吼上几句(只是他出版了几张唱片)……他可以随意的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

虽然我们也可以做得到,只要我们不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而且不在意自己最终能得到什么的话,我们为什么不去随意的做点什么呢?一个人就是一个人的观众,一个人也可以为自己鼓掌,这没什么不好。也许这才是我要介绍韩寒并打算给诸位建议的一个地方:随意做自己,开心过生活。

害怕

用户是不可能被复制或剽窃的。多重身份才是互联网世代的用户特色。

昨天我说我害怕了,其实这么说不算夸张。我以前觉得一个人应该无所畏惧才好,也期待自己怀有勇气面对一切。而我的懦弱却植根于我的体质里不能抽离,情绪在对抗后选择的沉默中慢慢消亡。或许退一步说有所敬畏也不全是坏事,心底里多一道防线算不得是压抑自己,可是鬼知道这天花板什么时候会突然降低下来却只有你自己不知道呢?好在又是新的一天,不应该将这种情绪持续下去,积极才是我的真实态度(尽管这段话听起来是那么的矛盾和犹豫。我不在乎)。

看到@胡同台妹写下了“告别”围脖的宣言。我用“告别”这个词来描述有点不着四六,但用户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玄妙,就像一场恋爱,“我忠诚于你,你忠诚于我”才是合理的原则。踏实做好产品赢得死忠客户而不是急功近利的过早的将客户拿出去卖钱,是国内外网站在对待发展时的不同思路。国人身处的这个web N.0世代,某些“先觉”者为了追逐利益,产品过早的被消耗了下一个阶段的能量,但国内所有试图赢利的网站都没去反思到这一层,他们所孜孜不倦的则是如何更快的复制、复制、复制……相比之下,如Twitter这样规模和影响力的新贵也只是在用户到达1亿之后才宣布了自己的特色广告销售计划,这与国内那些注册用户刚过十万级的网站整天叫嚣着风投风投要可爱可贵的多。

谈回“告别”,起因可能源于一次新浪网与其合作伙伴立方网(是否是合作伙伴关系这点并未查证,或许另有隐情,但对于这种行销模式本身,这个事情也无正面意义可言)的病毒行销,行销的载体正是现在炙手可热的新浪围脖。几乎所有致力于SNS建设和发展的人士都在强调SNS的核心是用户,围脖的核心也是用户。所有纠缠在如何找到用户(新浪协助立方网开拓用户)以及如何保有用户忠诚(新浪如何不让用户讨厌)的两极上的思考和行为都会诱发一场新的冲突。毫无疑问,新浪如果真的已经或者准备将一个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数据库提供给一个未经市场考验企图走捷径的新平台,会是一场愚蠢的冒险。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提请大家注意及思考:用户是不可能被复制或剽窃的。多重身份才是互联网世代的用户特色

那新建的网站尤其是SNS网站又该如何推广呢?借助如新浪这样的大平台难道不是最好的一个战略吗?或许我也拿不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但你也知道,正确的战略也需要有正确的战术辅助才可以收到完美的成效。一切矛盾的根源不在于方向,而在于方法(如果是方向错了,那我们现在谈的该是变革而非矛盾了)。

关于立方网,我有在第358期《凤凰周刊》的封面报道里稍有了解并注册体验过,总的印象是页面混乱,方向模糊,不知道它能为我提供什么。而关于新浪围脖,诸位使用的概率可能比我还多,能给你带来什么你自己会更清楚。我还是喜欢更开放、更包容的平台,我也喜欢自言自语。

疲倦

每个人都有感到疲倦的时候,
某时某刻某地某种心情沮丧,精神涣散,语言凌乱,行为无力。

我好像比较容易疲倦,这种状态来的太过频繁,将我锁在其中。有人说我是太过压抑,我也不知道我在压抑什么?或许只是我追求的不够彻底?我不知道,只知道现在很疲倦,想找个可以宣泄的地方,文字是我最好的排解方式了,虽然我并不会回过头去看我刚刚都写了些什么,我喜欢这样茫无目的在文字里行走。大多数时候,我喜欢从字面里寻找欢乐,这种欢乐来自一个人的想象。所以我觉得想象力是我唯一的能力,我要守护住它。

文字本身是没有歧视的,任何人都可看它,可有自己的理解,也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重新写它。这是文字的可爱之处。而疲倦也是一样,不被任何人歧视(拿这两种—-甚至还不能叫两种—-来做牵强的比较,是我太过混乱的表现),只要你愿意,它可以随时成为你的借口之一,任你挥霍。我写出这样的话语,如果深究下去,似乎在为自己设一个套,我不喜欢这样的游戏,但看来是排解疲倦时的必答题。

我反反复复的纠缠着,只是说了简单的一个事儿:我容易疲倦,我在疲倦的时候,我也想记下这样的状态,但我不知道记录的是否传神。我喜欢画龙点睛的那一笔,全部的功夫都在那一点上。但很明显,我并未有充足的准备可以这样做。

我对很多事情都有着自己的规划,在大的方向上,我不至于跑题太远,我不是得益于所谓的自制力强弱与否,而是因为个人能力有限,不太可能会做出超出自身控制的事情。一切事都有着各种的规范在压制着我,我不得逾越,也没想过去更正什么。日复一日,我觉得自己的目的应该更单纯了,但日子也渐渐的枯燥冷漠起来,对任何事的兴趣点骤然少了很多,好奇心被掩埋在心底的某个叫做成熟的角落里,被丢在那里偷偷哭泣。我写的这么可怜,仿佛我到心底去过一次那样,我站在心底的路口,昏黄的路灯阴影里,似有雨点飘过……

或许,是我真的疲倦了,因为害怕而疲倦。

两个写字的人

李承鹏和郑渊洁是我喜欢的两类人。李承鹏说他说的不是真理而是真相,要知道说真相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首先,你要懂得怎么去了解真相,其次要懂得怎么去表达真相,最后,你还要勇敢的说出来。好在李承鹏是个全媒体传播人才,这样的人对传播原则的理解比对单纯技术的应用要更有天赋。而郑渊洁在这次玉树大地震后首先是捐出100万的善款用于震区教育事业,另外又选择退出中国作协以表示对“体制”的沉默对抗。捐款不难,只要你有爱心有钱就可以做到。但敢于去宣扬自己的沉默对抗就需要勇气和智慧了。

他们这样的两类人,有一个叫做“勇气”的共同品质。当然,匹夫之勇不是我追求的。他们的勇气来自智慧,也来自对周遭社会和生活的责任心。这是一种担当,不仅仅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活着,也有心让身边的人活得更有质量。与我们老百姓常说的所谓活着就是精彩、活着就是幸福又要高出几个境界。他们也有不同的地方,李承鹏更为侠义,他的言辞话语犀利,有我渴望的那种辩才。而郑渊洁则更为睿智,可以将高深的东西用浅显的故事表述出来。我很幸运,可以看着他的《童话大王》长大。

他们都算是写字的人。写字的人在我看来都可爱的很,且富有正义(当然也有些写字的人不一定有正义感)!从正义出发,对待任何一件不平等事,都会有自己的判断、理解,更为可贵的是还会写出来并传播出去。我觉得真正的正义感源于清高的品性,不屑于恶俗为伍,不屑于体制混淆。或许,你会觉得清高很无趣,但无趣的清高总比有趣的龌龊要好太多。

书非借不能读也

蒋介石传豆瓣上有一种好玩的试读活动,一般由出版社的编辑发起,他会向申请者发来一本书的几个章节,让读者阅读并写下感想。最初经不起几个网友的怂恿,也跟着报名申请,结果拿到书稿之后才知道并不是自己喜欢的那种类型,这个时候有点不好意思,感觉白白浪费了其他人的资源,好在不是纸质版本,否则更加觉得亏欠。觉得好玩,是觉得这种形式活泼有余,但深度不够,如我这样的人估计也占多数,作者或者出版社对于读者没有区分,那对于读者的期待就不该乐观。

说到乐观,心里又慌慌的,已经有多少日子没安静的读完一整本书了?不敢去数。能多读几本书,这是一个读者对于自己的一点乐观期待。能多读几本好书,那就变成奢侈的享受了。豆瓣上这种活动的有趣在于,于甲来说并不好玩的一本书,于乙来说意义也许重大,试读的意义是传播大于沟通。传播的面越广就意味着将来可以沟通的对象越多。而大多数作家在传播和沟通两个方面都欠缺的很。出版社能这么做,算是专业补强吧。

有人常借古人的话来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也是读书的一个“障碍”,算是作者给读者设下的圈套。我只关注两种书,要么是极其畅销的类型,要么是有一批死忠但非常低调甚至“伪装”成经典模样的小小众书籍,因为这些书无论是买还是借,对于我来说,要么是一口气看完,要么翻一页就扔掉。而对于全部的读者群来说,即便图书已经足够丰富,但值得一读的书却越来越少,或许是因为读书的目的被拔高了(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还需要有因内容而与写作者及其他读者产生共鸣的感受),也有可能是不专业的作者太多了,造成了一种虚假繁荣的出版现象。从这点上看,能否读到一本好书也得随缘。

不如今天来读一本书吧,向大家推荐一本《蒋介石传》(【美】布莱恩克洛泽著),某些网站宣传这是描写蒋最为全面的一本传记。看过《毛泽东传》(【美】罗斯特里尔著)的朋友会了解到比其他材料显示更为真实清晰的毛泽东,而对于他的著名对手蒋,我的印象一直是模糊的。上回有个台湾朋友问到我对蒋的印象,我说蒋是类似于曹操的一代枭雄,我这样的认识带点“成者为王败者寇”的粗俗,也是过去我被教育的关于蒋的所有印象的累积。很明显,《蒋介石传》会扭转我的这种“累积”,无论如何,开篇没多久,我就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有点可爱的蒋介石,往后应该会更加精彩吧。期待!

活动

24号可能是一个好日子,大家不约而同的将活动安排在今天,可惜我一个也参加不了。在安庆,老胡组织了同学会,已经有36个家伙报名参加,除去混在外地的几个人,算是难得的一次大团圆了。在闵行,1881的春日芭莎是一个全家人一起游园的好活动,这也是1881今年的第一次团体活动,我知道1881做活动的品质,可惜。在黄浦,GM群会组织一场带有精彩演出的主题活动。除了分享社会化营销经验之外,还要给大家带来一场值得期待的小话剧表演。晚上,还是在黄浦,花心老爹又要在他的齐辣操办一月一度的企业主餐会,这次的主题是分享如何投资合肥……因为今天也是学校的参观日,我们必须要陪着朱注去参观他可能有机会入读的小学。

要知道,这是最近最让我心慌的唯一一件事情。我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为了朱注全家返回东至。我说这是我最坏的打算,是因为我得为了他放弃这个城市。也许说被这个城市抛弃更恰当一点,但这个结果对我来说会是很痛苦的,虽然我相信自己可以挺过,无论顺利与否。但也不全是说会牺牲了什么,因为未来对于朱注更为重要,我们只是尽了可怜又可爱的父母心而已。

说回到活动,让我心动的同学会。想象一下和一帮子十多年不见面的老同学聚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吧,拥抱应该是少不了的,对彼此现在过的如何一定也很关切,或许相互的鼓励也会有点,但更多的还是对过去共同生活印记的回忆……祝福你们,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今天能玩的开心!

到中午的时候,我会在这里单独放上一首歌,不与这篇文字放在一起,我是怕会破坏这首歌的严肃性。歌曲是需要语境的,但没有多余的文字干扰或许会更简单直接有力些,我希望你能听到是那种在心底跳动的力量!加油诸位!祝假期愉快!

直觉和感觉

直觉和感觉,关于这两种,我不想去百科它们。被世人框定的定义于我这里是没有任何启发意味的,虽然我也不喜欢标新立异,但起码能独立的思考一会儿还是很有必要的。直觉来自心灵,貌似有人用第六感形容过直觉,就像张信哲歌里唱的“直觉我们应属于彼此”的那种,而感觉呢?感觉则无法做到我们应属于彼此,感觉是带有社会经验和外界干扰因素的,应该会考虑到多种因素之后综合下来的判断,是不够清纯,不够独立的,也做不到完全发自自私的心底的。

是的,我用到自私这个词。直觉是自私的,而感觉是不是自私我并不能完全确定,但即便有自私,它也会掩藏起来,看上去就是那么的不偏不倚。很多人完全靠直觉行事,但他也许会表达做是感情用事。那直觉是不是感情的直接产物呢?我还没有厘清。读的人可以自行思考下。而感觉与感情貌似孪生,但性质各异。大家总在说感觉这个事该如何如何,其实就是在给它做一个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我在看球赛,直觉告诉我国米会赢巴萨,但感觉又在跟我说,嘿,巴萨有梅西,谁能与之为敌?直觉是自己的喜好,感觉是众人的喜好;直觉是个体,感觉是集体;直觉来自外星,感觉来自实验室;

好了,停止这种不够有趣的分析。顺带表达下最近心情的不爽处,用两个词来表示下,那就是“团结”和“信任”。幸好它们不是相悖的,是能够牵手的,是可以融合在一个人一个集体心胸里的,这或许会好办点。关于团结,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如果你遇到一个可以帮助他人的机会,请千万要抓住,一旦错过,后悔的人也许是你自己,而不是寻求帮助的人,想想看你是有价值于他人的时候你才是幸福的。关于信任这点,我本想说点什么,但欲言又止,怕说不好适得其反,还是改日再聊吧。

这年头装什么

装B其实说某人装B是一种较为笼统的说法,从古至今,装B者络绎不绝,只是装的种类不断翻新,装的手法逐渐高明,装的品味也越来越独特而已,不一而足。所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就是这个样子吧。说到“品味”你千万别跟“素质”联系在一起。装B的人是没法谈素质这个概念的。基本上来说,这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事儿,在装的过程之中,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种族肤色,主角们也不会看到周遭的冷眼,却享受到莫名的快感。

从我记事起,就见过无数这样的人。最早的时候,有装自己是干部子弟的,秉承优良的无产阶级血统纵横校园球场。后来出了校门走进社会,有装是国营企业吃皇粮有铁饭碗的那种,周末拎根钓鱼竿去乡下亲戚家占点小便宜。再后来无奈集体下了岗,就被逼着去装做个体户,不管好赖,不管是卖盗版还是卖假烟,先赚到钱的就买个黄灿灿的金戒指戴在手上大声说:我有钱了,我真的有钱了!

这还不行,你说你有钱,你得有那个样子,光叫唤不行。于是穿品牌,住高级酒店,开私家车,周末得出去旅行,朱家角这种地方连说也不要说,最次也是马尔代夫……装到最后吧,就是装忙了,忙到没时间花钱。我原来也觉得装忙算是装到了一种新境界了,起码比装有钱要好很多,但最近流行的新装法令我大开眼界。

是啊,最近这个时候大家又在装什么呢?你看看那些举着10万或者1000万的捐款牌就明白了,大家争先恐后的去装着自己有社会责任心!某全国闻名的老牌汽车厂商给媒体发稿,上面一条是“集团为玉树灾区捐款人民币1300万元”。同时在后面又附上另外一条“本集团一季度销售汽车60多万辆”……你再看看那些如雨后春笋冒出来的NGO,现在动不动就听某个昨天还没吃饱饭的家伙说,我现在做公益,我们要把某地的某个项目做到某样……

我不敢不为我群居的这个群体而自豪,我想没什么比有公益心、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等更为重要的品质了。只是我们能不装吗?我们可以来点实际的吗?我也不喜欢牺牲,但是你能像黄福荣那样用牺牲你的生命来证明这些吗?不能?对不起!我就是看不起你这种人的命,如果你还继续装下去的话!当然,回过头来,其他那些没技术含量的装B者,我连理也懒得理你了。

农夫山泉继续甜

农夫山泉

我想说这是农夫山泉行销上的成功,但我又不觉得这仅仅是一次行销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可以让更多素不相识的人受益,我们为何不继续这样做下去呢?当然,倘若因此要说这家企业会有多么的伟大,似乎有贬低其余的意味。

无论如何,当我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之后,我觉得我个人还是有必要感谢下农夫山泉们,这是发自内心的。尤其是在这段天灾人祸频发的日子,相比某些所谓的大企业发点善心捐点小钱还不忘记大肆寻求媒体报道沽名钓誉确实要伟大的多。

看上去我有点愤怒了,打住不说。回到农夫山泉的这支广告上,这几天在公交车上看了很多遍,也想做点什么,放在这里,就算只能提醒几个人也好。这会让我觉得自己像是参与到某件有意义的事情那样高兴,而不至于只是做了一回无用的看客。

上瘾了

上瘾上瘾了就得想办法去戒掉它,无论它是不是一个好的习惯。成瘾的玩意儿总是那么的玄妙让你跟在它的后面茫无目的的走着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看上去我不是一个喜欢被控制的人,过去的我却很喜欢控制别人,成熟之后,学会了将心比心,现在索性都放开了,不加控制欲的做事应该无法被上瘾吧?或许只是我不会承认有对某事上瘾这一说而已。

比如说烟草,其实我对它没什么依赖,不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放松什么的,那只是我用来挑战个人性情的一种方式,曾经偶尔尝试过,但我不怕会恋上它,对于自己的意志力我一直充满自信。但好奇的我一直想了解的是若真的上了瘾那状态又会是怎样?会无法控制自己想它要它吗?或者会是沉溺于其中的某段虚幻而不愿自拔呢?反过来一想若你还没有这样的经历(不一定是烟草,但一定不能是毒品),无论对何人或者何事,这种清醒听起来很理智,其实很槽糕,稍有想象力的人都该知道这样的人生多半是缺少滋味的。

而多滋多味却与上瘾结伴而来,好的滋味必然会让你上瘾。我也不太容易抵制什么诱惑,等一切成了习惯,上瘾就成了一种标签。它将我日常做的某事和偶尔做的某事区分开来,久而久之,在另一个意识里告诉自己,这个应该去做,那个应该不要去做。这本身就足够我犹豫了。但你却舍不得放开某些让你兴奋的感受,去浪费时间花在那件让你已经上瘾的事情上。这真TM的糟糕透了!

我想说我从现在开始是否应该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告诉自己可以不要去做什么,可以去拒绝什么,可以不要在信任什么,可以不要在浪费什么,可以不要在过分关注什么……总之,那一切让我习以为常的东西,我得换付心肠去审视下,不然的话,我只会变成一个被“瘾”给控制了的可怜懦夫,那不是我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