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和遗弃

史莱默夫妇我一直对自己有一个疑问,我算不算是一个好父亲?这种怀疑与我对其他几种身份的怀疑如出一辙,我似乎从来没有表现过优秀的一面,无论是作为儿子、兄长或者丈夫,如今对待这个已历七年的新角色,我依然不够自信。《史莱默夫妇》或许能够给我带来一点启发,至少我知道了孩子最害怕的是被遗弃。

我读过一本关于教育孩子的书,可惜只记住了一句话:“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相聚为目的,而唯有父母对待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这句话带给我极大的震动,但我或许是会错了意并没有真正理解它。或者分离和遗弃根本就是两码事,只是有的时候,我却没那么区别的很清楚。

花了一个多小时看完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的《史莱默夫妇》(1979),对比下自己与剧情里描述的略有相似的是:男人在外面打拼赚钱养家,女人在家里带孩子照顾丈夫。但不同的是影片里有了冲突:原本看似和睦的生活模式在长期压抑后的爆发中烟消云散,一切熟悉的都变陌生了,一切忽视的却成了生活里最重要的了。

而我,还在坦然享受着这一切。我可以像电影里的男主角继续忽略孩子,对于他的赞美只限于早晨的一声道别吗?可以继续忽略我的妻子,对于她的关注也只限于晚餐时候的几句对话吗?当然,我的情况并不像影片里那样糟糕,与它近似的是,我也在忽略着什么?那是因为熟悉生活而对生活的一种漠视。但这里不是重点,它与对我想做个好父亲似乎没什么关联。

回到遗弃和分离的话题。电影里,母亲因为不堪父亲的冷落而决意寻找新的生活,一方面她认为那样的她不会带给孩子好的影响,另一方面她也不想在某一天压抑到“跳楼自杀”。动机本没问题,但事实上孩子已经被第一次遗弃了。等到母亲找回自信,同时也找回了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时,她返回来索求孩子的监护权,事实上此时她又一次的让孩子被遗弃。孩子可不会计算这种感情上的加减法,他不会将母亲回来要他这回事与之前不要他那回事划上等号抹净了事。对于他而言,母亲不要他一次,父亲不要他一次,他明明白白的遭受了两次遗弃。

很明显,这种遗弃与鼓励孩子独立的分离是完全不同的。影片里父亲因为孩子学会骑自行车而流泪,这是一次成功的分离(勇敢的让孩子独立去完成骑车)所带来的喜悦。分离是喜悦的,而遗弃是痛苦的。如此,我需要用心的去做好选择,什么才是有助于孩子的分离,而什么又是让孩子痛苦的遗弃。要知道,当孩子懂得伤心的时候,他就有权利说我不是一个好的父亲。我害怕有那么一天。

《分离和遗弃》上有16条评论

      1. @朱芳文, 我绝对热血少年!!!!!!!!嗯,就是那么回事。

        我看着我老妈和老爸,再想想我现在,我大概就知道以后我儿子肯定也差不多。

  1. 来看看。
    你的博客我已经订阅了,持续关注中。
    真诚期待回访。

    滔滔乐留。

  2. 人的重担,下有小。 我也不停的问自己,这样生活值吗?对得起自己吗?当儿子回家唱:“我有爸爸,我有妈妈”,一切都那么好,一切都像在电影中。我的父母,他们坚持着他们的婚姻,但我能感到他们的不幸,但他们是那样的爱我,给我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爸爸曾说过,人活着是为了亲情。忽然感觉到,他就是为了我而坚持着。伟大的爸爸!我爱他!

  3. 那本很出名的书,《爱和自由》,可以对应你说的分离和遗弃。

    分离,是给孩子成长的自由,相反这是父母事事亲历亲为,所谓的溺爱,潜意识就是不想孩子与自己分离,这样的爱,是爱自己,不是爱孩子,最终的结果,孩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

    遗弃,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最怕的是不被爱,尤其是不被父母爱,不被爱的最高体现是被遗弃,孩子只有在一种无论自己做了什么事,父母都爱自己、不嫌弃自己、不舍弃自己,才会形成自信的人格,足够的爱,在0-6岁尤为重要,并且是一个人形成强大内心的重要基础。

    1. @amy, 完全赞同你说的这些,我正在朝这方面努力去做。包括克制自己所认为合理的,正确的,尽量不主观强制的。

      另外也要谢谢你的关注!

回复 小滔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