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点左右,在脸书上看到东森电视的新闻直播,主播就一个民生话题与观众展开讨论,10分钟不到,就有2700多人同步收视,讨论区也非常热闹。通过手机观看,会发现它与大陆当下正夯的各种直播App长相雷同,而且,两者都靠颜值担当。
不过,它们的区别也很明显。新闻直播有明确选题,观众除了有脸可看之外,还能涨姿势,多些娱乐八卦充实谈资。而秀场直播,就显得单薄,除了搔首弄姿、炫帅秀富之外,并没有多余的东西在观众离场后值得二次讨论。可见,前者更可持续,而后者难以为继,因为观众总是喜新厌旧的多。
好在刺激大脑与刺激荷尔蒙本该就是两种套路,只是后者需要抓紧时间多做做一锤子买卖,前者则可以耐心布局。从长远看,刺激大脑的同时又能刺激荷尔蒙的融合型模式更值得期待,如果刺激方式有创意且不让相关部门不舒服的话。
有媒体统计,目前已知的直播App有116个,其中108个已拿到融资。资本不允许犯错,所以,某个直播App的发展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跃其上的主播们有好日子过是肯定的。在这个时间点上,建议一些高颜值的电台主播积极尝试,也建议她们的东家从纸媒同行那里吸取点教训,尽快推主播们上位走红才是多赢良策。
回头看2012年底,大多数纸媒并没有意识,微信公众号的推出给他们带去多大的冲击,写作者们也没有看到什么不同,甚至连早期发起的那些自媒体联盟,也只是从PC端的广告联盟那儿受到启发抢个先机,从广告主那边通过流量获取展示收入的运营思维要远远强于给广告主操刀编发软文造势的念头。
很遗憾,他们忽视了这玩意儿的不同之处,能让写作者通过公众号与内容本身、阅读者完成了直接的“连接”。这在传统纸媒时代,甚至在博客时代都没能做到。
传统纸媒有名记,但名记不知道自己创作的内容被哪些人看到、被看过多少,与读者的关系更像是众星拱月,星星仰望月亮清楚的很,月亮环视星星却是黑压压的一片;博客时代有名博与读者在评论上的互动,有阅读数可参考,却无法做更多了,有如雾里看花,模模糊糊,不知所以;到了公众号时代,情况发生巨变,写作者可以在后台看到每一篇文章的“效果”,可以分析读者的构成,甚至知道自己下一步做什么选题会有更多关注,公众号赋予了合格的写作者长期获取注意力的能力,这正是可变现的价值所在。而这种由数据驱动的能力仅仅只是开始。
遗憾的是,就算纸媒来得及反应,也无法躲过这波冲击。原因在于:写作者的主要能力不在协同,而在单兵作战。尤其是早期的微信公众号写作者,内容创作能力强于其他,是决胜点,公众号提供的其他能力只用到了一点点,但这一点点就已足够征服很多无脑公关。后来,也有媒体醒悟过来主动赋能,给予记者支持,并最终气候小成,算是赶上了公众号的末班车。
在看看直播。在传统广电对直播主播的定义里,能担纲的都是台里的精英分子,颜值、亲和力、口才、反应能力、气场等等素质兼备,绝非好看而已。从支持体系来看,选题、包装、制作、分发、传播、跟踪、评估等等能力,都是传统广电的优势所在,也是主播不能脱离其单独存在的根基。所以,与纸媒相反,传统广电主播的主要能力在于团队协同,而非单兵作战。
那么,今天的直播App也能赋予主播们变现的能力,问题是,传统广电是要把这种能力藏着掖着,还是该及早布局,利己利人呢?我想,这得看他们有没有迫切地意识到危机不在这些平台的兴起而是别处。
传统纸媒的衰亡反应出来的病根在受众行为的变迁。微博、微信这些社交媒体一边高喊“填充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一边更加无情的进一步撕裂了时间,把受众的整块时间敲的更碎,散落在各个角落,这些碎了又碎的时间让这些受众变的无处不在,随之而来的也不是醒悟而是进一步丑陋的迎合,紧跟着,内容也无处不在……无论这种做法是对是错,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是不可逆转的一股洪流,在这种情况,请问传统广电你要不要撕碎自己?让你的制作无处不在,让你的内容无处不在,让你的主播无处不在呢?
除了外部受众的善变,从内部来看,雇员与企业的关系也在发生改变。近来流行说“去组织化”,不妨将其理解为“将组织隐藏起来”,由支配雇员行动转变为支持雇员为企业目标贡献价值,一旦雇员实现了自身价值,就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至少在媒体行业是这么回事,如果彼此还存在雇佣关系的话。
我更欣赏足球俱乐部的雇佣模式,球星与球会签订合同,通过赛事、广告代言、转会费、比赛门票、衍生产品如球衣等等方法赢利,球会提供球场、训练、球会品牌形象等软硬支持,球星提供技能、热情与合作度,收益双方共享,非常美好。
在时时刻刻鼓励创意创新的媒体行业,是否可以借鉴这种模式?至少它是一个激励双方收益最大化的多赢思路,尤其是在今天处处皆共享的时代,成就彼此远远高于单方面的成功。
总之,纸媒错过自媒体并不会可惜,可广电要错过了直播,就太憋屈了,因为目前看来,几乎所有条件都是对他们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