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好比照镜子,自个什么模样,照出来就是什么模样

读书或不读书,是看人的,有的人读烂圣人书,做人还是失败,有的人大字不识几个,照样名利双收。读书不是个必须项。

对爱读书的人来说,怎么读书其实很重要。包括如何选书,读多少本,什么时候读,怎么读,读完之后要怎样……可以交流的地方很多,但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种地的农民,需要掌握的知识,一点不比读书人少。

我算是自小爱读书的。大概是虚荣心有关。如果妳从书里获得的故事或知识,可以让妳看起来与众不同,甚至有其他好处的话,多读几本书,是很容易做出的选择。

只要一直读下去,难免会读到自己的内心。书中的一句话、故事里的一个人物,就像下雨天没打伞一样,走久了,总有湿透衣服触动内心的时刻。

好多做男人的道理,都是从古龙小说中的陆小凤、花满楼、楚留香身上学来,比如不要欺软怕硬;好多交朋友的原则,都是从《东周列国志》里学到,比如珍惜生命,远离谄媚。

再一直读下去,又会否定心里认定的一些事,知道了除了黑白,还有灰色,知道了除了对错,还有妥协;知道了除了进退,还有隐忍。

再一直读下去,知道了很多知道,但更知道自己并不能做到。这个时候,其实,既想多读一点,让新认知来洗刷旧思维,又害怕读了无用,只会越来越迷茫,徒添焦虑。

直到有一天,终于理解为何那些不读书的人,做事为人一点不比你差,甚至更好。才发现,“读书”两个字可能是最大的误会。

书是什么?前人的经验,既无私又自私,能被分享共用,自然是无私的,但越殂代庖又是自私的,更何况既然是经验,难免有偏见,摘不清,就会误导读者。

再退一步,经验既能写在纸上,作为文字图画传承,也可以含在口中,作为歌谣诗篇吟诵,更可以作为做法,做给妳看,让妳有样学样。而最后一种,没有“书”的样貌,没有形式感,看起来廉价,其实与书价值不相上下。要看妳如何理解。

既然谈到理解,又不得不说,一万个人读书,总有一万种不同的理解,不然同学那么多年,为何分得清好生差生,明明都是读同一种书啊?再者同事多年,为何有人晋升加薪,有人辞职退工,明明都是同一种工作安排啊?

理解又是什么意思?好比人照镜子吧,自个什么模样,照出来就是什么模样。妳总能看到自己最好看或者最不好看的地方,读书,读进去的,总是妳最在意的部分。问题是,妳在意的,未必是最重要的,所谓理解力,大概就是分辨谁更重要的能力吧。

这样说来,好像清晰了很多,读书未必重要,不就是照镜子嘛,书里可以照,做事的时候可以照,做人的时候可以照,围观的时候可以照。这点是公平的。

但理解力上的差异,就有点让人尴尬了。

有时候,我看到一些女孩子,本来长得不丑,但是穿衣打扮,总有一种奇怪的能力,能让自己变得最丑。至于是我的鉴赏出了问题,还是她的品味出了问题,就另当别论。万一我是那个能决定她人生重要的下一步的人呢?

回到读书上,爱读书的人只管继续读,不爱读书的人,没必要拿这个形式锁住自己。但无论哪样照法,选出哪一样对自己更有用,才是唯一重要的事。

芳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

芳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
写着:

“今天有点烦,
一个人蹲墙角,
发现了一只小强,
跟它聊了很长时间。

把我对人生的看法,
还有现在生活的状况与烦恼,
都讲给它听。

它还没听完,
就死了………”

我想给它起个题目:
墙角的一只蟑螂

我知道她今年受的苦,
我也正在与她一起分担,
毕竟有一部分我正是罪魁祸首。
但说实话,
是你要走的路,
一步都省不掉。
于她如此,
于我也一样。

我们也许掉进了一个漩涡,
本来是一件坏事,
然后又多了一件坏事,
然后再多了一件坏事,
然后发现每件事没有最坏,
只有更坏。

也许只是遇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哪一件坏事,
都不是没有来由,
无非生老病死,
抑或生离死别。

我们不能只拥有生活的美,
却拒绝另一面。

我们只是不能适应这种辛苦,
看起来还远远没有尽头。
我们知道这些事必须默默等待,
慢慢经历,
就好像晚点的火车。

我跟她说:
“让你悲伤是我的错,
我会改,
写出这段文字,
让我自豪。”

我安慰自己,
想要去什么地方,
就得走什么样的路,
承受什么样的辛苦。

也许,
我们就是墙角下的那只蟑螂,
力气用完的时候,
淡淡的等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